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對世界影響最大的100帝王zt

(2006-08-22 20:31:35) 下一個
作者:阿澈79    正榜100帝王排行全名單        在這裏列出的對世界影響最大的100帝王中,他們的稱謂可能是皇帝、國王、天皇,也可能是法老、哈裏發、奧古斯都,隻要符合本書前言中設定的條件,即一個獨立主權國家的最高統治者、終身製的統治權和某種形式的世襲或確定繼承人的權力、在當時和後世都被廣泛認可為帝王,都可以被列入本排行榜中。而曆史上還有一些對世界影響很大的統治者,如穆罕默德、黃帝、曹操、克倫威爾、希特勒、腓特烈大選侯等,因為不符合本書前言所設定的帝王的條件,沒有被列入本排行榜中。          1、君士坦丁大帝(羅馬皇帝)        2、秦始皇(中國秦朝皇帝)        3、亞曆山大大帝(馬其頓王、亞曆山大帝國皇帝)        4、成吉思汗(蒙古大汗)        5、歐麥爾一世(阿拉伯哈裏發)        6、阿育王(印度孔雀王朝君主)        7、拿破侖·波拿巴(法國皇帝)        8、彼得一世(俄國沙皇)        9、大流士(波斯皇帝)        10、查士丁尼一世(拜占庭皇帝)        11、屋大維(羅馬元首)        12、查理曼(法蘭克國王)        13、漢武帝劉徹(中國西漢皇帝)        14、漢謨拉比(古巴比侖國王)        15、愷撒(羅馬元首)        16、美尼斯(古埃及法老)        17、明治天皇(日本天皇)        18、居魯士(波斯皇帝)        19、薩爾貢(阿卡德國王)        20、伊莎貝爾一世(西班牙女王)        21、奧托大帝(德意誌國王)        22、伊麗莎白一世(英格蘭女王)        23、阿克巴大帝(印度莫臥兒王朝皇帝)        24、路易十四(法國波旁王朝國王)        25、征服者威廉(英格蘭國王)        26、圖特摩斯三世(古埃及法老)        27、烏爾班二世(羅馬教皇)        28、威廉一世(德國皇帝)        29、唐太宗李世民(中國唐朝皇帝)        30、奧斯曼一世(土耳其帝國蘇丹)        31、薩拉丁(埃及阿尤布王朝蘇丹)        32、帖木兒(帖木兒帝國君主)        33、穆阿維葉(阿拉伯倭馬亞王朝阿裏發)        34、拉美西斯二世(古埃及法老)        35、明太祖朱元璋(中國明朝皇帝)        36、康熙皇帝(中國清朝皇帝)        37、威廉一世(荷蘭執政)        38、尼布甲尼撒二世(新巴比侖國王)        39、葉卡捷琳娜二世(俄國女沙皇)        40、蘇萊曼大帝(土耳其帝國蘇丹)        41、腓特烈大帝(普魯士國王)        42、古斯塔夫二世(瑞典國王)        43、迦膩色迦(貴霜帝國君主)        44、維克多·艾曼努爾二世(意大利國王)        45、伊凡三世(莫斯科大公、俄國沙皇)        46、曼蘇爾(阿拉伯帝國哈裏發)        47、威廉三世(荷蘭執政、英國國王)        48、愛德華一世(英格蘭國王)        49、若昂大帝(葡萄牙國王)        50、隋文帝楊堅(中國隋朝皇帝)        51、沙普爾二世(波斯薩珊王朝皇帝)        