據父親說,宜興萬氏原來的族譜,裝滿了二人寬、一人高的書櫃,本由大伯保存。文革中大伯受批鬥,族譜也被破四舊了。
當時有朋友說:“可惜呀,這個文革!”
去年(2009 年 7 月 28 日),我突然收到一位宜興萬氏後輩的電郵:
============================================
前輩您好!
我是宜興萬氏三房二十二世孫萬進才,因宗族續譜之事冒昧打擾前輩,前輩為我族七房二十世孫,論輩份為我族祖父。此聯係前輩情由有四:
一、修譜是族之大事,前輩為當代宜興萬氏第一人,煩請前輩賜書譜之序言,讓家鄉族親沾前輩之靈氣;
二、按世表格式撰寫您父(十九世)及以下的個人世表;
三、希望您同意把《萬歌塗鴉》詩集收錄到宗譜的藝文錄內;
四、希望您能直接或間接的參與宗譜撰修。
已收集和整理的宗譜資料在你回複後即發給您,懇切盼望您的惠書。
敬問家安!
晚輩萬進才
============================================
我喜出望外,原來我們老萬家的族譜並沒有“毀之一炬”。據說是因為我們老萬家也有貧下中農,當時一看上麵記載的都是自家的祖宗,就悄悄收起來了。如今社會講和諧了,於是,差一點灰飛煙滅的族譜又重見天日。現在,宜興萬氏的後人要續修族譜了。
這對我們萬姓子孫來說,當然是功德無量的好事。我立即回函同意了。進才也立即發給我他已經收集和整理的宗譜資料。
根據這些資料,我想把宜興萬氏的來龍去脈,勾勒出一個大概輪廓,於是有了這幾篇《宜興萬氏》。
周處斬蛟
宜興萬氏(1)義者宜也
我的老家是江蘇宜興。宜興既是我的籍貫,也是我的出生地。
宜興在太湖的西廂,山清水秀、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可是個好去處。宜興不僅是竹的海洋、茶的綠洲、洞的世界、陶的故都,還是一座曆史古城。春秋時屬吳,稱荊邑。秦一統天下以後,開始置縣,稱陽羨,屬會稽郡。
晉時,陽羨出了一位有名的“可教育好子女”,叫周處。很可能,他就是當代周培源或周建南和周小川父子的先人。周處的父親是鄱陽太守,《世說新語》說這位幹部子弟“年少時,凶強俠氣,為鄉裏所患。”。當時,老百姓把他和山中虎、水中蛟,並稱為鄉裏“三橫”。周處隻知其二,不知自己也是“一橫”。後來的記述頗有戲劇性:“處即刺殺虎,又入水擊蛟。蛟或浮或沒,行數十裏,處與之俱。經三日三夜,鄉裏皆謂已死,更相慶。 竟殺蛟而出,聞裏人相慶,始知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周處知道鄉裏對自己的評價以後,開始好像有點灰心。後來經高人指點:“古人貴朝聞夕死,況君前途尚可。且人患誌之不立,何憂令名不彰邪?”“處遂改勵,終為忠臣。”
周處的兒子叫周玘,這位“官三代”更了不起,因為他,陽羨改了名。話說到了西晉末年,農民起義和地方武裝割據紛起。代表江東世族利益的周玘,三興義兵,平定江南,對穩定司馬氏南渡後的東晉政權,起了關鍵作用,史稱“三定江南”。
晉惠帝永興元年(公元304年),以表周玘三興義兵之功,設義興郡。從此,我的老家就稱為義興了。
北宋的第二代皇帝是趙光義,為了避諱,義興隻好再改名。取“義者宜也”之義,遂改名宜興縣。
從此以後,穩定壓倒一切,宜興再也沒有改過名。
我們萬氏的先祖,可追溯到三千年前的畢公高。但我們在宜興的曆史,可沒有這麽久遠。據家譜的記載,我們萬家是六百多年前,元末明初,為了避亂,從鳳陽(今安徽省定遠縣朱家巷),逃難到宜興的。
當時逃難到宜興的,是兄弟倆,長兄萬勝,字默庵;幼弟萬得,字南庵。他們是宜興萬氏的第一代。我們家是南庵公一脈。到我,已是第二十代。
畢公高
宜興萬氏(2)畢公苗裔
我們宜興老萬家三千年的曆史,前二千四百年隻是個“傳說”,後六百年則是一筆一畫、有名有姓的翔實信史。我們先從“傳說”說起。
“傳說”的二千四百年,家譜上有這樣四句話:“始係出姬周,畢公高苗裔”;“錫封魏邑大夫”;“始望扶風”;“繼熾江右”。
這就道出了我們宜興萬氏的來龍去脈。
“始係出姬周”,這樣說來,老萬家也算是黃帝的嫡係傳人。傳說中黃帝是降生在“姬”河邊,於是後人以姬為姓。好像日本人繼承了這種以出生地為姓的古老習俗。例如,“田中”多半是農民;“山口”大約是樵夫;“渡邊”則應該是漁夫了。哈哈,這是我望文生義杜撰的,各位可別當真。
周朝的貴族是黃帝的後代,所以他們也都以姬為姓。周文王叫姬昌。周武王叫姬發。周文王的第十五個兒子,叫姬高,這就是我們宜興萬氏的先人了。
周文王可考的,一共有十七個兒子。老大伯邑(姬考),在商紂王那裏當人質,被害於商都朝歌。在曆史上鼎鼎大名的,是老二武王(姬發)和老四周公(姬旦)。
武王滅商以後,周公“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姬高便是其中一個,他被封到了畢國,故稱畢公,其後人便以封地為姓。
2008年7月,一位校友向清華大學捐贈了2388枚戰國竹簡(簡稱“清華簡”),竹簡上記錄的“經、史”類書,大多數前所未見。從初步解讀出來的文字,便澄清了一段有關“武王伐耆”的疑案。
耆國在商朝時是一個離商都朝歌不遠的小國。在宋朝前,人們一直認為是周文王時代伐耆,宋朝之後對這個問題出現爭論,有了武王伐耆之說。一直以來這兩種說法誰都沒有獲得充分證據。
經釋讀“清華簡”上一篇周武王時的樂詩,為“武王伐耆說”找到了證據。簡上記載了周武王8年,征伐耆國得勝回到周都,在文王宗廟舉行“飲至”典禮,有武王、周公、畢公、召公、辛甲、作冊逸、師尚父等人,典禮中飲酒賦詩,互有贈答。
