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無一人不生知,無一物不生知,亦無一刻不生知者,但自不知耳,然又未嚐不可使之知也。惟是土木瓦石不可使知者,以其無情,難告語也;賢智愚不肖不可使知者,以其有情,難告語也。除是二種,則雖牛馬驢駝等,當其深愁痛苦之時,無不可告以生知,語以佛乘也。
羅貫中、馮夢龍共同完成的《平妖傳》(又名《三遂平妖傳》),講述的是宋朝初年的一次農民起義,北宋仁宗慶曆年間貝州王則起義被文彥博討平的故事。最初由羅貫中寫了二十回,之後馮夢龍又加了二十回,羅貫中的原貌遂不可得。現在的這本長篇《平妖傳》是對這個古典神話故事的改寫,也是對羅貫中、馮夢龍和《平妖傳》的另一個經典改編版本動畫片《天書奇譚》的致敬之作。
《八仙得道傳》(又名《八仙全書》)一書,是八仙題材的小說中,敘述八仙故事最全,情節最為豐富的一種。該書作者係清代無垢道人他自幼流落成都,師從清雲觀誌元法師長達二十八年,熟讀道教典籍,深通玄理。後又出蜀遊曆全國,曾在北京停留數載,有人慕名不遠千裏前來問道。後無垢道人因憂心當時道教統序失次,少有人知,故根據諸仙得道始末及修道情形撰成此書。
小說敘唐代開國功臣之後與奸相沈謙鬥爭事,其主要人物係羅成後代。書為《說唐後傳》續書之一。小說結構複雜,頭緒紛繁,以忠與奸的矛盾鬥爭為主線,揭露封建社會上層官僚集團結黨營私、迫害忠良的罪惡,歌頌了除暴安良、扶弱濟困的正義行為:同時交織著羅成後代羅焜、羅燦及柏玉霜、程玉梅、祁巧雲、馬金定等青年男女之間的愛情故事。情節跌宕生姿,頗能引人入勝:人物形象的刻畫亦較鮮明,幾個女性形象的塑造尤覺生動。風格樸實粗獷,語言明白曉暢,保留了民間說唱藝術的特色。
《品花寶鑒》是我國第一部以優憐為主人公來反映梨園生活的長篇小說。作為清代第一部梨園小說,《品花寶鑒(上下)》真實地反映了乾嘉時期京城梨園鼎盛和狎優之風盛行的社會現象,妓院茶樓等方方麵麵的生活實景,具有一定的曆史和文學價值。
收錄了曾氏從年輕至去世前的百餘篇較有代表性的家書,按內容大抵可分為治軍、為政、修身、治學、持家、處世、理財、交友、用人等章。
《三略》又名《太公兵法》、《黃石公兵法》,在宋神宗時期被定為《五經七書》之一。傳說《三略》由黃石公修訂,在下邳【今江蘇邳縣】傳給張良。張良悉心學習,然後幫助起義的劉邦,推翻了秦朝的暴虐統治。在與項羽爭奪天下的戰爭中,張良出謀劃策,為劉邦提供了發展策略的中肯意見,籠絡了眾多武將,最終打敗項羽,使劉邦成為漢高祖,開辟了延續四百多年的漢朝。張良是漢朝的開國元勳之一,名蓋天下,因此《三略》也身價倍增,影響深遠。《三略》分上略、中略、下略:《上略》設禮賞,別奸雄;著成敗。
南北朝時北齊文學家顏之推的的傳世代表作。他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曆、處世哲學,寫成《顏氏家訓》一書告誡子孫。《顏氏家訓》是中國曆史上第一部內容豐富、體係宏大的家訓,也是一部學術著作,其內容涉及許多領域,強調教育體係應以儒學為核心,尤其注重對孩子的早期教育,並對儒學、文學、佛學、曆史、文字、民俗、社會、倫理等方麵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文章內容切實,語言流暢,具有一種獨特的樸實風格,對後世的影響頗為深遠。
作為中華經典藏書書係之一種的《管子》,秉承該書係一貫的風格:約請專家精選篇目,簡明注釋,曉暢翻譯,保證了內容的準確、權威。裝幀高雅大方,是中國傳統文化愛好者的入門必選書。《管子》作者托名管仲,是戰國諸子中的重要著作,主要追尋、總結春秋早期政治家管仲輔佐齊桓公成就霸業的曆史經驗。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他的“富國”主張和消費刺激就業的經濟論,不僅是中國思想史中的奇異一筆,而且至今仍有借鑒價值。
宋陸佃解卷上博選第一王非一世之器者,厚德隆俊也。道凡四稽:一曰天,二曰地,三曰人,四曰命。權人有五至:一曰伯己,二曰什己,三曰若己,四曰廝役,五曰徒隸……
《禮記》,西漢戴聖對秦漢以前漢族禮儀著作加以記錄,編纂而成,共49篇。“十三經”之一。是戰國以後及西漢時期社會的變動,包括社會製度、禮儀製度和人們觀念的繼承和變化。
《春秋繁露》宣揚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的神學目的論。認為天是有意誌的,是宇宙萬物的主宰,是至高無上的神
是中國西漢桓寬根據漢昭帝時所召開的鹽鐵會議記錄“推衍”整理而成的一部著作。書中記述了當時對漢武帝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的一場大辯論。
反對讖緯神學、災異迷信。闡述了形“神”即形體同精神的關係問題,認為“精神居形體,猶火之然(燃)燭矣”,燭完則火滅,形體死亡,精神不複存在。
《戰國策》是我國古代記載戰國時期政治鬥爭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實際上是當時縱橫家遊說之辭的匯編,而當時七國的風雲變幻,合縱連橫,戰爭綿延,政權更迭,都與謀士獻策、智士論辯有關,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該書文辭優美,語言生動,富於雄辯與運籌的機智,描寫人物繪聲繪色,在我國古典文學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漢陸賈道基第一《傳》曰:'天生萬物,以地養之,聖人成之。'功德參合,而道術生焉。故曰:張日月,列星辰,序四時,調陰陽,布氣治性,次置五行,春生夏長,秋……
《論衡》是東漢著名哲學家王充的重要著作。兩千年來,《論衡》對中國哲學與中國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成為中國學術文化寶庫中的一部。王充一生著述甚豐,先後著有《譏俗》、《政務》、《論衡》、《養性》等書。這些書都是批評性極強的哲學著作,大多已失傳,唯《論衡》流傳至今。讀《論衡》,一方麵可以感受到王充堅持“疾虛妄”的旗幟,敢於“違詭於俗”、“考論虛實”的嚴肅批評精神,從中吸取思想營養;另一方麵,從王充自陷入矛盾的理論思維教訓中,得到深刻的啟發,加深對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曆史觀的理解。本書所據底本是《四部叢刊》所用之明通津草堂本,陳蒲清先生點校,又據幾種通行本予以訂正。該書納入嶽麓書社《古典名著普及文庫》係列。
是魏晉神仙道教的代表作也是集魏晉道教理論、方術之大成的重要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