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三節 計算機界的功勳

  眾所周知,華羅庚是一位偉大的數學家,但是可能有很多人還不知道,對於中國計算機事業的誕生,華羅庚還是一位奠基人和主要的創始人。

  早在1947年,華羅庚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擔任客座講師的時候,就與被後人稱做“計算機之父”的約翰·馮·諾依曼相識。

  馮·諾依曼是美籍匈牙利人,1903年生於匈牙利的一個銀行家的家庭。鑒於馮·諾依曼在發明電子計算機中所起到關鍵性作用,他被西方人譽為“計算機之父”。除此之外,他在經濟學、物理、化學方麵也有相當的造詣,被人們稱為“20世紀最偉大的全才之一”。

  現在一般認為ENIAC機是世界上的第一台電子計算機,不過,ENIAC機本身存在兩大缺點:一是沒有存儲器;二是它用布線接板進行控製,甚至要搭接幾天,計算速度也就被這一工作抵消了。

  1944年,馮·諾依曼正在參加原子彈的研製工作,該工作涉及極為困難的計算。為此,馮·諾依曼所在的阿拉莫斯實驗室聘用了100多名計算員,利用台式計算機從早到晚計算,可還是遠遠不能滿足需要,那無窮無盡的數字和邏輯指令如同沙漠一樣把人的智慧和精力吸盡。

  被計算機所困擾的馮·諾依曼在一次極為偶然的機會中知道了ENIAC機的研製計劃,從此他投身到計算機研製這一宏偉的事業中。

  1945年,在馮·諾依曼的帶領下,ENIAC機研製小組發表了一個全新的EDVAC方案,即存儲程序通用電子計算機方案。

  EDVAC方案明確奠定了新機器由五部分組成,包括:運算器、邏輯控製裝置、存儲器、輸入設備和輸出設備,並描述了這五部分的職能和相互關係。

  1946年7月至8月間,馮·諾依曼和戈爾德斯廷、勃克斯在EDVAC方案的基礎上,為普林斯頓大學高級研究所研製IAS計算機時,提出了《電子計算機邏輯設計初探》的設計報告。由此,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計算機熱”。

  當時,馮·諾依曼對華羅庚在數學上的造詣和成就非常讚賞,他邀請華羅庚參觀了他的實驗室,並且和華羅庚討論了許多相關的學術問題。

  在那時,這位非常有遠見的數學家,已經意識到計算機是科學發展新的生長點,並想著手進行計算機方麵的研究。

  華羅庚回國以後,仍念念不忘在中國要開展電子計算機的研究,而那時的新中國剛剛成立不久,很多人還不知道計算機為何物。華羅庚迎難而上,開始積極倡導和組織這方麵的工作。

  首先,要物色從事計算機研究的人選。在現在,這個問題簡直太容易解決了,隨便上哪所大學、哪個研究機構都能夠找到幾個計算機方麵的專家。但是,在1952年,別說找這方麵的專家,就是找稍微懂點計算機的人,都非常困難。

  華羅庚絞盡腦汁,終於想到了一個人,那就是清華大學電機係電訊網絡研究室的主任——閔乃大教授。

  當時,正趕上全國高等學校院係調整,一些新院校成立的同時,一些舊院校被合並,還有一部分機構撤銷,而閔乃大教授所在的清華大學電機係電訊網絡研究室就在被撤銷的行列中。

  華羅庚認為閔乃大是電訊網絡專家,而且他所在的部門已經被撤銷,所以讓他現在從事計算機研究是最佳方案。

  因為同在清華,所以華羅庚和閔乃大很早就相識,當華羅庚把自己的想法和閔乃大說了以後,閔乃大有些猶豫,他說:“我在德國的時候,聽說過計算機,據說那是個能夠進行快速運算,而且計算極為精確的機器。但是我現在正在忙著寫關於電訊網絡方麵的專著,我想目前我沒時間去搞計算機方麵的研究。”