52、卡洛斯一世(西班牙、德意誌國王)        53、英諾森三世(羅馬教皇)        54、魏孝文帝拓跋宏(中國北魏皇帝)        55、海護王(印度笈多王朝君主)        56、圖拉真(羅馬帝國元首)        57、巴西爾二世(拜占庭皇帝)        58、宋太祖趙匡胤(中國北宋皇帝)        59、漢高祖劉邦(中國西漢皇帝)        60、亨利八世(英格蘭都鐸王朝國王)        61、亞曆山大二世(俄國沙皇)        62、戴克裏先(羅馬皇帝)        63、哈拉爾藍牙王(丹麥國王)        64、提格拉·帕拉薩三世(亞述國王)        65、穆罕默德·阿裏 (埃及帕夏)        66、腓特烈二世(德意誌、西西裏國王)        67、路易九世(法國卡佩王朝國王)        68、矮子丕平(法國加洛林王朝國王)        69、武丁(中國商朝國王)        70、伊本·沙特 (沙特阿拉伯國王)        71、阿爾弗烈德大帝(英格蘭國王)        72、維多利亞(英國女王、印度女皇)        73、利奧波德二世(比利時、剛果國王)        74、查理四世(德意誌國王)        75、穆罕默德·杜爾(桑海國皇帝)        76、希拉克略(拜占庭皇帝)        77、利奧三世(拜占庭皇帝)        78、忽必烈(蒙古大汗、中國元朝皇帝)        79、月護王(印度孔雀王朝君主)        80、旭烈兀(蒙古帝國伊兒汗)        81、李成桂(朝鮮李朝國王)        82、朱拉隆功(泰國曼穀王朝國王)        83、西蒙大帝(保加利亞國王)        84、梅什科一世(波蘭國王)        85、克洛維(法蘭克國王)        86、推古天皇(日本女天皇)        87、亞曆山大一世(俄國沙皇)        88、查理七世(法國瓦盧瓦王朝國王)        89、伊凡雷帝(俄國沙皇)        90、紅胡子腓特烈(德意誌國王)        91、腓力二世(法國卡佩王朝國王)        92、阿拔斯一世(波斯薩非王朝皇帝)        93、武則天(中國女皇)        94、戒日王(印度戒日朝國王)        95、 瑪麗婭·特蕾莎(奧地利女皇)        96、厄查納(阿克蘇姆國王)        97、大衛王(猶太以色列國王)        98、克努特大帝(丹麥、英格蘭國王)        99、亞蓋洛(立陶宛、波蘭國王)        100、乾隆(中國清朝皇帝)    第1位 君士坦丁大帝(羅馬皇帝)        公元312年一天夜裏,羅馬附近的米爾維亞橋,憂思滿腹的君士坦丁正在對第二天即將到來的大戰感到發愁,當他眺望星空之際,看到蒼茫的天空中突然出現了四個碩大無朋的火紅色十字架,伴隨著這樣的字樣:依靠此,你將大獲全勝。這個被後人廣為傳誦的遙遠而虛幻的情節,實際上預示了世界曆史上一個影響極為深遠的變化即將發生。     公元280年,君士坦丁出生於今塞爾維亞的尼什。他來自世家旺族,但據說是他父親君士坦烏斯和他的旅店女仆的私生子。當時正值戴克裏先推行四帝共治製,君士坦烏斯成為西部帝國皇帝馬克西米連的副手,年輕的君士坦丁很快便成長為帝國上層建築的重要人物,他曾到東部帝國的皇帝戴克裏先軍中服役,並在對埃及和波斯的戰爭中靠自己的勇敢和才幹升任高級軍官。305年,戴克裏先和馬克西米連同時退位,君士坦烏斯成為西部帝國的皇帝,君士坦丁回到他的身邊,隨父轉戰不列顛等地。