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從劉伯承與其129師部將的關係談開3:李聚奎、王宏坤。。。。

(2006-08-22 20:31:35) 下一個
作者:本老夫子    129師可以值得一表的旅、團將領還有這麽幾位,李聚奎、徐深吉、韋傑、王宏坤。李上將原是“紅1”的幹將,過草地時交換到了31軍。改編時繼續做這386旅參謀長。38年初和陳再道一起“離家”出走去冀南。他在冀南成立的先遣縱隊本是繼續東開魯西北,目標更在那津浦路,不料115師也編了“東挺”縱隊去山東,捎帶就占了冀魯邊。集總統一調配叫停了129師部隊。聚奎此次出征未果怏怏而返,失地不說還“丟”了屬下的津浦支隊(38年秋歸屬115師)。他此後也沒再想呆冀南,縱隊交與當地司令張維翰後就回了晉南,後來一段就在決1旅當旅長。他和劉帥、陳賡的交道都不深,在太嶽也沒什麽新發展,45年間申請歸隊去了東北。徐深吉是129師三大“原裝”團的771團團長,率部脫離陳賡後冀南的那幾個新縱隊都搶著要他,所以呆過獨立旅,幫過青年縱隊,最後就歸宿在新4旅(他就幹到旅長)。徐旅長雖然才具平平但是恪守“規矩”,這是他當年能首任一個主力團長的最重要條件。“獨帥”對他隻能是印象一般,倒是向前和深吉還有些曆史情緣。43年11月771團調出4旅去延安,徐深吉就留在太行辦教育。韋傑抗戰初是集總的特務團長,調入344旅688團座任上就帶隊在晉豫地區遊擊“晃蕩”。344旅擴充的八路軍第2縱隊掛牌不久,所屬部隊就和129師各縱統一要了番號,韋傑升任了頭一號的新1旅旅長。40年2月2縱東進冀魯豫,韋旅就“貢獻”給了太行。小韋和劉帥都算129師的“外來妹”,性格又同樣靦腆,中央紅軍時代任職相距遠,相信他們結識的搭橋人是左權。韋傑倒一直就在太行這攤幹,48年秋終於盼到了出任太行新編的13縱隊一號首長,所以按年輪他隻能排行“太行幫”的幺四弟。但他入幫的“投名狀”卻極有價值,就是做副手時送給王二哥的6縱一個主力旅,這部隊(後12軍34師)含有二野係統本少見的一個紅軍團(100團)。王宏坤37年整編八路軍時的“人氣”很旺,替代陳軍長去做385旅的旅長。他的命運不佳實際上是“紅4”一貫時乖運舛的繼續。八路三個師129是最後出動,原因據說是當時還未完成“三講”學習。臨過河又來一命令,留385旅警備陝北。本來衛戌中央是那115師最適宜,政治上它本就姓“中央”,軍力上它也最飽滿,正多出一個無番號的獨立團。可林彪是那種帶兵多多益善的帥才,知道打日本兵力得有勝出,故緊催力促地趕著全師早就過河東去。解放後楊成武回憶,他那紅1師編成的獨立團是擠蹭著686團的人馬上的船,弄得河西點校放行的國軍旅長直納悶:這八路一個團如何有這多?王大旅長閑守延安是食不甘味,38年底被“恩準”單騎赴太行。這時候129師幾個山頭已經鬧騰得初具模樣,王無奈隻能去冀南做陳、宋(任窮)的副將。王宏坤後來也沒修成什麽“正果”,就是隨著劉鄧係統的擴大再“進步”為更大的副將。可惜的是他“遺棄”在陝北的主力770團,在那旮旯被人“領養”以後就一直“營養”跟不上。44年末南下中原,一打硬仗就象那“病關索”氣力不加。自衛戰爭跟隨王樹聲不斷突圍,不斷“受傷”,最終“喪命”於湖北光山一“宵小”(保安團)手上,可憐129師的這個“原版”紅軍團!      三個“原裝”團的團副過河前後都很有名,除了按表過的772團王近山外,769團副座是汪乃貴,771團副座是韓東山。汪副是很早就“辭家”單幹,下太行挺進到平漢路做了遊擊支隊長,40年5月部隊合編新10旅幹旅副,還是脫開不了太行幫。中間幾年杳無音信(調延學習?),45年左右忽見他“出沒”於中原5師序列,估摸是隨從王震南下後派的“活兒”。韓副在771團時倒是響應陳賡建起了自家的補充團(後為主力17團)。大約40年夏與瘋子、汪副一塊兒提的階級,就在386旅當旅副。後來這職務也沒幹長,待瘋子“返聘”回旅時人已不知去向。