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皖南事變——毛澤東的珍珠港事件zt

(2006-08-22 20:31:35) 下一個
翟羽佳 珍珠港時間是美國國內政策的一個轉折。在日本沒有襲擊珍珠港之前,美國人不想參加二戰。盡管羅斯福總統想參戰,但是,美國人不想戰爭。所以,羅斯福參戰的計劃受阻。日本人襲擊珍珠港之後,打破了美國人和平的美夢。羅斯福總統才得以把美國人引導到參戰中去。 對於毛澤東來說:皖南事變,其實不亞於羅斯福眼裏的珍珠港事件。 毛澤東一直是“積極反蔣,消極抗日”政策的倡導者。西安事變,毛澤東等人從共產黨集團最大利益出發,提出“把蔣除掉,無論在哪方麵都有好處”“以西安為中心,來領導全國,控製南京”的鬥爭策略。因為殺了蔣介石是中共最大的利益。可是,老子黨蘇聯主子的影響下,周恩來等人排斥了毛澤東的觀點,放了蔣介石。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事後說是中共從民族利益出發。這顯然是個謊言。任何政治集團首先考慮的問題是集團的最大利益,至於民族利益絕對服從集團的利益。作為被趕得四處流浪的中共,顯然不會把民族利益放在自己生存利益之上。隻是親蘇聯的周恩來等人在中央勢力很大,加上蘇聯這個主子不好得罪,也就促成了有利於民族利益的和平解決西安事變。因為路線鬥爭失敗,毛澤東也被共產黨人孤立起來。 對於當時共產黨利益來說,毛澤東提出的殺掉蔣介石,對中共更為有利。因為這樣會加劇國民黨的派係鬥爭,中國陷入混戰,日本人就能長驅直入,讓日本人打垮國民黨,為中共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但是,毛澤東的“高瞻遠矚”,卻遭到了蘇聯、中共高官的強烈反對。 毛澤東的“積極反蔣,消極抗日”破產後,聯蔣抗日的國共合作局麵形成。這是毛澤東所不願看到的。於是,他千方百計向八路軍、新四軍灌輸“獨立自主”的統一戰線原則,來抵製聯蔣政策。針對中共聯蔣局麵的形成,毛澤東提出“打頑”策略來極力破壞“連蔣抗日”路線。 “讓日本多占地,才愛國。”毛希望日本人多打國民黨,這樣既減輕自身壓力,又可消弱國民黨的實力,而且自己還可以跟在日本後麵擴大根據地。這是毛推行“積極反蔣”政策的最直接理由。 林彪領導了對日的平型關戰役,毛澤東嫉恨林彪。朱德、彭德懷幫助國民黨發動了百團大戰,為毛澤東所嫉恨,朱德被迫離開八路軍回到延安。延安整風,彭德懷被“毛操了四十天娘”,毛的黨中央作出“下不違例”的決定。在毛澤東眼裏,誰不服從自己的“積極反蔣”政策,誰就可能為毛澤東調離部隊,在延安羈縻起來。當然,項英也不理外。 在曆史上,項英的地位比當時的毛澤東要高。項英和王明、周恩來等一直是斯大林路線的執行者。因為王明、周恩來在中央,項英握有新四軍王牌,所以,這些蘇派領導人一直成了毛澤東的眼中釘。 1940年11月華中指揮部成立:葉挺任總指揮,陳毅任副總指揮,由劉少奇任書記,項英回延安。中央要項英離開皖南,到江北後把權力交出來,顯然是個陰謀。此前,周恩來被發配,王明被閑置,蘇派在中央的代表人物逐漸被排擠。中央要項英去延安,顯然會引起項英的顧慮。 新四軍是項英領導下成長起來的。到了江北,項英的總指揮權就要交給葉挺,這顯然是毛的陽謀。