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閑話

古今同一笑,淡然赴春秋。
正文

大師的秘訣

(2009-01-02 11:42:43) 下一個

大師是學有大成的專才,能有機會向大師請益自然是學人的幸運。閑話也幸,同事中正有一位是學界公認的大師。

老先生學術造詣高深。他發表期刊論文過千篇,在專業內諸多領域有基礎貢獻,也因此獲得過很多榮譽,包括象征終身成就的總統獎(National Medal of Science)、以及跨專業和專業內的奠基人獎(Founder Award)等一批份量很重的獎項。老先生的學界地位崇高,堪稱是“教授的教授”。趕上他逢五逢十的壽辰,數千人出席的全國性的專業大會上有專為他慶祝的研討會,富有盛譽的學術期刊也會為他的壽辰出專刊。

對老先生是久聞其名,但第一次見到他卻是來係裏麵試的時候。當時對他最大的驚詫是一個人如何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要知道,在多數研究型大學,通常能發表過百篇期刊論文就已經是很不錯的教授了,要發表過千篇期刊論文如何讓人想象。所以在半個小時約見將結束的時候,問了他一個縈繞已久的問題:“您成功的秘訣是什麽?” “哪裏有什麽秘訣啊!”老先生回答地很爽快。對於這樣的回答我怎能甘心,於是就“循循善誘”:“您看啊,您取得了專業上別人無法取得的成就,怎麽也得也些竅門吧?”被纏不過,當時老先生的身體也稍有不適,他咳嗽了一下,漲紅了臉,一手拍了下桌麵,脫口而出:“堅持(persistence)!”我趕忙起身幫他拍拍背,關問下他的身體,然後就告別了。出門後還很懷疑,難道成功的秘訣就是堅持這麽簡單?!麵試之後給他寄過張卡片,大意是:以前沒有作為您的學生的幸運,將來如有幸成為您的同事,希望能象學生一樣向您學習。寫這樣的話當然不是逢迎,就個人經曆而言,同每一個傑出的專業人士相處中都感受過傑出的品質。老先生是大師,自然有大品質。而我最掛心的還是他成功的因由。

老先生是位樸實的長者,在年紀和專業上都長我兩輩,但卻非常平易。所以來到係裏上班後,有閑暇時偶爾會去他的辦公室聊天,也籍此想更多地了解老先生以解答他的成功。老先生在辦公室時房門總是半開的,裏麵沒有交談聲時,我會敲下門然後應聲而入。基本上每次老先生都在讀文稿,招呼我坐下後,文稿也放下,就很和氣地說話,聊完後也會目送我離去。自然,常常會聊聊他手上的文稿。老先生告訴我,每份文稿發表前會改很多遍。我的反應是這樣太花時間,如何可以完成很多稿件?老先生解釋說,學生每次反饋的文稿他都會在24小時內給予回複,也就是改完一遍或提出結構性修改意見。這讓我很吃驚,相對於他常常每年三、四十篇論文的發表量,這樣的工作強度非常大,但他卻能一向如此。

為什麽老先生能夠幾十年持續地高強度工作呢?這樣的疑問也引導了我對他工作方式的興趣和觀察。老先生今年已是八十三歲高齡,仍然在全日製工作。每天六點準時起床,八點準時到校。到校後老先生會用走樓道的方式鍛煉。曾經有一天找他有事,正好趕上他撐著拐仗在走樓道,於是就陪他走上一圈也順便談事。這一圈繞過兩個聯體大樓的樓道,總長大約有三百米。老先生告訴我,他每天要這麽走六圈,這也是醫生的叮囑。每天大約十時許,老先生會進餐。按他自己的說法,這是brunch(breakfast + lunch;早午餐)。一次去他辦公室時正趕上他在用餐,也就坐下看他吃飯,也聊到他的brunch。這brunch蠻簡單,幾片夾肉麵包,一杯牛奶,以及兩小袋水果。但準備得很細心,裝袋的蘋果都是削過皮、去過核後切片的。老先生驕傲地表示,brunch是自己老伴為自己準備的。用完餐,老先生一直工作到大約下午五點。在每天的工作時間裏,他會同每一位學生問及工作進展、展開討論。每天離開辦公室時,老先生都會帶著文件包、裝上一些文稿回家閱讀。

