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飲冰子、哀時客、中國之新民、自由齋主人,清光緒舉人等。漢族,廣東新會人,中國近代維新派代表人物,近代中國的思想啟蒙者,深度參與了中國從舊社會向現代社會變革的偉大社會活動家,民初清華大學國學院四大教授之一、著名新聞報刊活動家。他的文章富有獨特的曆史視角,令人深思,啟蒙思想。梁啟超自幼在家中接受傳統教育,1889年中舉。1890年赴京會試,未中。回粵路經上海,看到介紹世界地理的《瀛環誌略》和上海機器局所譯西書,眼界大開。同年結識康有為,投其門下,後來,與康有為一起領導了著名的“戊戌變法”。本書收錄了梁啟超致孫中山、康有為、袁世凱及家屬的書信數十封。
擎一編餘數年來所為文,將匯而布之。餘曰:惡,惡可!吾輩之為文,豈其欲藏之名山,俟諸百世之後也,應於時勢,發其胸中所欲言。然時勢逝而不留者也,轉瞬之間,悉為芻狗。況今日天下大局日接日急,如轉巨石於危崖,變異之速,匪翼可喻。今日一年之變,率視前此一世紀猶或過之……
中國文學家的老祖宗,必推屈原。從前並不是沒有文學,但沒有文學的專家。如《三百篇》及其他古籍所傳詩歌之類,好的固不少;但大半不得作者主名,而且篇幅也很短。我們讀這類作品,頂多不過可以看出時代背景或時代思潮的一部分。欲求表現個性的作品,頭一位就是研究屈原。屈原的曆史,在《史記》裏頭有一篇很長的列傳,算是我們研究史料的人可欣慰的事。可惜議論太多,事實仍少。我們最抱歉的,是不能知道屈原生卒年歲和他所享年壽。據傳文大略推算,他該是西紀前三三八至二八八年間的人,年壽最短亦應在五十上下。和孟子、莊子、趙武...
戊戌政變時,以慈禧太後為首的封建頑固派大肆捕殺維新黨人,維新誌士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第6人於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慘遭殺害,史稱“戊戌六君子”。此書為六人之傳記。作於1899年1月。
以辛亥革命前後的中國農村為背景,描寫未莊流浪雇農阿Q,雖然幹起活來真能做,但卻一無所有,甚至連姓名都被人遺忘了.悲慘的地位使他倍受淩辱,而他卻自輕自賤,自欺自慰,用精神上的勝利來掩蓋實際上的失敗和被奴役的地位.後因向趙太爺的女仆求愛,被趙秀才打出門外.為討生計,被迫進城入夥偷盜.辛亥革命波及未莊時,他從縣城返回,雖一向反對造反,但見百裏聞名的舉人老爺對此驚恐萬狀,於是也不免對革命神往起來,正當聲稱造反,並沉浸於幼稚而糊塗的幻想之中時,搖身一變為革命黨的假洋鬼子揚起哭喪棒,不許他革命,趙家遭搶後,無辜的阿Q又突然被革命黨抓進縣大牢處決了。
《阿長與<山海經>》是魯迅的一篇回憶性敘事散文。選自魯迅的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本文原載於1926年3月25日《莽原》半月刊第一卷第六期。現已被編入北師大七年級上期教材(五四學年段)與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6課。
《二心集》是魯迅的一部雜文集,收錄了魯迅在1930年-1931年間所寫的雜文三十七篇。包括《習慣與改革》,《張資平氏的小說學》,《好政府主義》,《柔石小傳》,《唐朝的釘梢》《知難行難》,《智識勞動者萬歲》等。
《彷徨》魯迅先生的短篇小說集,寫作於“五四”運動後新文化陣營分化的時期。原來參加過新文化運動的人,“有的退隱,有的高升,有的前進”,魯迅當時象布不成陣的遊勇那樣“孤獨”和“彷徨”。《彷徨》表現了他在這一時期在革命征途上探索的心情。後來在《題〈彷徨〉》一詩中說:“寂寞新文苑,平安舊戰場,兩間餘一卒,荷戟獨彷徨。”這便是題名《彷徨》的來由。他在《彷徨》書扉頁上引用《離騷》詩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晚飯後出去散步,走著走著又到了這裏來了。從牆的缺口望見園內的景物,還是一大片欣欣向榮的綠葉。在一個角落裏,一簇深紅色的花盛開,旁邊是一座毀了的樓房的空架子。屋瓦全震落了,但是樓前一排綠欄杆還搖搖晃晃地懸在架子上。我看看花,花開得正好,大的花瓣,長的綠葉。這些花原先一定是種在窗前的。