306年,君士坦烏斯病逝,君士坦丁在軍隊擁立下繼位為西部帝國的皇帝。但是,帝國的部分將領不服,於是內戰爆發。經過6年的征戰,公元312年,君士坦丁在米爾維亞橋戰役中,據說在基督的佑護下擊敗了挑戰者馬克森提,統一了西部帝國。        與此同時李錫尼也控製了東部帝國的政權,形成了兩帝並立的局麵。兩人在初期曾密切合作,包括在313年共同頒布了《米蘭敕令》等。但統一帝國的野心終於使他們水火不容,323年,君士坦丁進犯並擊潰李錫尼,重新統一了羅馬帝國。        君士坦丁是一個矛盾的綜合體,他擁有強健的體魄和旺盛的精力,但據說內心極其虛弱和怯懦,不得不用珠光寶氣來掩飾自己,實際上是一個輕度人格分裂者。他頗具仁愛之心,但曾毒死過他能幹的親生兒子。他曾經施行過仁政,給貧困人口以救助,但很快就變本加厲地成為貧苦人的壓迫者。他頒布法令,規定奴隸主有權鞭打奴隸至死,對奴隸逃亡者加重處罰。更重要的是,他嚴禁隸農逃亡,規定隸農及其後代必須固著在主人的土地上,對逃亡的隸農應帶上鐐銬解歸原主。這就開啟了中世紀農奴製的先聲。此外,他還將手工業者進一步固著在他們所屬的公會裏。他規定造幣、麵包、屠宰等行業為終身和世襲行業,這對中世紀的城市行會製度也有很大影響。        君士坦丁統一羅馬帝國之後,致力於加強皇帝本人的獨裁權力。他廢除了四帝共治製,分封他的子侄統治各地;廢除了近衛軍,改用皇帝直接控製的宮廷親衛隊來代替它,並降低邊疆駐軍的實力;同時進一步神化皇帝本人。自屋大維時代開始不斷強化和神化的皇權,到了君士坦丁時代,終於達到了它的頂峰。        盡管隨著羅馬帝國疆域擴大,拜占廷的地理位置顯得日益重要,但是在君士坦丁之前的羅馬帝國時代,它卻一直未受到應有的重視。君士坦丁重建並擴建了拜占廷,並於330年宣布遷都拜占廷,改名為君士坦丁堡,從此,這個城市開始了它輝煌的千年曆史,君士坦丁的名字與這個城市溶為一體,直到1453年。        因為上述種種舉措,君士坦丁已足以排進世界曆史上有影響的帝王之列。但還有一個更為深遠的變化,使得人類文明幾千年的發展都打上了他的烙印,那就是基督教。        羅馬帝國前期的信仰是綜合了古希臘和古羅馬眾多神邸的多神教,羅馬人基本上處於信仰自由的境況。在此之中,篤信一神論的基督教顯得特別另類。早期的基督教主要在貧苦人之中傳播,信徒之間平等互助,患難相恤。由於他們有明顯的反抗意識,不與統治階級合作,不服兵役,不敬羅馬舊神,因此多次遭到羅馬統治者的迫害。早在尼祿時代,年輕的基督教就遭到曆史上第一次迫害,此後在三世紀中期狄修斯(249—251年)、瓦列利亞努斯(253—260年)時代,又一次遭到殘暴迫害。到了戴克裏先(284—305年)時代,自稱羅馬舊神朱庇特之子的皇帝自然視基督教為異端,基督教又一次遭到了厄運。在此之間,也有一些皇帝對基督教采取寬容的態度,基督教在公元1—3世紀中仍呈迅速發展之勢,到3世紀已有教徒600多萬人,羅馬境內已有教堂1800多個。隨著基督教的發展,教徒的成分也發生了變化,許多大地主、富有工商業者和官吏,甚至皇族也加入了基督教,基督教的儀式逐漸變得複雜,教義也更趨向於順從統治階級,而統治階級也開始了解基督教。這就是君士坦丁時代到來之前基督教的狀況。        君士坦丁從何時開始信仰基督教還是個謎,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早年並不信基督。也許是他長年征戰所見的血流四野的疆場,逐漸使他產生了“罪愆”觀念,並從精神上投向當時看來充滿仁愛思想的基督教會的懷抱,也許是他母親和妻子對他產生的潛移默化,因為她們都是虔誠的教徒。