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全國各族人民大團結萬歲!!! ◢★◣ (大型圖文)

(2006-08-22 20:31:10) 下一個



◢★◣全國各族人民大團結萬歲!!! ◢★◣







漢族



漢族中國56個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漢族是原稱為“華夏”的中原居民,後同其他民族逐漸同化、融合,漢代開始,稱為漢族。漢語屬漢藏語係漢語族,有七大方言。現代漢語以北方方言為基礎,北京語音為標準音。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6000年左右的曆史,由甲骨文、金文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方塊字,共有四萬個字以上,通用的有七千字左右,現為國際通用語文之一。漢族沒有產生全民族必須信仰的宗教,部分人信仰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等。



布依族



主要聚居在貴州省黔西南兩個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貴州的都勻、獨山、平塘、鎮寧等10個縣(市 )。布依語屬漢藏語係壯侗語族壯傣語支。布依語和壯語有密切的親屬關係。布依族過去沒有文字,一直使用漢文。解放後,人民政府為布依族創製了用拉丁字母拚音的布依文。 布依族地區山青水秀,自然風光多姿多彩、野生動植物資源及礦產資源也很豐富。布依族以農業為主,種值水稻的曆史較為悠久。



維吾爾族



"維吾爾"是民族自稱。史籍記載: 維吾爾族原是公元三世紀遊牧於中國北方和西北貝加爾湖以南、額爾齊斯河和巴爾喀什湖一帶的牧民。由於受部落間戰爭的影響, 各個部落的分支逐漸遷徙西域(今新疆),維吾爾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信仰伊斯蘭教。維吾爾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花帽,是維吾爾族服飾的組成部分,也是維吾爾族美的標誌之一。



阿昌族



主要居住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隴川和梁河縣。 阿昌族自古以擅種水稻而聞名。阿昌族是中國雲南境內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古代漢文史籍曾記載的"峨昌"、"娥昌"、"莪昌"或" 阿昌"、"萼昌"等,都是對阿昌族不同時期的稱謂。 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的意願,統稱為阿昌族。阿昌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係藏緬語族。由於長期和漢、傣等民族交錯雜居 ,所以阿昌人一般又能講漢語、傣語。



回族



主要聚居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 其先民主要是13 世紀蒙古人3 次西征後大批東遷的" 回回"人,以及遠在唐宋時期僑居中國東南沿海的穆斯林"蕃客",在長期曆史過程中通過多種因素,逐漸形成了回回民族。漢語為回族的共同語言,在日常交往及宗教活動中,回族保留了一些阿位伯語和波斯語的詞匯,在邊疆民族地區,回族人民還經常使用當地少數民族的語言。回族服飾與漢族基本相同,所不同者主要體現在頭飾上,回族男子多戴白色或黑色、棕色的無沿小圓帽。 婦女多戴蓋頭,回族人信仰伊斯蘭教。伊斯蘭教在回族的形成過程中曾起過重要作用。



傈僳族



人口有574856人, 雲南北部努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碧江、福貢、貢山、瀘水四縣,是 傈僳族的主要聚居區。傈僳族有本民族的語言,屬漢藏語係藏緬語族彝語支。原有結構不完整的文字,經1 9 5 7 年的創製,形成了現在通用的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新文字。



水族



現有345993人,主要聚居在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縣和荔波、都勻、獨山以及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凱裏、黎平、榕江、從江等縣。水族從事農業,以種植水稻為主。水族的遠祖是古代"百越"的一支。唐宋時與壯侗族各民族一起被統稱為"僚"。北宋時在水族地區設"撫水州"。"水 "族之稱,最早見於明代史籍。新中國成立後,水族被正式定名。水族語言屬漢藏語係壯侗語族水語支。水族先民曾創製過自己的文字,稱為"水書",其形狀類似於甲骨文和金文,但隻有4 0 0 多個單字,且多用於巫術活動。




土家族



現有人口5704223人,主要聚居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意為 "土生土長的人"。新中國成立以後,根據土家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土家族。土家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係藏緬語族。大多數人由於長期與漢族雜居,很早就開始使用漢語、漢文。隻有湘西的龍山、永順、古丈等縣的少部分地區仍通用土家語。



