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123)
2008 (108)
2009 (123)
2010 (88)
2011 (127)
2012 (167)
2013 (94)
2014 (145)
2015 (232)
2016 (119)
2017 (81)
2018 (78)
2019 (73)
今年一月十七號星期五,我上了海外著名的中文廣播電台1300“熱線PHONE 九點”節目,和主持人阿倫一起暢談中國八十年代的詩歌和詩人們。底下就是我在那次電台節目上談的大致內容(根據錄音整理,略有增刪)訪談鏈接:熱線phone九點(阿倫主持, 嘉賓:虔謙) (點擊紅箭頭)全球可聽
一,朦朧詩的背景
一般認為朦朧詩誕生於1978年底。那麽1978年之前中國文學藝術舞台上有什麽呢?大致是一些很抽象空洞的電影、豪言壯語口號式的詩歌,舞台上是一些男人沒老婆,女人沒老公的抽象的英雄人物。但人性不會總這麽壓抑,它總要爆發。1976年四人幫垮台,於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國民間各階層對人性的追求,個人價值的宣示,對民主自由的呼聲日益高漲,所謂“朦朧詩”,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
說朦朧詩,一定要說到食指。食指原名郭路生,60年代就開始寫詩,上山下鄉後詩作進入高潮。當時有所謂“有知青的地方就有食指”的說法。食指詩歌非常感人,代表作有《瘋狗》、《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等。食指詩一反集體主義大一統的空洞文風,從個人的生活、追尋和情感出發,飽滿、真實、坦然。食指詩本身達到了很高的詩創作境界,不僅廣受歡迎,而且對後來的朦朧詩有著深遠的影響。北島後來回憶說,當時他想要寫詩,並且有些詩的靈感,是受了食指詩的影響。食指《命運》一詩裏有這樣的詩句:“好的榮譽是永遠找不開的鈔票,壞的名聲是永遠掙不脫的枷鎖。”從這種格言式的詩句裏可以看出它對北島早期詩歌的影響。也因此,中國詩壇非常尊重食指,公認他為朦朧詩的開山鼻祖。
具體說來,朦朧詩的誕生,是以1978年12月《今天》雜誌的誕生為標誌。北島為首任主編。北島的《回答》,芒克的《天空》,舒婷的《致橡樹》等均在《今天》創刊號亮相。1978年12月下旬,北島、芒克等幾位圍著一台老式油印機幹了幾天幾夜,《今天》創刊號誕生了。12月23號早晨,這些年輕人興奮地抱著剛印好的《今天》首期,到北京城區到處張貼。那時不比現在,那時沒有網絡,信息溝通沒有這麽便利。80年代新詩的倡導者們,憑著一種愛和道義的激情,憑著對詩歌的熱愛,用文革時延續下來的大字報、小字報的形式,把朦朧詩展現在世人麵前。1978年12月24 日,也就是《今天》創刊號誕生的第二天,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全文刊發。朦朧詩前後10年,創造了一個時代;而她又是誕生在另一個更大的時代:中國三十年改革開放的前夜。這恐怕不是曆史的偶然。
後來,楊煉、江河、顧城等陸續加了進來,最後有海子。作為一代詩歌王朝的殿軍人物,海子為80年代新詩注入了田園的質樸和光芒以及哲思的沉潛與力度。1989,北島出國;同年3月,海子臥軌。轟轟烈烈、激情澎湃、群星燦爛的朦朧詩時代告一段落。
二,朦朧詩的特點:
“朦朧詩”是一個曆史性概念,意思是:在特定的曆史環境中,由於特定原因(曆史的和詩歌技術本身的原因),人們會因為一下子讀不習慣、讀不懂,或思想、心理上的排斥,覺得它朦朧,現在再讀,大多數人不會覺得它朦朧。
朦朧詩內容上的特點:充滿激情、理想,感情聖潔。這激情包括對祖國的一份赤子愛,對民主自由、個人價值的追尋、擁抱和宣示,對思想禁錮、不民主體製的悲情抗爭。
形式上,朦朧詩多運用意象、比喻、擬人這些手法來描寫、象征人和事,並寄托詩人心靈。這種寫作手法的介入,使得文字和真意之間隔了一層,不再是直抒胸臆、直指本意,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解讀。文字手法的特別,加上內容上比較敏感,超前,所有這些,就構成了80新詩的“朦朧”性。
三,朦朧詩人
1,舒婷
舒婷是我最早認識的一位“朦朧”詩人。人有時很難沒有些本位主義。舒婷是我老鄉,我最早接觸的是她也很自然。舒婷詩很早就在老家出名,也是油印詩。我母親愛詩愛才如命,經常在各式報紙上瀏覽,當然就讀到了舒婷詩。那時候舒婷詩在老家一樣受到批判,蒙受負麵評價。我母親很認真地讀、品味、思考,寫下了以正麵評價、讚揚為主體的舒婷詩評,這在全世界是第一人。媽媽的評論文章裏以“舒婷同誌”相稱。父母皆喜愛舒婷詩,我當然受影響。我小時候也喜歡寫詩,不過受時代影響,寫的都是些空洞的長短句。因了媽媽的推介,我很早就讀了舒婷的《珠貝——大海的眼淚》,《致大海》,《日光岩下的三角梅》等詩。舒婷詩,對我的詩歌寫作有長久的影響。2012年10月舒婷來洛,我終於有機會見到了自己的偶像。舒婷和我想象的一樣,樸素、簡單、低調、真誠。會上兩個細節我不能忘。一是舒婷為熱愛詩歌的車參讚細心卸瓶蓋,另一個是舒婷在發言中大膽挑戰自己,並以開放和學習的心麵對新一代年輕詩人。
