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圖今日複見官軍 “樹猶如此,人何以堪”!-第一二次北伐的桓溫
(2006-08-22 20:31:36)
下一個
作者:赫連勃勃大王 回複日期:2005-3-2 11:58:20
“不圖今日複見官軍——第一次北伐的桓溫
東晉穆帝永和五年(公元349年),後趙大魔頭石虎病死,境內大亂。桓溫聞此,立刻屯軍安陸,準備北上收複中原。
東晉朝廷內部,當然不願桓溫再立殊勳。褚太後的父親、大名士、征北大將軍褚裒當時鎮京口,“上表請伐趙,即曰戒嚴,直指泗口”。這位國老也想效仿桓溫,拜表即行,欲趁後趙大亂去撿大便宜。
畫虎不成反類犬。代陂一戰,褚國丈派去北上接應魯郡歸附民眾的二將全軍覆亡。一腔豪氣的褚國丈連忙退至廣陵,致使渡過黃河南遷的二十多萬漢人百姓全被追趕上的胡人誅殺殆盡。羞愧慚恨之餘,大名士病憂死於京口,時年四十七。褚裒當大名士可以,打仗卻完全是個外行。
至此,東晉朝廷仍不給桓溫機會,反而於350年委任與會稽王司馬昱私交甚好的殷浩為都督揚、豫、徐、兗、壽五州諸軍士,統軍北伐。
當時的中國北方四分五裂,羯族、鮮卑、冉魏、姚襄、苻健等人相互攻殺,東晉朝野上下都認為可以趁機恢複中原,興複大晉。惟有光祿大夫蔡謨是個清醒明白人,他說:“胡人滅亡確是大慶,但恐怕使朝廷生出更大的憂患”。旁人問及原因,蔡謨回答:“能順天乘時救濟蒼生萬民的,非上聖與大英雄不能為也。觀今日之事,諸位時賢都不度德量力,皆想亂中立功,必將各自經營,疲民耗國,最終財殫力竭,智勇俱困”。
以後的事實,不幸皆為蔡大夫一一言中。
殷浩,字深源,“弱冠有美名,尤善玄言”,是位談吐不凡的大清談家。此人廣負盛名,年青時一直稱疾不作官,當時的名流人士卻嗟歎:“深源不出,奈蒼生何”!(謝安不出,大家也說:“安石不出,奈蒼生何!”)吊起來賣了十多年,會稽王司馬昱才“哀求”多次,把殷浩請出來作官,而且一作就是揚州刺史這樣的大官。其實,庾翼就曾對人講過:“(殷浩)此輩應束之高閣,侯天下太平,然後議其任耳”。此議,真有鑒人之明。
眼見中原鼎沸,誌大才疏的殷浩在司馬昱支持下,很想一顯身手,博他個青史流芳,興衝衝提兵北伐。“將發,墜馬,時鹹惡之”。出發時飛跨上戰馬,殷浩就摔了個大馬趴,軍中上下皆以為是不吉之兆。
果然,殷浩手下兵將雖多,(有七、八萬之眾),但他自己缺乏統領的才能。殷浩名士,加之一定又有知識分子猜忌狹隘的本性,逼反了本來降晉的羌酋姚襄(姚弋仲之子。後趙滅亡後,姚氏父子向東晉投降),使得這隻盟軍掉頭來攻晉軍,殷浩手下多員大將被殺,士卒亡叛,器械軍儲也多為姚襄所獲。至此,大言北伐,折騰了近四年,損兵折將,殷浩灰溜溜不知如何下台。
一直憋氣的桓溫趁機狠狠參了殷浩一本,講他“神怒人怨,眾之所棄,傾危之憂,將及社稷”。東晉朝廷也不得不聽從桓溫之議,廢殷浩為庶人,徙於東陽偏僻之地。
桓溫即逐殷浩出朝,心中得意,對左右人講:“小時候我與殷浩玩竹馬遊戲,我每次騎完丟棄,殷浩總會撿起來玩,故而他應當在我之下”。
殷浩雖遭罷官出放,倒仍持大名士姿態,談詠不輟,故作夷然,常常在空中以手空寫“咄咄怪事”四字,估計是自己和自己叫勁。不久,桓溫念起童稚之誼,認為殷浩“有德有言,足能作令仆之官”,想推舉他重新入朝作中書令,並派人送信告知。
殷浩接書,高興得幾近失態,馬上寫回信言謝。惟恐書信中哪個字哪個詞寫得不達意,得罪桓溫,殷浩“開閉者數十”,信封開了封封了開,最終送到桓溫手下的竟是一封空函,氣得桓溫大罵“不識抬舉”,命人把殷浩“永遠禁錮不用”。一代大名士,鬱鬱死於鄉下。
