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蒼茫大地沉浮,看英雄折戟沉沙:王樹聲部zt
(2006-08-22 20:31:35)
下一個
(修訂版)
作者:本老夫子 提交日期:2005-12-23 13:15:00
??流連軍網,林、粟兩派,詬罵攻訐無所不及,甚為心煩。涉及二人都是軍中好將,國之神器,所勝何多,所敗何少!擁戴者,奈何相煎遽急,一至於此,於後生小子演軍習武有何教益?老夫建議,何如眼界稍縱,指點圈外將領,檢討更多戰例,庶幾可體察將帥之攻守進退,廟算決策,一碰到五花八門的實踐,要穩握勝券,其實不容易。
筆者前不久尋閱抗戰資料,檢索到王樹聲所部,以前不求甚解,乍一深入,真正大吃一驚。該部發軔興亡,延續交替這工夫,正應和“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那句台詞。
王樹聲部是44年秋毛澤東在延安親自組建締造,目的地是去河南,填補日軍當年豫湘桂大掩殺後“國軍”潰撤留下的敵後“真空”。起初番號叫做河南人民抗日軍,司令部在延構成,由王樹聲、戴季英分任司令、政委。隊伍名義上雖稱民軍,手底下團隊卻全是鐵杆老八路,且真正是四方八路各山頭形成。那1支隊是早先就在豫西遊擊偵察的太行派遣部隊。2支隊由太嶽軍區負責組織。3、4支隊則完全是延安“老種經略提轄府”的正版紅軍擴充,“主板”就那張才千的770團、陳先瑞的警備4團(時改稱警2團)。45年中改河南軍區又加入了劉昌毅的太行6支隊,冀魯豫軍區也南下支援了個水東8團。仔細查找這幾部分團隊來源,就一個感覺:世間豪傑薈萃一堂也不過如此這般!1支隊所轄3團為新1旅組建,那扯得上344旅的沿革;所轄35團則由769團的建製班排擴成,那是陳錫聯的“底子”了。太嶽2支隊的18團來自386旅集團,你不看該集團“庶出”的16團是何等的生猛?17團則直接是772團“親生”,16團走後就占據著太嶽山老二位置。18團與倆“大哥”同年編成,那實力能弱多少?另一59團是從決1旅挖過來的,雖然與同門的25、38、57三團相比是敬陪末席,可決1旅出生以來就此四團,你說59的戰力又差幾何?也是陳賡的胸懷器宇,才舍得如此“出血”讚助“希望工程”。3支隊7、9兩團,上麵談及是由延安的警備4團拆分編成,4支隊10、12團是由延安的770團拆分編成,因此各團都有一半的紅軍老骨幹,這種部隊經驗上判斷絕對是主力。6支隊就一個13團,還是劉昌毅的兼職“標統”,淵源也出自769團。在晉豫,在太行,這老13都算陳385旅的二號狠角。最後入豫中馳援的水東分區8團,原屬115師脈係。為陳士榘38年底組建晉西支隊時所編2團,後來進入楊勇的教導3旅。教3旅也就7、8倆主力團,因此8團後來在中原的表現就代表了115師的作風。如果說老13是後來中原3旅的頭張王牌(其時叫7團),那麽這8團就是中原2旅的頂級翹楚了(其時叫4團)。
