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張國燾:叛黨之後的一生 zt

(2006-08-22 20:31:35) 下一個
張國燾曾是中國*的創始人之一和工農紅軍的重要領導。但由於個人野心的膨脹和對革命前途悲觀失望,他先在長征途中公然另立中央,分裂紅軍;繼而對黨的批評心懷不滿,屢屢拒絕挽救;最後一頭紮進了國民黨蔣介石的懷抱,上演了一幕幕不成功的“中共締造者反對中共”的醜劇。不過,張國燾在棄明投暗、改換門庭後,並未踏上他所夢想的“金光大道”,反而像“喪家犬”一樣,走上了一條痛苦不堪的不歸路。 走狗的走狗 1938年4月4日,國民黨西北行營主任蔣鼎文在陝甘寧邊區南麵的黃帝陵舉行了一場盛大祭禮。張國燾以陝甘寧邊區政府主席的身份,參加陪祭。陪祭完畢,張國燾沒有按照毛澤東叮囑的“祭完後馬上回延安”。他早已有了離開延安的想法,而此次祭陵活動則是他選擇的叛逃“天賜良機”,他豈能輕易回頭! 4月11日,張國燾乘坐的火車到達武漢,他從此一頭紮入了蔣介石的懷抱。 得知張國燾“棄明投暗”後,蔣介石大喜過望。他首先吩咐戴笠,為張國燾“照料一切”。戴笠不敢怠慢,立即在武昌為其找了一座漂亮的小洋樓,並委托張國燾的同鄉、武昌警察局長蔡孟堅負責“保護”他,簡直把他當成“寶貝”一般。 同時,蔣介石派陳立夫找張國燾談話,問他願意幹些什麽工作。張國燾表示想要出麵創辦一種“民辦刊物”,從思想上“揭發共產主義不適宜於中國的種種論據”。 不料,蔣介石對張國燾這一自鳴得意的構想卻沒有同意,而是表示“另有考慮”。緊接著張國燾接到戴笠的一封電報,要他速回重慶麵商要事。 一頭霧水的張國燾在軍統特務的護送下,於1938年9月抵達重慶。一會麵,戴笠就轉達了軍統主持一個“特種政治問題研究室”,主辦“特種政治工作人員訓練班”,即訓練專門對付*的特工人員。為了使張國燾忠心賣命,戴笠當即吩咐手下特務,給張專辟一間辦公室,配備一輛專用汽車,按“最高待遇”安排住房。 張國燾此時才明白,蔣介石是要他參加軍統,幹特務工作,要他做“走狗的走狗”,這實在說不上是“抬舉”和“重用”。張國燾在失落之餘也被戴笠的“慷慨”感動了,因而很快拿出了一種願意效力的奴才相,並當即提出在陝甘寧邊區設立一些“策反站”的構想,並大談“一方麵要打進去,一方麵要拉出來”的策略。戴笠當即表示讚同,讓他盡管放手去幹。 張國燾很快成為軍統最受關注的“熱門人物”,電話不斷,客人不斷,宴會不斷,走到哪裏,哪裏都簇擁著一大堆人,其中不乏因好奇而欲一睹這個“*領袖”尊容的。 策反失敗 可惜好景不長,這種布滿鮮花與掌聲的日子並未持續很久。 在張國燾看來,“策反”是對付中國*最有效的辦法,因而也是他最煞費心思的工作。繼上次提出在陝甘寧設立一些“策反站”的想法後,不久他又向戴笠提出“將策反工作的重點放在太行山區的一二九師上”。張國燾胸有成竹地說,一二九師主要是由紅四方麵軍改編的,而紅四方麵軍是“我的隊伍”,故而自信對這些部屬有感召力。戴笠聽後深表讚同,於是張國燾立即行動起來,親自選取了五個特務,把“工作對象”的名單交給他們,如此這般叮嚀一番後,即令其奔赴太行山區。 一段時間後,消息來了。他派出的五個特務,兩個剛到八路軍防區,還未開始活動便露出馬腳,被逮了起來;另外三個的運氣也不好,當他們鬼鬼祟祟地找到張國燾指明的重點“工作對象”進行“策反”時,毫無例外地被當場抓獲,交給了反特機關。 張國燾氣急敗壞地罵了一通,又怒又羞。