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梅花香自苦寒來——兼點老八路那十四個團zt 2

(2006-08-22 20:31:35) 下一個
上述言論僅及八路軍經抗日發展壯大的緣由關鍵。為充分佐證本文命題,下麵則梳理分析八路各部主力的戰鬥力在“打鬼子”過程中鍛煉培養的具體情況。37年秋在陝誓師出征的老八路共13個番號團,另外成規模的還有楊成武的115師獨立團。先說115師(1方麵軍)稱頭等主力的685、686、689這三個團。前麵說過,685、686是平型關之戰的兩大“打手”,林彪隨後指揮的廣陽伏擊,陳光組織的午城攻殲,兩團都是赤膊上陣,通打通吃,消滅日軍少說也有三、四千。可自個兒開編時每團定員不過就1500來人,和日軍那般“捉對兒”廝殺,那不早就打光了?可王秉璋38年初在太行的晉城時統計:當時的685團達3700多人,686團達3800多人,王並稱其聲勢、戰力更是空前的超強。那是因為部隊在邊打邊補,紅軍成色自然是“稀釋”了,可戰力不減反增。原因嘛,首先能想到的是:一是兵員的身體條件在提高(新來的北方小夥嘛);二嘛,官兵通過實戰對日軍特點積累了經驗。這可從前總通知派兵救衛立煌突圍那次來驗證:前總命令去一個營,陳光掂量一下後就指派686團去一個連,找了個隘口埋伏阻擊,竟抗擊八百日軍整整一天使其毫無進展。看得脫險的衛長官目瞪口呆,連稱“八路真能幹”。還有後來華中劉老莊那次,685團(當時叫7旅19團)4連為掩護政府,在村落、平地和一千多掃蕩日軍血戰纏鬥一天,82名將士全體“玉碎”,也斃傷鬼子兵好幾百。此685團不過就是當初老團的1營擴成,輪到這個連就沒幾個老紅軍,定員也不滿額,然而其戰鬥力竟如此綿韌堅強。另一個主力689團是從687、688兩團中分灶另編,全是清一色的陝北子弟兵,參加了平型關的打鬥,後來歸八路前總直接指揮。它的特點是先後受過林、左(權)、陳(賡)、徐(向前)、劉(伯承)幾大帥的指導點撥,戰爭學問師承多門。平型關時緊挨著大哥686團扯旗放炮,雖然斬獲不多,但是總結時很較心勁兒,那韓先楚是帶著各營“管帶”幾處壕溝、鹿砦一番刻意調研。到陳賡手下386旅“打工”,出擊長樂村時與129師的頭號主力772團比拚瘋勁,仰攻戴家堖時連著七次打衝鋒,斬鬼子首千餘級,也“累得”772的團長葉成煥當場陣亡。38年中跟著徐副赴冀南南宮一地馳援當地土八路,當攻則攻,當滅則滅,該出手時就出手,儼然一副“帶頭大哥”的實力和氣派了。當46年間在關外鬆江省與久違的大哥、二哥喜泣重逢後,這幾哥弟“發育”長成的1師、16師、5師暗地裏開始了林總軍帳下的“關東刀客”大比武。冬季攻勢完後東總點評,689團為核心的5師竟躍升為“我東北部隊中最有朝氣的一個師”。這什麽概念?老子,東北野戰軍36個正規師中戰鬥力最強!      再說129師(4方麵軍)“晉魏三傑”的769、771、772這三個團。這三團入晉後基本上是劉(伯承)、徐(向前)、陳(賡)三將人手一團。對日開打采用的戰術,一會兒是幾團群毆(如徐指揮的響堂鋪設伏;陳指揮的長樂村強攻),一會兒又是單挑獨鬥(如772團的二伏七亙村;769團的死守獅堖山)。37年10月769團首先去燒了陽明堡飛機場,此戰和115、120師的平型關、雁門關二仗齊名,並列為八路軍出兵抗日的揭幕三戰。打了空軍打陸軍,接著就在忻口、原平一帶襲擾日軍,攻營劫寨,給守城閻軍助拳。陳大將這黃埔大哥豈甘落後?也是天賜良機,領著772團一出山就逮著揚名立萬的機會,越過娘子關出擊到河北的長生口,演義出“八爺”一個團救中央一個軍(曾萬鍾3軍)並一個師(武士敏169師)的神話,和686上次比,這救駕尉遲的風頭就壓過了鏢客秦瓊。