塔塔爾族



現有人口4127人,主要分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伊寧、塔城、烏魯木齊。當數散居在布爾津、奇台和南疆的主要城市。塔塔爾族史稱"達旦"、"韃靼"、"達怛"等。2 0 世紀初起,該族部分人遷入新疆,遂成中國少數民族之一。塔塔爾族有自己的語言,屬阿爾泰語係突厥語族西匈語支。有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文字。由於長期與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共處,因而這兩個民族的語言、文字 也逐漸成為塔塔爾族的日常用語和通用文字。 塔塔爾族信仰伊斯蘭教。



塔吉克族



有人口3 3 5 3 8 人。主要分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南部的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塔吉克”是本民族的自稱。早在公元前的先秦時代,塔吉克族先民就已經是祖國西陲帕米爾高原這塊土地上的主人。從公元前二世紀起,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開通,這裏便成了東西絲路的孔道。數千年來,塔吉克人不斷吸收東西方文化的精華,創造了自己頗具特色的曆史與文明。塔吉克族有自己的語言,普遍使用維吾爾文,信仰伊斯蘭教。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過著半定居半遊牧的生活。



錫伯族



現有人口83629人。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地區的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和遼寧、吉林等省。錫伯族是古代鮮卑人的後裔。16世紀編入蒙古"八旗"後,其社會組織發生了急劇變化,生產上轉入穩定的農業經濟。 18世紀中葉,清政府為鞏固西北邊防,將部分錫伯族遷往新疆,爾後這些錫伯族在伊犁河穀屯田定居,開拓了自己的第二故鄉。錫伯族以勇武騎射著稱。他們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語言屬阿爾泰語係,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支。



烏孜別克族



現有人口12453,分散居住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南部和北部,與維吾爾族和哈薩克族和睦相處。烏孜別克族源於14世紀蒙古金帳汗國烏孜別克汗。15世紀,金帳汗國解體。居住在撤馬爾罕、花刺子漠、安集延、布哈拉等地區的烏孜別克商人,沿著古代“絲綢之路”,經新疆到內地經商,往來頻繁,絡繹不絕,其中一部分商人逐漸在新疆一些城鎮定居下來,繁衍生息,形成了中國的烏孜別克族。烏孜別克族有自己的語言,屬阿爾泰語係突厥語族西匈語支。烏孜別克文是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拚音文字。通曉維吾爾文或哈薩克文。烏孜別克族信仰伊斯蘭教。他們的舞蹈,優美輕快。



羌族



主要聚居區是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汶縣。羌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早在三千多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關於羌人的記載。他們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東部邊緣。羌族以農業為主,以畜牧業為副,以狩獵和多種副業為輔助。羌族屬漢藏語係藏緬語族羌語支(另一說為藏語支 )。分南、北兩種方言。許多人懂漢語。沒有文字,長期通用漢文。



壯族



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多的一個民族,有人口15489630人。廣西壯族自治區是他們的主要聚居地。壯族,是嶺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壯”、“布土”、“布儂”、“布曼”、“布雅依”等20餘種自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僮族”。後來改為“壯族”。壯族有本民族的語言文字。壯語屬漢藏語係壯侗語傣語支。古文字是“模仿”漢字《六書》的造字法而創造的一種與壯語語音一致的“方塊壯字”。2 0 世紀5 0 年代,根據壯族人民的要求,創製了一種全民族能夠接受以拚音字母為基礎的壯字。目前仍在推廣使用。


裕固族



現有人口10569 人,主要分布在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和酒泉市黃泥堡裕固族鄉。裕固族,源於唐代遊牧在鄂爾渾河流域的回紇。9 世紀中葉,其中一支遷徙到今甘肅河西走廊的敦煌、張掖、武威一帶,史稱河西回紇。他們與鄰近各族交往相處,逐漸形成為一個單一民族。裕固族自稱“堯乎爾”。新中國成立後,統稱裕固族。裕固族現使用三種語言,裕固族沒有本民族的文字,漢語、漢文是裕固族共同交際的工具。裕固族主要從事畜牧業,信奉喇嘛教。在風俗習慣上近似藏族。