為此,項英用多次請求撤掉自己職務的報告,來表示對毛的強烈不滿,遭到批評後,項英又提出遠征閩浙到國民黨後方打遊擊的南進計劃,來抵製毛澤東。 皖南事變前,中共曆來是內部派係林立,新四軍實際控製在共產國際派項英手裏,而項英是王明、周恩來的人。老毛嫡係僅僅是八路軍林彪部和新四軍陳粟部和劉少奇的北方局。原八路軍頭子的朱德、彭德懷等都不是俯首聽命於毛澤東。但是,構成毛澤東心腹大患的還是王明領導的長江局和項英的新四軍。可是顧祝同發起皖南事變,項英被打死,新四軍完全被毛派接管。 皖南事變,毛基本上完成了軍事和組織的基本統一。延安整風,毛進一步整頓內部,在組織上和思想上基本上完成了統一。 沒有了新四軍這張王牌,王明成了光杆司令,意味著蘇派領導人在宮廷政變中失敗。蘇派鬥爭失利,也意味著“聯蔣抗日”政策走到了盡頭。皖南事變後,毛澤東抓住時機,開始全麵扭轉“聯蔣抗日”的路線。這樣不僅可以不受蘇聯的幹涉,而且,也不受蔣介石的節製。因為隻要實行國共合作路線,共產黨的發展就會受到國共達成協議的製約。 皖南事變,毛澤東利用黨內反蔣情緒,毛澤東開始清理蘇聯的影響,全麵扭轉蘇聯強加給毛的“聯蔣抗日”路線。同時,毛借助政治上的攻勢,完全打破蔣介石對共產黨的限製和部署。 1941年1月17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發布通令,宣布新四軍為叛軍,取消番號。毛借題發揮,中央決定將駐各地辦事處逐步撤銷,八路軍總部擺脫蔣介石的領導,不再向蔣呈報任何文電。20日,毛澤東致電周恩來、彭德懷、劉少奇:“現在這樣的國共關係,已對我們、對革命沒有任何利益,並且破裂是蔣發動的,對我甚為有利。目前我們在政治上取猛烈攻勢,而在軍事上暫時還隻能取守勢,惟須作攻勢的積極準備,以便在四個月或六個月後,能夠有力地轉入攻勢。” 皖南事變後,蘇聯在抗議國民黨政府的同時,也繼續要求中共克製,不能使抗日統一戰線破裂。可是,因為蘇派領導人已經說話無力,毛澤東不顧民族利益,用“積極反蔣,消極抗日”路線取代了蘇派領導人製定的“聯蔣抗日”路線。在毛澤東的全麵部署下,新四軍挺進華中,重建了新的新四軍軍部,隴海路以南的新四軍和八路軍部隊,分別改編為新四軍第1至第7師和獨立旅,全軍發展到了9萬餘人。 皖南事變——毛澤東的珍珠港事件。如果沒有皖南事變的發生,毛澤東的“積極反蔣,消極抗日”政策就無法得到絕大多數共產黨人的認同。皖南事變是國共摩擦的必然,可是,正是借助皖南事變,毛澤東成功地把積極抗日的共產黨武裝扭轉到消極抗日道路中去。 毛澤東的“同室操戈” 翟羽佳 1940年10月19日,蔣介石強令黃河以南的八路軍、新四軍於1個月內全部開到河以北。毛澤東非但不抵製,反而將新四軍軍部和所屬皖南部隊馬上撤退到長江以北。對於蔣介石的命令,毛澤東是不會執行的。可是,蔣介石讓共產黨讓出華中,毛澤東卻積極執行,顯然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考慮到命令對自己對新四軍發展不利,項英遲遲不率部北移。1940年9月19日,毛澤東指示葉、項率部迅即渡江。10月9日,劉少奇又致電從速北移。10月12日,毛澤東再次致電說服項英。10月21日,毛怕指揮不懂項英,要葉挺盡快渡江。直到10月25日,毛澤東不得不用周恩來的名義要項英“將新四軍主力開至江北”。以後的11月15日、11月21日、11月24日、11月30日、12月14日、12月26日等時間反複催逼。