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林貝卡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印度洋上的秋思賞析

(2009-05-02 08:32:03) 下一個




徐誌摩的《印度洋上的秋思》賞析 作者:張丹
請點擊欣賞散文:印度洋上的秋思
請點擊欣賞配樂朗誦:印度洋上的秋思


    於大洋之上尋求秋意,是詩人。

    詩人在大海上找到了秋色,那是月光。

    一海銀波或低徊或咆哮,天幕“一顆鮮翠的明星喜孜孜先來問探消息”,而那珊珊晚來的新嫁娘,便是詩人等待已久的“月華”。這一片月色,如其說是自然界那“一瀉的清輝”,毋寧說是詩人心中對人世的一片關注撫愛的輝光。
    
    自謂“好動”、“想飛”的詩人,在這篇記遊性詩化意味很濃的散文中以他想象的翅膀遍走天涯,遊思所及,情淚沉醉,詩魂綣縫,那一片“月色”微愁而慰藉。情愛是詩人不倦的話題。詩人選擇了印度Ganges河邊“一對情醉的男女”來承受他的月光的祝福。月之慈吻所至,煙篆柔婉,沉香濃鬱,青春換取到的今生今世的這一瞬熱烈而神秘。如畫的場景讓詩人的愛情理想得到某種詮釋。


    
    愛之深,痛之深。失去的愛,失去愛之後的感覺同樣令詩人迷戀。詩人筆下那一個“滿麵寫著幽鬱”的“詩人”,為愛人離去的背影而悱怨失意,欲泣欲訴。詩人撫慰的月光便充當了“失望兒的乳娘”。
    
    詩人永遠是生命的同義詞。這一個詩人自身,便總給人一種“永不會老去的新鮮活潑的孩兒印象”(鬱達夫語)。這一片月光庇護一般撫摩著那個有著“溫軟的眼睫、嫩桃似的腮”的小小安琪兒之時,在生命和未來的眠床旁,詩人的“赤子之心”悄然掠過。


    
    而於那些深深浸淫於生之絕望與重負之中的人們,月光“不可言語比說的嫵媚”,隻是平添哀愁和木然。麵對那“麵海的柴屋”中皺麵駝腰的老嫗以及伏於她膝上悲泣的少婦,那威爾士礦床附近被煤塊擦黑麵容、倦眠欲闔的礦工,詩人的同情之心,詩人安撫的月光,無奈地滑過淚所不能講述的這一切。
    
    詩人當然忘不了整理出一片“靜穆寧寂的境界”,讓他的月光倦倚稍憩,那是一片不聞蟲吟、不見魚躍的靜默之潭。大自然,永遠成為詩人的靈魂憩息之所。無所不在的月色下,還有一個隱蔽的、為詩人情之獨鍾的美麗形象。那是一個窈窕的倩影,在靜謐的月色中吹熄了燈火,倚窗而立,正應了詩人那句“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到誰家”。詩人想象她在精雅的書室中獨自“瘦損”了。崇拜著愛情的詩人,不禁喟然神往:“月光,你能否將我的夢魂帶去,放在離她三五尺的玉蘭花枝上。”



    這篇如詩如歌的“印度洋上的秋思”,字字句句、一點一滴浸潤著詩人著稱於世的萬千柔情及其脆弱輕靈的氣質。青春情酣的男女,恬然安睡的嬰兒,獨居雅室寂然消瘦的少女,臨波流淚的失戀的“詩人”,長裙散灑幽咽飲泣的少婦,疲倦黝黑、沉重而漠然的礦工群像……在對這樣一些或近或遙、具有疼痛感的意象的把握裏,詩人纖細的感觸或遊移流連,或喟歎沉吟,絲絲縷縷總關一個“情”字。情醉的青春一瞬、早已久遠的兒時酣夢固然無以忘懷,而詩人心頭永駐不散的薄霧,更是人世難言的失落與不幸。那“亮晶晶的月亮”,在詩人心目中便不由輕漾著悲喟、輕染著淚痕了。
    
    “蓋因見月而感秋色,因秋窗而拈新愁”,詩人之“愁”,貫穿大洋上的秋思。這一種“悲哀的輕靄”、“傳愁的以太”,令詩人興感之下不由慨然長歎:“秋月呀!/誰禁得起銀指尖兒/浪漫地搔爬嗬!”難載這許多愁,那同一輪秋月,初時在尋覓秋意的詩人眼中即如外貌“團圓清朗”的新娘,而待秋愁驟起,竟不免成為顏色冪弦、行踵踟躇的“送喪的麗姝”了。詩人不能不惑喟人生的變幻難解:“秋月呀!/我不盼望你團圓。”而到文末,“美滿的婚姻和喪禮”這“不諧之和”,便沉重地一統於詩人不禁興起的以詩結句中。


 徐誌摩簡介

徐誌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原名章垿,字槱森,後改字誌摩,生於清光緒二十二年十二月十三酉時[,浙江海寧人,中國著名新月派現代詩人,散文家,亦是武俠小說作家金庸的表兄。

徐誌摩出生於富裕家庭,並曾留學英國。一生追求「愛」、「自由」與「美」(胡適語),雖然為他帶來了不少創作靈感,但亦斷送了他的一生。徐誌摩倡導新詩格律,對中國新詩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摘自維基百科)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