彝族



彝族是中國西南地區一個具有悠久曆史的民族。人口有6572173 人。主要分布在雲南、四川、貴州三省及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特點。彝族支係繁多,多數自稱“諾蘇”、“納蘇”、“聶蘇”等。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為彝族。彝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語言屬漢藏語係藏緬語族 彝語支,有6種方言。彝文是一種音節文字,至今使用花包頭是彝族的典型服飾。



佤族



現有人口351974人。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南部的西盟、滄源、孟連、耿馬等縣。佤族自稱“阿佤”,是周秦時期“百濮”的一支。清代有“嘎刺”、 “哈瓦”、“卡佤”等不同之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佤族,意為“住在山上的人”。佤族有自己的語言,屬南亞語係孟--高棉語族佤語支。過去長期用木刻和實物記事。20世紀50年代創造了佤族文字。佤族能歌善舞。常見的舞蹈有“圓圈舞”、“舂碓”等。“圓圈舞”不分男女老少,舞者手拉手,邊唱邊跳,氣氛十分熱烈。



土族



青海特有的少數民族,互助土族自治縣是全國唯一的以土族為主體民族的自治縣,被稱為“土族之鄉”,土族191624口人大都居住在這兒。在一般人的觀念中,土族之鄉便是互助縣。關於土族的先祖,學術界尚無定論,大多數傾向於吐穀渾說。吐穀渾是遼東鮮卑族,在4 世紀初遷牧今青海省南部和甘肅南部,後逐漸建立吐穀渾王國,公元663 年,吐蕃攻占吐穀渾全境,吐穀渾王諾曷缽避走涼州(今甘肅武威),後又遷居今寧夏,其部屬之一部分散居祁連山之南也就是今天的互助縣一帶。後來經過與其它民族融合,在元末明初時形成土族,史書上稱之為“土人”,互助土族則自稱“蒙古爾”、“察汗蒙古爾”。土族具有十分豐富的民間文學藝術。故事眾多,歌謠豐富。


佘族



現有6 3 0 3 7 8 人,主要居住在福建、浙江兩省的廣大山區,其餘分布在江西、廣東和安徽省境內。其聚居點多為數十戶人家組成的自然村寨,因而形成典型的散居與雜居特點。佘族自稱“山哈”或“山達”,意為“山裏的客人”。新中國成立後,統稱為佘族。佘族有自己的民族語言,屬漢藏語係,大部人講當地方言。沒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漢語文。



瑤族



現有2134013人,主要分布在中國的廣西、湖南、雲南、廣東、貴州和江西等省區。因其生產方式、居住和服飾等方麵的不同特點而有多種自稱和他稱。如:盤瑤、茶山瑤、山子瑤、坳瑤、花籃瑤、白褲瑤、紅頭瑤等,多達20個支係。新中國成立後,瑤族成了他們的統稱。瑤族語言屬漢藏語係苗瑤語族瑤語支。受居住地域限製,多數瑤族至今仍保留著原始的狩獵、捕魚和農耕文化。



布朗族



現有人口82280,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猛海縣的布朗山和西定、巴達、打洛山區,其餘的散居在臨滄、思茅等地。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後代。唐時稱“樸子蠻”,元、明、清時稱“蒲蠻”, 由於居住的地區各異,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 稱。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意願,統稱為布朗族。布朗語屬南亞語係孟高棉語族佤德昂語支,無文字。布朗人兼操漢語、傣語和佤語,部分人通曉漢文和傣文。



獨龍族



現有人口5817。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北部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境內的獨龍河兩岸的河穀地帶。過去,獨龍人沒有統一的族稱,往往以其居住的地區或河流作為自己的名稱,如“獨龍”、“迪麻”等。“俅人”、“俅曲”、“曲人” 是漢族對他們的稱謂。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獨龍族。千百年來,獨龍河穀與外界處於半隔絕的封閉狀態,保留著較濃厚的原始社會末期特征。獨龍人從事刀耕火種的粗放農業,采集和狩獵在家庭副業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獨龍族有自己的語言,沒有文字。語言屬於漢藏語係藏緬語族的一個獨立語支,部分通曉漢語。