  聽了閔乃大的婉言拒絕,華羅庚沒有氣餒,他說道:“閔教授,我知道你在電訊網絡方麵的造詣很深,你寫這方麵的專著,對國家電訊網絡的發展有很大的幫助,但是計算機的研製是一項迫在眉睫的任務,它的研製成功將使各行各業都如虎添翼。”

  閔乃大有些猶豫,說道:“讓我再想一想吧。”

  華羅庚看見閔乃大有些猶豫,也就不再勉強,而是說道:“你先考慮一下,但是你要給我介紹幾個研究計算機的人選。”

  閔乃大聽完笑著說:“華教授您真是學數學的,方法一不行就用方法二。”

  華羅庚聽完這話也笑了:“你比我熟悉你們那個領域的人,就當幫我一個忙好了。”

  閔乃大沉思了一會兒,說道:“我這裏還真有兩個人選。一個叫做夏培肅的女同誌,她畢業於重慶南開中學,是中央大學工學院電機係的高才生,曾出國留學,獲得了英國愛丁堡大學的博士學位。她剛回國不久,以後究竟從事哪方麵的研究工作還沒有決定。”

  聽完對夏培肅的介紹,華羅庚點了點頭,又問:“那另一個呢?”

  “另一個叫做王傳英,是我們電機係的高才生。”

  華羅庚聽完後,又向閔乃大分別要了夏培肅和王傳英的地址,想對他們兩人分別進行拜訪。

  夏培肅是受了華羅庚回國後所寫的“致全體留學生的一封信”的感召而回國的,所以華羅庚的到訪令她驚喜交加。當得知華羅庚來訪的目的是邀請她參加電子計算機的研究時,夏培肅立刻點頭答應了,並且說道:“我在英國的時候就已經對計算機充滿了好奇,沒想到竟然有幸參加它的研製工作,而且是在華教授您的領導下,我真是太高興了,我向您保證,我一定不會辜負您的期望的。”

  同時夏培肅還幫助華羅庚說服了閔乃大和王傳英參加計算機的研究。就這樣,計算機研究最初的三人小組形成了。

  1952年秋天的一個晚上,他們3個人到華羅庚家拜訪。當時華羅庚住的地方就在清華園裏麵,數學研究所旁邊。

  當時那個房子是政府專門為華羅庚修建的,一棟平房。中間是客廳,客廳比較大,沙發上、所有的桌子和台子上麵全是書和雜誌期刊。

  華羅庚熱情地招待了他們三人,對他們願意參加計算機的研究表示非常高興,又對他們講了講計算機的前景和重要性,最後向他們說了說目前所麵臨的困難。

  華羅庚說:“你們看見我這一屋子的書了嗎?這些都是我認為可能記載了計算機方麵資料的書。但是我查閱了一下,很令人失望,裏麵有關的資料非常少。現在國際上有關計算機的資料是保密的,特別是對咱們國家,這方麵的資料更加封鎖。資料是現在咱們麵臨的最大的難題,你們有信心克服嗎?”

  夏培肅搶先回答:“沒關係,我們可以在外刊上去找,我可以動員我在英國的同學們幫我去找。”

  閔乃大和王傳英也紛紛表示:要幹就要幹好,要知難而進。

  華羅庚看著這3個朝氣蓬勃的年輕人,仿佛看到了新中國計算機的希望。

  不久,華羅庚安排閔乃大、夏培肅和王傳英從清華大學調入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並成立計算機研究小組。

  隨後,在華羅庚的帶領下,他們不畏困難,從英文期刊中查找零散的有關計算機方麵的文章,經過大半年的準備以後,終於初步搞出了研製電子計算機的技術資料。

  夏培肅在回憶計算機開始發展的時候說:

  那時候一切都從零開始,什麽都沒有!