接著回馬太行,連著發動七亙村、神頭嶺兩次巧仗,死鬼子兵千餘人,這名頭等閑就直竄上全師“冠軍”。769團“那廝”怎甘屈居老二?新任團長王瘋子,這剛挖過來的“外援”。在772做二當家時就想強出頭的貨,“今日長纓在手”,豈能再聽你陳賡擺布命運?憋著心氣在響堂鋪伏擊戰中就想和772較勁兒,這仗短暫沒分高下,長樂村這種攻襲戰正合“衝頂”的脾氣。雖又給安排了做“後軍主將”(前、左、右軍由沿漳河兩岸運動的772、689、771團認下)擔任斷敵阻擊。可槍聲一響,就來個“後隊變前隊”,扭住尾敵就開火衝擊,將寇陣擊破並從武鄉一直掩殺到襄垣。可這一來“前軍主將”772團對付日軍主力力不裕如,死拚中又受到689的過分挑戰,破綻稍露就折了本適合做政委的葉團長。王瘋子不久就重返386來做旅長,又飆著陳錫聯的385旅去競技。這陳“小鋼炮”也是個人中蛟龍,不肯絲毫承讓,所以這一比試就超出了八年抗戰。兩將繼續比拚解放戰爭,廝殺到一百個回合還難分伯仲,奈何隻能同為劉鄧帳下“二枝花”。閱129師乃至後來二野的戰史,我怎麽看都覺得:整一個王近山在“亂軍”攪合,而且還甚受劉鄧的親近“縱容”。這不,上黨開戰,已經上任延安府的王提轄(提督新4旅),竟被去開會的劉鄧“請乞”隻身歸建。級別不夠上美國飛機,就作為首長“夾帶”核準。這“戰爭瘋子”可與115師的那“好戰分子”哥倆,韓先楚、鍾偉有得一比,極品武藝而又甚慰主心。不像凶猛同等的許和尚,在129師就混得個隻能離“家”出走。也不像那風流倜儻的陳大將,一直都在二野“摻和”卻始終算個“異數”。這屬後話,抱歉離題。      排名老二的771團論業績名氣隻能列全師老三。神頭嶺、響堂鋪、長樂村一直到百團大戰中關地堖血戰,這些129師的大仗它都一場不落,“場場踢滿”。隨徐總、陳再道下冀南收服段海洲也顯了些威風,得了點便宜,但就是聲名不彰。除37年底被劉帥點將做主力,擔綱領頭大戰黃崖底外,似乎每仗都任或大哥(769)或小弟(772)的做主,自己甘居副將,一點也無“出頭做個好鳥,人生有些擔當”的野心氣派。這個風格極像115師的老688團,那團隊也是個靦腆得很的“情義二郎”。對大哥(687)、三弟(689)一貫行“捧頭扶腳”之舉,成全其美,自個兒就守著個勇奪香城固的功勞,再不妄想非為。筆者想,現時今提倡團隊凝聚力,莫不成那虎狼師旅中也需要個居中轉圜、調停的魯肅角色?不然一年到頭軍營裏強搶豪奪的,時間長了,難免傷了兄弟間的“義氣”團結。所以當年的徐團長(深吉),韋團長(傑)就是這類“仁義”之將,以“謙讓”維係著八路主力的“和諧”發展。不然怎麽解釋,771團43年秋隨王近山入陝重組新4旅“勤王”,在奪回爺台山,反擊胡宗南集團軍時的“那副凶惡相”?當看到左右的陝385旅、警1旅等老牌禦林軍全無“帶頭大哥”的實力、氣質後,該旅的老、新771(又叫16團)兩團傾巢出擊,一嘯衝天,對死守爺台的胡軍辣施“霹靂絕殺手”,連攻五陣,殺得胡匪棄陣夜遁關中。新4旅即日就成了陝甘衛戍區中的“禁軍”老大。即使後來47年初張宗遜率358旅過河來增援領銜,毛、周帳前那夥“帶刀侍衛”仍異口同聲認定:新4旅戰鬥力最強!又說說那688團血性傳脈鑄就的113師,在朝戰中也露了一手穿插阻敵的絕活,為38軍爭得個“萬歲”頭銜(永不裁編了吧?)。到如今仍精神翻番,氣勢緊逼得個全軍“老大”的112師“練攤”、演習不敢偷懶須臾。當然這也是後話。      129師抗日作戰中也有敗績,首推百團大戰二階段的關家堖攻擊戰。老彭死令“晉魏三傑”所在的129師三個旅環攻固守關家堖的岡崎大隊,三天兩頭輪番上陣,終於力盡關山,功虧一簣。“三把王牌”都傷了元氣,兵員盡折大半,還死了個新771團長謝家慶。按理紅軍精華至此地步已損傷殆盡,老主力恐怕是一蹶難振。可戰爭最講辯證法。這772、769兩團,上一層級的385、386兩旅,經簡補後戰力仍舊強健,鬥誌越發旺盛。