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節 畢生致力於教育

  “我想,人有兩個肩膀,應當同時發揮作用。我要用一個肩膀挑著送貨上門的擔子,把科學知識和科學工具送到工人師傅手裏;另一個肩膀可以作為人梯,讓青年們踩著攀登科學的更高一層山峰,然後讓青年們放下繩子,拉我上去再做人梯,再登高峰。”

  這是華羅庚在67歲的時候說的,他所說的也是他所做的。他用一個肩膀扛著應用數學的擔子,把實用的知識交給了工人師傅;他用另一個肩膀在為國家輸送著大批的大才,除了培養出我國數學界大批的科學家外,他也十分關心中學生、小學生的成長。

  華羅庚是新中國在中學生中開展數學競賽的創始人和組織者。

  1953年,華羅庚隨同中國科學院訪蘇代表團到了蘇聯,在那裏他們學到了無數的寶貴經驗,其中主要內容之一就是舉辦數學競賽會,因為這是和在學校中成立數學小組同等重要的引導青年進入科學的最先一環。

  這樣的競賽會不但可以鼓舞青少年們對學習數學的興趣,而且對提高中學的數學教學質量、推動和幫助其他各科的學習都是極有意義的。

  1956年5月,華羅庚在北京、天津、上海、武漢4個大城市舉行數學競賽。

  1956年5月31日,他在《光明日報》上發表了《寫在1956年數學競賽結束之後》的文章,總結了這次數學競賽的成績。

  他在這篇文章中寫道:

  在這次競賽中,最好的成績幾乎達到了我們預計的最高水平。一般來說,絕大部分都達到了優秀中學生的水平。在第一次數學競賽中,就出現這樣優秀的成績,實在使人十分興奮。

  這顯示了新中國青年們的卓越才能和學習毅力,也說明了我國的科學事業中,已經湧現了強有力的後備隊伍。

  在這裏,我為青年朋友們的出色成就而慶幸。我也希望,這次的競賽帶給優勝者的不是驕傲和自滿,而是更加謙虛,更加努力,繼續和同學們一起共同前進。我更希望,沒有錄取的同學不要氣餒,不要為一時的失敗而喪失了信心。在長距離的賽跑中,它的優勝者是最有持久力的人。

  這段熱情洋溢的講話,對我國中學生有極大的鼓舞力量,同時也讓他們端正學習態度,勝不驕,敗不餒。

  華羅庚還專門為中學生深入淺出地撰寫了《從楊輝三角談起》《數學歸納法》《談談與蜂房結構有關的數學問題》《從祖衝之的圓周率談起》《從孫子的“神奇妙算”談起》等書。

  同時,華羅庚對中學數學教材也提出了幾點建議。

  首先,他認為我國用了中小學12年的時間去教授蘇聯學校裏10年所學的內容,我們應該在蘇聯十年製的內容外,再添加上兩年的數學教材。

  其次,對應當添加什麽科目的問題。華羅庚認為應該添加解析幾何、微積分大意、概率初步、代數的秦九韶法。

  同時,華羅庚還要求中學生們養成“肯想善算”的習慣,隻有這樣,才能將數學知識和實際結合起來。

  華羅庚不僅僅關注中學生的數學學習,對他們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等也都十分關心。

  他曾列舉了蘇洵27歲的時候才發奮讀書的故事。告訴大家要刻苦學習,不要怕晚嫌遲,“發憤早為好,苟晚休嫌遲,最忌不努力,一生都無知”。

  他還列舉了王冕從小貧苦,不能從師學畫,最後自己看著荷花臨摹,成為大畫家的故事。告訴大家如果沒有老師不要怕,隻要刻苦自勵,自學也是可以有所成就的。

  他又列舉了韋莊的詞:“街鼓動,禁城開,天上探人回。鳳銜金榜出雲來,平地一聲雷。鶯已遷,龍已化,一夜滿城車馬。家家樓上簇神仙,爭看鶴衝天。”

  他告訴大家雄心壯誌不可無,浪漫主義的幻想也要有,但不畏艱苦、逐級攀登的踏實功夫更不可少。老老實實、實事求是,不要輕視平淡的一步,前進一步進一步,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

  華羅庚對中學生的關心、教育,可謂苦口婆心、殷切之至了。

  他對紅領巾小朋友也很關心。1984年4月,北京市幸福村中心小學五年級(1)班的一群“數學迷”寫信給華羅庚,希望能夠見到他。

  華羅庚在百忙中,熱情洋溢地寫詩鼓勵他們為祖國四化獻身打好基礎:

  收到雞毛信,愧怍在我心,

  為國做得少,深愧對人民。

  自幼立下淩雲誌,長大永懷奮發心,

  為四化獻身,兩番業必成,

  發展規律在,後人超前人。

  遠行始於腳下,登高必從底層,

  基礎打得鞏固,萬丈高樓建成。

  華羅庚的足跡幾乎踏遍華夏民族的每一寸土地,隻要有時間他都會去學校轉轉,因為在他眼裏,青少年是祖國的希望,是民族的未來,教育要從小抓起,人才要從小培養。

  他曾經三次到母校金壇中學視察、講話,用自己自學成才的經驗和新、舊社會知識青年的成長條件作對比教育學生。他也視察過金壇二中、省立常州中學等學校,對學校師生是極大的鼓舞。

  1961年9月,華羅庚來到了省立常州中學,他的到來,受到了全體師生的熱烈歡迎。他視察了校容校貌,了解了教學情況,應校領導的邀請,向全校師生作了一次熱情洋溢的講話。

  在講話中,他鼓勵大家要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而頑強學習,勇攀科學高峰。

  華羅庚說:“科學是日新月異長期發展而來的,對攻克科學堡壘必須認識它的長期性和艱巨性。正因為如此,就要求大家必須具有鍥而不舍、勤奮踏實的精神,要勇於付出長期艱苦的勞動。”

  台下的聽眾給予了熱烈的掌聲。

  華羅庚接著說道:“一曝十寒是要不得的。在科學領域裏,成功的科學家幾乎沒有一個不是辛勤的耕耘者。有些人在工作中碰了釘子,走了彎路,於是就懷疑起自己的才能來。其實,許多科學家都是經過多次的失敗,走過許多彎路才獲得成功的。一個科學家在他攻克堡壘的長征中,失敗的經驗遠比成功的經驗豐富得多。重要的是不灰心喪氣,善於從失敗中吸取教訓,不斷總結經驗,繼續前進。遇到困難和挫折,不要悲觀失望,而要堅持不懈,堅忍不拔,鍥而不舍,持之以恒。”

  接著,他聯係自己的切身體會,談了數學這門課的特點。

  他說:數學是一門非常有用的學科,它不但對建設祖國很有用處,而且數學還是一切科學的有力助手。現代科學的發展,使數學顯得更重要了。不但和數學相近的力學、物理學等需要用數學,甚至在經濟學、生物學等方麵,也給數學開拓了廣闊的天地。

  “另一方麵,像體操能使身體健康、動作敏捷一樣,數學能使你思維嚴密、敏捷。數學是科學的語言,通過它,人們才能把自然科學中頭緒紛繁的現象簡便地、深刻地表達出來。”

  針對有人認為數學太抽象、太難學的觀點,華羅庚說道:

  “數學也難學,也不難學。說它難,是因為科學中沒有一門是信手拈來的;說它不難,是因為既然是一門學問,那就總會一步一步地鑽研出來的。數學雖抽象,但不枯燥。正因為抽象,它反映的問題就愈普遍,因此應用的地方就愈廣。也正因為應用廣,在大量的事物中才能抽象。因此,數學是生動活潑的,也是有血有肉的,也是很有趣味的。”

  對他的觀點,華羅庚還舉了一個生動的例子:“不久前我從報上看到蘇聯向太平洋某水域發射了火箭,從公報得知火箭進入由4個點構成的一個梯形水域。根據這些數據,我們就可以用數學方法推算出火箭發射的軌道和地點來。數學在現實生活中不是很有用處嗎?”

  師生們都從中受到了啟迪,回應給華羅庚以雷鳴般的掌聲。

  接著,華羅庚聯係自己的治學體會,開導教師們,治學一定要有正確的方法。在講到讀書方法時華羅庚指出,獲得書本知識是一個“從薄到厚”再“從厚到薄”的過程。

  他說:“所謂‘從薄到厚’就是在沒有弄懂書的內容之前,書顯得很厚,還未真懂之時,隻是局限於對書本內容局部的、表麵的了解;在真懂了之後,就會感到書本變薄了。所以說‘由厚變薄’的過程,是一個思考的過程,是分析與綜合的過程。”

  接著他又引用了孔子的一句話,“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他說:對思而不學的人,大家都容易看到其錯誤,而對學而不思的危害則往往認識不清。例如有的人滿足於死背公式。事實上,所有的知識,靠背是背不過來的,何況層出不窮的新知識又如何能‘背’出來呢!即使一個人隻善於背書,那也不過是一隻‘書櫥’,並不能用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

  “因此,讀書必須思考,就是要分析與綜合,讀完一本書之後,要作解剖工作。對其中重要的結論,必須分析其依據是什麽。分析定理證明過程時,要了解其中心環節,這可把證明過程顯示得又簡單,又直觀。”

  “這樣,弄清楚書本內容的來龍去脈和互相聯係的中心環節,並加以綜合整理之後,然後達到了實質上的了解,從而將書本‘從厚變薄’,也就是把內容真正消化了。”

