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海雲帆

三十功名降與升 八萬裏路熊和牛 秦時明燭漢時圖 趨勢美眉潛入夢 會有乘波駕浪時 雲帆一掛濟滄海 Work, Fortune, Future......
正文

二十五年滄海桑田 金市格局悄然改變

(2006-04-18 22:23:42) 下一個
幾個月前金價一舉突破了每盎司500美元大關。很快,一桶又一桶的黃金珠寶就從中東、印度等地紛紛運抵瑞士南部達倫•默克姆(Darren Morcombe)的精煉廠。在那些黃金珠寶既等同於投資也等同於佩飾的地區,消費者和珠寶商都已經認定,這些熠熠發光的手鐲、項鏈和腰帶──很多都從未上身──已經變得太值錢、不應再握住不放了。

黃金是世界上最為古老的貨幣形式之一。近來黃金身價倍增,已經不能用傳統的經濟理論來分析了。對通貨膨脹、恐怖襲擊以及美元可能下滑的種種憂慮推動金價節節攀升。但因為黃金開采商在90年代金價下滑期間紛紛削減資本支出,目前的黃金產量卻在下降。

央行是黃金市場上最大的投資者,有些央行在金價低迷期間拋售了儲備黃金,現在眼見著金價飛漲又開始重新買進。珠寶行業則年年都是黃金的大買家。但最近金價的飛漲勢頭卻是由黃金市場上並不起眼的買家所推動,他們就是專業投資者,近來胃口大得驚人。經過多年的慘淡經營,黃金開采商終於開始揚眉吐氣了,冶煉商和黃金銀行家們則備受打擊。

黃金價格曾在80年代創出每盎司847美元的曆史高峰,此後20年間逐步回落,但最近5年來,金價的漲幅已經超過了一倍。紐約市場周二收盤時,黃金價格已經逼近25年高點595.20美元。僅2005年一年,投資者買進的黃金按重量計就激增逾25%。

大宗商品中,黃金與鐵、銅、生豬或者甜橙截然不同,它是唯一的不以消費為主要目的、而隻是被收藏被欣賞的大宗商品。它太重、太軟、太稀有了,除了在電子行業和牙科領域,幾乎沒有什麽實際用途。不過,黃金仍然是這個世界上最珍貴的東西,基本上是因為它在世人心目中最貴重。

回顧一下黃金從地下到冶煉廠,再到銀行保險庫和珠寶店──有時候再輪回一遍──的漫長曆程,就能看出有著悠久曆史的黃金在市場和科技的推動下是怎樣逐步改觀的。

在這根鏈條的頂端,站著喬爾•蘭茲(Joel Lenz)等人。蘭茲負責紐蒙特(Newmont Mining Corp.)在內華達州兩家金礦的運轉。紐蒙特是美國最大的黃金生產商。蘭茲在沙漠之州內華達工作生活,還擔任當地一所學校的校董。內華達州滿目沙礫,但厚厚的沙層下蘊含著大量金礦。

直到70年代,全世界金礦產量的70%都來自南非的地下深礦。至今南非仍然是全球最大的黃金生產國,不過其產量已經降到高峰時的三分之一。根據倫敦研究機構GFMS Ltd.的數據,南非占目前全球黃金產量的12%。澳大利亞和美國各占10%,中國9%,秘魯8%,俄羅斯和印尼各占7%。

現在,像蘭茲掌管的Lone Tree金礦等全球大多數金礦開采出來的黃金已經與150年前吸引淘金者瘋狂西進時候的黃金大不相同了。肉眼可見的金子越來越少。曾幾何時,山間礦脈在陽光下閃閃發光、天然金塊熠熠生輝、誘人的沙金在河床上流淌,現在幾乎都見不到了。Lone Tree金礦是一座露天礦,約2英裏長、近1,000英尺深。巨大的礦坑以後會變成大湖。這裏開采的礦石隻有隱約可見的微小金粒,外麵包裹著厚厚的泥土和岩石。

負責Lone Tree礦區掘進和運輸業務的馬克•埃瓦茲(Mark Evatz)說,“我在這兒整整14年了”,還從沒見過蘊含整整1盎司黃金的礦石。

為找到黃金,像紐蒙特的韋恩•特魯德爾(Wayne Trudel)這樣的當代淘金者鑽進了故紙堆,翻檢以前的鑽探報告、建立電腦模型、歸納出哪種礦石構造最有可能蘊含精細的黃金顆粒。這個過程可以長達數年,發現金礦的成本是每盎司19美元。地質工作者從不同的地層鑽取礦樣,放到顯微鏡下仔細觀察,在電腦上將觀察結果畫成一張三維立體圖,勾勒出地下礦脈曲折纏繞的概貌。隨著金價的飆升,這些圖上值得開采的區域也越來越多。

在Lone Tree,需要處理整整75噸礦石才能得到1盎司黃金。采礦公司利用全球定位係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簡稱GPS)來確保采礦地點的精準,因為含金和不含金的礦石根本看不出差別。從岩石和其他金屬礦石中分離出黃金需要熱、壓、氰化和碳化等多種技術。