殷浩一廢,“內外大權一歸(桓)溫矣”。於是,穆帝永和十年(公元354年)三月,桓溫自統四萬軍出江陵,水軍艦隊也同時自襄陽入均口,開始了他第一次北伐。此次北伐目標,是351年在關中稱天王的氐酋苻健。苻健建國大秦,史稱前秦。
桓溫出師順利。晉軍前軍分別攻取上洛(陝西商州)和青泥(陝西藍田)。晉將司馬勳也從梁州出子午道伐前秦,前涼的秦州刺史王擢也配合桓溫進攻前秦的陳倉(陝西寶雞)。
前秦主苻健大驚,忙遣太子苻萇等人師五萬軍士在嶢柳(今陝西藍田附近)結營,以迎戰桓溫晉軍。
苻健的兒子苻生雖是獨眼龍,驍勇異常。藍田一戰,他“單騎突陣,出入以十數,殺傷晉將士甚眾”。
桓溫不為所懼,親自於軍前督陣,終於大敗秦軍。不久,桓溫之弟桓衝又在白鹿原(今陝西藍田以西灞河附近)大敗前秦丞相苻洪。
勢如破竹之際,桓溫率晉軍連戰連捷,於354年五月一直攻至灞上。大敵當前,前秦太子苻萇等人退守城南,苻健本人與老弱幾千殘兵固守長安小城,於城前開挖深濠,悉遣精兵三萬外出,與苻萇合兵,隻求能守住長安。
假若桓大英雄馬不停蹄,徑攻長安,憑銳氣利卒,百分之九十的可能會一舉擊滅前秦苻氏,收複中原。但不知為何,善出奇兵的桓溫忽然持重起來,屯兵固壘,觀望待變,總想等長安城內有人接應,可兵不血刃克複堅城。
當是時也,“三輔郡縣皆來降。(桓)溫撫諭居民,使安都複業,民爭持牛酒迎勞,男女夾路觀之”,一派大好景象。關中耆老紛紛垂泣,哽咽說:“不圖今日複睹官軍”!
因戰亂一直隱居華陰山的王猛豪傑名士,聽聞桓溫入官,“披褐謁之,捫虱而談當世之務,旁若無人”(“捫虱而談”,也是魏晉風度標誌之一。)
桓溫對王猛為人深加歎異,便問王猛:“我奉天子之命,將銳兵十萬(其實不到四萬)為百姓除殘賊,而三秦豪傑未有至者,何也”?
王猛回答:“明公您不遠數千裏,深入敵境,今距長安咫尺之遙而不渡灞水進攻,百姓不知您到底想些什麽,故而沒有前來投附”。
桓溫默然久之,然後,答非所問地講了句“江東沒有您這樣的人物”,給王猛封了個“軍謀祭酒”的散官,打發了事。
各種史書,均認為桓溫當時伐秦的初衷是想以功名彰顯朝廷,樹立已威,並非想真的恢複中原。筆者認為,當時的桓溫私心未著,隻是因為兵力太少而缺乏信心所致。關中秦兵彪悍,不似蜀人易克,也使桓溫起了“持重”之心。但人謀過深,常常會招致相反的結局。果真當時桓溫就有立威謀篡的私念,大可一克長安,再挾勝威回江東取帝位。
本來,桓溫自恃關中即將麥熟,軍糧無憂,不料前秦派人四處芟麥,堅壁清野,使得晉軍立時產生了斷糧乏食之憂。
喘息已定,前秦各軍也紛紛反攻。苻雄與桓溫再戰白鹿原,晉軍不利,被殺一萬多人;桓溫回撤,前秦太子姚萇一路追擊,又令晉軍損失上萬軍卒。(姚萇本人卻中流矢而死)。司馬勳、王擢兩部隊,也屢遭敗績,分別逃往略陽和關中。不久,王擢又向前秦投降。
桓溫撤退前徙關中漢人三千多戶隨軍順江東,又拜王猛為高官都護,“(王)猛辭不就”。十月,桓溫回軍襄陽。
此次北伐,大勝中敗,收獲不大。
作者:赫連勃勃大王 回複日期:2005-3-2 11:59:33
“樹猶如此,人何以堪”!——第二次北伐的桓溫
東晉穆帝永和十二年(公元356年)元月,羌酋姚襄占據許昌後,得隴望蜀,又想攻占洛陽,洛陽當時為晉朝叛將周成所據,雙方激戰,一時膠著。
姚襄,字景國,是羌酋姚戈仲第五子,“身長八尺五寸,臂垂過膝,雄武多才藝”,且“好學博通,雅善言談”。當年降晉,豫州刺史謝尚見其單騎渡淮,也屏去儀仗,便服相迎。一相交談,便歡如平生之交。叛晉之後,姚襄總想據有山四塞之固的洛陽開建大業,不惜損威勞眾,猛攻堅城。