  那些數學所的人根本不知道電是什麽東西,電線都害怕,怕觸電。後來我們要做無線電實驗,需要電表,結果就請他們采購員采購。他也不懂那些,結果買了一個電力方麵用的電表,多少安培的那種,我們都覺得很可笑,因為我們用的都是毫安什麽的,都是無線電用的電表。反正和他買的不是一回事情。完全是外行,所以很費勁,後來都是我們自己去買。

  而且那時剛解放,很多東西都沒有,有時候就在舊貨攤上去收一點東西。

  1954年,計算機研究小組從華羅庚任所長的中國科學院數學所轉到了錢三強先生領導的物理所。這些並沒有影響華羅庚對計算機研究的激情,他仍然像以前一樣,積極地從事著計算機的研究工作。

  1956年春,在周恩來的領導下,國家製定了我國科學12年的遠景規劃,其中計算機技術、半導體、電子學、自動化、噴氣技術等被列為國家急需的緊要項目,同時指出應立即籌建其專門的研究機構,集中人力物力大幹快上。

  在黨的方針政策指引下,華羅庚組織了一係列的報告會,對計算機技術進行規劃。這次規劃對我國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曆史意義,它為我國計算機事業的起步確定了正確的原則,同時也提出了具體的、有力的指導思想。

  作為計算機技術規劃組組長,華羅庚在這次規劃中發揮了很好的領導作用。規劃組中有26名各方麵的專家,另外還有擔任顧問的蘇聯專家,他們在一些重大的問題上存在著分歧。

  第一個問題是發展我國計算機技術,首先依靠蘇聯還是依靠我們自己。當時蘇聯認為中國研究計算機的條件還不成熟,最好選送一支隊伍到蘇聯去學習,在蘇聯的幫助下研究計算機,連人帶計算機一起帶回來。

  華羅庚聽了大家討論以後,最後統一思想:“我們應該立足於國內,選送去的隻是少數人,在國內可以比較快地培養更多的、大批的專家人員,所以在國內研究計算機,可以更好地建立起我們自己的計算機設計隊伍、計算機工業生產隊伍、計算機應用隊伍和管理隊伍。”

  第二個問題是如何在國內開展計算機研究。當時有很多人主張:很多單位同時開展研究,遍地開花。後來,華羅庚綜合大家的意見,提出了“先集中,後分散”這6個字,並得到了在場的大多數人的支持。這個意見成為製定規劃的一個原則。

  第三個問題是大力培養新生力量。華羅庚在規劃過程中表現出的領導才能和正確、鮮明的立場,使得規劃組的成員十分欽佩,領導部門征求對未來的計算機技術研究所所長的意見時,大家都一致推選華羅庚擔任。

  華羅庚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在計算機技術研究所的籌備上,他千方百計落實各方麵的任務,1956年5月19日,華羅庚主持召開了計算機技術研究所第一次籌備會議,根據他提出的“先集中,後分散”的原則,由中科院、總參三部、二機部、高校專家14人,組成了中國科學院計算機技術研究所籌備委員會。

  籌備委員會由華羅庚任主任,何津、王正、閻沛霖任副主任。籌備委員會從此開始工作。

  華羅庚不僅提出“先集中,後分散”的重要原則,集中了全國的計算機研究人員,保證了計算機技術研究機構的成功建立。他還為了計算機技術研究所大樓的建設煞費苦心,親自審查和比較了多種設計方案。最後的圖紙是他親自拍板的,施工過程他也是緊抓不放,最終使計算所研究大樓如期完工。

  在華羅庚的領導下,在計算機技術研究所內,開展了規劃問題的研究,籌建了實驗室和實驗工廠,購買了儀器設備和資料,聘請了蘇聯專家。同時,他還協調了各個單位之間的關係,使研究所在籌備期間形成了團結奮進的良好局麵。

  此外,為了給計算機技術研究所擴充人力,華羅庚還動員中科院數學研究所裏純粹搞數學的專家改行,在他的號召下,馮康、許孔時、魏道政等自願來到計算機技術研究所,成為我國軟件行業的知名骨幹和學科帶頭人,他們也有幸成為中國計算機發展的見證者。