據清華簡記載,畢公在典禮中為客,則是因為他任伐耆的主將,功勞最大。
本來我以為我們這位先祖是坐享其成,其實不然。
姬高的封地畢國,地處今陝西長安、鹹陽之北,西至興平縣東部,東抵鹹陽,北抵涇陽涇水南岸,南抵渭水,地麵平坦,土壤肥沃,是關中平原富庶之區。
畢,又稱為畢陌、畢原或鹹陽原,這一片得天獨厚的風水寶地,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大約相當於北京城邊上的十三陵。地關王氣和龍脈,十分受到王室的重視。文王、武王和周公逝世以後,都是葬在此地。
四百年後,畢國被西戎所滅。
所謂西戎,則是炎帝後人。周人自稱“華夏”,便把華夏周圍四方的人,分別稱為東夷、南蠻、西戎、北狄。西戎即氐羌,與炎帝、黃帝有密切的淵源關係。
據《國語·晉語》記載,炎、黃二帝本來是同母所生的兄弟,黃帝得姓姬,炎帝得姓薑。《左傳》哀公九年說:“炎帝火師,薑姓其後也。”羌從羊從人,薑從羊從女,兩字相通,表示族類與地望用羌,表示女性與姓用薑。
所以,畢國為西戎所滅,其實是炎帝薑姓後人搶了黃帝姬姓後人的地盤。唉,兄弟鬩於牆,古今皆然,一歎。
畢公高的後人隻好逃難,禍從西方來,人往東邊逃,於是有了新的故事。
畢萬
宜興萬氏(3)畢萬入晉
畢國讓西戎滅了,其後人隻能流亡。其中有一位叫畢萬,打算去晉國。
為什麽去晉國?一是因為晉國國君也姓姬,算是同姓,靠得上;二是晉國強,靠得住。但去得去不得?依然心存疑慮。臨行前,畢萬在洛陽卜了一筮。在那個年代,占卜是“決疑”的一大法寶,上至王公貴族,下至販夫走卒,遇有遷徙、擇地、戰爭、農事、天候、婚嫁、求醫等諸事,幾乎無一不“卜”。選擇流亡地,算是“遷徙”大事,一定得“卜”一下。
《尚書·洪範》說:“汝有大疑,謀及乃心,謀及卿士,謀及庶人,謀及卜筮”
所謂卜筮,是用四十九根蓍草,循一定儀式“占筮”,把所得的數字配成伏羲八卦,再根據“卦象”判定吉凶。
畢萬很幸運,先是卜得屯卦,又由屯卦演變為比卦。替他卜卦的周大夫辛廖看了卦相後,祝賀他道:“哎呀,這是公侯之卦啊!屯卦險難而堅固,固則寵祿不變;比卦親密而得入,入則君臣情意相結。還有哪個卦比這個更吉利呢?你的家族在晉國一定會繁衍昌盛。你是公侯的子孫,將來你的子孫也一定會恢複公侯的地位!”
畢萬入晉,果然受到晉獻公的重用。
公元前661年冬,晉獻公發動了一次開疆拓土的戰爭。在晉獻公出征的戰車上,趙夙禦戎,畢萬為車右。此次出兵大獲全勝,一舉殲滅了耿、霍、魏三個小諸侯國。為了獎勵趙夙與畢萬,獻公將耿封給了趙夙,將魏封給了畢萬。
畢萬的封地在今山西省芮城以北。其後人繼承爵位的以封邑“魏”為姓;其他的以畢萬的字“萬”為姓,這就是我們宜興萬氏的源頭了。
當時,晉國掌管卜筮的大夫,號稱神算子的卜偃就預言:“畢萬的後代一定會昌盛。萬,是滿數;魏,是大名;以這裏作為始封地,上天預兆了一定能發達。”
就這樣,畢萬的後裔落戶在晉國。畢萬的兒子魏武子,跟隨晉公子重耳流浪他鄉十九年。重耳立為晉文公,武子襲魏。魏武子之孫魏絳,以賢能稱,為晉悼公所倚重,位列晉國六卿之一。再曆五代,到魏斯,即魏文侯,始與韓、趙三家分晉。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家為侯國。史學界以此作為東周時期春秋與戰國的分界點。
期間,揚名於曆史的萬姓先人,當屬齊國的萬章。史載:“孟子去齊,絕糧於鄒薛,退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所以萬姓後人往往標榜自己是“孟門高弟”,蓋源於此。
到公元前225年,秦滅魏。從畢萬入晉到魏亡,差不多又是四百多年。其後人又一次要麵對流亡。
萬修
宜興萬氏(4)始望扶風
這次流亡,要比上一次艱難得多。當年畢萬可以通過卜卦來自主決定流亡地,這回可沒有這樣從容。秦始皇為了鞏固中央集權,削弱地方豪強,把六國12萬戶貴族、豪富遷到京都鹹陽,集中加以管束,等於集體關進秦城監獄。
秦始皇在多方麵為後世的專製政權樹立了典範:比如,郡縣製;比如,車同軌,書同文;比如,焚書、坑儒;再比如,秦城監獄。
作為魏國的望族萬氏,也在遷徙之列。此後二百年,萬氏主要在秦晉之地繁衍生息。到兩漢時期,萬家出了一位名垂青史的人物:萬修。
萬修,字君遊,陝西扶風茂陵人。更始年間(公元23—25年)任信都令,漢光武帝劉秀中興漢室江山,萬修和任光,李忠一同迎光武帝,拜偏將軍。平河北,因功封槐裏侯,為雲台二十八將之一。 後來在南陽戰爭中,病死軍中。
在漢光武帝建立東漢的過程中,有二十八位將領立下了赫赫戰功。到東漢永平三年(公元60年),漢明帝劉莊在南宮雲台閣命人畫了二十八將的像,史稱雲台二十八將。蕭統《文選》史述讚:“中興二十八將,前世以為上應二十八宿,未之詳也。然鹹能感會風雲,奮其智勇,稱為佐命,亦各誌能之士也。”
萬修之後,子萬普封泫氏侯;孫萬親封扶柳侯;曾孫萬豐封曲平亭侯;玄孫萬恭封門德亭侯。所謂“君子之澤五世而斬”,萬氏一門五代封侯,也算是盛極一時了。
這就是家譜上所說的“始望扶風”。
到三國時,萬氏開始向南方遷徙,最早在南方揚名的,是東吳的萬彧。《三國誌》上有關於他的記載。萬彧初為烏程令,孫皓在東吳稱帝,他是擁立有功的老臣。孫皓即位後,他為左丞相。因為直言勸諫,惹得孫皓發怒,終招來殺身之禍。
再就是嘉興守帥萬政。《三國演義》裏有關於他的描述。到了唐朝,萬政的十四世孫萬國琛,在武德初(公元618—626年)以進士知饒州(今江西鄱陽縣)都督刺史。從此在江西的萬氏子孫人才輩出。
這就是所謂“繼熾江右”了。
安徽涇縣桃花潭義門
宜興萬氏(5)繼熾江右
