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是非爭議 自有評說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任何一個曆史人物我們都不能企求完美,而應站在當時特定的曆史環境中進行審視。關於世人對楊士奇有些方麵的看法,我想談點自己的意見。

  一、關於“忠貞仁義”

  明初的政治鬥爭是複雜尖銳而且殘酷的。惠帝剛剛繼位,當他欲行削藩時,便引起了燕王朱棣的反叛。朱棣美其名曰“靖難之役”,實則是“清君側”的故伎重演而已。不到四年,惠帝便被他趕下了台,生死不明。燕王繼位成了成祖皇帝,年號永樂。藩王纂位,宮廷易主,這對明王朝是一場極大的變故,剛剛休養了三十多年的百姓,又一次橫遭戰爭蹂躪,而以方孝儒為首的建文舊臣,因為堅持封建的法統觀念,不堪新命,被列為奸臣,成批成批地遭到屠殺。在這場政變中,楊士奇曾與解縉、胡廣、金幼孜、黃維、胡儼、周是修等約同死義,可是朱棣一進城,除周是修在國子監尊經閣自縊而死,還有一個吉水籍的王艮也飲鳩身亡外,解縉、士奇等人則改弦易轍,皆“叩馬首迎附”,參加了迎燕王入城,擁燕王登基的行列。

  對楊士奇的這種做法,世人有兩種不同的議論,一種是純粹從封建宗法、倫理的角度出發,持“烈女不嫁二夫,忠臣不事二主”和“食人之祿,死人之事”的迂論來詆毀楊士奇;另一種則截然相反,稱讚他“有擁立功而口不言,類文彥博。”是政治家明智的抉擇。燕王與建文之爭,是皇室內部的權力爭奪與轉移問題,與秦、漢改朝,魏、晉換代不同,與宋和元、明和清的民族矛盾更不相同。“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他還是認清了大勢,順應了潮流,沒有稀裏糊塗地成為殉葬品。論人是非,尤其是曆史名人的是非,應看他對當時的國計民生起的什麽作用,對後世有著什麽樣的影響。春秋時齊國的公子小白(後來的齊桓公)與糾在父親齊襄公死後,兄弟爭國,最後公子糾失敗死了,他的兩個主要助手一叫召忽,殉難而死,一個叫管仲,沒有殉難,反而投靠小白,作了桓公的宰相,忠心耿耿地輔佐桓公。後來他以“尊王攘夷”之策,使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對其評價為:“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論語·憲問》)清代的論者稱楊士奇“公之功,更甚於管仲。明代非詞林不諡‘文’,‘文貞’之諡尤不多見,公由薦辟出身而競得之,是豈可以‘貞女不嫁二夫,忠臣不事二君’繩之耶迨我朝雍正二年,詔公配享曆代帝王廟,事久論定,愈足見公之勳業,在明代固當首屈一指矣!”(肖敷政《重刻東裏全集序》)倒是很有見地。

  二、關於台閣體

  明朝前期,在政壇和文壇都以“三楊並稱”,楊士奇是明台閣體的盟主,他對台閣體的形成和發展起了重要作用。他的文風成為台閣體的典範。後人對台閣體頗有微詞,但我們對此應有正確的認識和評價。

  作為應製唱和歌頌盛世氣象的一種宮廷文學,台閣體的出現並非偶然,從我國古代文學發展過程來看,是有其文學傳統和曆史背景的。台閣體屬於我國古代宮廷文學的一種,我國宮廷文學的源頭可追溯到《詩經》的“雅”和“頌”,然後是西漢大賦,始於南朝的宮體詩,唐朝上官體,宋代西昆體,接下來才是台閣體,之後有茶陵派。這些宮廷文學派具體來說各有特點,但總的看來,都以宮廷生活為描寫對象,歌頌太平盛世,在文學地位上都起過引領和規範一代文學的作用。

  與宋之西昆體派相類似,台閣體派也帶有激發文學革新思潮的因素。它是在當時特定政治和時代環境中產生的。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台閣作品是台閣大臣內心情感的自然流露。三楊曆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四朝,他們不僅是這一曆史時期的見證人,還是四朝政治的參與者。他們生活在涵濡深恩,優遊帝側的環境中,鳴太平之盛,頌天子之恩,是其內心的自然願望和當然責任。

  楊士奇的詩文多為應製、應人之作,颯颯雅音,風格雍容平易,逶迤有度,醇實平正。他的詩歌題材較廣泛,數量也多,雖然有時會因為題材相同而顯出淺易單調的毛病,但總體上應該值得肯定。其文多序跋、墓誌銘、墓表等應用、應酬之文,繼承了“文以載道”的文學傳統,關乎教化,溫柔敦厚。

  台閣體的出現和興盛,與其所處的時代境際與所懷的個體時代體驗是緊密相關的。出生於元至正末年的楊士奇,切實地經曆了元末明初的兵火和動亂,見證了由此造成的巨大創傷。(《東裏文集》)進而將前後時代對比而言:“自吾之幼而壯而老,於今八十年,朝廷清明,禮教修舉,四境晏然,民遠近鹹安其業,無強淩眾暴之虞,而有仰事俯蓄之樂,朝恬夕嬉,終歲泰安而恒適者。”(《東裏續集》)這種由亂而治的人生經曆,體現到文學創作中必然會展現出一種樂觀主義的情調。而且史實表明楊士奇生活的主要時期永樂至正統年間,與元明之際和明後期相比,這一時期不能不說是政治比較安定、社會比較太平,史稱“仁宣之治”的曆史局麵就是這期間出現的,欣逢盛世,可謂是不能不有感而發。他的詩作都是當時社會盛況和作者心情的一個真實反映,而不是無病呻吟,更不是純然的阿諛粉飾之作,它是詩人主觀情誌在詩歌創作中的自覺表現。

