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禪一味
(2008-01-07 19:55:10)
下一個
來源:網絡
半明半暗的光線,梵音嫋嫋的書屋,古樸的書桌,一杯香茗,氤氳的熱氣,淡淡馨香。聞香,啜飲,再三咂味,直至喉底回甘、神清氣爽。偷得浮生半日閑,體味這樣的生活,一生能有幾回?
而一生,或長或短,感覺總在背負著什麽。在背負中行走,人生逐漸迷茫,在迷茫中背負行走,人生逐漸不堪,在不堪迷茫背負中行走,人生逐漸掙紮。愈是掙紮,愈是迷茫;愈是迷茫,背負愈沉……
偶爾翻起過一本佛學的書,破舊不堪,封麵勁殘,內頁卷皺。可讀了第一頁,再不想放下。一氣讀完,長籲,內心也充盈“法喜。”
雖未能悟得般若真諦,卻竟喜歡上了茶。
喜歡茶的謙靜與平和;喜歡品茶時的無牽無掛;喜歡茶裏邊深邃悠遠清香的禪的味道。有人解釋禪茶的結緣,說“茶具三德”:即坐禪時通夜不眠;滿腹時幫助消化;以及茶具不乏(抑製性欲)之功。這固然是有理有據。但我想茶之所以成為和尚之家風,隻要還是因為茶禪一味的緣故吧。
茶性苦。品茶的苦後回甘,苦中有甘。而佛家核心教義“四諦”之首即“苦諦”,人生有八苦,苦海無邊。而習佛法、修心養性正是求得回頭是岸、苦盡甘來。參禪即使要看破生死觀、大徹大悟,而品茗可以產生於禪內在真諦相通的聯想,幫助修習佛法的人,品味人生,參破“苦諦”。
茶性“靜”。茶道講究“和靜怡真”,由“靜”達到潔淨身心、滌除凡塵的境界。佛教也主張靜。佛教坐禪時的五調以及佛學中的“戒、定、慧”三學也都以靜為基礎。禪宗便是從“靜”中創造出來的,靜坐靜慮是曆代禪師們參悟佛理的重要課程。
茶性“凡”。日本茶道宗師利休曾說過:“須知茶道之本不過是燒水點茶。”此話一語中的。茶道的本質確實是從微不足道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奧秘和人生的哲理。禪也是要求人們通過靜慮,從平凡的小事中去透悟大道。
茶性“放”。人生的苦惱,皆因“放不下”,佛教修行特別強調“放下”。品茶也強調“放”,放下手頭工作,偷得半日光陰,放鬆一下緊張的神經,放鬆一下被囚禁困鎖的自然心性。放得下,無牽掛的茶人和四大皆空的出家人不是同樣的心情嗎?
“佛法存於茶湯”,所言誠然。茶與禪,味味一味,融合的無有精神與物質之別,真可謂百和妙殊,恰融一體。茶意即禪意,舍禪意即無茶意,不知禪味,亦即不知茶味。禪與茶,天生因緣,任何典故證實似乎都很多餘。在這紛擾喧囂的時代,人生似乎更迷離了。其實一切依然那麽簡單,誠如趙州和尚說了三遍的那句話:“吃茶去!”
吃茶去!
大家吃茶去!
茶禪一味,佛教語匯,意指禪味與茶味是同一種興味,原係宋代克勤禪師(1063—1135)書贈參學弟子的四字真訣,收藏於日本奈良大德寺,後成為佛教民間流行語。
~~~~~~~~~~~~~~~~~~~~~~~~~~~~~~~~~~~~~~~~~~~~~~~~~~~~~~~~~~~~~~~~~~
??吃茶去!
??(一)碳爐一個
??(二)陶製燒水壺一把
??(三)根雕茶桌一張
??(四)兔毫盞若幹個
??(五)茶洗一個
??(六)有把手的泡壺一把
??(七)香爐一個
??(八)香一支
??(九)木魚一個
??(十)馨一個
??(十一)鐵觀音十克
??(十二)茶道一套
??(十三)佛樂
??此時,青山,綠水,白雲,明月,翠竹,寒鬆,孤鶴,花木,霜雪,你恍若其中……
??(一)禮佛——焚香合掌
??(二)調息——達摩麵壁
??(三)煮水——丹霞澆沸
??(四)候湯——法海聽潮
??(五)洗杯——旋轉如雲
??(六)燙壺——香湯浴佛
??(七)賞茶——佛祖拈花
??(八)投茶——菩薩入獄
??(九)衝水——漫天花雨
??(十)洗茶——萬流歸宗
??(十一)泡茶——涵蓋乾坤
??(十二)分茶——偃溪聽水
??(十三)敬茶——普渡眾生
??(十四)聞香——五氣朝天
??(十五)觀色——曹溪觀水
??(十六)品茶——隨波逐流
??(十七)回味——圓通妙覺
??(十八)謝茶——再吃茶去
一人品茶,謂之禪茶:二人品茶,謂之趣茶;三人品茶,謂之慧茶。
茶在杯中,由“浮”而“沉”由“濃”而“淡”。於這千年梵居之地茗飲,我更多的是會想到一個人,無論處在“浮”或“沉”。“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王維),在悠悠的古樂中,淡去了紅塵,時光在水與茶的交融中遠去,人生在絲竹的悠揚中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