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帶給我們的不都是快樂,多數的時候,痛是很苦的。
《說文》裏解釋:痛,病也。因病而生的痛,實在是非常的難受。以前有個同事,得了肺癌,查出來的時候已近是晚期。做化療後,頭發脫光了,臉上完全失去了昔日的光彩。她說疼,疼得整夜的睡不著,那是怎樣的苦啊!人健康的時候誰又體會得到呢?本想給她講講佛教的生死觀,最後還是沒說出口,隻說了些鼓勵的話。病了的人對生命的執著我沒有把握,也許比健康的時候還執著吧,何況他還有父母、丈夫、兒女呢。但這生、老、病、死的痛苦,誰又逃得過呢?隻要人活著,就不得不承受。
痛本來是個生理現象,但它和心卻有著十分緊密的聯係。《素問· 陰陽印象大論》雲:“南方生熱,熱生火, 火生苦,苦生心。”《素問· 至真要大論》也說:“諸痛癢瘡,皆屬於心”痛苦與心相關,,而在五誌中,喜樂也屬心。這生理和心理還真是分不開啊,我們常常體會到的痛苦是身苦,心更苦。要想離苦得樂有什麽方法呢?
人類從古至今、無論中外,人們一直不斷努力探索和追尋的目標不就是離苦得樂嗎?科學也好、文學、藝術、宗教等等,無不是想解決苦樂的問題。過去、現在、將來,這將還是人類努力的目標。物質的手段可以讓人脫離饑寒交迫的痛苦,但是,人吃飽穿暖之後就沒有痛苦了嗎?顯然不是。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些王侯將相,巨賈富豪就不會有痛苦的啊。因為,人生的苦樂的根源,不僅來源於物質,還和我們的心靈有關,所以,隻從物質上著手,永遠也沒有解脫的那一天。
中國傳統文化裏的儒、釋、道、佛都強調修心,隻有“修心”,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苦樂的問題。俗話說:“知足常樂”,它告訴人們同一種處世哲學和生活態度,要求人們在任何的環境中都能樂天知命,與世無爭,悠然自得,沒有更高的要求,感到滿足。《老子》裏講:“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就是告訴人們不要過分追求物質。佛教勸人修“清靜心”,心不染著,清靜了,則生大智慧,更可以離苦與樂了。
如果把“知足常樂”理解成什麽都不幹,那就大錯特錯了。在生活中,我們該幹什麽還是幹什麽,盡自己的努力去做,不要太在意結果。成功了,應該高興,即使失敗了,我們已從過程中得到了快樂,都很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