  1956年,夏培肅完成了第一台電子計算機運算器和控製器的設計工作,同時編寫了中國第一本電子計算機原理講義。

  1957年,哈爾濱工業大學研製成功了中國第一台模擬式電子計算機。

  華羅庚於同年2月到哈爾濱工業大學講學,與計算機專業的青年教師及651班30多名學生座談,給全校師生作了一次十分精彩的報告。他還參觀了由這所大學研製的中國第一台模擬式電子計算機,並對計算機教研室的工作提出了具體建議。

  臨走之時,華羅庚為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學生題詞:

  聰明在於學習,天才由於積累。

  651班的學生王惠通回憶,華羅庚先生和他們班同學座談時,他講計算機可以模仿人的大腦,給學生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接下來的歲月中,華羅庚時刻關注著計算機行業的發展。

  1958年,中國第一台計算機——103型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研製成功,運行速度每秒1500次,標誌著我國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的誕生。

  1959年,中國研製成功104型電子計算機,運算速度每秒1萬次。

  1960年,中國第一台大型通用電子計算機——107型通用電子數字計算機研製成功。

  1963年,中國第一台大型晶體管電子計算機——109機研製成功。

  1964年,我國第一台自行研製的119型大型數字計算機在中科院計算所誕生,其運算速度每秒5萬次,內存容量4K。在該機上完成了我國第一顆氫彈研製的計算任務。

  1965年,中科院計算所研製成功第一台大型晶體管計算機109乙機,之後推出109丙機,該機在“兩彈”試驗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967年,新型晶體管大型通用數字計算機誕生。

  1969年,北京大學承接研製百萬次集成電路數字電子計算機——150機。

  1970年,中國第一台具有多道程序分時操作係統和標準匯編語言的計算機研製成功。

  1972年,每秒運算11萬次的大型集成電路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研製成功。

  1973年,中國第一台百萬次集成電路電子計算機研製成功。

  1974年,DJS-130、131、132、135、140、152、153等13個機型先後研製成功;運算速度達每秒100萬次。

  1976年,DJS-183、184、185、186、1804機研製成功。

  1977年,中國第一台微型計算機DJS-050機研製成功。

  1979年,中國研製成功每秒運算500萬次的集成電路計算機——HDS-9,王選用中國第一台激光照排機排出樣書。

  1981年,中國研製成功的260機平均運算速度達到每秒100萬次。

  1983年,“銀河Ⅰ號”巨型計算機研製成功,運算速度達每秒1億次,這是我國高速計算機研製的一個重要裏程碑。

  在中國計算機行業蓬勃發展的時候,華羅庚永遠離開了我們,但是這幾十年的實物仍在,記憶仍存,它們點點滴滴體現了這位偉大科學家的遠見和智慧。

  
更多

編輯推薦

1實習菜譜(農家小吃)
2鑒略妥注
3魯迅作品選
4元史演義
5道德經
6偽自由書
7北戶錄
8茶經
9長短經
10長生殿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傳習錄

    作者:【明】王守仁  

    生活休閑 【已完結】

    《傳習錄》是中國明代哲學家、宋明道學中心學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語錄和論學書信。“傳習”一辭源出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傳習錄》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

  • 鄧析子

    作者:【周】鄧析  

    生活休閑 【已完結】

    《鄧析子》分為無厚篇與轉辭篇兩篇,無厚篇所強調的是君主與臣民的共生關係,勸勉君王治國時應該以平等的心對待臣民,歸結到最後就是無厚,是民本的反映。

  • 東周列國誌

    作者:【明】馮夢龍  

    生活休閑 【已完結】

    《東周列國誌》是明末小說家馮夢龍著作的一部曆史演義小說。原版名稱是《列國誌傳》,小說由古白話寫成,主要描寫了從西周宣王時期到秦始皇統一六國這五百多年的曆史。作品中所敘述的五百多年之間,英雄輩出,...

  • 獨異誌

    作者:【唐】李亢  

    生活休閑 【已完結】

    《獨異誌》者,記世事之獨異也。自開辟以來迄於今世之經籍,耳目可見聞,神仙鬼怪,並所摭錄。然有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