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之書,古之大學所以教人之法也。蓋自天降生民,則既莫不與之以仁義禮智之性矣。然其氣質之稟或不能齊,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一有聰明睿智能盡其性者出於其閑,則天必命之以為億兆之君師,使之治而教之,以複其性。此伏羲、神農、黃帝、堯、舜,所以繼天立極,而司徒之職、典樂之官所由設也。三代之隆,其法寖備,然後王宮、國都以及閭巷,莫不有學。人生八歲,則自王公以下,至......
論語序說諸子百家之中國儒家經典著作係列:論語集注論語序說史記世家曰:孔子名丘,字仲尼。其先宋人。父叔梁紇,母顏氏。以魯襄公二十二年,庚戌之歲,十一月庚子,生孔子於魯昌平鄉陬邑。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及長,為委吏,料量平;委吏,本作季氏史。索隱雲:一本作委吏,與孟子合。今從之。為司職吏,畜蕃息。職,見周禮牛人,讀為樴,義與杙同,蓋係養犧牲之所。此官即孟子所謂乘田。適周,問禮於老子,既反,而弟子益進。昭公二十五年甲申,孔子年三十五,而昭公奔齊,魯亂。
中庸何為而作也?子思子憂道學之失其傳而作也。蓋自上古聖神繼天立極,而道統之傳有自來矣。其見於經,則允執厥中者,堯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堯之一言,至矣,盡矣!而舜複益之以三言者,則所以明夫堯之一言,必如是而後可庶幾也。蓋嚐論之:心之虛靈知覺,一而已矣,而以為有人心、道心之異者,則以其或生於形氣之私,或原於性命之正,而所以為知覺者不同,是以或危殆而不安,或微妙而難見耳。然人莫不有是形,故雖上智不能無人心,亦莫不有是性,故雖下愚不能無道心。
梁惠王問尉繚子曰:“黃帝刑德,可以百勝,有之乎?”尉繚子對曰:“刑以伐之,德以守之,非所謂天官時日陰陽向背也。黃帝者,人事而已矣。
近代何自然續《笑林》,劉夢得撰《嘉話錄》,或偶為編次,論者稱美。餘少遊秦、吳、楚、宋,有名山水者,無不弛駕躊躇,遂興長往之跡。每逢寒素之士作清苦之吟,或樽酒和酬,稍蠲於遠思矣。諺雲:街談巷議,倏有裨於王化。野老之言,聖人采擇。孔子聚萬國風謠以成其《春秋》也。江海不卻細流,故能為之大。攄昔藉眾多,因所聞記,雖未近於丘墳,豈可昭於雅量。或以篇翰嘲謔,率爾成文,亦非盡取華麗,因事錄焉,是曰《雲溪友議》。儻論交會友,庶希於一述乎!
《三水小牘》記載晚唐的異聞軼事,一部分帶有神怪色彩,故事悲慘動人,人物頗具個性。文中偶爾穿插一些詩歌駢語,文辭華麗,在晚唐小說中較有特色。
《六祖壇經》是對中國人影響最大的典籍之一,目前廣為流傳的版本是元代宗寶本。1900年郭煌莫高窟藏經洞打開之後,發現了唐和五代時期經過六祖弟子記錄整理的手抄《壇經》卷子。經研究發現:敦煌本《壇經》比宗寶本和其他版本的《壇經》,更能反映出六祖惠能當時的思想、更貼近祖惠能的真傳真諦。
這書記事蕪雜有講神異怪誕之處但多數記載尚不虛妄。
南海秋夏,間或雲物慘然,則其暈如虹,長六七尺。比候則颶風必發,故呼為颶母。忽見有震雷,則颶風不能作矣。舟人常以為候,豫為備之。惡風謂之颶。壞屋折樹,不足喻也。甚則吹屋瓦如飛蝶,或二三年不一風,或一年兩三風,亦係連帥政德之否臧者。然發則自午及酉,夜半必止。此乃飄風不終朝之義也。嶺表或見物自空而下,始如彈丸,漸如車輪,遂四散。人中之即病,謂之瘴母。嶺表山川,盤鬱結聚,不易疏泄,故多嵐霧作瘴。人感之多病,腹脹成蠱。俗傳有萃百蟲為蠱,以毒人。蓋濕熱之地,毒蟲生之,非第嶺表之家性慘害也。
秦觀文辭為蘇軾所賞識,是蘇門四學士之一。工詩詞,詞多寫男女情愛,也頗有感傷身世之作,風格委婉含蓄,清麗雅淡。詩風與詞風相近。
文王將田,史編布卜,曰:田於渭陽,將大得焉。非龍非?,非虎非羆,兆得公侯,天遺汝師。以之佐昌,施及三王。文王曰:“兆致是乎?”史編曰:“編之太祖史疇,為禹占,得皋陶,兆比於此。”文王乃齋三日,乘田車,駕田馬,田於渭陽,卒見太公坐茅以漁。
自大中皇帝好儒術,特重科舉。故其愛婿鄭詹事再掌春闈,上往往微服長安中,逢舉子則狎而與之語。時以所聞,質於內庭,學士及都尉皆聳然莫知所自。故進士自此尤盛,曠古無儔。然率多膏粱子弟,平進歲不及三數人。由是仆馬豪華,宴遊崇侈,以同年俊?少者為兩街探花使,鼓扇輕浮,仍歲滋甚。自歲初等第於甲乙,春闈開送天官氏,設春闈宴,然後離居矣。近年延至仲夏,京中飲妓,籍屬教坊,凡朝士宴聚,須假諸曹署行牒,然後能致於他處。惟新進士設筵顧吏,故便可行牒。
道之委也,虛化神,神化氣,氣化形,形生而萬物所以塞也。道之用也,形化氣,氣化神,神化虛,虛明而萬物所以通也。是以古聖人窮通塞之端,得造化之源,忘形以養氣,忘氣以養神,忘神以養虛。虛實相通,是謂大同。故藏之為元精,用之為萬靈,含之為太一,放之為太清。是以坎離消長於一身,風雲發泄於七竊,真氣薰蒸而時......
