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3節 智慧

  司馬懿的智慧,表現在對於敵我雙方形勢的研判。既然你諸葛亮尋求野戰、決戰,尋求各個擊破。那麽,我在險關要道擋住你,用我的時間耗你的糧食;我用大兵團固守,化解你的攻勢,讓你無法各個擊破。等你的糧食吃完了,乖乖地收起作戰地圖,卷鋪蓋走人。公元231年的祁山之戰,張郃出奇兵襲擊祁山南營,被魏延打得大敗。蜀軍撤退時,張郃追擊蜀軍而陣亡,都用血的事實說明司馬懿堅壁清野、閉關不戰的正確。

  司馬懿的戰與不戰,是智慧的問題、策略的問題,而不是勇氣的問題、榮譽的問題。古今中外,官方民間,卻一致認定,司馬懿是怯而不戰。

  《晉書·宣帝紀》(司馬炎稱帝後,追封他的爺爺司馬懿為宣帝)在結尾處,給司馬懿做了一個評注,其中說道:“觀其雄略內斷,英猷外決,殄公孫於百日,擒孟達於盈旬,自以兵動若神,謀無再計矣。既而擁眾西舉,與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無鬥誌,遺其巾幗,方發憤心。杖節當門,雄圖頓屈,請戰千裏,詐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敵,夷險之路,勞逸不同,以此爭功,其利可見。而反閉軍固壘,莫敢爭鋒,生怯實而未前,死疑虛而猶遁,良將之道,失在斯乎。”

  作者這段話的意思是,司馬懿百日平定遼東,半月消滅孟達,外斷內決,雄才大略,不愧是世之良將啊。可是,與諸葛亮對仗的時候,卻偃旗息鼓,毫無鬥誌,直至諸葛亮送來女人衣衫,才被激起一點羞恥之心。然而,還要假惺惺地千裏請戰,請來的是皇上不許出戰的尚方寶劍,徒然長敵人誌氣,滅自己威風。本來,蜀兵勇武比不上魏軍,魏軍以逸待勞,司馬懿若有勇氣幹他幾仗,打敗蜀軍,建功立業,是顯而易見的。不幸的是,司馬懿反而閉軍固壘,不敢出戰。諸葛亮活著的時候,懼怕蜀軍的實力;諸葛亮死後,司馬懿還疑神疑鬼,嚇得掉頭而逃。如此作為,可不是良將之道啊。

  《晉書》這段話的言下之意,跟諸葛亮相比,司馬懿也就算不上什麽真正的良將了。

  後世的曆史學者論及司馬懿時,多以《晉書》的評價為標杆,得出司馬懿怯戰、司馬懿不如諸葛亮的結論。

  司馬懿真的是因怯戰而避戰?因懼怕諸葛亮忍受奇恥大辱麽?

  蜀軍每次北伐,剛到敵國領土的時候,肚子填得飽飽的,鬥誌昂揚,銳氣正盛,看起來確實有點可怕。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張郃攻祁山南營的失敗以及追擊蜀軍時的陣亡,證明蜀軍是有野戰戰力的,這也是事實。

  怕不怕隻是淺層次的問題,就算司馬懿怕諸葛亮,又怎麽樣?什麽都不怕,未必是真豪傑;有時候知道怕,未必不是大丈夫;韓信還受過胯下之辱。深層次的,真正有意義的,是理念問題。

  從理念上看,《晉書》“以此爭功,其利可見”中的“功”,與司馬懿心目中的“功”,肯定是不同的概念。從字麵上看,“功”是指戰功。究其實,《晉書》作者以及後世之人所說的戰功,是戰鬥效果。司馬懿心目中的戰功,是指戰役甚至戰爭效果。

  具體來看,論將領、人數、戰力,司馬懿手下的軍隊絕不會亞於諸葛亮的北伐軍。司馬懿忍受奇恥大辱,不痛打蜀軍一場,涉及作戰意圖和作戰目標的問題。

  此時的吳、蜀兩國,已結成牢固的聯盟,兩國都在竭力(不是極力)擴張,甚至在地圖上瓜分了曹魏帝國的版圖。曹魏帝國的國策,是從長安、襄樊到巢湖三點一線的固守,並積蓄力量,伺機消滅兩個敵手。對於司馬懿來說,隻要能守住關中,就達到了作戰目標。

  這時的司馬懿,跟一千八百年後的我一樣,早已看透了諸葛亮所謂的北伐,隻是莫名其妙的折騰。那就讓他折騰去吧,既然能達到作戰目標,又能讓敵人窮折騰,死折騰,何樂而不為呢。我自安如磐石,你要拿一籃籃雞蛋來碰,隨你吧。送女人衣衫這樣的小把戲,對付村婦匹夫還可以,我老司馬是什麽人?

