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忘記曆史就意味著背叛!”但我更關心的是,人們忘記的是怎樣的曆史,背叛的又是什麽呢?
談到曆史,我們喜歡用一個詞:“史實”。我常常懷疑,那些裏曆史書教科書上告訴我們真的是“史實”。比方說,中日戰爭,有關的曆史,中國的教科書與日本的完全是兩個版本。還有,同樣是中日戰爭,共產黨的曆史書又和國民黨的完全不同。如果再加上美國人寫的、俄國人寫的以及世界上其他形形色色的人寫的,又有多少版本?事實上,同一場戰爭,卻有至少10種以上的演繹,哪一個才是真實的呢?或者說,沒有一個是絕對真實的,每種政治勢力,站在自己的角度,講述一個對自己最有利的故事,這便是所謂的曆史了。或許,這正是曆史最精彩也是最讓人迷惑的地方。
曆史是珍貴的,它是前人用生命和智慧換來的寶貴財富;同時曆史又是個沉重的,特別是中國曆史,更是重中之重。幸好,我們曾經有過司馬遷這樣的史學家,窮一生的精力,忍辱寫下了一部一百三十卷的宏偉巨著《史記》,記下了一個個帝王將相,儒林聖賢、英雄豪傑們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流芳百世。難怪唐太宗說:“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可關鍵問題是,現在還有司馬遷嗎?還有像他這樣的曆史解語者嗎?如果我們錯信了歪曲的曆史,是不是和照哈哈鏡一樣,興衰也成了扭曲的興衰,變成了一個個大大的笑話了呢?
寫曆史的人不可以沒有立場,但如果固定在個人的立場上,帶上強烈的感情色彩,那這樣的曆史便沒有太多的意義。一麵不平鏡子,如何能起到鏡子的作用?寫曆史的人一定要客觀、冷靜、精確、嚴謹,更重要的是有人的良知。不是從狹隘的個人或團體的私利出發,而是從人性和人道出發,寫出事件的真實,警示後人,讓悲慘的過去不再重演。
再一次想到張純如,再一次向她表示十二分的敬意。她的努力是不會白費的。但願有人能像她一樣記錄文革、記錄六四,讓那些熱血流得更有意義。也願她在天之靈早日安息!
曆史是沉重的,同時她也是鮮活的,每時每刻,從我們身邊匆匆流過的就是嶄新的曆史,她很生動,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