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以工農大眾的名義歌頌共產主義革命,如同以猶太人的名義歌頌納粹一般

(2006-08-22 20:31:36) 下一個
蘆笛 昨天我說,以工農大眾的名義歌頌共產主義革命,如同以猶太人的名義歌頌納粹一般荒唐,而這就是林思雲、張明昭小朋友幹的事。愚以為,將工農大眾歌頌共黨革命和猶太人歌頌納粹相類比,是我這輩子說出來的最準確、最深刻的話。共黨革命的最大受害人其實不是國民黨,甚至還不光是地富反壞右,而是工農大眾特別是農民。 最近在看一本書《俄國的戰爭》(Russia's War, R. Overy, TV Books Inc, 1997)。此書是為拍攝同名電視文獻片係列(共十集)所作的研究產物。作者根據蘇聯垮台後披露的最新檔案材料、與前蘇聯各階層人士所作的廣泛采訪、以及首次對外開放的蘇聯電影檔案等寫成此書,主要是介紹蘇聯衛國戰爭的。 此書寫作態度非常客觀謹慎。最能表現其求實精神的,是作者根據最新官方證據修改了過去高估的統計數字。例如蘇軍在30年代大清洗中被殺害的軍官數字過去一直被高估,而作者根據新披露出來的資料,指出並不是所有受到清洗的軍官都被處決了,除了高級將領諸如蘇軍最有才能的元帥圖哈切夫斯基等人外,有一定比例的中下級軍官隻是被送去勞改。戰爭爆發前夕,這批人中又有相當比例獲得平反並返回軍隊任職。因此,大清洗對蘇軍戰鬥力的摧毀效應並沒有西方學者原來設想的那麽嚴重。導致蘇軍戰爭初期災難的原因是多重的,大清洗的切腹自殺隻是一方麵。 此書重點講蘇德戰爭,但也不可避免地對戰前和戰後的政治經濟軍事形勢作了背景介紹。我覺得該書披露的某些數據很有意思,故將有關段落摘譯如下,以饗讀者。此書我才看了開頭的兩章,如果在日後閱讀中發現有意思的數據,我當再次摘譯出來。以下譯文用引號標明,未加引號的是本人的評論。 一、毛子的洋躍進 斯大林使用人類曆史上從未見過的巨大權力,以無比野蠻殘忍無情的手段強行動員全國人力和物力,在付出了巨大的人命代價和資源損失之後,在短短的十年內就把落後的農業國變成了重工業強國。客觀說來,這應該算是個奇跡──當然是非人道的野蠻奇跡,它證明了在獲得空前的權力之後,大獨裁者的意誌確實能改天換地。這種英雄業績和古法老使用奴隸勞動建造出金字塔來一樣,永遠以其規模效應在膚淺者心目中引起如同對神靈一般的敬畏,這也就是蘇聯模式對第三世界的吸引力所在。 “在10年中,鋼產量從1928年的4百30萬噸增加到1千8百 10萬噸。煤從3千5百萬噸增加到1億3千3百萬噸。卡車從微不 足道的700輛增加到1038年的18萬2千輛。在1928年初, 紅軍隻有92輛坦克,到了1935年1月便有了10,180架。 1928年空軍隻有1394架不同種類的飛機,到1935年便有 了6672架。從1930年到1934年,戰鬥機產量增加了5倍, 轟炸機產量增長了4倍。” 可惜,毛享有同樣的權力,也和斯大林一樣殘酷無情,不計代價,但因為他是驚天動地的治國白癡,便在花費了比人家更慘痛的代價後,非但未能使國家工業化,反倒製造出了大饑荒,怪不得培根要說“知識即權力”。偉大領袖因為是絕對科盲以及高選擇性的“治國智障”,他的權力中便缺了這最重要的一項,成了“權力跛腳鴨”,如同大力士生為瞎子那樣不幸,專門以超乎尋常的動能以頭猛撞石壁。 二、工業化的代價:血腥農業集體化 “數百萬農民被強迫從農村遷移到城市中,被迫在那兒開始一種完 全不同的生活。