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記憶(22)棒喝
(2008-05-01 12:38:31)
下一個
英駐小學很小,學生也不多。有一間房又高又大,原來是地主家的祠堂,平時是五、六年級的教室,全校甚至鄉裏開大會時,就是禮堂,《打麵缸》就是在這裏上演的。另有三間平房。一間作為老師的辦公室,另外兩間分別作為一、二年級和三、四年級的教室。
上五年級了,我滿了九周歲,可以加入少先隊了。入隊儀式就是在教室兼禮堂。結上了紅領巾,佩上了一道杠,敲起了隊鼓,吹起了小號,飄起了星星火炬的隊旗,心裏那份激動,仿佛一切都升華了、崇高了。後來讀《第三帝國的興亡》,才知道有聲有色的大場麵,能對人心造成震撼,因震撼而盲目,是人類的普遍弱點。這一弱點往往被利用來灌輸某種特定的價值。
我訂閱了《中國少年報》和《少年文藝》,每一期、每一頁都讀遍了、讀爛了。那個年代,求知的欲望,如饑如渴,渴得像海綿吸水。《三國》、《水滸》,已不滿足連環畫了,找到原著,看得昏天黑地。喜歡高爾基筆下的阿廖沙,崇拜保爾.柯察金,還偷偷的愛上了冬妮婭……
因為學生不多,一間教室,兩個年級,各坐一邊。一位老師,同時上課。前半堂安排這邊預習,另一邊講課;後半堂這邊講課,那邊做作業。
五、六年級的班主任,就是教導主任孫老師。有一次,他布置我們先預習課文,就轉到六年級講課了。他在那邊問了一個問題,冷場半天,還沒有同學舉手回答。我雖然一隻耳朵,卻聽明白了,還把答案想清楚了。於是在另一邊就雀躍起來,舉著手,半蹦著高,嘴裏還喊出聲來:“我來!我來!”生怕失去自我表現的機會。
沒料到孫老師勃然大怒,用教鞭敲著講桌,嗬斥我驕傲自大、不知天高地厚、自以為了不起。一頓傾盆大雨、當頭棒喝,我懵了、蔫了,大概這就是所謂震撼教育吧?從此就滅絕了性格中的“張揚”,變得“少年老成”了。
前些天我在網上看到一個比較中美教育的帖子,對孩子的“自我表現”采取鼓勵還是壓抑,完全是兩套不同的思路。也許,我的經曆可以提供一個例證。唉,那一年,我還不到十歲。
當我轉到上海念書的時候,在老師和同學眼裏看到的這個鄉下孩子功課好、懂禮貌、不是非,還……少年老成,幾乎是零缺點,從此前程似錦。
這一切,要歸功於孫老師的當頭棒喝。
(此段經曆我以前文章中曾提及,這裏為了行文連續,又重複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