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8章 由此及彼陳四益

  黃永厚 小引

  黃永厚先生的第一次個人畫展,在一九七九年,地點是上海——那時他在安徽工作。一個安徽來的畫家,名不見經傳,要想進上海美術館?沒門兒。那時書畫市場尚未開放,不像今天,隻要花得起錢,別說上海美術館,就是中國美術館也未必很難。

  那麽,憑畫行不行?中國名不見經傳的畫家多了,都進,美術館豈不要擠破?

  名不見經傳不妨,可有哪位領導批示?

  沒領導批示不妨,可有哪位名家推薦?

  倩人說項?偏偏黃永厚不屑為。

  朋友看不過,搬出了他家老大黃永玉的名頭。這名字自然夠響,但口說無憑。所以對方說:那就請大先生給二先生的畫展寫個前言或是題個展名吧。

  誰知湖南人的強勁上來,幾條牛也拉不轉。黃永厚想展示的是自己的藝術而不是他的家門。寧可不進上海美術館,也不願讓人說是因人成事,靠了大哥的牌頭。於是,畫展隻能移師虹口公園一處僻靜的展室。

  沒有隆重的揭幕式,沒請頭銜很多的貴賓,沒有媒體的造勢,那時也沒有花錢的廣告,就算有,黃永厚也花不起。

  僻處虹口的展覽在寂無聲響中度過了幾天。

  幾位朋友不忿,要他再延長展期,但黃永厚已旅囊羞澀,向學校借的旅費已經用罄。

  隻剩下最後一天。不料就在這一天,幾位上海畫界的重量級人物——顏文樑、朱屺瞻、關良、錢君匐——還有一些我沒記住名字的——聯翩而至。上海美術館的展覽也少有這樣名家雲集。

  “這些人,我那時雖聞其名,卻並不認識。”黃永厚說。

  他們的評價使在場觀眾大開眼界。看慣了山水花鳥的觀眾,對黃永厚的畫風不解,逸筆草草,題跋滿紙。“這是中國畫嗎?”有人問朱屺瞻先生。朱先生答日:“是中國畫。這種畫很難畫,要讀許多書。”也難怪,書憤喻世、寄托明誌的文人畫傳統自一九四九年後,已幾乎斷絕。那時還是中學生、今天已成名家的江蘇畫家劉二剛,回憶當年看這個展覽的震動,道:“原來中國畫也可以這樣畫!”

  聽過這個故事,由此及彼,勾起一串隨想。

  曾有過為政治服務的文藝:“寫中心,唱中心,演中心。”一個時期的中心工作,就是文藝圖解的題材;一定階段的方針政策,就成了小說的故事、戲劇的對白,歌曲的唱詞,舞蹈的表演。於是,作家失去了思想的獨特性和藝術的獨創性。起初,是依據領導的意見沒完沒了地修改作品,直到領導點頭為止。後來,幹脆形成了極具中國特色的“領導出思想,群眾出生活,作家出文采”的所謂“三結合”創作方式。文藝創作可以如此拚接,可算一大奇聞。

  革命的時代,曾催生過一批璀璨的名作。但到了文藝家將寫作服從於“中心”和“政策”之後,便失去了文藝的多樣性和獨創性。“中心”是同一的,政策是同一的,對政策的解釋也是同一的,作家的思想也自然是同一的。輿論一律的環境裏,寫出來的作品,人物可有張三李四之別,地域可有天南海北之異,文字也可有精粗雅俗之分,但看去總是千人一麵。在階級鬥爭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的年代,寫農村的作品便幾乎出如出一轍:“隊長犯錯誤,支書來幫助,貧下中農來憶苦,背後揪出個老地主。”