  華羅庚又說:在讀書時還要做到‘瞻前顧後’‘左顧右盼’。所謂‘瞻前顧後’,就是在學習一門學科時既要知道前人在這個領域內已總結出來的經驗和達到的水平,又要看到這門科學的發展趨勢,它對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將要發揮的作用。

  “所謂‘左顧右盼’,就是在鑽研一門學科時,不能孤立地看這門學科,而是要弄懂與它有密切關係的、鄰近的其他科學,這樣才能學好這門學科。”

  他強調既要重視打好基礎,又要正確處理博與專的關係。他對比了新舊社會不同的學習條件,聯係他在艱苦的條件下自學成才的經曆,語重心長地希望青年一代要充分利用良好的學習條件,培養自學能力,刻苦鑽研,持之以恒,希望家鄉的學校能為祖國培養出大量的優秀建設人才來。

  會後,華羅庚還欣然揮筆為省立常州中學數學教研組書寫了“數學是攀登科學高峰的天梯”的題詞,全校師生為此受到了很大的鼓舞。

  1963年11月,華羅庚再次來到常州中學視察。在教師座談會上,史紹熙校長向他匯報了學校教育、數學工作情況。

  當他聽到該校貫徹全麵發展、因才施教原則,重視培養學習上的“尖子”,還開展了包括數學在內的多種課外科技活動、開展數學競賽並取得良好成績的情況時,華羅庚點頭微笑,表示滿意和讚許。在座談中,他聯係自己的體會,強調治學的態度要嚴謹,要獨立思考,對於書本上的知識不能迷信。

  華羅庚說:“在人們的一生工作中,有老師是不經常的,而沒有老師指引是經常的;遇到問題,從書本上找到答案是不經常的,找不到答案是經常的;成功是不經常的,而失敗則是經常的。”

  他要求大家學會自學和獨立思考。

  他說:“培養了獨立思考能力,不但能保證我們在校學習好,而且能保證我們將來能夠不斷地提高。青年們一定要學會自學,重視自學能力的培養,還要重視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才能保證學習好。學習中遇到有些看法不一致的問題必須獨立思考,進行分析,還要親自調查研究,才能得到正確的結論。”

  隨後,他舉了一個例子說明:蜂房的六麵體構造中,除了底麵外,其他五麵都是正六邊形結構,而底部則是菱形結構。關於菱形夾角度數的計算,他對書本上的敘述有懷疑。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他除了親自計算、實地測量外,還特地到北京植物園去請教了養蜂專家,才弄清過去書本上對菱形夾角度數的敘述是由於對數表上印錯了一個數字而造成的錯誤。

  這個例子是他通過調查研究、思考分析,終於糾正了錯誤的親身經曆。他以身言教,使教師們深受感動,決心在教學中堅持嚴謹的教風,要重視對學生自學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

  在座談中,華羅庚還強調,對中學生來講,一定要練好基本功,才能打好數學基礎。基本功一定要練得很紮實、很熟練。熟了才能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會背不一定就熟。

  熟,就是要掌握基本精神、基本原理,能夠靈活運用。隻有苦練、練熟,做到熟能生巧,才能獲得技巧。在獲得技巧後還必須經常溫習,做到“拳不離手,曲不離口”,才能打好基礎。在練基本功時切忌“好高騖遠”,必須循序漸進,一步一個腳印地前進。

  華羅庚的諄諄教導使全校廣大師生深受教育,深受鼓舞,使得該校在“三個麵向”和全麵發展方針的指引下,培養出一批優秀的人才。

  華羅庚不僅對青年一代的成長關懷備至,對他的恩師也是尊崇有加。華羅庚從一個頑童到一個大數學家,他的成績與王維克老師是分不開的。

  華羅庚去清華大學後,不到8年就當上了教授,成了名人。但他一直未忘王維克老師對他的關懷和栽培。他不僅時有書信向老師問候,而且幾次回金壇都去登門拜望老師。

  由於戰爭的關係,他們師生在新中國成立前後曾一度失去聯係。1950年,華羅庚在北京突然收到王維克老師的一封信,得悉老師閑居在家,渴望能以有生之年報效國家,並有部分不用藏書想出售。

  華羅庚立即為老師奔波聯係。在他的引薦下,很快商務印書館聘請王維克擔任編審員,使這位著名翻譯家、教育家得以為新中國貢獻力量。

  王維克到北京後,華羅庚在百忙中多次擠時間去住所看望他,並用專車把老師接到家裏設宴款待。師生在歡笑中談論往事,傾訴衷腸。

  可惜相聚不長,1952年4月王維克不幸患胃癌逝世於金壇。華羅庚得知這個消息後,十分悲痛,但因為工作無法脫身,隻好一麵寫信給師母陳淑表示哀悼,一麵托內弟代他到靈前吊唁。此後,他便如親人一樣關心著陳師母及其子女。