撒拉族



主要聚居在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其餘分布在青海、甘肅、新疆等州縣。撒拉族,早在元朝時,其先民--中亞撒瑪爾罕人經新疆長途跋涉遷徙循化,後與周圍的藏、回、漢、蒙 古等族長期相處,逐漸形成了後來的撒拉族。撒拉族自稱"撒拉爾" "撒拉回"等是漢人對他們的稱謂。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撒拉族。撒拉族有自己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突厥語族西匈語支的烏古斯組。由於和鄰近的漢、回、藏等族交往, 也吸收了不少漢語和藏語的詞匯。無文字,通漢文。撒拉族信仰伊斯蘭教,其生活習俗大體與回族相似。



普米族



主要居住在雲南西北高原 的蘭坪老君山和寧蒗的犛牛山麓。少數分布於麗江、永勝、維西、中甸以及四川的鹽源、木裏等地,與當地民族雜居。普米族自稱"普英米"、"普日米"或"培米"( "白人")之意。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普米族。普米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係藏緬語族羌語支 。許多普米人還兼通漢、白、納西、藏等民族的語言。普米族崇拜自然、崇拜祖先、信仰多神,少數人還信仰道教和藏傳佛教。



仫佬族



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北 部山區,9 0 %聚居於羅城仫佬族自治縣。仫佬族多自稱"木冷",即"伶人",清代有"姆佬"之名。新中國成立後,根據仫佬人民的意願,統稱仫佬族。以信奉道教為主。也信佛教。仫佬族屬漢藏語係壯侗語族侗水語支,多數人通漢語和壯語,無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



苗族



主要分布在貴州(約占苗族總人口的50%)、湖南、雲南、廣西、海南等省(區)。其中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苗族最大的聚居區。苗族自稱"牡"、"蒙"、"摸"、"毛",建國後統稱為苗族。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苗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係苗瑤語族苗語支。原先無民族文字,2 0 世紀5 0 年代後期創製了拉丁化拚音文字。現今大部分人通用漢文。



怒族



自稱“怒蘇”、“阿怒”和“阿龍”。人口27123人。 主要分布在雲南省怒江傈僳自治州的瀘水、福貢、貢山、蘭坪縣。怒族有自己的語言,無文字。怒語屬漢藏語係藏緬語族,由於與傈僳族長期共處,怒族人民普遍會講傈僳語。



柯爾克孜族



主要 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西南部的克孜勒蘇柯爾克 孜自治州以及北部的特克斯、昭蘇、額敏等縣。柯爾克孜族世代過著以遊牧為主,兼事農耕的 濟生活。柯爾克孜族,清代,沿用蒙古準噶爾語,稱之為"布魯特",意即"高山上的居民 "。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為柯爾克孜族。柯爾克孜族有自己的語言,屬阿爾泰語係實厥語族。自曆史上全民信仰伊斯蘭教後,開始創製使用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拚音文字。在各民族交往日益密切的今天,許多柯爾克孜族人已兼通維吾爾語文和哈薩克語文。



鄂倫春族



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 東北部的鄂倫春自治旗、紮蘭 屯市、莫力達瓦旗、阿榮旗, 黑龍江省的塔河、呼瑪、遜克、嘉蔭縣和黑河市。 "鄂倫春"是民族自稱,其含義有兩種解釋,一是 "住在山嶺上的人們",二是"使用馴鹿的人們"。新中國成立後,統稱為鄂倫春族。鄂倫春族信奉薩滿教,崇拜自然物,有自己的語言,無文字。其語言屬阿爾泰語係滿--通古斯語族通古斯語支。



鄂溫克族



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的鄂溫克族自治旗。鄂溫克族生活的地區,處於大興安嶺支脈的丘陵山區。"鄂溫克"是民族自稱,意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們"。過去是因居住地不同,鄂溫克族曾分別被稱為" 索倫"、"通古斯"、"雅庫特"等。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統稱鄂溫克族。鄂溫克族多信薩滿教,牧區居民同時信藏傳佛教。有自己的語言。屬阿爾泰語係滿--通古斯語族通古 語支。 牧區通用蒙古文,農區和山區通用漢文。