更讓他無地自容的是戴笠對他的冷嘲熱諷和責罵羞辱,此時戴笠已沒有了往日的和氣與尊重,他感到張國燾太不中用,僅是徒具虛名的“繡花枕頭”而已。麵對戴笠的質問和冷言冷語,張國燾又提出“想在延安設立一個策反站或延安直屬組”。戴笠心中對此雖頗為懷疑,但仍抱著試試看的態度答應再給他一次機會。 幾個月後,張國燾雖用盡辦法,但也僅在洛川設了一個名不符實的延安站。這與他當初答應戴笠的又差了一大截。戴笠立刻大光其火,派人叫來張國燾指著鼻子大罵一通後,當場宣布:第一,立即停止張國燾主持的“特種政治工作人員訓練班”;第二,立即撤銷張國燾設立的那些“賠錢、賠人卻毫無成績”的“策反站”;第三,立即撤銷張國燾的一切優待,包括專用汽車。 訓練班停了,“策反站”撤了,汽車收回了,張國燾立時變成了“霜打的茄子”,垂頭喪氣,備受冷落。這個被蔣介石視為“對延安的致命打擊”而交給戴笠“妥善運用”的叛黨分子,在連連受挫後似已變得“黔驢技窮”了,失去了可利用的價值。 無計可設的張設計員 張國燾在軍統漸漸變成了人見人厭的“廢物”,他也開始為自己的飯碗發起愁來。一天,張國燾在街上閑逛,偶然遇上了時任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長朱家驊親信機要秘書的甘家馨。甘在大表同情心之後,便問張國燾願不願意到中統去,他可以從中攛掇,在朱家驊那裏通通氣。張國燾頓時眼前一亮,有了“天無絕人之路”的感覺。 以後十餘年間,張國燾多靠賣版權維生。 1966年,張國燾夫妻二人離開香港,到加拿大投奔大兒子海威。 1977年12月,張國燾剛剛過了80歲生日,突然中風,右手右腳均癱瘓,從此臥床不起。他和楊子烈一癱一跛,都成了廢人,住在兒子家很不方便。 根據加拿大政府規定,65歲以上的老人都可申請享受政府福利救濟,楊子烈住進了官辦養老院,張國燾則住進了官辦老人免費病院。該病院條件很差,病人多而醫生、護士卻很少,夜裏沒有護士值班。張國燾和另一個外國老人擠在一間僅有數平方米的小屋裏,終日躺在狹窄的小床上,廝混歲月。 1979年12月初,因連日大雪紛飛,多倫多天氣異常寒冷。老人病院暖氣卻很不正常,時斷時續。3日淩晨,終日躺在床上的張國燾一個翻身,被子和毛毯掉到了床下。他自己無法拾起,也沒有別人理會。 中國近代史上的一位風雲人物,就這樣淒慘地凍死在了異國他鄉。 人物檔案 張國燾,1897年生於江西萍鄉縣上粟市(北鄉)。 1919年參加“五四運動”,是北京大學學生領袖之一。 1920年參與籌備*;1921年參加黨的“一大”,任大會主席,是一大三位中央委員之一。 1923年因反對中共黨員參加國民黨,在黨的“三大”上沒有當選為中央委員。 1925年,在黨的“四大”上當選為中央委員、政治治?保灰蚰喜?鷚迨О埽?保梗玻紡甌豢??鮒醒胛?被岷駝?尉幀?br> 1928年在黨的“六大”上,被選為中央委員和政治局委員、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1931年初回國,任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書記兼軍委主席;後被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副主席。 1937後任陝甘寧邊區代理主席。 1938年擅自離開延安赴武漢,聲明脫離*。 1949年後隱居香港。 1968年移居加拿大。 1979年12月去世。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