這是因為團隊的戰鬥精神會衍生賡續,戰鬥經驗在總結普及,戰、技術水平也在改善提升。寶劍鋒從砥礪出,千磨萬擊還堅勁,中國自古帶兵者就懂這道理。史稱772團後來進中原時狹路鬥胡璉,戰後全團攏齊了僅剩兩個連。可那也壓根兒影響不了其以後仍坐定陳謝兵團“頭把交椅”的實力(現在叫109團)。無獨有偶的689團歸新四軍後在河南也吃過陳大慶的虧,全團幾乎打光。可戰後得黃師座“搶救”及時,又經林總關東“療骨”,再由鍾偉統帶出山。鳳凰涅磐,反“新生”為關外戰鬥力最朝氣蓬勃的師團。那不是君臨平津不久,唾手就滅了當年的殺戮仇家、後來華北剿總副長官陳大慶麾下的13軍嗎?      現在再來檢視120師(2方麵軍)的兩個團,即715、716團。因其抗戰中作戰和發展經曆較為相似,我們再稍帶上115師的687團。在上述列舉的686等七個主力團有一共同處,就是團隊的建製沿革變化非常大。這些團隊中紅軍“骨幹”的銳減,不僅僅是損失於殘酷的戰鬥搏殺,有很大部分則“流失”於所部各分隊(營或連)的分解和調出。這種拆分不論是為了給擴建的新軍作核心,還是為了分布兵力去發動百姓執行毛的“山地遊擊戰”,以及創建抗日根據地,筆者都十分認同肯定。八路軍的任務嘛,既是作戰,又是擴軍和組織創造根據地,三者不可片麵強調其一。關於八路各師分解、擴組、“據地”表現的優窳高下,筆者的另一篇文章已做過評點和分析,本文還是著眼於“開仗”。715、716、687這三團受拆分之“苦”較少,團隊至今仍保存了較多的紅軍營連。非常湊巧的是此三個團都僅調出了個2營。716的2營是由宋時輪帶去冀東;715團2營則隨姚喆留在綏蒙;687的2營則早就調出新建689團。715、716對日作戰很有特點:就是個“打仗親兄弟”的感覺,開戰就是一齊上,分工以後也很配合。攻堅的就衝鋒,阻援的就防禦,從頭到尾聽調度,一點都不犯紀律。這就是“賀龍子弟兵”的特色。翻看120師的八年抗日簿,除百團大戰中那些雞毛蒜皮的襲擾不算,也就是四、五仗還有些激烈精彩。首先就是716在雁門關口的那次處女伏(也是絕少的一次“單位自己解決”),毀了日軍他百把人的車隊。其二是39年初下冀中在齊會痛殲吉田。三就是撤出冀中的歸路上,抵晉察冀地麵的陳莊時與水原旅團的迎頭碰撞。四呢,就數42年晉綏夏季反掃蕩中的田家會之戰,整一個吃了日69師團的林川(約一個大隊)。再後來甄家莊的複殲日85大隊(原林川的番號),這次似乎就和715、716團的關係不大了。前四仗兩個團都是“齊抓共管”,因此有功均功,有過均過,團隊戰力的比較談不出什麽個性,因此隻能評論上麵的統率層級。賀龍抗日滅寇還是個“會家子”。每仗殲敵七、八百,多的不賺,自個兒也不大賠。投入的兵力都占有優勢,兩團又都具紅軍的原始戰鬥力,殲敵不多,但也打得不痛苦。雖然將士的水平提高緩慢,但是發展進步穩定,也剛好和自己部隊的陣容規模相適宜。晉綏根據地也這個特色,不大不小,總之級別夠大軍區就行。對毛領袖的指示嘛采取了些取舍的做法。什麽“…應以自覺的被動姿勢”啦;什麽“…而不是集中打仗為主”啦;再什麽“...暫時把我軍兵力一概隱蔽,並養精蓄銳”啦等等,很中聽,照辦就是。但要說到分兵啊,調遣啊什麽的,那就強調困難。關鍵就是要把亞5(715團)、亞6(716團)緊捏手中,決不言分散,更不能賠掉。有部隊就有實力、地位、根據地。這麽精明的算度、把握什麽的操作還非得自己來才行。所以基本上每年就打它個中等漂亮仗。這個嘛,一是林彪的話很深刻:打一仗才足以顯示部隊存在的價值。我不時而打它一仗怎證明我帶兵方麵的正確?怎反映出“主力集中”的必要?二嘛老毛不是說抗日就是持久戰嗎?那就拖,就熬,就等唄,這比較符合我好“休閑”的性格。急有麽子好處?