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林雲湧“ID論” (2)
(2008-11-04 06:25:43)
下一個
學林雲湧“ID論” (2)
節錄自彩虹之約論壇天山客的文帖“江湖風起道生劍,學林雲湧ID論”的ID論部分。
送交者:天山客,2002年9月於[彩虹之約]
一。最初的四本書
1984年,一本書名為《生命起源的奧秘》The Mystery of Life's Origin (Philosophical Library, 1984)出版了。書的三位作者是:Charles Thaxton, Walter Bradley, 和 Roger Olson。
Charles Thaxton是一位化學家,他從Iowa State University得到他的化學博士學位。當時是Curriculum Research Of The Foundition For Thought And Ethics (Dallas,Tx) 的Director。他曾在Brandeis University的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做過三年博士後研究工作,並在Harvard University作過科學史和科學哲學的研究。
第二位作者Walter Bradley是一位材料科學家。他從University Of Texas得到他的博士學位,當時是Texas A&M University的機械工程係教授。那時他已在同行評審的學術期刊上發表過30多篇論文。
第三位作者Roger Olson是一位地質化學家。他從Colorado School Of Mines獲得博士學位。曾經在Rockwell Int ‘L作過高級研究化學家。當時在D ’Appolonia Management Services 任 supervisor。
在《生命起源的奧秘》中作者非常係統地綜述了直至當時的關於化學進化的各種理論,也綜述了直至當時已有三四十年曆史的現代生命起源的各種實驗研究。作者發現這些研究工作都沒能夠提供生命起源的合理解釋。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用三章(3chapters)的篇幅將生命起源做為一個熱力學開發係統(大家記住,我說的是熱力學開放係統),進行了非常仔細的討論,得出了生命自然起源的不可能性。在這三章中,他們討論了新達爾文主義進化論的自然選擇,物質的自結構秩序化趨勢,無機物催化,非線性、非平衡過程等。在非線性、非平衡過程的題目下,作者討論了Ilya Prigogine得理論,也討論了Manfred Eigen的理論。這一切都是把生命起源作為熱力學開放係統討論的。
本書得到了當時San Francisco State University 的生物學教授Dean H.Kenyon的極大好評,並為該書寫了序。在Kenyon教授的序言中對書中的以開放係統熱力學討論生命起源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寫到這裏,不禁是我想起了John Rennie攻擊創造論的文章,其發表在今年7月份發的科學美國人雜誌上。在論到生命係統的熱力學問題時,Rennie是這樣說的:
9. The Second Law of Thermodynamics says that systems must become more disordered over time. Living cells therefore could not have evolved from inanimate chemicals, and multicellular life could not have evolved from protozoa. (Rennie自己表述的創造論的觀點)
This argument derives from a misunderstanding of the Second Law. If it were valid, mineral crystals and snowflakes would also be impossible, because they, too, are complex structures that form spontaneously from disordered parts.
The Second Law actually states that the total entropy of a closed system(one that no energy or matter leaves or enters) cannot decrease. Entropy is a physical concept often casually described as disorder, but it differs significantly from the conversational use of the word.
More important, however, the Second Law permits parts of a system to decrease in entropy as long as other parts experience an offsetting increase. Thus, our planet as a whole can grow more complex because the sun pours heat and light onto it, and the greater entropy associated with the sun's nuclear fusion more than rebalances the scales. Simple organisms can fuel their rise toward complexity by consuming other forms of life and nonliving materials.
讓我們來諸段分析Rennie的這段話:
9. The Second Law of Thermodynamics says that systems must become more disordered over time. Living cells therefore could not have evolved from inanimate chemicals, and multicellular life could not have evolved from protozoa. (John Rennie自己表述的創造論的觀點)
Rennie的第一句話是對創造論者觀點的歪曲。因為沒有一個創造論者說“第二定律表明係統必須隨時間變的更無序”,誰都知道人們可以使一堆鋼鐵變成汽車。這裏,我開始懷疑Rennie是否懂熱力學。
This argument derives from a misunderstanding of the Second Law. If it were valid, mineral crystals and snowflakes would also be impossible, because they, too, are complex structures that form spontaneously from disordered parts.
這裏Rennie把“特殊複雜”(後麵我們會慢慢定義“特殊複雜性”)的生命起源與一些簡單的規律係統做類比,這是在偷梁換柱。這些簡單的規律係統我將會在後麵介紹智慧設計論時加以分析。
The Second Law actually states that the total entropy of a closed system(one that no energy or matter leaves or enters) cannot decrease. Entropy is a physical concept often casually described as disorder, but it differs significantly from the conversational use of the word.