為什麽把江西稱作江右?現在我們看地圖,上北下南,右東左西。江西者,江南之西也。應該是江左才對呀?其實不然,因為這是我們老百姓看。如果皇上在京城裏座北麵南往下看,江西應該在江右。皇上金口玉言,是真理的標準,所以江西成了江右。
自從唐朝初年萬國琛在江西任饒州刺史,萬氏在江西一帶便發達起來。家譜上說:“令家鄱陽萬氏子孫遍江右……星分棋布,丁各數萬,雋春秋榜者指不勝屈。”
萬氏在江西分為六族, 南昌有其三,分別是城頭的新建宗、蜀隴的進賢宗和山前的武寧宗。鳳陽之萬徙自南昌,而宜興之萬徙自鳳陽。同樣徙自鳳陽的,還有寧波之萬。所以,宜興之萬和寧波之萬,應該是近親。
家譜上提及的唐、宋兩朝的萬姓名人,有:
萬敬儒,廬州(今安徽合肥)人。著名唐朝大孝子。據傳其母亡,住墓旁,刺血寫佛經,二指斷,母複生,時人稱奇。州改所居為成孝鄉廣孝聚。估計這是以訛傳訛的假新聞,但敬儒是孝子,應該是真的。
萬晏,安徽涇縣桃花潭人。五世同堂,家風古樸,在地方多有義舉。村民們深為感動,爭相傳誦。傳到當時的皇上李世民那裏,唐太宗六年(公元632年)三月,正值桃花潭桃花盛開,皇上派觀察使沈傳師親往涇縣詢查。看到萬晏家大大小小、老老少少302口人,同吃一口鍋、同住一房屋,和睦相處,令人敬服,回京後奏報太宗。皇上感其孝義,親自書寫“義門”二字恩賜。萬晏捧到禦賜“義門”二字,敬選良工、鉤摹製匾,在村莊口造大門樓一座,一時傳為佳話。
萬鎮,字子靜,平江人(今屬湖南省)。南宋淳佑十年(公元1250年)進士,師方明甫、饒雙峰,而雙峰尤愛之,曾評論說:“天下讀書,湯伯陽第一,子靜次之。”著有《左傳十辨》。魯士能評曰:“子靜言語懇懇,極古今事情,非老生常談也。”萬鎮的兩位老師,方明甫,朱熹嫡傳弟子、九君子之一;饒雙峰,石洞書院的創辦人。因書院前有兩峰,故號雙峰。著有《五經講義》等,被宋仁宗賜以“理學大宋儒家”。
萬鍾,字元享,臨安錢塘人。紹興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進士。淳熙十年(公元1183年),知泰州。慶元二年(公元1196年),為江南東路轉運副使,繼任總領都督府宣撫司財賦。三年,除祕閣修撰知鎮江府。五年,除祕書監,任吏部侍郎。
萬規,字仁甫,宋樂清人。為人有情有義,頗受鄉裏的尊敬和信賴,稱為東平先生。神宗熙寧、元豐間試禮部不中,便不再奔科舉,而是閉戶讀書。當時的縣令和郡守曾多次征召,終不往。自己在家設書塾教授鄉裏。萬規家住在虹橋赤水港(今天成鄉萬橋村),江闊水深,渡者多遭覆溺。萬規乃捐資建橋,元佑二年至八年(公元1087-1093年),曆經七年,費錢三百萬,幾經挫折,終於把橋建成了。鄉人感念他的恩德,把這座橋命名為“萬橋”。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詩人王十朋,曾稱讚萬規“以弦誦先吾鄉,以節行高一時”。撰有《東平先生文集》三十卷。
南庵公(萬得)
宜興萬氏(6)兄弟渡江
到了元朝,家譜沒有提及任何有名望的萬姓先人。當時的蒙元統治者把老百姓分成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四等。當時江右的萬姓應該屬於最末一等的南人,所以很難有揚名立萬的機會。
公元1353年,安徽鳳陽人朱元璋25歲,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蒙元暴政。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期間兵荒馬亂了十五年。
萬勝、萬得兄弟在戰亂期間,攜家帶口,逃難離開了老家鳳陽(今安徽省定遠縣朱家巷)。具體時間已不可考。家譜上說:“以二公年計之,大抵太祖(明太祖朱元璋)舉義旗時。”又說,當時“鬆軒公(萬勝的長子)甫在繈褓,弟南庵公(萬得)年又幼弱。”
家譜上對兄弟倆的生卒年份,有明確的記載:“默庵公(萬勝)生於元至元五年(公元1339年)己卯,卒於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丁巳,享年三十有九。”
“南庵公(萬得)生於至正六年丙戌(公元1346年)十月初五日,終於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辛醜十一月十三日,壽登七十有六”。抄到這裏,我駭然發現,我和這位嫡親先祖同一天生日,同樣的屬相,整好相差600年。我的生日是1946年丙戌十月初五日(陰曆),陽曆是10月29日。
根據這些資料推測,宜興萬氏始祖始遷宜興的時間大約是公元1358年左右,當時哥哥萬勝大約20歲,弟弟萬得大約13歲。
從鳳陽到宜興,中間要橫渡長江。宋辛棄疾《南渡錄》曾錄康王(宋高宗)泥馬渡江之說。上天要保留一姓的命脈,關鍵時刻便會得到神助。萬氏兄弟渡江時,也出現了奇跡。
家譜上說:“渡江時風暴作洶湧,兼天同行舟盡覆。忽見漢壽亭侯隱約雲中,浪息舟平,竟過獲免。”
漢壽亭侯,就是關羽。因此我萬氏祠堂的家堂門菩薩祭祀關帝爺。一方麵要感謝上天的好生之德,一方麵也是萬氏這一脈命不該絕。所謂大難不死,必有後福。
宜興萬氏後來的興旺發達,也是為了不辜負上天的這份眷顧。
朱元璋
宜興萬氏(7)入籍勘合
當年萬勝、萬得兄弟為何要離開安徽鳳陽老家,為何以江蘇宜興為流亡目的地,當時家族的其他成員的情況,家譜都沒有交代,惟有“避難”二字。
曆盡千辛萬苦、九死一生,萬氏兄弟終於落腳在宜興城裏。家譜上有明確記載:“寓居於城之西南隅氿裏。”在太湖的西廂,有一串大片的水域:東氿、團氿、西氿,洲渚掩映、珠聯碧翠,就像一條翡翠項鏈,把宜興城串在其中。氿裏,聽其名,就是個好去處。