因此上級的思想就左右著下頭的行動,715、716兩大“豪華”紅軍團,其戰鬥力、編成、業績什麽的也就個中偏上的概念。這評價為後來的授軍銜所證明:120師的幾百將領就多半是那種少將、大校。      687團的抗日作為也與715、716團“求同存異”。按說在115師、前總、129師幾大單位都混過,經曆應該非凡。可閱戰史下來,687不管在太行、在晉西、在冀魯豫,凡有點名聲的戰鬥都沒見到這個番號,連偶露鋒芒的688“親弟兄”都不如。還是37年平型關那“一招半式”。究其原因,一是黃克誠也有點賀龍的私淑,不管344旅歸誰指揮,687團我是決不鬆手。二是該團走了個悍將張紹東,打仗的水平直線下降。在作戰方式和建軍思想兩大課題上,687團的上級344旅綜合得很有特色。這黃大將是個智能型的統帥,毛澤東的“山地遊擊戰”與林、劉的“運動遊擊戰”我都兼而學之;賀龍的“集中主力”和老聶的“全部分散”的帶兵模式我也折衷參考。因此在華中那段自己做主的美好時光,685、687兩大王牌時刻集中在手,覷空就給鬼子喝一壺。688、689團各營、連就分散開成立一批遊擊隊,偷襲散打,樣樣練習。黃這一思路後來經東北的實踐證明極其正確,剛出關685、687立馬就構成了16師、4師兩個主力師並成為6、2縱隊的穩固核心;688、689的各分隊集中湊成的2師、5師其戰鬥精神直衝霄漢,其戰鬥曆練天天向上,很快就並肩成為東野“常任”的當打主力,真可謂傳統、新秀兩興旺。      八年抗戰基本上呆在前線的楊成武獨立團(屬115師)的戰果分析起來得用“兩分法”。首先得承認這個團執行毛澤東“分散兵力;創建根據地”的指示最徹底。該團以團部及其三個營拆分成五個“攤子”,晉察冀、冀熱察部隊都轄有它組建的支隊或分隊。因此晉察冀八路也是裁軍前的解放軍中含有紅軍團最多的“山頭”,有五個軍稱有所謂紅軍團。獨立團在老聶的分派下也創造了八路軍最大、最模範的一個敵後根據地。山地或平原遊擊戰也開展得最為紅火,什麽地雷戰,地道戰,雁翎隊都是這個團隊派出的老紅軍所創舉。其次,與685、686倆“親兄弟”比,獨立團在“散夥”前各營多未形成“單挑”戰力,而此戰力的獲得須以硬仗的鍛煉來解決,但尋戰機又需假以時日,所以時效不夠該團已“走散”未免操之過急。查該團有影響的戰例就是37年11月北嶽區的黃土嶺反掃蕩戰役。此役由兩仗構成,先是在雁宿崖殲滅了辻村大隊;爾後刺激了那怒而尋仇的阿部旅團長來犯,並發炮將其擊斃。此仗名氣遠大於斬獲,因為八路首次也是唯一一次擊斃日軍中將。參戰主力稱謂晉察冀1團,實際乃獨立團1營擴充而成。後來的井陘煤礦攻堅、火燒東團堡打的都是日軍連一級的部隊,不足為例。所以獨立團就成為前線資曆最長,戰場最廣,戰績效果評價最有爭議的團隊。不過獨立團擅長的“人民戰爭”方式沒有在戰爭後期“與時俱進”,盡快地轉化為運動戰法並組織好相應的“運動隊”這是事實。這直接導致了華北的運動(殲滅)戰學習演練完全在“解放操場”上進行,各“主力隊員”的身體也不能及時“雄起”,造成晉察冀成為時達48年初尚未能全殲“國軍”一個師(相當於旅)的唯一一個共產黨戰略區。      最後來展閱留守延安府的“大內禁軍”。“禁軍”編成內的八路正規團有兩種情況:一種是37年秋主力東渡時決定留守的,如120師718團、129師的770團。另一種是開赴前線後又奉命折返的,如39年秋即返延的359旅717團;43年冬緊跟王近山入陝“勤王”的771團。先說359旅的717團,王震359旅的作戰行動從來都是獨立卓行。渡河入晉後就在賀師的側翼運動,39年間更穿插到晉察冀的恒山地區,支持了楊成武的遊擊行動。717團打仗也還了得。從37年冬到39年秋回陝,不到兩年時間打了三場勝仗。首場震動了晉西北,史稱斷水攻苛嵐,出手就是個“技術”攻堅戰。二戰北嶽張家灣,殲寇雖僅500,但斬了一少將常岡。