  至於司馬懿頂不住部下的壓力,向朝廷請戰,隻是對魏軍主戰派將領玩的一個障眼法。這一點,連諸葛亮的學生薑維都看得明明白白。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戰役一旦開始,哪次戰鬥打與不打,何時打,如何打,打到什麽程度,根本就用不著請示朝廷。辛毗來到司馬懿大營以後,以皇帝全權特使的身份,手持尚方寶劍,製止將領們的激憤行為,也隻不過是與司馬懿演的一出雙簧。

  一句話,諸葛亮愛打你打去,俺司馬懿不打,吃飯、喝酒、看書、睡覺。

  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傾巢而出,不同尋常。到達前線後,求戰的心情不是一般的急切。在國際上,各國政要包括司馬懿在內,都認為諸葛亮是個謙謙君子。這次,諸葛亮竟然用女人衣衫來羞辱他的對手,司馬懿可能從諸葛亮這個反常的行動中,嗅出蜀軍大營中的一絲不祥氣味,這就更加堅定了他閉門不戰的決心。

  所以,當蜀軍的使者送來女人衣衫的時候,司馬懿不僅沒有勃然大怒,喝斬來使,反而心平氣和地招待使者喝酒聊天,和藹可親地與使者進行親切友好的交談,開口閉口不談軍事,隻問諸葛丞相的飲食起居情況。使者說,俺們丞相起早摸黑,日理萬機,辛苦得很,士兵二十板以上的軍法處置都要親自定奪,而每天食不過三升。司馬懿不禁感慨,諸葛亮事煩食少,豈能長久。

  諸葛亮聽了使者的報告以後,也不禁感慨,知我孔明者,隻有司馬懿啊!隻有當時的司馬懿也許了解蜀軍北伐的動機和諸葛亮內心的痛苦。從相關情報來看,司馬懿很可能已得出一個結論:諸葛老弟快玩完了,諸葛亮玩完後的蜀國,就更沒得玩了。那就幹脆抱定一個宗旨:不打,再睡幾覺。

  知人者智,知己者明。諸葛亮率領十萬大軍,進行稀裏糊塗的北伐,求戰而不得。求戰而不得,就用女人衣衫羞辱司馬懿,司馬懿偏偏不上當。諸葛亮了解自己麽?了解司馬懿麽?司馬懿知道諸葛亮尋求野戰、決戰,卻偏偏深溝高壘;諸葛亮用激將法誘使自己出戰,麵對奇恥大辱,卻泰然處之,並借用最高權威化解將士們的激憤。

  司馬懿預感到蜀軍的北伐和諸葛亮的生命已是強弩之末,安然等待蜀軍失去最高統帥後的撤退。可以說,司馬懿是真正的智而明。

  什麽叫不戰而屈人之兵?至少,司馬懿這一招,算是不戰而退人之兵吧?

  什麽叫智慧?明目標,察形勢,度人心,這就是智慧。

  後世之人,尤其是不少的曆史學者,認為司馬懿的不出戰,是怯弱,是害怕諸葛亮,是司馬懿被諸葛亮嚇破了膽。

  依我看,司馬懿的不出戰,並不是被諸葛亮嚇破了膽,倒是諸葛亮被司馬懿氣破了腦血管——腦溢血,或被司馬懿氣閉了心血管——心肌梗塞。

  《三國演義》中,羅貫中讓諸葛亮不費一槍一彈,氣死周瑜,罵死王朗(這兩件事都是羅貫中的杜撰),諸葛亮的唇槍舌劍,氣勢磅礴,令人心儀。

  這一次,諸葛亮被司馬懿氣死,諸葛亮的粉絲們當然不甘心,不僅不說諸葛亮被司馬懿氣死,反而要振振有詞地說,即使死了的諸葛亮也把司馬懿嚇得落荒而逃,司馬懿不是被嚇破了膽麽?《晉書》的作者更是有意思,說司馬懿與別人作戰,堪稱世之良將;而與諸葛亮對壘,就有失良將之道。明眼人一看便知,《晉書》作者的醉翁之意,在於揚諸葛貶司馬。