  1961年底,華羅庚自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次回故鄉金壇。他在母校金壇中學作了“天才在於勤奮,知識在於積累”的著名講演。在講演中,他曾數次提到已故王維克老師平時對他的教誨與勉勵。

  這一次,由於逗留時間短,活動安排緊,來不及去看望師母,心裏很不安,臨行隻好請人送去一封親筆信表示歉意。

  1963年10月,華羅庚第二次重返故鄉。當時,他以全國人大常委會代表的身份視察江蘇,為了拜望陳淑師母他特意繞道金壇。

  那天上午,他由當時的縣委書記等陪同,徒步來到陳師母家。華羅庚在師母家堂前高掛的翁同龢所寫“排列書史,不類時倫”的對聯處悵望許久,才默默離去。

  陳師母感到了其真情實意,第二天午後,便和次子福洪帶了幾十個雞蛋,去縣委招待所看望華羅庚。陳師母和華羅庚足足暢談了一個多小時。

  但他雞蛋一個也不肯收,隻肯收下陳師母買給他孩子的兩條小手帕作為留念。臨別前,華羅庚還把北京帶來的一隻板鴨、一包紅棗和一雙尼龍襪贈送給師母。

  1980年,華羅庚到江蘇推廣“優選法”與“統籌法”再次回到金壇故鄉。當記者問及他此行主要有哪些活動時,他直率而爽朗地笑著回答:“我這次回金壇,第一件事是看望我的師母陳淑;第二件事是去母校金壇中學看看。”

  這次他一到金壇,就請陳師母到招待所,一見麵就用地道的家鄉話親切地喊著:“師母好,淑老師好!”

  然後華羅庚又親熱地扶師母坐下。當陳師母把一本簽上自己名字、重新出版的王維克老師的譯著但丁的《神曲》贈給他時,華羅庚緊緊地握住師母的手,十分動情地說:“謝謝!謝謝!這是老師的心血啊!”

  華羅庚翻開《神曲》一頁讀道:“從我這裏走進苦惱之城,從我這裏走進罪惡之淵,從我這裏走進幽靈隊裏。正義感動了我的創世主:我是神權、神智、神愛的作品。”

  華羅庚讀著這部傳世的翻譯作品,心裏感歎道:“這是我恩師的心血呀!”

  睹物思人,他仿佛回到了那遙遠的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一位才華橫溢的青年用他滿腔的熱忱回到家鄉興辦教育,他把對舊教育的悲憤化作耕耘的力量,兢兢業業地培養家鄉的子弟,華羅庚就成了他惠澤的受益者。華羅庚沉浸在無盡的思緒之中。

  陳淑師母對華羅庚如此深情地關心她一家很有感觸。

  1983年,電視劇《華羅庚》播映後,她對來訪的記者講過這樣一些話:“華先生成了名人,始終沒有忘記我們,維克和華羅庚的師生情誼是很深的。危難時的相助,是雪中送炭,不是錦上添花。”

  華羅庚從一棵無名小草到日後長成參天大樹,正是依賴了黨和人民的雨露滋潤和許多像王維克這樣的老師的春暉光照。華羅庚長成參天大樹後,他開始了重複老一輩的腳步,以滿腔的熱血照耀著下一代的成長。

  
更多

編輯推薦

1實習菜譜(農家小吃)
2鑒略妥注
3魯迅作品選
4元史演義
5道德經
6偽自由書
7北戶錄
8茶經
9長短經
10長生殿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傳習錄

    作者:【明】王守仁  

    生活休閑 【已完結】

    《傳習錄》是中國明代哲學家、宋明道學中心學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語錄和論學書信。“傳習”一辭源出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傳習錄》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

  • 鄧析子

    作者:【周】鄧析  

    生活休閑 【已完結】

    《鄧析子》分為無厚篇與轉辭篇兩篇,無厚篇所強調的是君主與臣民的共生關係,勸勉君王治國時應該以平等的心對待臣民,歸結到最後就是無厚,是民本的反映。

  • 東周列國誌

    作者:【明】馮夢龍  

    生活休閑 【已完結】

    《東周列國誌》是明末小說家馮夢龍著作的一部曆史演義小說。原版名稱是《列國誌傳》,小說由古白話寫成,主要描寫了從西周宣王時期到秦始皇統一六國這五百多年的曆史。作品中所敘述的五百多年之間,英雄輩出,...

  • 獨異誌

    作者:【唐】李亢  

    生活休閑 【已完結】

    《獨異誌》者,記世事之獨異也。自開辟以來迄於今世之經籍,耳目可見聞,神仙鬼怪,並所摭錄。然有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