過了十多年,天下太平了,萬氏兄弟才正式報上了戶口。家譜載:“及大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庚戌遂入籍因家焉。”當時萬勝(字默庵)的兒子萬壽(字鬆軒)已經長大;萬得(字南庵)也已娶妻生子。我們的一世祖奶奶姓宋,育有一子一女。我們的二世祖叫萬靖(字梅軒)。
家譜裏保留了當時的入籍勘合。所謂勘合,是古代符契文書上蓋印信、分為兩半,當事雙方各執一半,用時將二符契相,並驗對騎縫印信,以此作為憑證。我把始祖入籍勘合抄錄在下麵,相當有史料價值:
==========================================================
洪武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戶部欽奉
聖旨:說與戶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隻是戶口不明白哩。教中書省置天下戶口的勘合文簿、戶帖。你每戶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將他所管的應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寫著他家人口多少。寫得真,著與那百姓一個戶帖,上用半印勘合,都取勘來了。我這大軍如今不出征了,都教去各州縣裏下,著饒地裏去點戶比勘合。比著的便是好百姓,比不著的便拿來做軍。比到其間有司官吏隱瞞了的,將那有司官吏斬。百姓每自躲避了的,依還要仍舊拿來做軍。
欽此!
除欽遵外合給半印勘合戶貼付本收執者
一戶 萬得 係常州府宜興縣西南鄉 附籍民
戶 計家五口
男子二口 成丁二口 本身年二十三歲
婦女三口 大二口 妻宋氏年二十一歲
右民戶帖付萬得收執準此
洪武三年X月X日戶部花押
==========================================================
明朝的戶籍是繼承元朝的。戶口分為三類:民戶、軍戶、匠戶。我們老萬家是民戶。
另外,這份勘合有許多看點。一是叫花子當起皇帝來,還真是有模有樣。那口語化的聖旨,讀來親切自然,不亞於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最高指示”。據說,用安徽方言來讀,就格外生動傳神。同時,你不得不佩服朱元璋的聰明,把幾十萬複退軍人就地轉業為“戶籍警”,加強了管製,增加了歲收,還解決了複退軍人的就業問題,真是所謂“一舉三得”。
就這樣,鳳陽之萬的一部分,遷徙到了宜興。當時還有另一部分,遷徙到了寧波,這就是另外的故事了。
萬斯同
宜興萬氏(8)近親旁支
因為宜興萬氏和寧波萬氏都源於安徽鳳陽,所以家譜《追本淵源》裏,也提到這一近親旁支。“寧波之萬徒自鳳陽,宋南渡後,鳳陽為邊衛。鳳陽之萬相傳徙自南昌。”
同是鳳陽定遠的萬斌(字文質),“從明太祖起兵,定天下,世襲指揮僉事。”其子萬鍾襲父爵,“奉命備倭寧波,於是遂為鄞人。”萬斌、萬鍾父子和第三代萬武、萬文兄弟,相繼在戰場上為國捐軀,留下了“三世四忠”的赫赫英名。
萬斌的第七世裔孫萬表,字民望,號鹿園,曾到宜興善權寺(今善卷寺)讀書,與宜興萬氏“交好甚篤”。萬表“獨才兼文武。正德中,武試、會試皆及第。仕至漕運總兵,僉書南京中軍都督府。熟先朝典故,於國事無不曉暢,禦倭亦有功績。通經術,著書亦富,有《海寇議》、《萬氏家鈔濟世良方》、《灼艾集》等。”其子萬達甫、孫萬邦孚皆有文才。
至第十世裔孫萬泰,更被稱為“經史一家”。萬泰,字履安,明末舉人,入清後穿道士服,隱居不仕,與史學家黃宗羲為友,又令兒子從黃宗羲學習。其長子萬斯年,設教桃源書院,培養了一批人才;五子萬斯選,批駁諸儒著作,著有《白雲集》;六子萬斯大,為經學家,研習諸經,尤長於《春秋》、“三禮”,著有《學春秋隨筆》、《學禮質疑》等;鄭梁指萬斯大“虛心博學,以經解經,不立異,不苟同,不為先人之言所主,不為過高之說所搖”。其《宗法》八篇,黃宗羲盛讚“為冠古絕今必傳之作”。七子萬斯備,工書法,精篆刻,著有《深省堂集》;八子萬斯同,為史學家,康熙年間被薦博學鴻詞,堅決持去,後到北京以平民身份參與修撰《明史》,不要官銜,不受俸祿,前後十九年,成《明史稿》,著有《曆代史表》等。
明、清兩代,寧波萬氏迭出俊才,同時期的宜興萬氏,也是人才輩出。
宜興萬氏(9)卜居萬塔
宜興萬氏的第二代都是單傳,兄弟倆都隻有一個兒子。數量雖少,但質量很高。默庵公(萬勝)的兒子叫萬壽(號鬆軒),家譜上說他“長而宏毅,視一邑休戚如已,邑人欽焉!”南庵公(萬得)的兒子叫萬靖(號梅軒),“與兄壽甚相,友愛人,鹹稱之。”
據說,這兩位堂兄弟長得很像,都是麵如冠玉、相貌堂堂的帥哥。家譜上說“二世祖鬆軒、梅軒二公,狀貌相似,麵如折珪,廣額豐下,長眉方頤,渥赭望而知為有道士。”
到第三代,宜興萬氏開始人丁興旺起來。鬆軒公(萬壽)育有六子,分別是萬英、萬良、萬雄、萬賢、萬能、萬俊。梅軒公(萬靖)育有三子,分別是萬雯、萬炳和萬蔚。
第三代的領導核心應該是萬雯,因為他帶領南庵公一脈完成了一次偉大的戰略轉移。家譜上說“南庵公三世孫仕魁公(萬雯)放棹赴金沙訪友,路過姚溪,愛其地之靈秀,挈家卜居焉。此處有古龍興寺之塔,故名其裏曰萬塔村。”
從此,宜興萬氏分為二支,留在城裏的默庵公一脈稱為宜城萬氏,搬到鄉下的南庵公一脈就稱為萬塔萬氏。這次戰略轉移收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也許是因為鄉下清靜,是潛心讀書的好去處,也許是古龍興寺塔的庇蔭,第四代就出了溪莊公萬盛,他是宜興萬氏出仕的第一人。