這幾路支隊的領兵將領除太嶽來的劉聚奎“疲軟”點,其餘均甚了得。先鋒1支隊司令皮定均可稱智深勇沉。不管是渡河首發豫西,還是後來的中原單獨突圍,甚至文革動亂批林批孔批鄧,其應對處置之從容不迫,無一不說明此人屬那類坐鎮封疆的方麵大將。紅25軍出身的陳先瑞,長征到陝南那一段很出彩,發展壯大了個成犄角之勢的紅74師,還搞掂下楊虎城的心腹警衛營,陝南遂成小氣候。羨慕得個林彪放著個主力軍團長不做,非要領頭來關中入夥打遊擊。林彪是何眼力,無甚“亮點”的物事能讓其如此心儀?太行的劉昌毅,那是“虎癡”類的猛將,在129師,打衝鋒,打攻擊,惡向膽邊生的“濕活”,就王瘋子可有得一比。後來在鄂西北,英雄窮途末路。“國軍”狂囂“消滅老7團(即13團),活捉劉昌毅”就喊他,不關那王(樹聲)司令什麽事。那頑敵也識貨,打掉劉昌毅就等於打垮共軍的軍心。末位算那頭代的紅軍團長張才千,雖然時乖運舛趴在了延安,“弓馬騎射”沒有上麵幾位嫻熟,後來所部又給剿個七零八落,可硬是咬牙血吞生生挺住。率殘部偷襲江南,又北返中原,幾經周折磨礪,終熬到與劉鄧野戰軍大別山會合。新生得一獨立旅的造化,所以也不失為共軍一名將。這老張的故事有點像那三國中之曹仁,遭關羽突襲先丟了襄陽,抵死不撤就“賴”在樊城磨蹭。待到東吳進攻機會則施絕地反擊,收複襄陽,遂斷了關羽父子向北的生路。
再看上述主力團隊的時任主官。3團團長鍾發生、35團團長王誠漢兩將一貫能打。中原軍區時35團編為1旅1團,3團為1旅2團;突圍到華東,1旅不管稱謂淮南13旅還是華野獨立師,主力都是這1、2團,王、鍾哥倆一個不拉仍幹團長。經那麽多惡仗,變幾番上級,職位一點沒動容易嗎?那表現,能力須得華野粟、譚首長的認賬。後來返回華北見徐向前編成13縱隊,這哥倆一起榮升都做師長,王誠漢且出任“皮旅”(即181師)正規化後的首任師長。這“皮旅”(時稱13旅)二戰漣水時露了次鋒芒。那“國軍”74師57旅攻得凶,占了華中6師18旅陣前的護城河道並死守不退。成鈞縱隊來增援,淮南5旅幾次反擊都不能得手,不得已調“皮旅”緊急出動。那種整連整營風生水潑、狂飆直落式的野戰攻擊,頃刻就卷進了河道塹壕,將惡敵拔除驅殺,直攆回巢。看得守城的新四軍目瞪口呆,連呼八路大哥蓋過了5旅,攻堅真是厲害。可乍一想,這種絕殺法自個兒要死多少人?主力嘛就有這狠勁!太嶽18團閔學勝團長是那種臨機處置果斷剛決的戰將。46年6月26日中原突圍該部安排是給南路軍主力擔任側翼警戒。過平漢路本應破敵向西,可王樹聲為避戰則向南迂回了三天。想再西過鐵路時被敵堵個正著,不得已又繞一天路北向大悟山,30日傍晚了仍在鐵路沿線找點磨蹭。閔學勝一看不是善事,當機立斷率18團(當時叫8團)衝破敵防過了平漢路(王樹聲後來評論是“平行超越”),捎帶過去5師的41團。接下來的7月11日過襄河,閔“護衛”又率3旅的18、41兩團隔河斷後,掩護王大將渡河脫險。當東岸餘部遭三麵圍近的“國軍”遮斷,火起槍響之危難時刻,閔學勝叫停了半渡,果決地發起反攻逆襲。18團對衝腳跟未穩的一麵敵軍得手,殺開一條血路使2500餘人眾出圍,後來轉道北上會師了伏牛山區黃林所部。據47年中晉城會議作出的評估,閔旅也屬李(先念)、王中原突圍部隊中保留得較為完整的團隊。水東8團改為2旅4團後王定烈就任了團長。這個團隊45、46兩年在中原就沒見什麽作為,渾渾噩噩,一點沒有當年開辟晉西,鏖戰冀魯豫時的氣概精神。官兵上下就感覺有點明珠暗投的意思。不過王定烈在南路軍的突圍戰中還是表現了一手。還是30日南路軍過平漢鐵路那回合,當時軍直連同5師43團被設伏“國軍”的突襲所驚散,在包圍圈中打轉轉,一片狼籍混亂。王團長本來是拖後阻擊漢口方向趕來的羅廣文,得悉此情,大跨越從後隊趕上來將蜂擁敵群殺退,生拉活扯把個王大將從“火坑”中拖出。那情景活生生一幕“典韋舍身救孟德”的翻版。這4團後來在那掙紮圖存的鄂西北韌勁也好,戰避之策拿捏恰當,骨幹留下的最多。不象同是主力的老7團基本是折本拚光。王定烈及其4團後來入股中原獨立旅一直唱主角,襯比下了張“旅座”的嫡5團(即770團)。