《日光岩下的三角》一詩寫了故鄉的三角梅這個意象。三角梅平凡、樸素、要求不高、生命力頑強。所有遊子都會記住故鄉一些最富代表性的景和物。對故鄉的思念和記憶,個人離鄉背井、生活的艱辛,所有這些,使得詩人看到三角梅時觸景生情,悲喜交集。這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詩,幾十年過去了,讀起《日光岩下的三角梅》,我依然喜歡。主持人阿倫很敏銳,讀出了舒婷的《三角梅》對我的詩《緣》最後思路的影響。
2,北島
北島真名趙振開,當過建築工人多年。北島是朦朧詩這個全新詩歌時代的旗手人物。他的詩風峻峭,常有格言式的文字直批社會製度,直指人性。有趣的是,和舒婷一樣,北島對世人總喋喋不休於他們的成名作(舒婷的《致橡樹》,北島的《回答》)有些煩。據說北島多次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但每次都和諾獎擦肩而過。我當然非常希望他能得諾貝爾文學獎。但是說真的,北島得不得,客觀上已經不是那麽重要了。因為北島在中國詩歌史上的地位已然奠定,不需要諾獎來墊高什麽。除了《回答》外,北島幾首獻給遇羅克的詩也寫得相當凝重悲憤。
《島》一詩摘錄:
你在霧海中航行
沒有帆
你在月夜下漂泊
沒有錨
路從這裏消失
夜從這裏消失
對“島”這個意像,不同人可能有不同的解讀。我從中看到了一個詩人的形象:特異,孤獨,不屈。最後兩句給了我一種光明。“路從這裏消失”不一定是消極的,如果路是歪的;“夜從這裏消失”我的感覺是積極的:黑夜過去,便是光明。
北島 《波蘭來客》:
那時我們有夢,
關於文學,
關於愛情,
關於穿越世界的旅行。
如今我們深夜飲酒,
杯子碰到一起,
都是夢破碎的聲音。
3,顧城
顧城我接觸較少,較晚,主要是因為聽說他殺妻,就提不起來興趣讀他的詩了。《英兒》是顧城自殺前最後一部作品,有人稱它是一部愛情懺悔錄。《英兒》改變了我對顧城的看法。《英兒》本身是一部優秀的小說。小說中的顧城,不僅僅是情種,不僅僅是如癡如醉,他是那麽樣的童真、唯美和純淨;他生活在自己編織起來的貝殼船般的童話王國裏,他的精神世界、他的生死觀等等,已經掙脫、超過了這個世俗的一般想法和規範。這個世界上,沒有人可以容忍、理解和愛顧城,有如謝燁那般。顧城偏偏要再愛上李英,並說李英對他的理解是天生的,而謝燁是後天的。如此的心儀和看中李英,李英最後卻轉向他人……整個三人關係,讓我感到是超凡力量導演出來的一出大悲劇。
關於作家的人品和作品之間的關係,曆來看法不一。有人認為作家是人類的良心,理應有良好品德。有人則認為兩者應該分開來看。這點上,我們兩千多年前的孔老夫子其實還是比較開明的。孔子主張不要因人廢言。
雖說法律麵前人人平等,但是從人性和文學上看,人們還是應該給顧城多一點的寬容。
顧城 《生命幻想曲》摘錄:
把我的幻影和夢
放在狹長的貝殼裏
柳枝編成的船篷
還旋繞著夏蟬的長鳴
拉緊桅繩
風吹起晨霧的帆
我開航了
……
用金黃的麥秸
織成搖籃
把我的靈感和心
放在裏邊
裝好紐扣的車輪
讓時間拖著
去問候世界
4,海子 (沒有來得及談)
海子詩三首:
** 答 複
麥地
別人看見你
覺得你溫暖 美麗
我則站在你痛苦質問的中心
被你灼傷
我站在太陽 痛苦的芒上
麥地
神秘的質問者啊
當我痛苦地站在你的麵前
你不能說我一無所有
你不能說我兩手空空
** 黑夜的獻詩
——獻給黑夜的女兒
黑夜從大地上升起
遮住了光明的天空
豐收後荒涼的大地
黑夜從你內部升起
你從遠方來, 我到遠方去
遙遠的路程經過這裏
天空一無所有
為何給我安慰
豐收之後荒涼的大地
人們取走了一年的收成
取走了糧食騎走了馬
留在地裏的人, 埋的很深
草叉閃閃發亮, 稻草堆在火上
稻穀堆在黑暗的穀倉
穀倉中太黑暗, 太寂靜, 太豐收
也太荒涼, 我在豐收中看到了閻王的眼睛
黑雨滴一樣的鳥群
從黃昏飛入黑夜
黑夜一無所有
為何給我安慰
走在路上
放聲歌唱
大風刮過山崗
上麵是無邊的天空
** 麵朝大海, 春暖花開
從明天起, 做一個幸福的人
喂馬, 劈柴, 周遊世界
從明天起, 關心糧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 麵朝大海, 春暖花開
從明天起, 和每一個親人通信
告訴他們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閃電告訴我的
我將告訴每一個人
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一個溫暖的名字
陌生人, 我也為你祝福
願你有一個燦爛的前程
願你有情人終成眷屬
願你在塵世獲的幸福
我也願麵朝大海, 春暖花開
這是我首次上電台,有些不盡人意的表現,我原諒自己了,也得請阿倫原諒:)
重要相關文章:
華詩裏程碑:海子——麥地,陽光,黑雨
寫在中批詩抄前麵
走下“神壇”的詩,兼評曾蒙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