數百萬人拒絕或是抵抗了這暴行,隨即被當成強製 勞力,在最艱苦的工作條件下去建築新經濟體係的底層結構(build the infrastructure of the new economic system ,一般主要指公路、 鐵路等基礎設施)。在稍多於10年的光陰內,蘇聯的城市居民增 加了兩千多萬人。1926年,五分之四的社會成員在農村居住和 工作,到了1939年,這個數字下降到隻有一半。” 這倒新鮮,我從未在過去讀過的蘇聯史和斯大林傳中看到過。卻原來,蘇聯的集體化不但包括搶走農民的土地和糧食、血腥鎮壓農民的反抗、以饑餓迫使他們加入集體農莊等等,而且還包括強製“農轉非”,使得社會成員主體變為工人。這在中國倒是受歡迎的事。遮莫集體化前蘇聯農村的日子比城市好過? “當集體化在1932年和1933年達到高潮時,極度混亂的局 麵導致了20世紀最惡劣的饑荒。在烏克蘭的糧食高產地區、北部 高加索以及哈薩克斯坦,農民的抵抗激怒了黨。農民們的糧食包括 下一年的種子糧被搶走。斯大林命令秘密警察封鎖烏克蘭,將其全 境與蘇聯的其他地域隔離開,嚴禁任何人離開以及糧食進入烏克蘭。 幾乎可以肯定地說,這是斯大林最惡劣的謀殺行為(It was almost certainly Stalin's single most murderous act. )。最新俄國 估計數字指出,僅僅在1933年一年,烏克蘭就死了4百20萬 人。整個整個的村莊的居民悉數死於饑餓或是為饑餓的肌體無法抵 抗的流行病。在哈薩克斯坦,主要從事遊牧業的農民們被帶到原始 的帳篷中,留在其中死去。估計約有1百70萬人(幾乎占該共和 國人口的一半)死在那最惡劣的環境中。數以千計的人從死亡營中 逃出,越境逃到國外去。估計總共有7百萬人倒在這場在農村發動 的階級戰爭中。斯大林在1933年告訴一個批評者說,那是農民 的過錯,因為他們向蘇維埃國家發動了一場‘靜默的戰爭’。” 作者說什麽“上世紀最惡劣的饑荒”(the worst famine of the century),咱們的大饑荒哪兒擺?當真是孤陋寡聞! 不過,此說在某種意義上也成立。人家的饑荒是斯大林惡毒冷靜的有意謀殺,咱們的饑荒則是毛澤東那驚天動地的愚蠢“好心”製造出來的。所以,或許這兒的判斷標準不是規模而是動機。客觀的說,斯大林是蓄意謀殺,而毛隻是過失殺人。 因此,不能不承認,比起蘇共來,我黨似乎要仁慈得多。故意把人民封閉在死地中,讓其大量餓死的事,咱們隻在長春圍城時幹過,但那人口和地域比起烏克蘭全境來當真是小菜一碟。 三、大清洗 “1934年出席第17次黨代會的1966名代表,有1108 名被當成人民的敵人而槍決。根據俄國的最新數據,在兩年的‘葉 紹夫(蘆注:當時的蘇聯秘密警察頭子)瘋狂’中,共有68萬人 被處決。” 四、蘇德蜜月期間斯大林的殷勤求愛 “1940年,德國還是蘇聯的盟友。斯大林在1939年8月會 見裏賓特洛甫(蘆注:納粹外交部長)時對他說的最後一句話是他 ‘以本人的榮譽擔保’( 'on his word of honor' ),蘇聯‘不會 背叛它的夥伴’。斯大林認真地履行了這一保證。密約(按:蘇德 在1939年8月簽訂的密約)中有一條規定,雙方必須致力於振 興雙邊貿易。蘇方交貨從來準時而且足量。在密約有效的18個月 中,蘇聯向德國提供了865,000噸原油、 648,000噸木材、14,000噸 錳礦石、14,000噸銅、將近1.5百萬噸穀物,以及很多其他物資。 此 外,蘇聯還向國際市場投放大量物資,使之通過轉口貿易進入德國, 包括15,400 噸橡膠就是這樣通過日本進入德國的。蘇聯還向德國提 供了軍事援助。德國海軍在摩爾曼斯克附近獲得一個加油基地。蘇 聯破冰船為德國的商船襲擊者在北冰洋中開出了一條航道,使他們 能襲擊盟國的海上交通線。