全國各階層工資大曝光
作者:本老夫子 回複日期:2005-12-23 15:28:33
王樹聲麾下的部隊、將領如此了得,那44年末河南的形勢又如何呢?首先發動豫湘桂戰役的日軍兵鋒早已跨越過豫鄂兩省,指向了湘南、桂北。那大炮還在猛響,河南就沒能留什麽象樣的守備部隊。戰前麇集豫西、豫南的1戰區30萬“國軍”也已雞飛狗跳牆,潰過了江南水北,要剩就那些一群一夥驚弓之鳥似的散兵遊卒。按皮定均從豫西上的偵察報告,這種殘部遊蕩到鄉鎮的圩圍子,甚至整營整連被“杆子”繳了槍。加之河南又是個地廣人多的省份,民風好武,鄉間多備有槍彈刀矛。民軍、“杆子”遍及村村鎮鎮,兵源十分厚實。糧餉方麵是欠缺點,可感覺總比陝北那旮旯好得多,再說窮鄉思變嘛。毛澤東那“法眼”盯住這地方不是一兩天的事了,就礙著個八路不屬1戰區“指揮”的關係。現在好了,天賜機緣,所以老毛支持在河南創建根據地是念了“緊箍咒”。勒令各山頭調兵譴將非挑“績優股”,克日完成不可。即便那一向“慳吝”的晉綏賀龍,此番也不敢敷衍了事,指派了屬下決死2縱的6團來入夥。看著力量還不夠,老毛下旨延安府:去他倆紅軍團!得,就來了上麵說起的這些腕兒品牌。
王樹聲部的誕生勃起正應和了天時,地利,人情,是天降大任於斯人也之勢。可看他的大事記,一個印象就是:這部隊44年秋起河南,45年秋竄湖北,46年秋流亡鄂西,“如隔三秋”恐怕就是這概念了?這三秋,概括地說,不管它叫河南人民自衛軍,叫河南軍區,還是叫中原軍區1縱隊(抑或還有什麽鄂西北軍區),反正地盤是越來越小,隊伍是越打越少,精神是越來越弱,最後還“直不叫人活”!
敗落的原因現在已經很明白:勿怪客觀怪主觀,不怨群眾怨領導,將熊熊一窩的道理。今天看,王樹聲部在中原三年的興亡曆程中,存在四大缺陷。一是不擅開天辟地。44年末八路各部悉數進抵嵩嶽,那種五湖四海的氣象,那樣生龍活虎的熱情,士氣可用啊!王、戴本該趁著這高揚的氣勢,或者滅鬼子,或者驅頑軍,把仗打大,把局麵鬧火,把河南民眾煽起來,順勢排兵布陣,一瀉千裏而完成開局。這一大好時光可算到45年6、7月,幾近1年的荏苒流失,惜乎!如若我軍全力發動,河南日頑都無條件進行有力反疲?遣晃?玻?滴蘖σ病?燒絞吩兀?饈倍魏幽暇??蟮某霰?齟艘淮危?褪僑ゾ仍?幸庀蚋謀嗟納瞎僮悠矯褳擰?9團一出手就擊潰了三麵圍堵的“國軍”遊擊縱隊,佩服得個上官司令立馬就揭竿起事入八路。後來就不見動作了,想來是等著“師出有名”的好事。可“國軍”也狡猾,實力不濟我就和你講統戰。“相安”到45年中,鬼子自個兒不行了,“國軍”開始增援入豫,就來尋釁挑戰。一上手就是個“豫西事變”,勾引叛逃了上官、劉連傑兩個獨立旅。等到8月間30軍、40軍整裝上了平漢線,就開始下鄉來擠壓。王大將的萬把條槍就戳在那巴掌大的幾塊地方,扛不住壓力,於是就醞釀出走嵩嶽的計劃。對比45年初同時深入敵後的蘇浙粟裕,一出蘇南就連著發動了三次大的反擊戰,攻進了浙西3戰區的天目山防區。頑不來犯,我就打那有敵嫌的“忠救軍”。時不我待,大打出手,硬生生擠廓出個蘇南、浙西根據地。部隊士氣一貫高漲,頑敵消極有所忌憚,非不得已不來找死。即使後來粟部奉命北撤過江,追敵也不敢過於迫近。