  在與諸葛亮的兩次軍事對抗中,司馬懿對自己的戰役目標很明確。這個時候的曹魏帝國,在積蓄力量,伺機消滅兩個敵國,處於守勢,並沒有進攻蜀國的軍事意圖。

  司馬懿的軍事目標和任務,是不讓諸葛亮占領長安。在軍事目標明確的情況下,司馬懿對自己該采取的方法和手段也很明確,那就是等待諸葛亮糧盡退軍,甚至在等待諸葛亮的死亡。對於諸葛亮的軍事能力和蜀軍的戰力,司馬懿了然於胸,成竹在胸。

  司馬懿剛到長安時,他的弟弟司馬孚對戰局很是擔心,給司馬懿去了一封信,司馬懿在回信中說,諸葛亮誌向遠大而不察形勢,謀劃多多卻缺少決斷,窮兵黷武卻不知隨機應變。雖率十萬大軍而來,卻已在我的算計之內,打敗他是毫無疑問的。

  司馬懿並不是什麽輕浮之輩,不可能在家信中對自己的弟弟吹什麽牛皮。司馬懿對弟弟說的家常話中,透出他的深沉機智以及對形勢的洞察、對人性的體悟,絲毫看不出對戰局的惶恐,對諸葛亮的懼怕。如果有必要,司馬懿還是“該出手時就出手”的,也是敢出手的。

  司馬懿可謂是諸葛亮的知己。士為知己者死,諸葛亮碰到這樣的對手,應該是死無憾恨的了。不過,諸葛亮的心胸的確比較寬廣,不至於臨死前說出“既生亮,何生懿”這樣令人氣短的話來。

  學者們也可以找出諸葛亮的確厲害的證據來,而且要司馬懿親口說出來。《三國誌·諸葛亮傳》記載,諸葛亮死後,北伐軍內訌之後班師回朝,蜀軍退軍後,司馬懿檢查諸葛亮留下的行軍布陣的後勤設施,感歎,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啊。

  請注意,在這裏,司馬懿並非說,諸葛亮是天生的將才;而是說,諸葛亮是後勤管理的天才。司馬懿是在察看諸葛亮留下的後勤設施後,才說這番話的,當然說的是諸葛亮的治軍(而非布陣)之才。《三國誌》的作者陳壽說,諸葛亮“理民之幹,優於將略”。司馬懿在與諸葛亮交手的時候,早早就作出了總結。

  拿現在的話來說,諸葛亮做個國務總理,比當總司令合格得多。諸葛亮即使到軍隊幹活,最好的職務是參謀長或聯勤司令;做總司令,是勉為其難的。

  諸葛亮的打仗,避開目標錯亂、宗旨離散以外,就其作戰方法而言,根本談不上什麽藝術性。當然,我這樣評價諸葛亮,很多人會拍案而起,怒不可遏。

  諸葛亮的神謀鬼算,是羅貫中晚上喝了點小酒,睡不著的時候想出來的。諸葛亮轟轟烈烈的戰爭,是羅貫中在紙上揮毫潑墨幫他打的。當然,諸葛亮的功勞也不能隻歸於羅貫中一人,後世之人也添了不少油,加了不少醋,出了不少力,費了不少勁。

  七擒孟獲,不過是收服了邊遠山區裏的幾幫叛亂山民。五次北伐,真正動真格的隻有第一次和第五次。第一次,街亭大敗,損兵折將,斬了愛將馬謖,自己連降三級。第五次,司馬懿睡大覺,諸葛亮賠了老命又折兵。第四、第五兩次北伐,與司馬懿近距離接觸的結果,就可以看出到底誰厲害。

  從文學的角度,情感可以掩蓋事實。從曆史的角度,事實勝於雄辯。

  司馬懿這個人,可以說是出將入相,文武全才;文理兼修,上下通透;上馬打天下,下馬治天下。能做聯勤部長,能做參謀長,更能做總司令,理民行政,也不在話下。

  司馬懿中青年時代,幹過相當於地方政府財政局長、人事部司長、國務院辦公廳主任(曹操時代)、國務院秘書長(曹丕時代)等一係列職務,深得上級賞識,處處表現出卓越的行政能力。

  在行政管理方麵,諸葛亮瑣碎繁雜,不得要領;司馬懿抓大放小,綱舉目張。諸葛亮是行政管理人才、參謀型人才;司馬懿是綜合型人才、統帥型人才。

  概而言之,比行政能力,諸葛與司馬之間,各有所長。比政治能力,司馬懿隱忍狡詐,伺機而動,諸葛亮稍遜一籌。比軍事能力,尤其是比綜合能力,諸葛亮可以跟司馬懿比,但隻能作對比,不能作類比。

  司馬懿的作戰,是獨特的,與別人沒法比較。司馬懿自己進行的不同戰役的戰法,自己跟自己比,才能充分展示其藝術性。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