從這裏,我們終於看出來了Rennie真的不太懂熱力學,因為第二定律表述是用“孤立係統” an isolated system, 而不是象Rennie說的“封閉係統”a closed system。在熱力學中孤立係統一定是封閉係統,而封閉係統不一定是孤立係統。還好他定義了一下他的“封閉係統” 。
More important, however, the Second Law permits parts of a system to decrease in entropy as long as other parts experience an offsetting increase. Thus, our planet as a whole can grow more complex because the sun pours heat and light onto it, and the greater entropy associated with the sun's nuclear fusion more than rebalances the scales. Simple organisms can fuel their rise toward complexity by consuming other forms of life and nonliving materials.
這裏,Rennie使出了所有進化論著的慣用伎倆,那就是生命係統是個開放係統,那麽其自動(火)商減就是必然的。看來,Rennie是不知道怎樣用熱力學來分析開放係統。他不知道哪些是開放係統(火)商減的必要條件,哪些是充份條件。沒有充份條件,而言(火)商減就是一句空話。
實際上,創造論者或智能設計論者正是從開放係統(火)商減的充份必要條件兩方麵著手批駁進化論的,初剛提到《生命起源的奧秘》外還有其它論文也提供了這樣的分析。而進化論隻用必要條件來搪塞。
Rennie還有不少有意思的觀點,在我們的文章中什麽時候碰到,什麽時候討論。
如果說1984年《生命起源的奧秘》一書隻是從生命起源的角度對進化論提出批評的話,那麽一年後有一位資深遺傳學家所著的書則是從許多方麵論證達爾文主義進化論的謬誤。這本書的名字是《進化論 - 一個處在危機中理論》 Evolution: A Theory in Crisis (BURNETT BOOKS,1985) 在 英國 出版 , 一年後在美國出版(ADLER & ADLER, 1986)。 書的作者是Australian 的生物學家Michael Denton。在該書中作者非常清晰地顯示了為什麽達爾文進化理論有嚴重缺陷。從同源說,化石證據,生命起源到遺產分類學等各個方麵對達而文進化論進行了猛烈抨擊。特別是作者利用了最近分子生物學家包括作者自己在內的大量新發現深深地震撼了達爾文進化論的根基。
Denton的書發表後在生物學界產生了很大影響,也得到了來自進化論陣營的不少批評。後來,大概是1995年 Denton 作為a Senior Research Fellow at the University of Otago in New Zealand 接受了ANR(ACCESS RESEARCH NETWORK)的采訪,在被問到“(進化論者)對你書的主要批評是什麽?”,Denton答道:“大多批評都是含糊不清以及是哲學意義上的。有很多評論我讀的很仔細,我沒有發現多少特別的批評。大多的批評都是諸如‘這家夥是個神創論者’ 或者‘他不相信達爾文主義,在主流生物學之外’ 等等。(Most of the objections have been vague and philosophical. In the many reviews that I've read very carefully I don't find many specific objections. Most of the objections are that this guy is a creationist or he doesn't believe in Darwinism, he's outside the mainstream of biology, and so forth.)
從這可以看出進化論者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如果有人批評進化論,他們都把你定性為神創論者,而不管你的論點是否正確,是否有科學道理。
當然, Denton 當時並不是有神論者。 在該書的序言中 , Denton介紹了他為什麽要寫這本書,他指出人們意識到了達爾文進化論有非常嚴重的缺陷,並引起了爭論。一種保守的看法是目前進化論中出現的問題最終或許可以在傳統的達爾文進化論框架下得以解決。另外一種激進的看法是這些困難不可能在傳統進化論框架下很好解釋,它表明目前進化論的觀念有些根基上的錯誤。DENTON表示,他認同第二中激進的看法。他通過從古生物學到分子生物學範圍內對達爾文進化論模型的進行係統地批評,試圖顯示為什麽他認為出現的問題太尖刻以至於沒有希望在傳統達爾文進化論框架下得到解答。