八十多歲還在全力以赴地工作!這是如何的專業精神!了解老先生後不再對他的成就驚詫,但卻深深感佩他在專業上的堅持。老先生是東歐移民,年過四旬才來到美國,也由此開始了輝煌的事業。老先生在東歐時,按他自己的話說,是一分錢的科研經費也沒有,所以他最初的研究很理論化。來到美國後才開始展開實驗研究,但他實驗室的儀器條件一向並不先進。老先生反複說:最好的科研通常都不是在儀器設備最先進的實驗室完成的。於此,我至今還將信將疑。但老先生自己的實驗室確實完成過最好的科研 ---這裏研發出的材料曾經廣泛地用於 IBM的電腦,這裏研發出的材料也曾創造過氫氣儲存律的世界記錄。老先生通過自己展現了一個工作奇跡:在他六十到八十歲的二十年間,他的論文年產量在持續增加!但如果當麵讚歎他論文發表的出色成績時,老先生往往會表示自己的過千篇論文還抵不上愛因斯坦的一篇論文。聞者也隻能微笑與對。老先生的一間實驗室的門上貼的正是一人高的愛因斯坦攝影圖片---兩鬢斑白的他微笑著在風雪中行進。

誠如老先生所言:堅持(persistence)是他成功的秘訣。他的堅持意誌力之強或許與他生於憂患、以及他的恩愛家庭息息相關。老先生幼年時祖國經曆過納粹入侵,因此曾經度過一段很艱苦的歲月。他說過,麵包是他的最愛食品,因為他至今還記得幼年時挨餓、想吃麵包的感覺。他做過童工,每天要搬十幾小時磚頭。納粹被擊敗後,他才有上大學的機會,但也很艱苦,每天來回要走一、二十裏路。在大學裏,他認識了他現在的老伴。他的老伴如今也是位很和藹的老人。去過他們家一次,老太太聊到當年老先生很辛苦地追求她兩年才獲得她的青睞時滿臉蕩漾著笑意,而老先生這時笑容中不乏靦腆、眼神也閃過一絲羞怯,好象又回到當年。老兩口恩愛了六十年。雛鳳清於老鳳聲,大師的孩子們也是不同凡響。一次同事間家庭聚會時,老太太驕傲地說起他們的兒子已經是一所知名大學的副校長了,但同時也談到老先生對兒子學而優則仕一直耿耿於懷,因為老先生一直以為做科研才是學人的本分事。

老先生一向提攜後進,對我也常有勉勵。但我卻總感慚愧和懷疑,因為自己一向非常散漫和疏懶。“上士聞道,勤而習之”,自己雖然未必是“上士”,但很希望能夠克己、真正學習到老先生的堅持精神。並不設想企及那麽高的學術成就,但如果不能具有那份精神,總感問心有愧。

“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在我的心目中,老先生就是一位英雄。適逢新年,作文記之,也為自勉。

如是,如是。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芝竹 回複 悄悄話 大師的精神令人肅然起敬!堅持,說說容易,真正做就難了。因為這個世界誘惑太多。讀了文章,使我想起我的一位老師--陶瑞榮先生。當年,文化大革命時,舉國上下宣揚“讀書無用”,陶先生卻反其道行之,每天諄諄教導後生:趁年輕,多學一些,將來會有用的。樸實的話語,直到今天,回想起來,仍覺受益非淺。可惜,這麽多年來,想與老師聯係,卻寥無音訊!在此,請允我借閑話寶地,尋找陶先生。陶先生70年代在上海教書,專業教英文,課餘教曆史,地理,社會學,經濟學,隻要想學,他什麽都教,而且不收分文。他本人不是上海本地人。請有陶先生消息的朋友與我聯係。多謝!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