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記憶(14)母親
(2008-04-22 18:01:01)
下一個
一個家、一個單位、一個團體,都需要一個核心,也會自然形成一個核心。我們家的核心,是我母親。
母親比父親小三歲。十八歲嫁給我父親。他們的結婚照,放大了,足足有14吋,一直掛在外婆家的堂屋裏。照片上的母親留著劉海,明眸皓齒、鼻梁筆挺、淺淺的酒窩,略帶青澀,漂亮得風和日麗。
母親十九歲生我姐姐,二十一歲生我,以後都是隔兩歲一個。我七歲到上海念三年級時,母親也就二十八歲,已經是五個孩子的媽媽,但依然是青春年華、光彩照人。
大舅繼承了外婆的長相,母親繼承了外婆的為人。不僅是繼承,還要發揚光大。我母親比外婆更海派,也更隨和。無論走到哪裏,都人緣極佳。雖然母親隻是家庭婦女,卻是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不僅關心,還要參與。從鄉下到上海,身邊總是圍著一批窮朋友、小朋友。全村的人管我外婆叫“外婆”,卻管我母親叫“大姐姐”。好像在輩分上有點亂。
母親如何善待他人,我以前曾講過一件小事:有一天母親把一件緞子麵絲棉襖晾在外麵曬太陽,也許是讓風吹跑了,再也沒有找回來。後來鄰居冬天把它穿出來了,卻在外麵罩了一件舊布衫,下麵還露出了一截。看到以後,反而是母親覺得不好意思,想方設法幫對方下台階。
母親常出頭為民請命,用現代的流行語,叫做為弱勢群體代言。晚年時母親還寶刀不老,居住小區的物業費收得很貴,卻管理不善,居民公推“萬奶奶”做代表,去和物業公司交涉。他們在電話裏告訴我這件事,我聽了哈哈大笑,說我母親:你八十歲的老太太,還領頭聚眾鬧事?
李玉說:媽媽可惜念書少,要是再多念點書,可不得了。
母親文化程度也就是高小,卻讀了許多書。家務之餘,常常是手不釋卷。那時候,我除了看自己的《格林童話》、《民間故事》,也開始偷偷看母親塞在枕頭邊的書。我記得有張恨水的《啼笑因緣》、蘇青的《結婚十年》、巴金的《霧雨電》。讀這些書,我在似懂非懂之餘,也記住了一些細節。例如蘇青的書裏有一章“三顆櫻桃”,主人公從一株結了三顆櫻桃的果枝上摘下了一顆,隱喻自己退出了一場三角競爭。我覺得那意境、那比喻,真美!
不是說一隻饅頭搭塊糕嗎?如果說父親是糕,那母親就是饅頭。父親內向;母親外向。父親是一絲不苟的刻板;母親是順其自然的隨和。父親是高山流水,鮮有知己;母親是海納百川,廣結善緣。父親是專才;母親是通才。父親讓我們有所畏而不敢;母親使我們有所恃而不恐。
這是一個平衡的普通家庭,我就在這樣一個普通家庭長大。
倒數第二段歸納得太精辟了。
萬家真是好筆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