DENTON的書影響了不少的讀者。在這些受影響的讀者中就有UC BERKELEY 的法律教授Phillip Johnson 和Lehigh University生物化學教授Michael Behe。
有意思的是在1986年英國的進化論專家RICHARDDAWKINS也出了一本書,書名為《盲目的造表者THE BLIND WATCHMAKER (NORTON,1986)。據專家比價,這兩本書,一本反進化論,另一本支持進化論,兩位作者所用的證據極其相似,但得出的結論卻截然相反。當然DAWKINS的書也對JOHNSON和BEHE起了重要作用。正是受了前麵兩位作者的影響(一位反進化論,一位擁護進化論), Phillip Johnson在1991年出版了他的著作審判達爾文Darwin on Trial(InterVarsity Press, 1991)。在這本書中,作者以一個法學家敏銳的目光分析了達爾文進化論聲稱和所有證據,發現證據顯示進化論並不象進化論宣稱的那樣能完滿解釋它要解釋的生命起源及物種產生發展的現象。作者在科學分析的基礎上也分析了達爾文進化論是基於自然主義的哲學信仰,而不是基於科學證據。
Johnson 的 書 產生 了 很 大 的 轟動 效應 。DENTON 評論 說 :“毫無疑問,審判達爾文是我閱讀批判達爾文主義的書中最好的一本。作者詹菲力教授是法律學者中的佼佼者,他運用他在生物學上淵博的知識和尖銳的邏輯分析,給整個達爾文的堡壘以迎頭痛擊,精彩之至。達爾文派主流認為將十分為難了。”
德國UNIVERSITY OF KONSTANZ的生物學教授SIEGFRIED SCHERE在評論中說:“ Johnson 能 對 進化論 和 生物 學 的 思路 有 如此 深入 的 了解 , 實在 難能可貴 。 。 。 當今 有關 進化論 爭論 的 入門 書 中 , 本 書 應 得 很 高 評價 。 ”
TEXAS A&M UNIVERSITY 的WALTER BRADLEY 教授 說 : “審判達爾文不但對新達爾文主義進化論有高明的批判,它對提倡進化論的信仰在哲學上的強烈偏見也有很深入的分析。”
JOHNSON的書出版後,進化論陣營一直沒有實質性的回應。大概過了一年後,也就是1992年的6月,著名進化論學者哈佛大學生物學教授JAY GOULD打破沉默,在科學美國人雜誌SCIENTIFIC AMERICAN上發表了攻擊JOHNSON的文章。JOHNSON看後要求在科學美國人雜誌上刊登自己的反駁文章,被該雜誌拒絕了。
無疑JOHNSON教授是ID運動的重要發起人之一。這裏我想向大家講一段關於他的帶有傳奇的故事(主要情節來自CALIFORNIA MONTHLY,THE ALUMNI MAGAZINE OF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IN NOVEMBER 1991):
JOHNSON從小生長在美國中西部的一個小城裏。他從小很聰明,也很自信。大概在1956年,也就是他16歲那年他在上高二。他覺得自己沒必要再去上高三,從而決定提前考大學去哈佛HARVARD。哈佛大學同意了,也錄取了他這個少年大學生。
在哈佛大學求學期間,JOHNSON誌向遠大,但比較懶散。盡管如此他還是憑著他的聰明順利完成了哈佛的學業。
從哈佛畢業後,JOHNSON的老爸(一個沒有上過大學的會計師)想讓JOHNSON去念法學博士,但JOHNSON不願意。他有自己的打算,他要去周遊列國,最後選定了去東非一個中學教中學英語,然後再去別的國家。他成行了,在KENYA教了一年英語。當他再去了亞洲時,他媽媽病了,得了癌症。他不得不會到了美國。
回到美國後,JOHNSON隨了他老爸的願,到UNIVERSITY OF CHICAGO去讀法律。畢業後在CALIFORNIA的州高等法院做大法官ROGER TRAYNOR的助理。
在SAN FRANCISCO他認識了UC BERKELEY的BOALT法律教授IRA MICHAEL HEYMAN (後來該教授做了BERKELEY得校長)。HEYMAN教授很賞識JOHNSON,並推薦JOHNSON去了美國高等法院做大法官EARL WARREN的助理。
幾年後,也就是1967年JOHNSON決定回BERKELEY加州大學,在那裏做了BOALT HALL教授,一直至今。和其他人一樣,JOHNSON在BERKELEY也是教書,發論文,掙永久教授職務。
但到了70年代,他一切都有了之後,他的生活出現危機。無論是個人生活,還是事業。他總覺得他的生活缺少了什麽根本重要的東西。照JOHNSON自己的話說就是:THERE WAS SOMTHING FUNDAMENTAL MISSING FROM THE WHOLE PACKAGE。他和他太太準備分離。