《墳》是魯迅的一部論文集,收錄了魯迅在1907年~1925年間所寫的論文二十三篇。包括《人之曆史》,《文化偏至論》,《摩羅詩力說》,《娜拉走後怎樣》,《說胡須》,《論照相之類》,《論他媽的》,《從胡須說到牙齒》等。
《古籍序跋集》是魯迅為下列各書所作的三十二篇序、跋、和校後記。《古小說鉤沉》《後漢書》《雲穀雜記》《嵇康集》《誌林》《廣林》《範子計然》《任子》《魏子》《會稽郡故書雜集》《百喻經》《寰宇貞石圖》《俟堂專文雜集》《小說舊聞鈔》《唐宋傳奇集》。
《花邊文學》是魯迅的一部雜文集,收錄了魯迅在1934年所寫的雜文六十一篇。包括《女人未必多說謊》《北人與南人》《古人並不純厚》《讀幾本書》《玩具》《算賬》《看書瑣記》《漢字和拉丁化》《考場三醜》《略論梅蘭芳及其他(上)》等。
《華蓋集》是魯迅的一部雜文集,收錄了魯迅在1925年間所寫的雜文三十一篇。包括《咬文嚼字》,《青年必讀書》,《論辯的魂靈》,《夏三蟲》,《忽然想到》,《我觀北大》,《碎話》等。1926年由北新書局初版。現編入《魯迅全集》第3卷。《華蓋集》與封建主義和洋奴買辦文化思想作鬥爭,鋒芒所指,已從廣泛的社會批評轉到激烈的政治鬥爭。“我早就很希望中國的青年站出來,對於中國的社會,文明,就毫無忌憚加以批評……”《華蓋集》語言凝煉精悍,勾畫典型形象,諷刺深刻而精辟。附裘沙和王偉君插圖。裘沙和王偉君兩位藝術家以畢生精力用畫筆“揭示魯迅思想體係”,執著探索,苦心構思,大膽創造,以“理解的準確,表現的深刻,藝術的精湛”再現了魯迅的世界。
《華蓋集續編》收作者1926年所作雜文三十二篇,另1927年所作一篇。1927年5月北京北新書局初版。作者生前印行六版次。還不滿一整年,所寫的雜感的分量,已有去年一年的那麽多了。秋來住在海邊,目前隻見雲水,聽到的多是風濤聲,幾乎和社會隔絕。如果環境沒有改變,大概今年不見得再有什麽廢話了罷。燈下無事,便將舊稿編集起來;還豫備付印,以供給要看我的雜感的主顧們。這裏麵所講的仍然並沒有宇宙的奧義和人生的真諦。不過是,將我所遇到的,所想到的,所要說的,一任它怎樣淺薄,怎樣偏激,有時便都用筆寫了下來。說得自誇一點,就如悲喜時節的歌哭一般,那時無非借此來釋憤抒情,現在更不想和誰去搶奪所謂公理或正義。你要那樣,我偏要這樣是有的;偏不遵命,偏不磕頭是有的;偏要在莊嚴高尚的假麵上撥它一撥也是有的,此外卻毫無什麽大舉。名副其實,雜感而已。從一月以來的,大略都在內了;隻刪去了一篇(2)。那是因為其中開列著許多人,未曾,也不易遍征同意,所以不好擅自發表。書名呢?年月是改了,情形卻依舊,就還叫《華蓋集》。然而年月究竟是改了,因此隻得添上兩個字:續編。
廈門通信H.M.(2)兄:我到此快要一個月了,懶在一所三層樓上,對於各處都不大寫信。這樓就在海邊,日夜被海風呼呼地吹著。海濱很有些貝殼,檢了幾回,也沒有什麽特別的。
本書書名係由作者擬定,部分文章由作者收集抄錄,有的加寫“補記”或“備考”。但未編完即因病中止,1938年出版《魯迅全集》是由許廣平編定印入。這次抽去譯文《高尚生活》、《無禮與非禮》、《察拉圖斯忒拉的序言》三篇和《附記》(已錄入《華蓋集?忽然想到》注文);《咬嚼之餘》、《咬嚼未始“乏味”》、《“田園思想”》三篇的“備考”和《編完寫起》一則已移置《集外集》的有關文章之後;《序言》已移入《譯文序跋集》;《教授雜詠》的第四首係這次補入;若幹詩文則按寫作時間的先後,在順序上作了調整,若幹詩題據作者書錄的題款重新核定。
1936年10月,魯迅先生在上海逝世。魯迅先生紀念委員會為擴大魯迅精神的影響,以喚醒國魂,爭取光明編印了魯迅逝後第一版《魯迅全集》。《全集》由蔡元培任主席的魯迅先生紀念委員會負責編校,編輯委員有蔡元培、馬裕藻、沈兼士、茅盾、周作人諸先生。《全集》總目以魯迅親定的著述目錄為基礎,增加了譯作部分,並力求各冊字數大致相當。全書大致分創作、古籍校輯、譯作三大部分。各部分內容按時間先後排序。全書總計六百餘萬字,共分二十卷。於1938年6月正式出版並發行。
〖本書收作者一九二二年至一九三五年所作小說八篇。一九三六年一月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初版,列為巴金所編的《文學叢刊》之一。〗這一本很小的集子,從開手寫起到編成,經過的日子卻可以算得很長久了:足足有十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