二是戰略取向一直有問題。王樹聲部成立以來就沒順心過,研究討論轉移撤退屬於重大行動之舉至少有四次。每次轉移,不是向好的方向發展,而是得來的處境更糟,所以就需要頻繁地轉移。因此講他的戰略取向出了問題。第一次是45年9月撤出嵩嶽根據地。當時就有人提出渡河回晉冀魯豫,但戴政委堅決主張南下會合李先念。這次取向不算問題,因為與5師匯合確實有創大局麵的可能性。有意思的是那晉綏6團就不願再追隨,借著整頓“豫西事變”錯誤的理由直返豫西,再渡河歸建,後來就沒受什麽損失,這算“歪想”正著吧。於是此次就有了三大主力(另一部為王震的359旅)在桐柏山會師的結果。第二次是桐柏山撤守的爭論。王、戴是10月下旬到的桐柏山。安頓下來一打聽,才知道先念的5師是在大別山呆不走了才北上豫南,口號是“會師八路老大哥”。嘿,真正的啞巴吃黃連,這年頭誰指靠誰啊?心裏一疙瘩,見到了桐柏山區的貧困相,那心煩勁兒啊,就開始向中央喊困難了。一來二往的“溝通”就到了45年底,終於爭取到全縱隊或北撤渡河歸建,或轉東進入淮北的允諾。那幾方的政府已經在候著張羅茶水了。可好,拍板的王司令怕冀魯豫那幾個口子不好過,心裏嘀咕了。就打那崴主意向南兜圈子先到大別山,再從那轉道皖東。這麽一折騰,那就到了46年的1月份,國共簽定的停戰令下達了。好了,和平終於盼到了,大別山也到了,不走了,就在這“坐大聽封”吧。對比此時此刻關外那林彪,一邊在紅天黑火地廝打,一邊在聲嘶力竭地呼籲:不要受國民黨的騙!關內要打起來!那見識,那作為,南方,北方真是天上地下。第三次就是史稱中原突圍這戰役。這次撤向往西或西北是無奈的,那是敵人幫你做的主,因為他把向東,向北的路全堵死了。沒有選擇向南也許可以聊算決策正確,中原諸將誰也沒那膽識敢往“絕地”處走。第四次則是突圍後來到鄂西北的故事了。王樹聲每次出征都對新去處估計不確,也許是他的參謀偵察能力不足。這不,46年的8月一到鄂西北就看出這他媽的是個“圍地”。兵書上稱“圍地則謀”,那意思是有爭的價值,有能利用的潛勢。可王大將怎麽個謀法呢?怕自個兒目標大,引敵來犯,首先就動了分散遊擊的心思(實際是躲)。這番4、5、7這幾個鐵杆團長也不幹了,聯手起來抗命,言稱即使打光了也不能就這麽窩囊散夥。這邊戰略定不下來,那邊追兵可不懈怠,喊剿喊殺。苟延殘喘中聽到了359旅入了陝,心情越發騷亂,就想“仿製”一回也回延安。後來了解到王震的千難萬險和犧牲空前,就又打東去北歸的老主意。這當口劉少奇拍來的一紙“慰問加指示”幾乎使王大將“醉暈”:中央疼著咱,咱哪兒也不去了。兩月後就在鄂西北等來了徹底完蛋。
作者:本老夫子 回複日期:2005-12-23 15:30:08
三是決斷能力差矣。說王樹聲不操心部隊的發展生存恐怕不公正。實際上王大將這人實在著呢,黨性忠誠度也絕對沒問題。動部隊安全轉移的心思也不是一天兩天,稱得起是殫精竭慮,鄭重三思。可恰恰就是這種多慮,這種遲鈍,這種遇變動搖的性格丟了時機,壞了大事,害了部隊。所謂多謀少斷,優柔寡斷這種缺陷是古今領軍在外的將帥之大忌。在那關鍵或者危急時刻足以當場了斷一支軍隊。你看45年底、46年初撤桐柏那次,大政方針既然已定,少想多行動,就是憑著個二杆子勁兒不也就回了冀魯豫?信那“和平民主新階段”,那是政治家玩的名堂,“冒得”逑用!將軍要想的首先就是險地勿留。這番鄂西北地帶如此不看好,我拔腳退出就是。手上這幾個主力團開頭殿尾的一分配扒拉,就開豫西。在那兒運動、遊擊都中,有機可趁就北渡。那陳賡部隊正虎視河南,說不準就過河來會合。要不,就再往前去豫皖蘇,會會那張鼎丞,總之挨著華東心踏實。王大將壓根兒就不具備這樣的決斷水平。看他的同僚王胡子,突圍到了鄂豫陝,“一根筋兒”那也不去,就回定陝北。