45年間他也在鄂豫皖部隊“摻合”,做的是豫南分區的司令。“紅4”的將領文化素質普遍低(早期高的那些已被張大知識分子清洗)。農夫從軍起義打仗全靠死拚,磨練出的一身匪氣“癡心”不改,這仨團副就是這種類的“三個代表”。不過王近山情智略高過另兩人,暴烈脾氣多半用於外戰,對付上級倒還不一味“死磕”。而汪、韓二副座不懂掌控,與上司的關係就兩難相處了,故後來都隻有離開129師“大家庭”(還有那愛耍橫的許和尚)。這種莽將其他“山頭”肯定也是不愛搭理,你說不去那革命“發源地”還有何處?無奈那一方的統帥戰和對局水平實在差勁,耽誤了這哥倆兒“雁南飛”的憧憬心情,到了55年就都隻能少將封頂了。      再提及兩員準團職部將,就是386旅的周希漢和“太行幫”的秦基偉。這周、秦的共同特色有兩點:一是兩人各帶出2野的一名軍;二是他倆對待鄧二代的態度恰似劃一道“分水嶺”。周希漢對386旅“小山頭”發展所起的作用不論是作戰還是練兵、搶地盤,除去陳賡、王新亭外實應排第三,這一點劉伯承心中也有數。有一段覺察太嶽那頭的陳賡“尾大”現形時,劉曾打算過讓周參將“分田立戶”的。40年7月百團大戰一階段,129師相繼出動了40個團,算是該仗最傾力消滅鬼子的八路二級單位。開戰伊始,全師主攻部隊被打亂建製編排為左、中、右三個野戰縱隊。其中中央縱隊設太行,由陳賡率772團東進會合385旅並任指揮。而左路縱隊所部則清一色的“太嶽幫”,就轄那分屬兩旅的16、25、38三個團,劉鄧點將周參座全權領導就地發動破襲戰。想想此時王近山等愛將還在晉、冀一帶幹個偏路配合的活兒,就可想象386旅的周希漢在“獨帥”心目中的位置了。48年戰淮海有一段陳大將失歡,中野4縱也是指定由希漢代行代拆(很象張翼翔代理華野1縱司令),無奈他就是個旅長銜,很為各旅的使用調配頭痛腦熱。但周希漢從來都未能脫離陳賡的視域,陳也一直倚重他這軍事二把手。自衛戰爭一開始,386旅改稱10旅周就任旅長,後來4縱分組13軍周也穩升軍長。周希漢與軍內另一“巨擘”林彪的關係也不錯。有文憶及抗戰後期在延安周、林兩家剛好鄰裏,林彪那時尚無“虎兒”,所以甚喜周子,很難得地與其父子有些交往戲謔。周希漢解放後終於離開了4兵團,也沒去朝鮮,就在4野的“窩子”海軍司令部幹。周希漢和“二代”的關係就僵硬了,具體齟齬不清楚,大約就是不尊敬得嚴重。影響到下邊層級,解放後滇雲一帶的13、14軍對老鄧也是不熱不哈。老鄧呢,79年主軍後據說是狠整了一把已遷重慶的13軍。這事體有點影兒,好象它那裏出身的將軍至今都沒多大的長進。秦基偉在“太行幫”算是老三,但抗戰間沒帶過什麽野戰部隊,一直就在軍區操持遊擊。他的起家,出息,發達全仗恃他負責整編的太行9縱隊。這隊伍47年8月才成立,為的是搭夥陳賡加入中原戰局。二野時代9縱總不見什麽猛仗,隻是在淮海總攻時才狠撿了批“洋落兒”,如此可知當年“獨帥”對秦的能耐不會有大的評價。可後來該縱改稱的15軍在朝戰中就響當當了。一是守住了上甘嶺,二是45師出了誌願軍兩大特級英雄之一的黃繼光,“榮及”軍、師長秦、崔(建功)二將聲譽雀起一朝成名,壓倒了一批因千百次奮戰得名的雄夫猛將。秦基偉“文革”前就幹到昆明軍區司令,其時與此“榮升”相當的就隻有那賀龍的親信黃新廷。秦司令和鄧書記原也沒理由走得近,機會乍來是由於鄧部署反“凡是”需要他頂掉北京軍區的陳錫聯。小麻子端掉“小鋼炮”後一直甚合鄧意,官階累進做到了“兵部尚書”。他最大的“彩頭”是那場幾十周年的鄧閱兵,趨前“唱喏”,勒馬三軍,好一位冷臉總指揮。這光景在之前好象就隻有那開國的49年,區別僅在毛閱兵時,督軍指揮是當時衛戌京津重地的聶元帥。人說鄧二代主軍就靠其二野(葉飛似就非議過),大的理由就是重用這秦基偉和提拔更小字輩的劉華清。我說此論謬矣,你不妨清點,二野或更早的129師中的“主打”將領“二代”看中過誰?更莫說依靠。“二代”需要的隻是二野中一些不知事件原委,不識“指鹿為馬”,服他“花拳繡腿”的中下級“人證”。