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納蘭性德詞傳》裏有這個說法——
有次她(容若的妻子盧氏)問,你說,你識得的這許多字裏,最悲傷的字是哪個?
容若一愣,這個問題真是很怪。
他想了想,問道,是“情”麽?
她搖頭,這個字還是你名字中的一個字呢。
容若仍是不解。她輕聲道,是“若”。
容若怔住。
她解釋,世人常道,這件事若能這般這般,這次意外若能如何如何,該多好;將來若能怎樣怎樣,我必將如何如何。
凡“若”字出現,皆是因為已對某人某事無能為力。
這個字,是失意者的自欺欺人,不是將幸福寄托在老朽腐爛、灰飛煙滅的過去,就是期望於深不可測、形跡可疑的未來。
當現實無可挽回,任何行動均屬浪費,隻能在語言中實現憧憬,但無論你的話在語言邏輯上如何天衣無縫,現實總是用超越邏輯的方式證明給你看它有多殘酷。
轉自 納蘭紅豆博客
http://blog.wenxuecity.com/myindex.php?blogID=5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