可是,項英對於毛的指示,或直接拒絕之,或婉言拒絕之,直至次年1月上旬才北移,悲劇發生。 1941年1月17日,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撤銷新四軍番號。1月20日,毛便迫不及待地任命陳毅為新四軍代理軍長、張雲逸為副軍長、劉少奇為政治委員、賴傳珠為參謀長、鄧子恢為政治部主任。新四軍領導崗位全部為毛派人物占據。 毛澤東假國民黨之手,消滅周恩來的嫡係部隊新四軍後,被發配到重慶的周恩來在《新華日報》上發表“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借對國民黨消滅新四軍之憤怒,用“相煎何急”抒發毛澤東加害新四軍的不滿。 有人或問:毛澤東善於內部殘殺怎麽還發展壯大起來呢?毛澤東內部清洗,目的是為了讓組織進一步優化。因為四分五裂的組織,遠不如是一切行動聽指揮的精幹組織更有戰鬥力。 為了自己的絕對的領導地位,毛澤東在江西就不惜采取肅反的辦法,將與自己意見不合的江西派紅軍將領幾乎全部幹掉。長征途中,紅軍發生了北上與南下之爭。隻有毛澤東要北逃,而張國燾卻要堅持南逃。於是,毛澤東故意泄露張國濤的行動路線,讓國民黨來圍堵張國濤,毛得以金蠶脫殼,順利逃往。 對於一個新生武裝力量來說:內部組織的整合,需要持續不斷的宮廷政變,才能達到內部最佳組合。對於這個新帶頭人來說:有時,組織內部不同派係者的大敗或被殺,遠比打了勝仗更為有利。曆來風起雲湧的反抗組織,無不通過內部殘酷血腥手段,來“純潔”自己的權力。 紅軍到達西北後,先後組織了東征和西征。中央紅軍長征到達陝北後不久,紅軍為了突破國民黨軍隊的封鎖,1936年2月東渡黃河,進行東征。劉誌丹在山西中陽縣三交鎮戰鬥中不幸中彈犧牲。劉誌丹的犧牲,對於毛澤東為首的中央紅軍來說,又是一個毛的勢力深入陝西地方紅軍的一個重組機會。 四方麵軍到達陝北,老毛很懼怕,就讓西路軍西征,借刀殺人。西路軍遠征時,張國燾要陳昌浩“小心路線問題”,要陳留意毛澤東的陰謀。當西路軍軍事不順,要求紅四軍另外2個軍加入戰鬥時,被毛等人一口拒絕,西征的紅四軍全軍覆沒。借國民黨之手,毛澤東消滅一個最大的威脅張國濤的紅四軍。 東征、西征失敗後,林彪要求南征,可是毛澤東就是不批準。因為這是林彪是自己的嫡係部隊。老毛是不會拿自己的血本來賭博的。 在政治家眼裏:最大的威脅不在黨外,而在黨內。蔣介石就曾叫囂:“攘外必先安內。”正是這個原因,幾乎所有的獨裁者都把主要的精力用在了對付自己人身上。 對於一個武裝力量來說:上下一致服從,就是最大的戰鬥力。長征之後,毛主席說:“剩八千人是好事還是壞事?是好事。”剩下的都是精華。任何一個戰士,一組建軍隊就是連長、排長。八千人分散開來,八年下來就發展到了百萬。所以,毛澤東是不怕共產黨內訌的。因為共產黨每一次內訌,毛澤東得以重整中共。 “兄弟鬩於牆。”這是毛澤東一貫表現。到達陝北時期,為奪權毛澤東一方麵將周恩來發配國統區,一麵迫害王明為首的延安派係。毛澤東在延安先對黨外的知識分子開刀,然後,才對黨內的新四軍、八路軍不聽話的將領整治。在總書記張聞天幫助下,毛澤東站穩腳跟。可是,抗戰一勝利,毛就將這個中央總書記下放到黑龍江當省委書記。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