要說倒是“前朝”華國鋒還比較倚重二野的戰將,你看他那“朝堂”上坐滿的軍人:蘇振華、李德生、陳錫聯、張廷發、吳忠,還有那二野的“祖輩親戚”許世友。當然華的水平還不到能如此“居心”為之,他僅隻繼承毛的旨意。      關於冀魯豫“攤位”和河南失手。現在介紹八路軍序列的書都把冀魯豫軍區劃為129師的範圍,這不符合曆史脈絡。抗戰勝利後國共談判共產黨方麵提交給“國府”要價清單上的十九個抗日根據地,冀魯豫是和晉冀豫平級的區域,同屬“十九區”之一。而當時所謂的晉冀豫區則是太行、太嶽、冀南三塊次級根據地的統稱,也就是129師的“三攤”合組。晉冀魯豫軍區成立及冀魯豫軍區劃歸其中那是自衛戰爭要開始時的事,其時129師的番號已然不提(八路軍仍然叫)。不僅如此,冀魯豫軍區或部隊和129師之間也無什麽源流關係。你看它那裏的主要將領楊得誌、蘇振華、楊勇、王秉璋、張國華等都是“紅1”的人。它區內部隊的番號和129師也截然不同,冀魯豫的野戰旅是“教”字頭排序,和山東那頭一樣,而你129師的旅卻是“新”字頭編號。所轄團隊也各不相幹,如你這裏有叫21團的,它那裏同樣有。如果再大致追溯一下沿革,可知那地界最先是時任344旅代旅長的楊得誌率隊開辟,起家時稱作八路2縱冀魯豫支隊。40年春黃克誠率2縱主力從晉東南南下會師才成立冀魯豫軍區(2縱指揮機關兼)。因當時晉東南區域由129師和2縱“合營”,故初期冀魯豫新編部隊的番號曾與129師統一,其野戰旅就排序為新2、3旅(新1旅留晉東南)。隨後黃帶344旅、新2旅繼續南下華中支援新四軍,剩下楊得誌獨力維持這冀魯豫。到了41年秋,山東那115師已經站住腳,就來支援這西邊的“叔伯兄弟”。先是楊勇帶教導3旅來入夥,看看力量還不夠,42年冬張國華等又率教4旅西來成立軍分區。至此冀魯豫山頭才成其規模,所屬的主力就有教3、4、7旅(“教7”即那“新3”改稱)。一直到44年2月中央調本埠“龍頭”楊得誌率五團一支隊入陝為止,這地麵都是115師的“攤位”,129師不便也無力對其有什麽實際扶持(就來了個把“團幹”趙基梅)。楊司令走後129師的宋任窮奉北方局令來這兒組建“合資企業”任老總,“參股金”是拉用那冀南“樓盤”。這“架構”也就是個本地、外來股份合夥“公司”(所謂大冀魯豫),一直到它抗戰完,129師也稱不上是什麽掌控後台的“母體”。說前道後歸納兩條:一是冀魯豫這一攤和129師沒多大“交情感覺”;二是劉鄧對這茬將領的培養長成也沒多大幫助和影響。即使後來“歸化”二野,到了49年正規編組時刻,冀魯豫出身的16、17、18三個軍堅決要求“同濟一堂”,結果就是那第5兵團。也就是三年前的事,現今紅火的16軍“挖空心思”和宗室“酷哥”38軍爭奪“平江第1團”的榮譽,怎不見它“追求”那太行山?這充分表達了軍隊內在的歸屬感,誰也沒辦法強求。      44年10月至45年8月的河南軍區弄得好倒可能真成為129師的第四攤。它屬下的兵將除了自延安南下的倆紅軍團人馬外,基本上是從太行、太嶽“兩幫”內調來。即便延安團隊也為“紅4”淵源。河南軍區初來乍到也還象模象樣,一咋呼就弄成了五個支隊兼及軍分區,可惜後來一交戰就一敗塗地,終至不可收拾。我的另一文已做過些分析,結論是所部不凡,所托非人。我想如果由劉伯承主持河南發展,他很可能就擇將陳賡。他那裏晉南、豫西上下過河比較容易,這大將心勁、能力又均屬一流,假以審時度勢,融會變通心法,或許能成共黨“王事”。那太嶽“空缺”正好用那周希漢或者李聚奎,必能鞏固晉南,呼應豫西,與陳賡成夾河而陣之勢。如此,當之後的國共之戰打起來,129師的迂回縱橫之地會更廣遠(後來自衛戰爭一打響,劉鄧首仗就突過了隴海路,見南無“阿彌陀佛”遂北撤)。若大將再南接桐柏李先念,收了他那四、五萬兵,晉冀魯豫鄂皖六省格局的中原逐鹿戰也許就真的很轟動,很精彩了。         老夫子05年11月於昆明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