同名稱。新中國成立後,統一族名為赫哲,意為居住在"東方"及江"下遊"的人們。赫哲語屬阿爾泰語係,滿通古斯語族,有不少語匯與滿語相同。現在4 0 多歲以下的赫哲族人已不會說民族語,通用漢語。赫哲族沒有文字,通用漢文。過去曾信仰過薩滿教。



珞巴族



主要分布在西藏東起察隅、西至門隅之間的珞瑜地區。"珞巴"是藏族對他們的稱呼,意為"南方人"。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為珞巴族。珞巴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係藏緬語族。少數人通曉藏語和藏文。珞巴族沒有本民族文字,長期保留著刻木結繩記數記事的原始方法。



哈薩克族



有人口1111718 人。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和巴裏坤哈薩克自治縣,其餘分布在甘肅、青海等部分地區。哈薩克族的曆史,可追溯到西漢的“烏孫”。“哈薩克”這一族稱最早見於15世紀中葉,是從金帳汗國分裂出來的操突厥語的一些遊牧部落。“哈薩克”這一族稱一直沿用至今。據民間傳說,意為“戰士”,或“白色天鵝”。哈薩克族信仰伊斯蘭教,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其語屬於阿爾泰語係突厥語族。現行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哈薩克文。



哈尼族



現有人口1253952 人。絕大部分集中聚居於滇南紅河和瀾滄江的中間地帶。哈尼族自稱很多,有“哈尼”、“卡多”、“(亻愛)尼”、“豪尼”、“碧約”、“布都”、“白宏” 等。新中國成立後,統一稱為哈尼族。哈尼族有自己的語言,無文字。語言屬漢藏語係藏緬語族彝語支。20世紀50 年代為其創製了一套拚音文字,但尚未普及。



黎族



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東方、 白沙、陵水、昌江黎族自治縣 和樂東、瓊中、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黎族以農業為主,屬稻作犁耕農業文化類型,兼有狩獵、捕魚、采集和林業等多種經營。黎族由古代越人發展而來,與"百越"的一支駱越關係更為密切。曆史上黎族"杞"、"本地"、"美孚"和 "賽"自稱。在宋代以後,黎族的名稱被普遍使用,沿至今日。屬漢藏語係壯侗語族黎語支。沒有本民族文字,建國後逐漸通用漢文。黎族是最早的紡織先民。



高山族



現有人口40萬,主要居住在中國台灣省,其餘3000多人,散居大陸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區。高山族有許多支係,主要包括阿美人、泰雅人、排灣人、布農人、魯凱人、卑南人、曹人、雅美人和賽夏人。高山族以稻作農耕經濟為主,以漁獵生產為輔。高山語屬南島語係印度尼西亞語族。沒有通用的民族文字。散居於大陸的高山族通用漢語文。



拉祜族



主要分布在瀾滄江流域的思茅、臨滄以及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拉祜族源於古代氐羌係統。清代文獻中被稱為"倮黑"。自稱拉祜,意為用火烤吃老虎肉,反映出拉祜族曆史上曾是一個狩獵民族。苦聰人是拉祜族的一個支係。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拉祜族。拉祜族屬漢藏語係藏緬語族彝語支。大多數人通漢語和傣語。部分拉祜族普遍使用過西方傳教士創製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後來,在原有的字母基礎上,創製了拚音文字,推廣使用。



朝鮮族



有1920597人,主要分布在吉林和黑龍江、遼寧省,其餘散居於內蒙古自治區和內地一些城市。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區。朝鮮族的先民,是從朝鮮半島遷入中國東北的朝鮮族人。最早遷入定居的一批,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曆史。朝鮮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關於朝鮮語的係屬問題,中國學術界尚未定論,但多數傾向屬阿爾泰語係。