最終,每天約600盎司的黃金從Lone Tree產出,看上去像一塊濕乎乎的圓餅,含金量50%-70%,其它是銀等金屬。

全球黃金產量2001年達到2,621噸的峰值──金價也恰好跌破260美元。現在,金價終於回升,但產量卻在下滑。去年,全球黃金產量不足2,500噸。原因就在於:正式開采一座金礦之前漫長的勘探、投資和環保審批等多道手續要花上十年!再加上價格長期下滑的趨勢,很多備受挫折的公司紛紛大幅削減相關開支。金價終於回升之後,有些企業恢複投資的速度也很慢。

更糟糕的是,90年代價格下滑期間,很多黃金開采商因為擔心價格進一步滑落,競相與大型銀行簽訂了向它們出售以後所產黃金的協議──遵照當時的市場價格。這些大型銀行向央行拆借黃金,在市場上拋售出去,將所得資金支付給開采商,再用開采商以後提供的黃金還給央行。黃金市場一時供應充足,價格壓力愈演愈烈。價格恢複上漲後,紐蒙特躲開了這類保值交易,很快增加了投資,但當年的金礦減產已經迫使很多人紛紛離開內華達,到別處求職。

Lone Tree的礦石快要枯竭了,這些工作機會也就會隨之消失。2003年,蘭茲花了不少時間說服紐蒙特重新開啟附近Phoenix礦的運營。從十九世紀六十年代開始,這裏就在陸陸續續地開采黃金和銅,最好的礦石早已采盡。紐蒙特浪悖?綣?鵂鄢??堪凰?40美元,重開這座金礦就會有利可圖。於是,在2003年年底金價突破340美元之後,紐蒙特恢複了這裏的運營。

為防止礦坑大麵積淹水,Lone Tree的水泵每分鍾抽出45,000加侖水,讓這個本來就很幹燥地區的地下水位變得更低。環保人士說,將黃金從其他金屬中分離出來時揮發的水銀危害了魚類、野生動物和當地的水源。內華達州監管機構今年頒布了一項法規,要求黃金開采商使用先進技術控製水銀擴散。批評人士稱,這些法規並沒有解決問題。

外界還指責黃金開采商在發展中國家造成的環境危害更加嚴重。今年2月,紐蒙特同意向印尼支付3,000萬美元終止一項民事訴訟,它被指控排放砷和水銀,汙染了附近水麵,導致周圍人群生病。紐蒙特的管理人員還因同樣指控麵臨刑事訴訟,但公司對此予以否認。

內華達的Lone Tree金礦生產出金餅之後,就被裝上裝甲車,由持槍衛兵護送離去。運貨的具體時間連礦上的高級管理人員也不清楚。

這些金餅經過大約1小時的車程,被運抵紐蒙特在另一家采礦小鎮上的加工廠。技術人員用電流加工金餅,分離出更純的黃金,塑成類似好時(Hershey's) Kiss巧克力那樣的形狀,每個100磅。現在,誘人的黃金色澤終於閃現出來。但由於仍含部分銅、銀或鎳,它們都微微泛著或紅、或綠、或黑的光澤。

大約每周三次,隻要積累了2,000-4,000盎司這樣的黃金,工人們就會把它們投入熔爐,冶煉成每塊55-60磅重的金條,含金量60%-95%不等,俗稱“金錠”。

現在,這些金子要朝著珠寶世界和高端融資領域前進了。通過精煉廠,金錠金條被提煉成近乎純金的成色。附近的猶他州就有一家這樣的獨立精煉廠,但紐蒙特還是把內華達生產的金錠用商務班機(沒人會告訴你從哪起飛)運到遠在瑞士的Valcambi SA,因為紐蒙特擁有這家精煉廠的大量股份。Valcambi的董事長就是默克姆。

雖然金價上漲讓金礦開采變得利潤豐厚,但其他業務卻因為競爭激烈而利潤微薄。有些國家從國家主義的角度出發把黃金精煉企業收歸國有,有點兒像對航空公司的管理。由此導致的產能過剩將精煉費率壓到遠遠不及每盎司1美元的水平。大大小小的瑞士銀行讓瑞士成了二戰後的全球黃金精煉中心,但現在它們正在慢慢收縮這項業務,也包括曾擁有Valcambi的瑞士信貸銀行(Credit Suisse)。

默克姆的精煉廠在Balerna,南部緊鄰意大利邊境。黃金價格飛漲的影響已經波及到這裏。回爐的珠寶仍然在源源不斷地湧來,而珠寶商對黃金的需求卻在下滑。飛漲的金價麵前,他們的盈利處境也越來越艱難。

開采商不斷運來的金錠和金條在這裏熔化、做成長方形薄片、轉移到附近的車間,用各種化學物質提純。工人們再次用電流加工金片,把黃金從其他金屬成分中分離出來。金錠的成分各不相同,提純的過程和次數也略有不同,直到成色達到99.5%-99.99%。很快,精煉商會采用一項高新技術,把黃金提純到99.9999%(極為罕見的“69金”)。