然而一件偶然的事改變了他的命運。
那是1977年的春天。他的11歲的大女兒去參加一間教會的假期聖經學校學習。當這個課程要結束時的最後一個晚上,他的女兒需要父母親陪同她一起渡過。但在前一天JOHNSON的太太告訴JOHNSON她要離開他。所以JOHNSON決定陪同他的女兒參加聖經課的最後一次活動,然後告訴女兒爸媽要離異的事情。
沒想到在那次聚會上,JOHSON竟然被牧師的分享給震住了。那位上帝的仆人給大家分享他的信仰他的世界觀。JOHNSON突然意識到這是一個真正的可能性。他想:“你看,這哥們真正相信他所說的。他經曆了信仰的真締。我也可以!(YOU KNOW,THIS GUY REALLY BELIEVES WHAT HES SAYING。 HE LIVES IT。AND I COULD TOO!)。
JOHNSON終於在他成年後找到自己生活中真正缺少的東西。他認為這個重要的東西以前被一種膚淺的意識所覆蓋。正是這個膚淺的意識被大家作為了生活的根基。JOHNSON聲稱他在教會的人群中找到非常有益的明智生活,而這些是在大學裏找不到的。有意思的是,他在教會也遇到了他現在的太太。
JOHNSON改變了。他用一個全新的眼光看世界,在20世紀80年代他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要挑戰控製學術界及知識文化界的膚淺意識-自然主義。
他在尋找一個著力點去發起他的挑戰。終於一個機會來臨了,他發現了目標。
那是1987-1988年間,JOHNSON去英國LONDON的UNIVERSITY COLLEGE 做訪問教授,使他有機會偶然讀到了一些關於進化論的書。我想應該包括DENTON反進化論的書《進化論-一個危機的理論》,和RICHARD DAWKINS擁護進化論的書《盲目的造表者》THE BLIND WATCHMAN。
當JOHNSON第一遍讀完DAWKINS擁護進化論的書後,他有些猶豫,他不知道他能否對進化論發出成功的挑戰。他又開始讀第二遍。
後來他猛然發現了進化論的真正症結所在,那就是進化論者象一個善辯的律師一樣用花言巧語來掩蓋不足的證據。他們引導你去接受他們的結論,而那結論又是他們的前提假設,然後用華麗的論證牽著你的鼻子走。
當JOHNSON發現了這些之後,他踏實了,因為檢驗證據正是他作為一個法學教授的強項。在1987年11月份的一個晚上,他對妻子說:“我想我明白了這個整個領域的問題所在。但是我太猶豫把它以專業的角度提出來並寫出來。因為沒人會相信我,我將會被嘲笑和侮辱所淹沒。做這件事可能太魯莽了。”
顯然,JOHNSON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和艱巨性。因為,他要挑戰的是主流學術界的進化論和自然主義,這對一個已經在學術上成名的法學教授來說確實不是一件容易決斷的事情。然而,這個“案子”的誘惑太大,以至於他最終不能抵抗,第二天就開始了他的工作。後來在LONDON剩下的時間裏,他寫出了批判達爾文進化論的提要。
1988年秋,JOHNSON回到了BERKELEY。他首先在BOALTHALL舉行了一個關於他挑戰達爾文進化論的教員討論會,然後寫出了他的全書。最終,在1991年他的巨著審判達爾文由一個小出版社在夏季出版了。他成功了。
至此,JOHNSON書的出版將初期的ID運動推向了一個高峰,這個運動初期方向是從科學的角度批判進化論,並對進化論的自然主義科學基礎進行剖析。同時我們也看到學者們對達爾文主義進化論的批評是非常嚴肅的學術批評,而不象John Rennie在今年7月份的科學美國人雜誌上將批判進化論的論點說成“胡說八道”。這從一個側麵反映了當代進化論者的心態。
後來ID運動則朝著幾個分叉的方向交互發展。
JOHNSON《審判達爾文》一書的出版將ID前期運動的批判達爾文進化論推向了一個高峰,隨後ID運動的發展朝者兩個不同的方向交互進行:一個方向是繼續批判進化論及其自然主義哲學;二是提出對進化論的替代理論-ID論,並在哲學上論證智能設計的合理性。
JOHNSON教授繼續他對達爾文主義及其自然主義哲學的分析,先後出版了一係列重要著作,
包括:
Reason in the Balance : The Case Against Naturalism in Science, Law, & Education (InterVarsity Press, 1995)
Defeating Darwinism -- By Opening Minds (InterVarsity Press, 1997)
The Wedge of Truth (InterVarsity Press, 2000)
有興趣的看官可以從以上書籍去了解JOHNSON教授的思想。下麵我們著重介紹ID運動在建構ID科學理論方麵的一些動向。
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