萬盛,字巽夫,號溪莊,“天順六年(公元1462年)貢士,擢為九江推府,政績攸著,誥授朝議大夫。年老致仕家居,於邑之紳耆共以詩文自娛。”
在明代,科舉考試分鄉試和會試。鄉試是地方考試,會試是全國統考。會試在鄉試後的第二年三月舉行,所以也叫春闈。參加考試的考生必須是舉人,已仕未仕皆可。會試及格的,升入京師的國子監讀書,稱為貢生,意謂以人才貢獻給皇帝。
推府,在明代相當於現在地方中級人民法院院長,同時還兼有審計局長的職能。
朝議大夫,從隋唐開始設置的文散官名。明從四品初授朝列大夫,升授朝議大夫。
溪莊公詩才橫溢,家譜裏載有他的多首詩作,其後人更有青出於藍者。
溪莊公(萬盛)
宜興萬氏(10)溪莊公詩
溪莊公(萬盛)生於永樂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癸卯八月初八日酉時,卒於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三月二十三日酉時。壽登八十有一。 “歿,崇祀鄉賢焉。”
溪莊公的詩大約分為三類,一是退休後與鄉裏“紳耆”聚會時的酬唱,例如:
宏治癸醜(公元1493年)歲初會飲,止有八翁,次年第二會予邀方伯李公入社,共成九老。喜而有作,時年七十有一。
裏仁坊裏集群賢,文采風流似樂天。
社裏衣冠推我老,尊前詩酒誰讓先。
當時已定八翁會,今日重開九老筵。
景仰香山舊人物,千年盛事欲同傳。
方伯:明、清之布政使均稱"方伯"。李公:根據周王廟內王鏊撰寫的《東丘娛晚記》碑文所載,應該是告老還鄉的前福建布政司李雲。
第二類是抒懷詩。下麵除夕二首,表達了溪莊公“不憂不懼”、“無韜無驕”的正氣:
壬子(公元1492年)除夕
古雲老去多貪得,誰識今吾亦故吾。
願學進修如衛武,敢圖多積等陶朱。
不憂不懼心常泰,無韜無驕樂自餘。
正氣也終還造化,肯將清淚滴屠蘇。
解甲歸來日已西,隻宜酣睡學希夷。
詩書有癖時舒卷,花鳥多情任品題。
守歲不嫌良夜永,入春應喜壽星齊。
兒孫歡飲醺匕醉,笑看山童戲畫雞。
第三類是詠景詩,其代表作是《村舍雜詠三首》:
納納乾坤萬事慵,竹床蒲枕草堂東。
鏡中身世看蓬鬢,溪上雲山付短筇。
簾捲燕飛梅雨過,畫長人靜綠陰重。
虞琴更結平生好,時複開弦對晚風。
雨後來尋穀口莊,綠陰無數覆池塘。
問花已隔三春月,鬥草平分地一方。
竹裏彈棋憐局靜,石旁呼酒覺樽涼。
晚煙欲動牛羊下,三五人家共夕陽。
我與荒村似有緣,扁舟係纜未須還。
漫因落葉三秋雨,得伴黃花十日閑。
華屋何妨誇北裏,吾廬亦自見南山。
詩情正在從容處,高卷疏簾一解顏。
值得注意的是溪莊公的一首《致仕辭朝》:
衰老從前久不支,空矜際遇托明時。
每憂職事心堪折,深藉言官拯力疲。
行止乾坤皆自在,榮枯天地亦何私。
懷恩欲報應無日,戀闕沉吟有所思。
溪莊公致仕辭朝的公開理由是“衰老力不支”,但“每憂職事心堪折,深藉言官拯力疲”、“懷恩欲報應無日”的感慨,總覺得還另有深意。
後來在家譜裏讀到後人的一首《推官溪莊》:
溪莊古臨津,公歸謝印綬。
架積鄴侯書,門種陶潛柳。
和另一首《刑部東莊》:
園荒餘故跡,零落舊時花。
勁節思當日,青門學種瓜。
我們老萬家的這位先人,讓人敬佩的不僅是詩才,應該還有“勁節”。
善權寺(據說是齊武帝時在祝英台故宅上建造)
宜興萬氏(11)古齋先生
在溪莊公這一輩,萬塔萬氏的第四代又是單傳,萬雯、萬炳和萬蔚各傳一子。到第五代,我們老萬家又人丁興旺起來,共有九個兒子。從此,萬塔萬氏分為九房,卜居地也從原來的萬塔村,散居到西莊、丁家圩、楊巷、東安樂等地。我們家是第七房,居住在丁家圩。
默庵公一脈,到第六代,出了一位傑出人物。家譜上說 “萬吉,大宗六世孫。字克修,世稱古齋先生。”萬吉生於成化甲辰(1484年)六月二十六日,卒於嘉靖丙午(1546年)七月二十日。
古齋先生十七歲考上了秀才,家譜上說是“邑癢生”。秀才是俗稱,正式的稱呼應該是生員,也就是府州縣學的學生。邑是文人對縣的稱呼,邑庠生就是縣學生員。
嘉靖丁酉(1537年)歲貢,經全國統考成為舉人以後,授浙江桐廬縣訓導。明、清兩代,一般每年或兩三年,從府、州、縣學中選送廩生升入國子監讀書,因稱歲貢。訓導大約相當於縣教育局長,從七品。俗話說,“七品芝麻官”,從七品就是比芝麻還小的官。
古齋先生自己官位不高,卻培養出了兩位出色的兒子。“以長子萬士亨秩封承德郎戶部四川司主事。以三子萬士和秩贈通議大夫南京戶部右侍郎,再贈通議大夫禮部右侍郎。”
萬吉被稱為古齋先生,以其行古人之道也。縣誌上說古齋先生“為人方嚴則峻,刻意師先儒,尤尊朱子。平生寇履飲食,拱揖趨走,一遵矩鑊,未嚐見其有戲謔笑傲箕踞跛倚之容。孝事父母,自持養及喪,皆中乎禮。友愛其弟善,至老未嚐異錢帛。”從古齋先生身上,依稀可以看到我父親的身影。
對朋友,萬吉也是古道熱腸。有一位朋友臨終時囑其妻曰:“濟我後事者必某也”,已而果然。這個“某”,就是指古齋先生。
古齋先生“教諸子先誌行後文藝。寬而有法,接人少寒暄,似落落寡情,然久與之處,真意流溢盎如也。其自奉儉薄,而性好施與,三族中待以飽暖者若幹人。義所當濟,雖百計委曲,未嚐有倦色。人有善,輒歎不置;有過,必麵折之。論當世事,講義利,爭是非,雖遇達官勢人,反複辨析,必伸己說而後已。”
萬吉的兩個兒子萬士亨、萬士和考中進士時,他給兒子的告誡是:“吾願汝做好人,不願汝得好官也。”差不多五百年以後,我創辦四通,給員工的告誡是:“先做人,後做事。”之前,我並不知有古齋先生。難道,一個家族的傳統,也會演變成遺傳基因?