再三就是來回轉悠五台山,在上、下細腰澗處尋得個機會,斃傷日軍700餘。717團不光能打,也很會擴編,熱戰中結拜了倆“義弟”。“平山團”改稱為本旅的新718,還新編一個建製團(番號719)。39年冬到延安,勤務、“健身”帶整風,中間一段屯墾於南泥灣,一呆就是三、四年。分屬八路兩個師的718、770兩團自長征到陝北後就一直“偶家住在黃土高坡”,基本是按毛“要隱蔽要養精蓄銳”的指示屯軍養兵的。團隊基本上沒見什麽陣仗,至多38年9月初日寇108師團一股企圖入陝時,隔河對其炮轟。軍隊不打仗幹什麽呢?那有的是好處,就是聽“三講”,做生意或搞生產,徹底武裝毛的軍事思想,團隊先行一步達到了“黨軍”的標準。說這“黨軍”就沒要求出征作戰恐怕要生誤會,叫“軍隊”的都想得榮譽。機會等到1944年,中央決定向南發展。10月出動了前鋒770團,王樹聲率領去建立嵩嶽根據地。跟著11月359旅也去河南,稍事休整接著南征湖廣。45年春熱遼“行情”看好,文年生聽令帶718團北上熱河參戰。這下好,各“禁軍”王牌團隊南征北戰加入大反攻,那天時、地段正有利,領袖的設想也很氣魄,就看各人好身手。可這“大內禁軍”任你思想過硬,沒打過仗的就不會打仗,休戰閑散慣了的也不能打仗。那王樹聲、張才千又上黨校又吃毛家菜的,光輝思想吸收不少。沒見和什麽正牌日軍交上火,就是在與“國軍”摩擦擠兌,結果還是個輸多贏少。先是45年10月丟了嵩嶽逃到5師入夥,一起混到46年,中原也不能呆了又不擅突圍。好不容易竄到武當山,提心掉膽到處避戰,還是沒過完46年。紅彤彤的770團就在這種“逃生”中折騰耗盡,同時“遇難”的還有陳先瑞那編餘的紅軍警4團(陪同出陝)。因此毛澤東寄以厚望並“養精蓄銳”的這兩千多紅軍(團隊“瘦身”,精煉得馬夫、夥夫都有紅軍銜)全數投注而一朝玩完,這代價要換取的毛計劃也完全破產。對比剛剛結束的定陶戰役,“短胳膊少腿”(紅軍成分殘缺)的乃兄769團,已經長成“擔綱”戰役進攻的一個軍。再看王震的359旅,南下時中央足足配齊四千眾。45、46兩年間,也是南竄北逃找不到個能喘息休整,再開展“生產自救”的駐屯基地。不過王胡子畢竟經過硬仗,懂得棄守的道理,也會找將貴專斷的理由。因此全力以赴不停留,斬關奪隘回延安。雖然最後入陝隻剩千把人,畢竟保住了717團殘留的紅軍老骨頭。可這個戰損也遠大於平型關了。抬望眼北上熱遼的718團,殊途異歸命運就是好。跟關外那夥“大俠”、“打手”相比雖然能力戰績乏善可陳,但在林彪、黃永勝麾下結果就是不同,第一沒吃什麽虧;第二還發展壯大為一個主力師;第三則是後來也掙了些戰功,成為至今仍然活得甚好頗有些名聲的紅軍“瑞金團”。   因此,千辛萬苦,千死百傷並且頑強圖存的團隊也就是千錘百煉的團隊。這種過程鑄就的軍隊,它的靈魂就是“它要壓到一切敵人而絕不被敵人所屈服”。這個定律同樣適合國民黨。後來的解放戰爭各戰場,能真正和共軍高手們一較高低的就“國軍”那幾大主力軍:5、74、新1、新6、52軍,試問這當中有哪一支不是屢敗屢戰,百折不撓的抗日鐵軍?從這個意義講,日本就是國、共兩軍主力部隊戰鬥力提升加強的倍增器。然而從敢打必勝的信心講,應該說獲益更大更普遍的共產黨軍隊更足更堅強。你聽最能代表將士心聲的四野老軍歌:…我們是林彪的部隊。從太行到山東,從華中到關東,…我們越打越大,我們越戰越強。這何等的豪邁!想起一位老將軍曾經說過:日本人這塊好鋼壓在了我們軍隊的刀刃上。從這個意義上看,日本人才算是真正地幫了共產黨的忙。            老夫子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   2005年7月於雲南昆明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