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惡不赦
(2006-06-08 19:03:19)
下一個
我們經常說的成語“十惡不赦”有它的淵源,它的形成,要從我國的法律製度來看。
魏晉南北朝時期,曆代都進行了法律法典的編纂,而在這些法律法典中,比較有影響的有魏時的《魏律》,北朝時的《齊律》,而後來據說的“十惡”最早也就出現在《齊律》中,當時稱為“重罪十條”。
“重罪十條”把這十條罪行稱為“十惡”,並且規定絕不赦免,到了隋唐就正式形成了“十惡不赦”的說法,所以說隋唐“十惡不赦”其實原來是出自於《齊律》的“重罪十條”。它的主要內容有:
一、謀反,這曆來都被視為十惡之首。
二、謀大逆。指毀壞皇家的宗廟、陵寢、宮殿的行為。
三、謀叛。謀叛是指叛逃到其它敵對國家。
四、惡逆。指打殺祖父母、父母以及姑、舅、叔等長輩和尊親。
五、不道。無道。
六、大不敬。偷盜皇帝祭祀的器具和皇帝的日常用品,偽造禦用藥品以及誤犯食禁。
七、不孝。指咒罵、控告以及不贍養自己的祖父母、父母。祖、父輩死後亡匿不舉哀,喪期嫁娶作樂。
八、不睦。
九、不義。指毆打、殺死長官(一般指州縣長官),丈夫死後不舉哀並作樂改嫁等。
十、內亂。指與祖父、父親的妾通奸。
“十惡不赦”自從《齊律》出現這些條款後一直沿用到宋元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