縣誌上說,萬吉“晚年氣象和易,如冬日煦人,人益樂親之。卒時年六十有三,有大司徒武進徐問撰墓誌銘,簽憲唐順之撰傳,子士和述行略。崇祀郡鄉賢祠、邑三賢祠。”
三賢祠,後改為崇儒書院,萬氏後人有詩記其事:
崇儒書院在荊溪縣置西,萬曆甲辰(公元1614年)郡伯歐陽東風,邑令王以寧創建。祀宋唐彥思,明周道通、萬古齋三大儒。邑人吳可達記,後令喻致知講學其中。
北宋迄前明,
三賢成鼎峙。
春秋兩楹奠,
惆悵日傾圯。
唐彥思:即北宋唐棣;周道通:即周衝;萬古齋:即萬吉。
宜興萬氏(12)名垂青史
我們老萬家出了一位名垂青史的曆史人物。
萬士和是宜興萬氏的第七代,他的事業功德,後人鮮有出其右者,是宜興萬姓在正史裏難得列名的人物。《明史》上有萬士和傳(見文後附)。
小時候讀《明史》,總覺得這位萬大人應該是我們家的前輩。最近讀家譜,才明確知道他是我們宜興萬氏的七世祖。萬士和,字思節,生於正德丙子(1516年),卒於萬曆丙戌(1586年),是古齋先生萬吉家的老三,師從武進唐順之。嘉靖二十年(1541年)進士。
萬士和當過地方官,也在中央部委任過職:“曆任庶吉士、禮部主事、江西僉事、提學副使、湖廣參政、江西按察使、山東按察使、應天府尹、右副都禦史、戶部右侍郎、左侍郎、禮部侍郎。隆慶中以禮部左侍郎引疾歸。萬曆初起為禮部尚書。”別看他履曆完備,其仕途並不順暢,而是三落三起,跌宕起伏。
萬士和先後和明朝的兩朝權臣嚴嵩、張居正同朝為官,相處並不融洽。明洪武初年,選進士於六部諸司及翰林院之下觀政。翰林院之下者稱庶吉士,六部之下者稱觀政進士。所謂“庶吉士”就是見習翰林。嘉靖二十年(1541年),剛當上見習翰林的萬士和,一身正氣,和奸相嚴嵩顯然格格不入。縣誌上有載:“授庶吉士,三年解館,嚴嵩惡其不識麵,抑之。”一方麵固然是嚴嵩“不識麵”,另一方麵,也是我們這位老祖宗“不識做”。後來萬士和在地方上政績斐然,“擢江西按察使,嚴嵩劾罷之。”
直到嚴嵩倒台,萬士和才重新出山,“嵩敗,起山東左布政使。”他到中央工作,應該是受到張居正的提拔。“萬曆元年(1573年),陸樹聲去位,張居正欲收士譽,召為禮部侍郎。”到中央部委工作,萬士和耿直依舊,主張“杜幸門,容戇直,汰冗員,抑幹請”,“語多不避時忌”。對提拔他的張居正,並不盲從。張居正搞不正之風,“方士倚、馮保求官,張居正納其賂,引為內援。士和持不可。”“給事中餘懋學言事得罪,士和言直臣不當斥。”“於是積忤居正,給事中朱南雍承風劾之,遂謝病歸。”
一直到張居正去世,才被起用為南京禮部尚書。此時已“廉頗老矣”,“再疏引年不赴”。
萬士和一生,都恪守他父親古齋先生的家訓:“吾願汝做好人,不願汝得好官也。”
================================
附《明史》萬士和傳:字思節,宜興人。父吉,桐廬訓導,有學術。士和成嘉靖二十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禮部主事。父喪除,乞便養母,改南京兵部。累遷江西僉事,歲裁上供瓷器千計。遷貴州提學副使,進湖廣參政。撫納叛苗二十八砦,以功賚銀幣。三殿工興,采木使者旁午。士和經畫備至,民賴以安。遷江西按察使,之官逾期,劾免。起山東按察使,再行廣東左布政使。政事故專決於左,士和曰:“朝廷設二使,如左右手,非有軒輊。”乃約右使分日治事。召拜應天府尹,道遷右副都禦史。督南京糧儲,奏請便民六事。隆慶初,進戶部右侍郎,總督倉場。尋改禮部,進左。引疾歸。神宗立,起南京禮部侍郎,署國子監事。萬曆元年,禮部尚書陸樹聲去位。張居正用樹聲言,召士和代之。條上崇儉數事。又以災祲屢見,奏乞杜幸門,容戇直,汰冗員,抑幹請,多犯時忌。俺答及所部貢馬,邊臣請加官賞。士和言賞賚有成額,毋徇邊臣額外請,從之。方士倚馮保求官,士和持不可。成國公朱希忠歿,居正許贈王,士和力爭。給事中餘懋孳學言事得罪,士和言直臣不當斥。於是積忤居正。給事中朱南雍承風劾之,遂謝病去。居正歿,起南京禮部尚書,再疏引年不赴。卒,年七十一。贈太子少保,諡文恭。
宜興萬氏(13)明清之交
明清之交,是社會的大變局,也是萬氏家族的轉型期。縱觀大明一朝,源自安徽鳳陽的萬姓遷徙到江南。一支到江蘇宜興,一支到浙江寧波。寧波萬氏為朱皇帝打天下出了力、流了血;宜興萬氏為朱皇帝坐天下做了事、效了忠。入清以後,江南萬氏基本上退出了國家的政治生活,而是潛心在學術、文化領域發展。前麵我們講過了寧波萬氏的經史一家,現在我們要講同時期的宜興萬氏。
宜興萬氏十世孫萬濯,是這個轉型期的悲劇人物。