達斡爾族



在中國東北富饒美麗的嫩江兩岸,生活著一個以農業為主兼事畜牧業和漁獵業的民族--達斡爾族。達斡爾族有121357人。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莫力達瓦斡爾族自治旗、鄂溫克族自治旗、黑龍江齊齊哈爾市和新疆塔城等地。達斡爾族有自己的語言,屬阿爾泰語係蒙古語族。由於達斡爾族長期和當地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勞動,大部分人兼通漢、蒙古、維吾爾、哈薩克、鄂溫克語。"達斡爾"是達斡爾族自稱,"達斡爾"之名最早見於元末明初。根據有關文獻記載、傳說以及達斡爾族的語言、地理分布、生活習俗等方麵的研究,達斡爾族與古代契丹族有淵源關係。



藏族



有人口4593330 人,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區以及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臨近省。藏族是漢語的稱謂。西藏在藏語中稱為"博",生活在這裏的藏族自稱"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的西藏,美麗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現有130 多萬人口中,藏族占9 5 %。藏族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據史書記載:早在秦漢以前,藏族先民就聚居在雅魯藏布江中遊兩岸。以青稞等製作的糌粑和酥油是農牧民的主要食品。藏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屬漢藏語係藏緬語族藏語。


保安族



有人口12212 人。主要聚居在甘肅省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保安”是保安族的自稱,曆史上曾被稱作“回回”、“保安回”等。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保安族。保安族有本民族的語言,無文字。保安語屬阿爾泰語係蒙古語族,大多數人通曉漢語。保安族信仰伊斯蘭教,在家庭生活習俗及社會等方麵與當地回、東鄉等民族大體相同。保安族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兼營牧業和手工業。很早就會冶鐵的保安族,有著高超的製刀技藝,他們製作的腰刀,鋒利耐用,精致美觀,在當地各族群眾中享有盛名,被稱作“保安刀”。



白族



有人口1594827 人。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部以洱海為中心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少部分散居在四川、貴州、湖南等地。由於白族風俗尚白,曆史上曾有"白人"、"白王"、"白史" 之稱。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為白族。白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係藏緬語族白語支。大多數白族通曉漢語,並作為與其他民族的交際工具。白族是個古老的民族,有著自己光輝燦爛的科學文化。在天文、曆法、氣象、醫學、文學等領域都有許多發明創造和優秀作品。



景頗族



主要分布在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潞西、隴川、盈江、瑞麗、梁河五縣,少部分散居於其他州縣。景頗族的來源與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關先後出現了"峨昌"、"遮些 "、等名稱。新中國成立後,經民族識別確認為景頗族。語言屬漢藏語係藏緬語族 。過去沒有自己的文字,2 0 世紀末葉創製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拚音文字。



蒙古族



現有人口4806849 人。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其餘分布在中國的東北、西北地區。蒙古族是一個曆史悠久而又富於傳奇色彩的民族。被譽為“草原驕子”。蒙古族始源於古代望建河(今額爾古納河)東岸一帶。“蒙兀”是“蒙古”一詞最早的漢文譯名,始見唐代。“蒙古”最初隻是蒙古諸部落中的一個部落的名稱。13世紀初,以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部統一了蒙古地區諸部,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蒙古”也就由原來的部落名稱變成為民族名稱了。蒙古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學。蒙古族屬阿爾泰語係蒙古語族。



京族



主要聚居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市的(氵萬)尾、山心、巫頭潭吉4個自然村。京族以漁業為主,以農為輔,屬沿海漁業和農耕混合的經濟文化類型。京族的祖先原居越南吉婆。後來有一部分人自越南 塗山沿海捕魚來到巫頭島等地定居,至今已有4 0 0 多年的曆史。京族過去被稱為"越族"。新中國成立後, 正式定名為京族。京族有本民族語言,通用漢語文,信仰天主教、道教。





編輯: 瞬間









來自:Club.ChinaRen.com
------------------------------
本帖網址:http://club.chinaren.com/20337282.html 複製

------------------------------

瞬間〓永恒




<>lastFoot=1
  (沙發 1樓)Re:╰★☆★☆★╮祖 國 萬 歲╰★☆★☆★╮
[樓主:瞬間等於永恒]個人文集 發表於2005-10-02 20:41 [引用] [回複]
╰☆56個民族的郵票★╮
































































































































































































































------------------------------

瞬間〓永恒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