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時代(2)外號
(2008-05-09 16:06:56)
下一個
中國人的稱謂比較複雜,有姓、名、字、號。遇到一位新朋友,你會問:“您貴姓?”或者問:“您尊姓大名?”可見,姓非“尊”即“貴”,名則一定要“大”。這裏的“大”,是正式的意思。
有大名,就有小名。小名一般也叫昵稱,一般取大名中的一個字。例如,從小到大,我的小名先後有“南南”(弟弟尚未出生)、“大南”(有弟弟小南了,以示區別)。到後來,才有大學同學管我叫“阿南”。
字一般是成年以後才取的。《禮記》:“男子二十冠而字”、成語“待字閨中”,就是這個意思。字一般是名的同義反複,或者意義的延伸。字取得好的,記憶中一是戴笠、二是我母親。戴笠字雨農,下雨天,一個戴著鬥笠的農民,絕了!母親名藹霞,字紅蘊,頗有點詩意。我外公很有想像力嗬。
姓是與生俱來的,你沒法自己選擇。名和字,是由尊長代取的。號,則是後取的。自取的叫“自號”,外人取的就是“外號”。外號有雅俗之分,雅的叫“雅號”或“尊號”,俗的就是“綽號”,在我們老家就叫“臭名”。
上小學的時候,不記得自己有過什麽臭名。可能是因為在農村、上海兩邊竄,還沒有來得及讓人起外號,就轉學了。中學時期,我有了外號。
外號一般都帶有戲弄和調侃的意思。上次在校友網上看到同班的張萬鍾,說自己在中學時的外號叫“飯桶”。我不禁莞爾,因為從初中到高中,我也讓人叫了六年“飯桶”。上海話同杭州話一樣,“飯”和“萬”不分,這大概是我們獲此外號的原因。
中學時,有一次在同學家裏溫課,大家“飯桶”、“飯桶”的叫我。在一旁的同學家長幽了我一默,對我說:“你這個‘飯桶’尚能如此,看來你們學校的教育質量還不錯啊!”
外號一般根據你的姓名的諧音,或者你的長相、或者你的生理特征。記憶中有點意思的,有一個同學下巴有點長,於是得了個外號“弗拉基米爾”;有一個同學排氣比較多,於是被戲稱為“彼德”(屁多)。
文革期間,和羅征啟老師在一起聊天,說起這些趣事。老羅說,他們班也有一位同學叫彼德,他還給加了前綴。這位同學在台階上能滑行得又快又遠,老羅稱讚他噴氣式果然厲害,並授他博士稱號,當然是“空氣動力學博士”。那個年代有個蘇聯電影《海軍上將烏沙科夫》,老羅據此略加變通,給他加了個後綴。這樣一來,他的外號就成為:“空氣動力學博士,彼德.烏法科夫”(屁多無法克服)。
這位博士,也是我們當年在清華園裏熟悉的師長。我厚道些,故隱其名。
老羅就是厲害,連給人起外號都是大師級。
對了,老羅自己的外號叫“蘿卜”。各位,何不在網上也曬曬自己當年的外號,一定妙趣橫生、可以讓你開心半天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