公元356年七月,東晉朝廷拜桓溫為征討大都督、督司冀二州諸軍事,進討姚襄,這就是桓大將軍的第二次北伐。
桓大將軍乘船,自江陵率水陸大軍,浩浩蕩蕩直奔中原而來。
夏日晴朗,桓溫與眾位僚屬隨員登上大船頂樓,北望中原,歎息道:“遂使神州陸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諸人不得不任其責”!可見,對於王衍等人的清談誤國,桓溫深惡痛絕。經過金城,又見自己青年時代親手栽植的柳樹已茁壯長成,桓溫慨然道:“木猶如此,人何以堪”!隨即攀枝執條,泫然流涕。魏晉風神,於此大將軍真情流露之際可窺見一斑。
九月,桓溫已至洛陽城南的伊水,驚得姚襄急忙撤圍,聚兵結陣,來抵禦晉軍。
姚襄耍小聰明。他先把精兵埋伏於伊水北的密林中,又派人送信給桓溫,表示:‘明公您親師王師而來,姚襄想奉身歸命,希望您下令三軍稍稍後退一步,我當親自拜伏道左迎候“。
桓溫何許人也,怎能中此小計。他對姚襄使人說:“我此來是開複中原,拜敬皇陵,與君無關。要來相見便來,馬上就有機會見麵,不要再煩使人往還”。
見計不成,姚襄拒伊水與晉軍開戰。
桓溫結陣而前,本人親自披甲督戰。雙方開打,桓衝等晉將勇猛衝鋒,殺得姚襄大敗,數千人被斬首。
姚襄率殘兵數千奔逃於洛陽北山。由於姚襄為人“勇而愛民”,屢戰屢敗之際,許昌、洛陽附近的人民扶老攜幼,仍舊一路跟隨。聽說姚襄傷重身死的傳聞,桓溫營中剛剛被“解救”的百姓竟然“無不望北而泣”,可見這姚小夥確有不凡的人格魅力。
不敵之下,姚襄向西遁逃,徑往平陽而去(今山西臨汾)。
桓溫召見姚襄從前的手下楊亮,問姚襄為人。楊亮回答:“神明氣宇,孫策之儔,而雄武過之”。
不久,姚襄又想謀圖關中,與前秦爭霸。當時的前秦主苻生派堂兄弟苻黃眉、苻堅等人與之激戰於三原(今陝西三原縣),雙方大戰一場,姚襄不敵,被秦兵擒殺,時年二十七歲。其弟姚萇率餘眾降前秦。後來,苻堅大帝兵敗淝水,各族降將紛紛反叛,姚萇最終縊殺了虎落平原的苻堅大帝(當時苻黃眉看要殺姚襄,苻堅求情救過他一命),自己建立了後秦,並追諡姚襄為魏武王。此是後話。
憑城嘹望,眼見晉軍得勝,姚襄敗北,洛陽的周成自知不敵,率眾出降。桓溫大軍入城,屯金墉城。桓大將軍本人又親領僚屬,拜謁西晉幾處皇陵,修茸墓所,並留兩千兵士鎮戍,遷降民三千餘家於江漢平原,執逮周成返歸建康複命。
勞苦功高,東晉改封桓溫南郡公,並封其子桓濟為臨賀縣公。至此,桓氏一族,兄弟子侄皆掌重鎮要職,顯赫之時。
公元361年(穆帝升平五年)五月,桓溫又派其弟桓豁督沔中七郡諸軍提兵回至許昌,大敗前燕大將慕容塵。
六月,東晉穆帝病死,年僅十九。由於穆帝死後無嗣,朝臣擁立成帝長子琅琊王司馬丕為帝,是為東晉哀帝。
哀帝興寧元年(公元363年),前燕軍隊又進攻洛陽,桓溫派兵數千赴援,並上書朝廷,建議遷都洛陽。此時的桓溫,已被晉廷加封侍中、大司馬、都督中外諸軍事、假黃铖,威勢莫此。一言既出,晉廷上下惶惶不可終日。
桓溫遷都之議,確是想以“虛聲威朝廷”。南遷江東的東晉官吏大大小小早已在江南安家立業,廣占山澤,如果北遷洛陽,丟掉幾十年辛苦積攢下來的家業不說,洛陽地處前線,保不準哪天又失守,身家性命也會一朝玩完。
最終,倒是揚州刺史王述點明桓溫不過是恫赫朝廷,“但從之,自無所至”,晉廷“優詔”答桓溫,互相都有了大台階,遷洛陽之事,也就不了了之。
東晉哀帝繼統沒過三、四年,就於356年病死,時年僅二十五。其同母弟司馬奕繼位,是為東晉廢帝(海西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