萬濯,字行遠。縣誌上說:“少穎慧,有誌操。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舉人。由學博擢戶部主事。崇禎十五年(1642年),合監淮安倉務,升本部郎中。”兩年後,值甲申之變,李自成進北京,崇禎在煤山自縊。當時萬濯“在淮安官署,聞之,號泣數日,嘔血數升。既聞北都殉難諸臣,援筆作二十二君子讚,瞋目視其子曰:幸從諸君子地下遊矣。卒,年五十一。著有《意園集》。”
聆聽萬濯臨終遺訓的,就是宜興萬氏第十一世孫、後來編撰了《詞律》的清代文學家、戲曲作家萬樹。
萬樹,字考承,號紅友。生於崇禎庚午(1630年),卒於康熙戊辰(1688年)。甲申之變(1644年),萬樹剛十四歲。少年時遭此變亂,嗣後家境清寒,長期飄泊四方。人稱才思敏捷,學識明達,工詞善曲。
康熙十八年(1679年),兩廣總督吳興祚因愛其才,邀請到幕府作幕僚,一切奏議皆由其執筆,抽暇賦詞作曲。萬樹才情卓絕,勤於著作,對詞的格律頗有研究,縣誌上說他“取宋元以來名家詞,字櫛句比,別同異,辨謬訛,成《詞律》二十卷,士林珍之。”《詞律》共收詞牌660種,正、別體1180種。三百年來,治詞學者無不奉為圭臬。萬樹的這本《詞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4月還在印刷出版。
萬樹著有左傳、論文、詩律二十卷,璿璣碎錦二卷,堆絮集、花農集、香膽詩三卷,樂府十六種。
萬樹所作曲共有二十餘種,今僅可考見其劇名十六種。計雜劇八種,為珊瑚珠、舞霓裳、藐姑仙、青錢賺、焚書鬧、罵東風、三茅庵及玉山宴。傳奇八種,為風流棒、空青石、念八翻、錦塵帆、十串珠、萬金甕、金神鳳及資齊鑒。《曲錄》其中風流棒、空青石、念八翻三種合刻為一集,名為擁雙豔三種,比較有名。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萬樹終以懷才不遇,憂鬱積勞成疾,拜辭吳興祚回鄉,不幸病死於廣西江舟旅途中,終年僅58歲。
正大光明殿
宜興萬氏(14)文采風流
清雍正、乾隆兩朝,宜興萬氏人才輩出,領軍人物是萬鬆齡,宜興萬氏十二世孫,字星鍾,號葆青。
雍正七年(1729年),萬鬆齡高中經魁。科舉考試考的是五經,即儒家的五種經典:《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明、清科舉以五經取士,即每經各取一名為首,名為經魁。
乾隆二年(1737年),召試博學鴻詞,萬鬆齡又是第一,就是所謂“狀元”。授翰林院檢討,武英殿行走,充一統誌纂修官,分修授時通考,分校禦纂唐宋文醇,校對十三經、二十二世、明史,校錄三朝寶訓。
乾隆七年(1742年),給假歸。旋丁內艱,即遇到父母喪事,服闋,仍武英殿行走,掌教習宗學,充三通館纂修官。賜宴瀛台,賡賦柏梁體,恭和禦製玉翁歌詩。
乾隆十年(1745年)萬鬆齡當科庶吉士的教習,也就是給見習翰林當班主任,帶出來的弟子“京察一等”,以年老乞致仕歸。孝友和易,好獎勵後進,諄誨子弟,多所成就。編纂書史,至老不倦。著有《思儉樓集》十二卷。
與萬鬆齡同時,還有萬中道,字體傳,號厚存。名諸生,縣誌上說他“學邃理醇,立品端潔,其教人一以清心主靜為宗。中道少承父訓,刻苦自勵。早歲補諸生,有文譽。乾隆十五年(1750年)舉於鄉,乾隆十六年辛未科吳鴻榜二甲進士。初授吏部考功司主事,再任逼吏部驗封司主事,卒於官任。著有《周禮精義》、《春秋粹》、《史囊》。”
萬鬆齡之子萬應馨,也是才華出眾。
萬應馨,字黍維,號華廷。幼聰慧,年十五,從盧都轉見曾學詩,以七言排律二百韻為贄。稍長,問業於齊侍郎召南,旋受知於朱學士竹君,學益進,名益著。領鄉薦後,考取鹹安宮教習,入直內廷。
乾隆五十四年,己酉(1789年)仲春,於圓明園正大光明殿,複試天下例監生之鄉薦者。上臨殿閱視,應馨首進詩卷,上親閱之,顧侍臣微笑稱善。越日,旨下,名列第一,一時羨其榮遇。是年成進士,以知縣用。選授廣東仁化,繼調新寧,所至有聲。旋引疾歸。縣大夫重其文學,延主蜀山書院講席,蜀山書院為北宋年間蘇東坡所建。萬應馨著有《雞肋集》六卷、《中率編》一卷。
入清以後,宜興萬氏第十一世萬樹,十二世萬鬆齡、萬中道,十三世萬應馨,皆文采風流、冠絕一時。
萬貢珍:蘭草
宜興萬氏(15)晚清餘韻
清雍正、乾隆兩朝,盛世輝煌,皇上自己也喜歡舞文弄墨。地處江南人文薈萃的宜興萬氏,文采風流、一展長才。到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鴉片戰爭後的大清朝已風雨飄搖。1851年金田起義,洪秀全稱天王,建太平天國。老百姓又麵臨一次動亂和劫難。
其間,值得一提的是宜興萬氏第十五代萬貢珍。