跟那李先念也吵翻了,過鮑魚嶺把那追隨的幹部團也甩了,排除一切阻力不就到了延安麽?這就叫決斷!再看下級皮定均,本被指定在白雀園打掩護阻敵三天,可主力6月26日出走,他27日(當日下大雨)傍晚就把部隊撤下集中。28日就開始向南突圍(皮回憶說還尾追了1縱一段再折向東方),阻擊也就打了一天多半。主力早已消失於茫茫黑夜之中,再打無益。不走,等敵人上來合圍聚殲嗎?這也叫決斷!將貴專斷就這意思,老毛不是對這兩將的成功突圍均喜出望外嗎?現在的軍史不也是一直肯定的嗎?所以曆史是不會責怪勝利者的,這是斯大林的原話。
四就是怯戰。怯就是內荏心裏怕。怕誰呢?說出來不怕當今人笑話,就怕國民黨的正規軍。這不單是王樹聲一部的“心病”,可以說是華東、中原大部份新四軍部隊的“隱疾”。從幹紅軍起就和這類“國軍”交手,勝少敗多,吃他的虧太多了,追著打太慘。全新四軍中就1師、3師他不怕。1師不怕,是因為打起來粟裕的贏麵打。3師不怕,那是些惹火了能橫過來走的兵。4師怕因相關於豫皖蘇,兩次開辟都失敗。44年8月出師還戰死彭雪楓,那哀兵折了銳氣被湯司令追著走。5師怕那鄂豫皖區域的桂係軍,那“猴子”打仗太精明,事端挑起來太難纏。7師很多團隊是那皖變收攏的殘部,驚魂甫定,眼前身在皖江,心理有病那自然。前不久看那電視劇《曆史的天空》,估摸就演7師在皖江的事,有什麽曆史感覺?劇中那號角色薑大牙,不就是個遊擊隊的司令嗎?其時和國民黨打交道就那麽盛氣淩人,可信嗎?你不看45年10月中央才出台“向南防禦”的方針,那7師就迫不及待地渡江北上。還一家夥走到山東境內津浦線上,比那遠在浙江的粟裕還撤得猛。看來是徹底吸取皖南事變的教訓了。按說日本鬼子那更難打,但新四軍中人不大怯他,因為那打贏打輸都是民族英雄,沒有心理故障。但對這“國軍”反摩擦,那得有水平速勝。戰事起來一拖長,那蔣政府就興風作浪來高潮,這邊中央就著急上火,怕壞了自個兒的大局麵。你說這速勝誰有多少把握?那麻煩還是不惹好。但是,王大將怯戰也忒過分了些。中原突圍那雙方已經撕破臉,全力以赴打就是,朝西的平漢線你往那南邊繞三天幹逑?6月25日連夜走圖的就是“打他一個冷不防”!好,這下白白丟了這突然。這種舉動就是怕(想要避開激戰)。鄂西北到那種“置之死地”的份兒上,還不橫下一心往外打?分散、躲避加逃竄、窩窩囊囊等電報,比比皆是敗亡象。幻想僥幸存活那也是怕。客觀地講,王大將他那“怕”並非怕死,而是怕突圍或對打中喪失了部隊,辜負了毛澤東的囑托期望。這是他心中根本魔障,這個定性應該確切,但僅靠這種“甚解朕意”如何就做一方大將?
見有網友稱言:毛澤東是製定戰略的大家,但識人用人水平頗為低下,有點見識。你看後來用林,用鄧,用的張春橋,用的華國鋒,站在毛的立場看無一不是敗招。這其時用王樹聲也屬識人不準,或者屬思想“化療”沒到位就倉促拜將。你想西路軍中敗得那麽慘的副總指揮,是否經過簡單的學習整頓,就齊備了再次披掛遠征,委以開創一方疆場重任的主觀條件?客觀素質上他的智謀勇毅怎麽樣?權達機變怎麽樣?毛澤東謀河南百密一失,恰如諸葛武侯街亭擇馬謖。筆者仿那元曲調兒來結文:那官家,費思量,謀劃了一大段南征北戰,安排了一扒拉兵隊糧餉;援胡子,助先念,算定河南。最核心處伏隱患。眼翻翻啊喲,料不及落得個白茫茫中原大地寥廓惆悵。
老夫子05年八一建軍節
12月修改於滇雲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