在不列顛空戰中,蘇聯氣象船將氣象報 告發給德國空軍。……從蓋世太保的魔爪中逃到蘇聯庇護之下的 800名德國共產黨員,被送回到馬克思主義的死敵手中。” 客觀地說,斯大林和德國簽訂瓜分歐洲的密約,從意識形態來看倒無可指責。按馬列主義,納粹德國和英法那種老牌帝國主義國家並無實質差別,後者據說還“更有欺騙性”。 偉大領袖毛主席就自己承認,他喜歡資本主義國家的右派,討厭左派,和胡民姨、寒樹教授、樊弓教授等人一模一樣。這毫不足奇,連吾家小蘆那嘛事不懂的毛孩子,都能看出政治上的極左派與極右派之間有驚人的相似之處。納粹和共產主義這兩個針鋒相對的死敵,其共通之處多到遠遠超出了一般人能看到的。此所以當年國內的積極分子們跑出國來必然要變成曹長青那種死硬右派,也是新納粹主義在前共黨國家最猖獗的原因。 因此,從意識形態來說,世界無產階級的祖國蘇聯既然可以和英美結盟,當然也就可以和納粹結盟。以馬列主義來衡量,這不能算什麽錯。 從蘇聯的國家利益來看,蘇德結盟也不錯。斯大林本來是想和英法結成同盟包圍遏製德國擴張的。在德國吞並了捷克斯洛伐克之後,斯大林曾向英法提出結盟,建議三國共同保證,隻要德國侵犯了從波羅的海沿岸國家直到波蘭、羅馬尼亞等任何一個國家,三國就同時向德國宣戰。 但英法無法接受這提議,主要是因為波蘭和波羅的海三國對蘇聯懷有深仇大恨,懷疑斯大林要求這些國家給蘇軍過境權其實是不懷好心。波蘭人甚至說,寧願亡於德也不可亡於蘇。這些看法一點都不錯。事實證明,蘇聯和德國日本一樣,屬於爛汙帝國主義國家,其共同特點是簽訂條約隻是為了後來撕毀之。蘇聯曾和波蘭、芬蘭、波羅的海三國都分別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每個條約都被蘇聯撕毀了。而且,正如中國亡於共不如亡於日一樣,曆史證明,亡於蘇聯的東波蘭、波羅的海沿岸三國人民遭受的苦難,遠遠超過納粹統治帶來的。因此,是蘇聯那種爛汙帝國主義國家的下流本質,決定了英法難以與之結盟。 蘇聯既然無法與英法結盟,為了避免孤立無援,當然隻好跟納粹結婚。當時的文明世界上,斯大林也隻可能找到希特勒那種同樣毫無原則的爛汙情人。所謂“魚找魚,蝦找蝦”就是這意思。對這問題,我覺得西方的道德批判沒有多少意思。 從功利上看,這是斯大林當時能作出的唯一選擇。《第三帝國的興亡》的作者說,斯大林此舉乃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理由是這條約使得德國強大起來,一旦掉頭去打蘇聯便難以抵擋。此說我並不同意。 此書作者也說了,斯大林當時是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為模式來預測二次大戰的。他預測德國將和在一次大戰中一樣,在曠日持久的消耗戰中被極大地削弱,而逃過了戰禍的蘇聯就能在雙方打得精疲力竭之後,出來輕而易舉地收拾殘局,“解放”整個歐洲。 這戰略不能說有什麽錯。畢竟,誰也沒料到閃電戰術的發明徹底改變了戰爭麵貌,使得英法和德國的戰爭隻曆時了6周,便以法國投降迅速結束。斯大林的失算乃是可以原諒的,這並不能否定他作為戰略家的地位。 斯大林犯的錯,是不該如此慷慨地援助德國。畢竟,在波蘭被德軍迅速征服之後,他應該看到戰爭並不是一戰那種持久消耗戰。在這種情況下還用戰略物資大量喂養德國。直到德國發動侵蘇戰爭的前夜,滿載寶貴的戰略物資的貨車還越過蘇德邊境,隆隆駛往德國兵工廠,這就是跟自己過不去了。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