萬貢珍,字荔門。道光癸未(1823年)進士。“由庶常改官戶曹,充軍機章京。出守歸德府知府,以才敏稱。調開封,清厘積獄,卓著治聲。丁艱。服闋,選黃州。有爭沙洲命案事,連坐數十人,上台主嚴懲,欲盡置之法,貢珍力為洗濯,惟坐主要。陳臬皖省,首除勢豪。淮西寇起,立主遣將梅青長平之。當時總匪不至猖獗,人皆佩公先見。”
按照共產黨的曆史觀,我們這位老祖宗一方麵是為民申冤、不搞擴大化的好官;另一方麵,也是“鎮壓農民運動的劊子手”。
萬貢珍被任命為湖南布政使。布政使是一省巡撫之下的主要行政首長,大約相當於付省長兼民政廳長,從二品。“己酉(1849年),大饑,傾廉助賑,眷屬簪珥,皆斥助歸賑。盡檄屬府縣建義倉,辦積穀,州縣以拯饑助賑為殿最,饑區賴以保全。”“權巡撫事”,也就是當了代理省長。
在大饑荒年代,萬貢珍把自己的養廉銀和家眷的珠寶首飾都捐出來賑災,是一位心裏有老百姓的好官。
當時太平天國的勢力已蔓延到全國,湖南首當其衝。“湘省為出入門戶,賊屢犯,調鎮篳兵協剿,累挫賊鋒,複內調大理正卿”。也就是在和太平軍幹了幾仗以後,被調任為掌握全國刑獄的最高長官。但很快告病還鄉。
縣誌上說:“貢珍以寒儒起家,曆官中外,有人倫鑒。曾文正丁憂在籍,貢珍首列薦剡。謂湘省團練,得公訓練指揮,必能號召梓桑,鞏固門戶。兵皆子弟,人盡忠良,將來必成勁旅。”宜興萬氏的這位前輩,還是賞識和推薦曾國藩的一位伯樂。
萬貢珍的文采風流,在那個動亂年代,已成餘韻。縣誌上說他“精於書法,得二王之髓,上追襄陽涪翁雲”。還說萬貢珍、萬貢謬兄弟工書善畫、性好詩詞翰墨,畫蘭竹逸情飛揚、蒼樸有致。
宜興萬氏(16)二度劫難
太平天國運動,對江南地區來說,是一場大劫難。下麵是一幅1851—1865年江蘇地區人口變化的示意圖:
宜興在常州府西廂,靠近鎮江府,是重災區。估計在“長毛”時期,人口下降了百分之七十。清政府稱太平軍為“發匪”,宜興老百姓稱其為“長毛”。我小時候在外婆家,村裏老人還在講述“長毛”時期的種種恐怖傳說。原來上百戶的大村莊,被搶光、殺光、燒光了。直到1950年代初,村裏還隻有十來戶人家,大多數還是後來的外來戶。村西頭有一座瓦礫堆成的小山,據說就是當年的劫後餘燼。
宜興萬氏自然難逃這場浩劫。到光緒年間重修家譜,萬塔萬氏九房,隻剩下大房、二房、三房、七房和九房。四房、五房、六房和八房,已找不到後人。家譜也在鹹豐庚申年(1860年)兵火中散失。四十三年後,到了光緒癸卯年(1903年),才由“鳳喜、登雲、錦昌、鎖奎、慎甫、文元諸公重輯”,這裏提到的錦昌公,就是我的曾祖父。
當時我祖父萬培根(字篤生),也隨錦昌公一起參加了這次重輯。三十一年後,到了民國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又進行了一次續修。我祖父篤生公和大伯父萬達源,都參加了這次修訂。
上世紀六十年代,宜興萬氏家譜又一次遭受劫難。又是四十三年後,宜興萬氏後人邀我參與續修家譜,也算是給了我一次克紹箕裘、繼承祖業的機會,我自當勉力為之。以上的文字,便是其中的一部分。
我們家世世代代,都是中國傳統的“耕讀之家”,也就是識幾個字的農民。從最早的萬章開始,設私塾教授自己家和周邊一村的子弟,是我們萬姓的傳家方式。每一代都能出個把讀書種子。到我爺爺篤生公,仍是家鄉遠近聞名的私塾“大先生”。
到我父親一輩,有兄弟四個:大伯父萬達源、二伯父萬達明、我父親萬達邦、小叔萬達章。
你看我爺爺,哪裏是甘心當他的私塾“大先生”,分明是想當內閣總理。看他給四個兒子取的名字:達源掌財政部;達明掌教育部;達邦掌外交部;達章掌文化部,都名正言順吧?
大伯父在民國時期當過一縣之長,“解放”後是戴帽的曆史反革命。二伯父畢業自北洋大學(今天津大學),一直在家鄉執教,當過溧陽高中的校長。父親學的會計專業,一直是銀行職員。服務鄉裏,好像也是我們老萬家的傳統,小叔叔在老家當過保長,“解放”後也戴了帽。唉,我們家的十九代有一半是專政對象。
爺爺走得早,那一年,我兩歲 , 腦海中還依稀記得出殯的場麵:空中飄散著紙錢,大人們披麻戴孝,哭得呼天搶地。外公抱著我跟在後麵。我戴著白布縫的孝帽,手裏舉一支小竹幡。爺爺生前的模樣,腦海中已經完全模糊了 ……
母親說,我小時候讓爺爺很得意。看我在屋外陽光下,噘著小嘴,趴在長凳上,一筆一劃地寫字,爺爺上上下下、前前後後地打量我,怎麽也看不夠,笑得胡子直顫,讚歎門風有繼、斯文可續。
現在,我自己也當爺爺了。孫子萬頃,小名果果,應該是宜興萬氏的二十二代了。2010年,3歲的他,已經會熟練地使用電腦,我這個當爺爺的,也是怎麽都看不夠,笑得胡子直顫......
小家夥說:爺爺的胡子很溫暖……
——————————————————————————————
哈,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