  綜上所述,楊士奇的應製詩不可避免地存在著應製詩所具有的某些先天缺陷,但從個體與社會所處的曆史交點來看,我們能明顯地感受到,楊士奇的應製詩雖然高唱時代讚歌,但卻不是純粹的歌功頌德、阿諛奉承,而是一種內心的真情流露和創作的自覺追求,具有很強的文學感染力和時代意義。因此,即使反對“台閣體”的以明代中期文學家李夢陽為首的“七子”對他的詩文也大加推崇,如李夢陽就曾寫詩稱讚道:“宣德文體多渾淪,偉哉東裏廊廟珍”。

  至於三楊過後台閣體弊端百出,主要還是由於末流者淺薄模擬,而且當初的太平盛世景象已一去不複返,這種緊跟政治和時代的應製文風,也必然會隨著政治時局的轉變而衰落。《四庫全書總目》卷170《楊文敏集》提要稱:“平心而論,凡文章之力足以轉移一世者,其始也必能自成一家,其久也無不生弊,微獨東裏一派,即前後七子亦孰不皆然。不可以前人之盛並回護後來之衰,亦不可以後來之衰並淹沒前人之盛也。亦何容以末流放失,遽病士奇與榮哉。”我認為這是對台閣體比較公允的評價。

  三、關於家族教育

  《明史》稱楊士奇有學行。有學行又居高位,楊士奇應該不僅會“治國平天下”,更會“齊家”,我們從《楊氏族譜附錄·文貞公家誡》可以看出他對家人的嚴格要求。他雖然遠在京師做官,但不斷通過書信的方式訓戒自己的晚輩,要詩書傳家,團結鄉鄰,安守本分,不能借他的勢力欺負人。他的一個侄子在衙門做事,有次用官府的紙張給他寫信,竟因此而遭到了他的訓斥:“爾在衙門內豈可向人索官紙寫私信?雖是半張,亦係官物,但舉發即有罪,今後切戒,毋蹈前非!”(《文貞公家誡·示侄孫挺》)凡片紙之利,隻要係官物,亦不圖之,其廉也若此。

  對待後輩,他首先是不思廣置家產,而是再三勸戒他們努力讀書,不可斷絕讀書種子。他在正統二年《文貞公家誡·示長新婦》中講道:“吾儒者之家,不可思量要富,戶下田不許過百二、三十石,戶下糧不過三四十石,盡足歲月,切不可過多。過多則後來必累子孫,為父母不可無遠慮,切記切記!隻是許多田糧在戶,後來科舉,子孫也自難當。”在大地主階級開始大肆侵吞百姓,兼並土地的時候,士奇仍然堅持不讓子孫廣置田產,這種思想真是難能可貴,他和那些千方百計漁肉鄉民的貪官豪強相比,形成了多麽鮮明的對照!

  在《示稷子》中寫道:“吾兒須謙和處鄉裏,凡事忍耐,不可使氣性,但憑道理為上策也。子路大賢,喜聞自己過失,所以令名無窮。今人有過失,不喜聞規戒之言,所以終陷為小人,而災害及矣。吾兒自今宜勉力為善,有人進善言者,便虛心聽從,切不可拒善言不納也。”“鄉鄰有過一切容之,勿與計較,凡災傷之處,田租當體恤寬免,慎毋過刻也。”他教導兒子謙和處世,寬厚待人。對一些違法不善者,不惜勸戒族人動用家法,甚至送官治罪。“吾先世皆貧,然從來清白相傳,不肯苟利。故出仕者皆有冰蘖聲,……”“子侄有善行好學者,交共禮之重之。若有分外不律,不受訓誡者,稷會諸兄弟數其罪而笞之,不可容恕。如又不悛(改過),明告於官,請治以不孝之罪。”(《文貞公家誡·示侄孫挺》可以說在對家族成員如此嚴格要求、嚴厲訓誡,在中國曆史上的大臣中也是不多見的。但也許是他光顧著國家了,也許因年老體弱精力所限,也許是楊稷頑固不化,自家的後院卻起了火,其子楊稷仰仗老爺子有權,傲慢無禮侵暴殺人,遭到了言官們的交章劾舉。礙於楊士奇的麵子,皇上並沒有立即下旨治罪,但是接著又有人告他兒子“橫虐數十事”,皇帝這才下令查治。

  一生清廉,嚴於律己的楊士奇哪經得起這樣的打擊,一代名相最終憂鬱而死。

  楊士奇死後,其子楊稷被繩之以法。

  泰和人羅璟(1432-1503),字明仲,號冰玉,明朝天順八年(1464)甲申科探花,自小生活在楊士奇家,後科舉入仕任職翰林院,應該說耳聞目睹了楊士奇的言行,他對楊士奇的德行非常稱道,在《冰玉集》中載:“燕山嶽先生正,姑蘇陳先生鑒,瓊山邱先生浚,適同史事。三先生博學,傲睨一世,人物少可其意者。獨推服公,謂公立朝遇事直言,雖忤不易,類唐魏征;處置大事不動聲色,類宋韓琦;有擁立功口未嚐言,類文彥博;凡有薦引不使人知,類王旦;心在國家生民,先憂後樂,類範仲淹;文章雍容醇厚有三代氣象,類歐陽修。”時人有如此高的評價確屬不易。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