而流行最廣的說法,則是本文開頭出現的奇異情景,君士坦丁在十字架的啟示下嬴得了米爾維亞橋戰役的勝利,並從此眅依了基督教。        313年,君士坦丁和東部皇帝李錫尼聯合頒布了《米蘭敕令》,給予基督教以合法地位,並歸還了以前所沒收的基督教堂和財產。這是基督教發展曆程中的重大轉折。君士坦丁從未將基督教定為國教,但他的政策明顯是鼓勵該教的發展。他頒布法令賜予基督教以諸多特權,如教會有權接受遺產和捐贈,教會神職人員豁免賦稅和徭役等,在他統治時期,信奉基督教成了晉升國家高級職位的一個捷徑。他本人還建造了多座知名教堂,如耶路撒冷聖墓教堂等。經君士坦丁時代之後,基督教的地位已不可動搖,終於在392年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開始了在西方文化史上惟我獨尊的時代。        君士坦丁對基督教的貢獻還不隻與此。當時基督教已分裂成幾大派係,其中正統教會主張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說,而以亞曆山大裏亞主教阿裏烏斯為代表的一派則否認三位一體,認為隻有聖父才是永恒的,這一派同時還主張教徒安於清貧。為幫助教會統一教義和組織,君士坦丁於323年在尼西亞召集了主教大會,這是基督教曆史上第一次宗教大集結。大會通過了《尼西亞信條》,堅持了正統教會的三位一體說為正統,斥責阿裏烏斯派為異端,將阿裏烏斯革除出教會。        337年,君士坦丁臨終前接受了洗禮,以一個基督徒的真麵目升向他夢想中的天國。        很多人提出過,即使沒有君士坦丁,基督教也能夠發展為世界性宗教,理由是在君士坦丁之前的許多羅馬皇帝都對基督教徒進行了殘酷壓迫,但並沒有能阻止基督教發展壯大的趨勢。我本人對此持懷疑態度。我想起了摩尼教,也曾經傳播到世界各地,擁有無數虔誠的信徒,也曾屢受壓迫而不改其發展壯大的趨勢,在羅馬帝國時代曾成為基督教的重要對手。但摩尼教始終未能在重要國家取得國教的地位,相反多次受到殘酷迫害,在千餘年的飄蕩之後,終於消失在人類文明的曆史舞台上。聯想到尼西亞大會,我的意見是,即使沒有君士坦丁,基督教也可能在某個時代,被某個帝王扶植起來,但此時的基督教也必然帶有這個時代留下的烙印,而與今天看到的基督教大為不同。        人類曆史上曾湧現過無數傑出的帝王,如亞曆山大大帝,查理曼,拿破侖,成吉思汗,秦始皇等等,但他們或許破壞有餘,建設不足,或許建立的帝國持續時間太短,或許他們功業的影響隻局限於少數國家地區,而不能像君士坦丁這樣有著長久而遍及世界的影響。歐麥爾一世和阿育王對伊斯蘭教和佛教有著與君士坦丁對基督教相類似的影響,但伊斯蘭教和佛教對人類曆史進程的影響畢竟不能與基督教相比。看看我們身邊,即使在甚少基督徒的中國,也不知不覺地接受了許多基督教的贈予,如公元紀年(實際上是耶穌基督紀年)、星期日、一夫一妻製、聖誕節、普世精神、懺悔和感恩精神等等。        此外,君士坦丁大帝有重建後期羅馬帝國輝煌之功。拜君士坦丁大帝所賜而確立了曆史地位君士坦丁堡,由於三麵環海一麵靠陸的特殊環境,以及極為重要的戰略地位和充足的物資儲備,一直是中世紀最難攻克的堡壘,君士坦丁堡的穩固正是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曆經千年而不倒的一大關鍵。因此,君士坦丁大帝也被視為拜占庭帝國的奠基人。君士坦丁大帝所建立的行會製度,也是歐洲中世紀行會製度的先聲。        綜上所述,我認為君士坦丁大帝是人類曆史上影響最大的帝王。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