提純完畢,黃金再次啟程,這次的目的地是製造商、投資者或者零售商。

珠寶商的采購占每年全球黃金供應量的70%以上。意大利一直是重要的珠寶加工國,但最近被土耳其搶走了不少生意,那裏的加工成本更低。但更有甚者,印度也在和土耳其搶生意。全球最大的珠寶零售連鎖企業是沃爾瑪(Wal-Mart Stores Inc.),但按國家排名,印度是全球最大的黃金珠寶購買國。

在印度和亞洲其他國家,人們準備嫁妝和選購貴重禮物時都會挑選金首飾。如果有了額外儲蓄,也會用來購買珠寶,以備急需時變賣或價格上漲後拋售。

“我們把舊的金首飾買了,因為價格在漲,”最近在孟買逛店的赫曼尼•沙阿(Hemani Shah)說,“雨季來臨市場走低的時候,我們再買。”

黃金有著卓越的傳導性能,因此也用於不少電子設備,幾乎每台電腦裏都有。牙科醫生用的黃金這幾年越來越少,但牙科設備供應商Dentsply International Inc.的數據顯示,僅去年一年,美國人和加拿大人補牙、換牙時選用的含金牙就有3,400萬顆。研究機構GFMS表示,全球牙科診療領域每年用掉的黃金就接近70噸。這些商用黃金占到全球黃金年供應量的15%。

其餘供應量的絕大部分──12%到15%──都被私人投資者或政府投資機構買走。這其中的絕大部分都是每塊重27磅或28磅的金條,存放在國庫、央行和商業銀行的金庫裏。

年景好的時候,投資黃金好像是一種浪費,遠不如更加現代的投資,如快速增長公司的股票。但年景差的時候,就像最近這一輪熊市期間,投資者紛紛取出部分投資,轉到更安全的領域──黃金就往往被視為避險的天堂。有些悲觀的投資者不論年景好壞都認準黃金這一條道兒,他們被稱為“金蟲子”(gold bugs)。

黃金市場上變數最大的當屬各國央行了。從黃金傳統的保值功能出發,央行一直是規模最大的黃金持有者。GFMS數據顯示,央行至今仍持有全球黃金的19%左右。但歐洲國家的央行這些年一直在拋售黃金。90年代後期金價跌至多年低點時,央行拋售達到了頂峰。現在,麵對著廉價拋售的種種指責,有些央行據估計正在買進,包括俄羅斯和某些中歐產油國的央行。這種局麵充分體現了哪怕最有經驗的金融老手也逃不過賣跌買漲的老路。

尼克鬆(Nixon)總統當政期間,美國宣布放棄金本位製。但直到目前,美國仍是全球最大的黃金儲備國,儲量超過8,000噸,價值約1,530億美元。從卡特(Carter)政府以後,美國一直沒有大規模拋售黃金,讓所有針對黃金作為某種貨幣支撐的討論消於無形。

到了2004年和2005年,金融市場出現了上市交易黃金基金,激發了投資者對黃金的新興趣。這些基金的設計類似共同基金,但可以在證交所上市交易,向機構投資者甚至個人投資者提供了一條投資黃金的捷徑。這些基金吸引到的資金越來越多──目前總值約73億美元,也就需要買入更多實物黃金來作為支撐。

這些基金買進的黃金,和大部分全球投資性黃金一樣,主要存放在倫敦。那裏有9家秘密的金業銀行為這些交易提供融資。持有基金份額的金融機構往往會要求看到實物黃金,證明自己的投資。但保管基金所持黃金的兩家銀行──匯豐銀行(HSBC Bank)和豐業銀行(Bank of Nova Scotia)──有製度拒絕這些請求。投資者必須相信審計師的話,相信這些黃金的確存在。

美國的摩根大通公司(J.P. Morgan Chase)駐倫敦的證券機構J.P. Morgan Securities是這9家銀行中的另外一家。它們偶爾會允許訪客看上一眼。黃金從金庫進進出出的頻率快得驚人,在采礦商、精煉商、珠寶商和投資者之間不停地流轉。剛從飛機貨艙裏取出的黃金往往寒氣逼人,被叉車一趟趟運進足有棒球場那麽大的地下金庫。平淡無奇的木質托架上,數十億美元的黃金靜靜閃爍著誘人的光色。

不過,即使在這個財富增值的圈子裏,競爭也很激烈。

最近某個清晨,摩根大通黃金業務主管之一彼得•史密斯(Peter Smith)桌上的電話驟然響起。迪拜某銀行需要600根成色99.9%、每根重10拖拉(印度重量單位)的金條。盯著桌上的三個電腦屏幕,史密斯撥打了瑞士某精煉商的電話,為客戶找金子。他的報價為精煉商留出了每盎司50美分的利潤空間(包運輸),這份2,250盎司黃金的訂單總價款遠遠超過了100萬美元,但摩根大通的收費隻有每盎司5美分,一共隻有區區112美元。

E.S. Browning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