  服務於中心工作和階段政策的作品,及至中心工作更換,階段政策改變,作品也便隨之消亡,因為那時又需要服務於新的中心和新的政策了。“當紅”作家最大的本領,就是不斷地緊跟中心,領會政策,以拚湊出“適時的作品”。但“當紅”的代價則是時過境遷,一無所有。這樣的結局,非文藝所獨有。文學家、理論家、學問家的一切非獨立思想製作,無不遭遇同樣的尷尬。四文藝的價值在於獨創——對時代、對生活、對人物的獨到觀察,獨到感受、獨到理解、獨到反映。唯因“獨到”,方能獨樹於著作之林。幹部一腔,隨著一個旋律旋轉,起哄而已,何談藝術。五文藝既是政治的附庸,政治家便成了文藝批評的無上權威。作品要權威部門審查,演出要權威人物點頭,評論要權威人物定調,文藝家完全失去了創作與評論的自由。黃永厚先生的尷尬,就是因為他的畫作從創作到展出,都缺少了這重要一環。但也正因為“文革”時期的特定環境,閉門創作之際,壓根兒就沒想到這些畫可以展出,所以並不曾有意迎合“中心工作”的需要,得以保持自由創作的心境。這樣的作品進美術館不易,得到大師們的讚賞卻並不意外了。六不曾告別成為政治附庸的文藝,又迎來了為市場操控的文藝。這類文藝起初也是“為政治”的。典型的口號是“文藝搭台,經濟唱戲”。因為發展經濟已是“最大的政治”,為經濟就是為政治。那時“搭台”的文藝,至今已經蕩然無存。這也同作為政治附庸的文藝遭遇了同一命運。

  七為市場操控的文藝,對政治的依賴越小,對金錢的依賴就越大。列寧當年批駁資產階級的創作自由論,以為在金錢勢力為基礎的社會裏,所謂自由,隻是戴著假麵具的對於錢袋的依賴,對於收買的依賴,對於豢養的依賴。這話頗點到了要害。但他沒有料到或不肯講到,在另一種以權勢為基礎的社會裏,對於權勢、收買、豢養的依賴同樣存在。在某種條件下,這種收買和豢養還可以表現為對金錢和權勢的雙重依賴。而且這種依賴會表現得更加直接、更加貪婪、更加無賴。八黃永厚那次畫展的尷尬,在於他不屑對於權勢的依賴。後來的他又不屑對於金錢的依賴。他始終想保有的是自己那一份藝術創作的主動權。這對他的創作是必需的。但在以耳代目,或以畫價論英雄的環境下,他的尷尬便注定難免了。他不悔。這也是一種信念,一種人格。九講到那一次畫展,黃永厚歎道:“那些人都已經走了。”顏文樑走了,朱屺瞻走了,關良走了,錢君匋也走了。那是一個時代的代表。在那個時代過去之後,是否還有這樣的大師:為了一個不知名、不相識的畫家,自掏腰包,風塵仆仆,趕往一處僻靜的展室,為的就是給他一些鼓勵、讚賞和溫暖。

  在官場、文場、藝場、學場,出場費都以知名度論價的社會,這種對藝術的真誠,培育,愛護,怕是很難再有了吧。

  十前幾天去看望李銳老人。他傷感地說,我們這些人都不行了。潤生不行了,李昌不行了,光遠也不行了,朱厚澤年輕些,但又得了癌。言下頗為惋惜。過了兩天,便聽到了朱厚澤去世的消息。

  隨著這些代表人物的去世,那一個時代也隨之消逝。《儒林外史》把王冕當做一個時代最後文人的代表。王冕一旦入山,不知所終。就隻有靠天上降下的百十個小星來維持文運了。

  
更多

編輯推薦

1實習菜譜(農家小吃)
2鑒略妥注
3魯迅作品選
4元史演義
5道德經
6偽自由書
7北戶錄
8茶經
9長短經
10長生殿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傳習錄

    作者:【明】王守仁  

    生活休閑 【已完結】

    《傳習錄》是中國明代哲學家、宋明道學中心學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語錄和論學書信。“傳習”一辭源出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傳習錄》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

  • 鄧析子

    作者:【周】鄧析  

    生活休閑 【已完結】

    《鄧析子》分為無厚篇與轉辭篇兩篇,無厚篇所強調的是君主與臣民的共生關係,勸勉君王治國時應該以平等的心對待臣民,歸結到最後就是無厚,是民本的反映。

  • 東周列國誌

    作者:【明】馮夢龍  

    生活休閑 【已完結】

    《東周列國誌》是明末小說家馮夢龍著作的一部曆史演義小說。原版名稱是《列國誌傳》,小說由古白話寫成,主要描寫了從西周宣王時期到秦始皇統一六國這五百多年的曆史。作品中所敘述的五百多年之間,英雄輩出,...

  • 獨異誌

    作者:【唐】李亢  

    生活休閑 【已完結】

    《獨異誌》者,記世事之獨異也。自開辟以來迄於今世之經籍,耳目可見聞,神仙鬼怪,並所摭錄。然有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