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緊鑼密鼓 4
———————————————————————————————————————
四通故事(10)陳春先
(1934年8月6日——2004年8月9日)
大家都公認:陳春先是中關村科技人員辦企業的第一人。碩大的頭顱,蓬亂的稀發,矮胖的身材,斜背著書包,卷起的褲腳管一邊高、一邊低,濃重的四川口音,這就是陳春先。
在中關村的大院裏,見過一對夫婦,女的在替丈夫整理脖領,一邊整理一邊抱怨:“看你,都快成陳春先了。”
不修邊幅的陳春先,卻有大聰明,他五十年代留蘇,是莫斯科大學核物理專業的高材生。1974年,他的課題組研製出我國首台可控核聚變實驗裝置:托卡馬克6號。1978年是他人生最輝煌的一年。他和陳景潤、何祚庥、郝柏林四人,被中科院破格提拔為正研究員。托卡馬克6號被評為當年科學大會的一等獎。後來他兩次訪美,參觀了波士頓128號公路和矽穀,感受到新技術的擴散在經濟發展中的活力和意義,對科技人員辦企業有了全新的概念。
1980年,有兩件事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一是他和學部委員(相當於現在的院士)的增補擦肩而過;二是他在合肥籌建的托卡馬克8號被叫停。
同年年底,他開始創辦“先進技術發展服務部”,開中關村科技人員辦企業的先河。
我和李玉跟他們一家都很熟。他夫人畢慰萱,和我是中科院計算中心的同事,他們的孩子克克和小貓,和萬方差不多歲數,小時候他們常玩在一起。畢慰萱的妹妹畢克茜,當時在美國佛羅裏達大學學習,正在幫我聯係在美國的學校和導師。畢家姐妹的母親黃紹湘,和李玉的父親是清華同學,研究美國史的專家。我著手辦企業的時候,首先就想到,要向陳春先請教。
約了時間,我去登門拜訪。他們原來住物理所的簡易宿舍,雅號“雞窩”,家裏亂,情有可原。現在搬了新樓了,家裏還是同樣的亂,仿佛把“雞窩”整個搬了過來。他們都知道我即將要去美國進修,以為我要請教這方麵的事情。我也沒有說自己正在跑腿辦公司,隻是關心地問了問他的近況,然後,提了一個問題:
“你辦了這麽多年的公司,感到最困難的是什麽?”
他沉吟了一下,說:“最困難的是原來的約束條件沒有了,而新的約束條件又沒有建立起來。所以很難凝聚人才”。他還說:物資刺激能有一些效果,但也有相當的負麵作用。
我前些天剛請教過一位剛從美國回來的朋友,更準確地說,是李玉姐姐樓敘真的朋友,叫檀中維。他在UCLA學的是MBA,那時候他剛學成回國。聽說我在籌辦公司,他和大姐專程到東總布來,幫我出主意。他提出了十條忠告,其中最重要的,是三條:
1, 要有一個宗旨,否則便會是一群烏合之眾;
2, 慎選你的Partner(合夥人);
3, 要利用經濟杠杠,但要注意“錢”這個東西有兩麵性,不要讓它腐蝕了你的事業。
陳春先的經驗之談,和老檀的說法幾乎不謀而合。我陷入了沉思:如何確立公司的宗旨?如何建立新的約束條件?如何善用經濟杠杆?如何使公司有凝聚力?
我想到了IBM的企業文化。一個月前,我剛參加了一次大型講座。這次講座對我後來辦四通影響至深。其來龍去脈,明天接著說。
畢慰萱、陳春先、小貓和克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