鶯鶯傳元稹貞元中,有張生者,性溫茂,美風容,內秉堅孤,非禮不可入。或朋從遊宴,擾雜其間,他人皆洶洶拳拳,若將不及,張生容順而已,終不能亂。以是年二十三未嚐近女色。知者詰之。謝而言曰:'登徒子非好色者,是有凶行。餘真好色者,而適不我值。何以言之?大凡物之尤者,未嚐不留連於心,是知其非忘情者也。'鶯鶯傳元稹貞元中,有張生者,性溫茂,美風容,內秉堅孤,非禮不可入。或朋從遊宴,擾雜其間,他人皆洶洶拳拳,若將不及,張生容順而已,終不能亂。以是年二十三未嚐近女色。知者詰之。謝而言曰:'登徒子非好色者,是有凶行。餘真好色者,而適不我值。何以言之?大凡物之尤者,未嚐不留連於心,是知其非忘情者也。'鶯鶯傳元稹貞元中,有張生者,性溫茂,美風容,內秉堅孤,非禮不可入。或朋從遊宴,擾雜其間,他人皆洶洶拳拳,若將不及,張生容順而已,終不能亂。以是年二十三未嚐近女色。知者詰之。謝而言曰:'登徒子非好色者,是有凶行。餘真好色者,而適不我值。何以言之?大凡物之尤者,未嚐不留連於心,是知其非忘情者也。'鶯鶯傳元稹貞元中,有張生者,性溫茂,美風容,內秉堅孤,非禮不可入。或朋從遊宴,擾雜其間,他人皆洶洶拳拳,若將不及,張生容順而已,終不能亂。以是年二十三未嚐近女色。知者詰之。謝而言曰:'登徒子非好色者,是有凶行。餘真好色者,而適不我值。何以言之?大凡物之尤者,未嚐不留連於心,是知其非忘情者也。'鶯鶯傳元稹貞元中,有張生者,性溫茂,美風容,內秉堅孤,非禮不可入。或朋從遊宴,擾雜其間,他人皆洶洶拳拳,若將不及,張生容順而已,終不能亂。以是年二十三未嚐近女色。知者詰之。謝而言曰:'登徒子非好色者,是有凶行。餘真好色者,而適不我值。何以言之?大凡物之尤者,未嚐不留連於心,是知其非忘情者也。'鶯鶯傳元稹貞元中,有張生者,性溫茂,美風容,內秉堅孤,非禮不可入。或朋從遊宴,擾雜其間,他人皆洶洶拳拳,若將不及,張生容順而已,終不能亂。以是年二十三未嚐近女色。知者詰之。謝而言曰:'登徒子非好色者,是有凶行。餘真好色者,而適不我值。何以言之?大凡物之尤者,未嚐不留連於心,是知其非忘情者也
全書共一卷。唐張固撰。《四庫提要》謂:“書中元和、會昌間事不一而足,非僅記宣宗事也。”其實書中還有元載、安祿山事跡,應說采摭玄宗至宣宗朝遺事,惟宣宗時事稍多而已。所記多珍貴史料。
本書所記皆唐代事。共6卷分為5部.卷一宮部為君記帝王;卷二、卷三商部為臣記公卿;卷四角部為人,記不仕者並附以諧戲;卷五征部為事多記典故;卷六羽部為物,記無所歸附的見聞雜事。
全書共四卷。唐趙元一撰。本書是記載德宗避難奉天時期的第一手資料。體例是按日敘事,多記功臣勳業及逆臣言行,以示懲勸,並常作簡短評論。其敘事記言往往較正史詳盡可信,可據以考訂事實真相,雖間有失實之處,不足為病。
由唐鄭處誨撰,記載了唐玄宗一代雜事,偶亦兼及肅、代二朝史實。本書內容涉及頗豐,文字生動,唐玄宗早年的勵精求治,思賢若渴,晚年的不理朝政、恣情聲色,權臣的炙手可熱,忌賢妒能無不躍然紙上。對我們研究開元、天寶的理亂興衰史,頗有史料價值。所記異聞瑣事,亦可資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