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28章 腐敗使緬甸共產黨覆沒

  徐焰

  緬甸是我們的近鄰,可是,讀者對它的了解並不多。不久前,媒體報道了緬甸果敢特區的消息,許多人驚愕地發現,當地武裝從服裝到口號都與我們很相似。原來這些“自治”的部隊曾是緬甸共產黨“人民軍”舊部,然而,那個模仿中國革命模式的緬甸共產黨在二十一年前已經瓦解。《文史參考》刊登的《緬共興亡始末與教訓》一文對此作了介紹,現摘登如下。緬共興起和突然覆滅的教訓,很值得正在進行反腐鬥爭的國人反思。

  聽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後期國內政治宣傳的人,對報紙和電台上曾大力宣傳的緬甸共產黨武裝都會記憶猶新,部分紅衛兵還曾憑著一時衝動搞過“國際支左”。改革開放後,國內報道對緬共不再提及,其滅亡情況也不為人所知。

  一九三九年,在英國對緬甸實行殖民統治的末期,德欽丹東等讀過馬列著作的知識分子發起成立了緬甸共產黨。

  一九四五年緬共組織反日起義時,曾建立起兩萬人的武裝,在英國恢複統治後成為一支重要力量。一九四八年緬甸獨立時,緬共提出“和平發展”口號,曾放棄武裝走和平議會道路,卻未獲成功。一九四九年中國革命勝利後,緬共主席德欽丹東提出要“麵向東方,學習毛澤東思想”。在此情況下,如何對待緬共,中共中央一時左右為難,拿不定主意。

  緬甸政府於一九五〇年初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在社會製度不同的國家中最早同新中國建交,因為緬共的存在,其政府對華自然抱有擔憂情緒。

  一九五五年以後,緬共因得不到實際外援,開始與政府和談,其內部也分裂為“白旗派”和“紅旗派”。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中蘇分裂後,緬共重新凝聚起來並表態支持中共,並自稱“國際共運由ABC支撐”。所謂A,即是Albania(阿爾巴尼亞),B即是Burma(緬甸),C指China(中國),緬共儼然與阿爾巴尼亞、中國並列為馬列的最正統繼承者。當時中共因在國際共運處於孤立狀態,自然欣賞這一表態。緬共於一九六六年進入了鼎盛期,其根據地在國內發展到九塊,人口近百萬,還建立了三萬軍隊。

  一九六六年夏,中國掀起“文革”風暴,緬共中央很快加以仿效,其根據地內每個村口都搭起竹木做的牌坊,上麵並掛毛澤東、德欽丹東像,每天人們都要舉行宗教儀式般的“早請示、晚匯報”。從一九六六年底起德欽丹東還展開了“黨內革命”,將與他過去有派別糾紛及不同意見的領導人,都上綱定為“修正主義分子”,隨後又模仿中國的政治口號,將他們宣布為“劉少奇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在緬共的代理人”。此時的中國因處於極“左”思潮泛濫的狀態,對緬共公開表示支持,一九六七年允許緬共第一副主席德欽巴登頂在群眾集會中亮相,《人民日報》還刊登了他們的文章《緬甸的蔣介石——奈溫軍人政府必敗!人民必勝!》。

  緬共黨內此時的鬥爭方式,完全重演了中共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內部“肅反”的悲劇。在德欽丹東直接掌握勃固山脈的中央根據地內,所謂“黨內革命”進行得最為殘酷,鬥爭方式是一撤職、二開除、三處決,為節省子彈,對被批鬥者都由“紅衛兵執法隊”用竹尖刺死。兩年前政府鎮壓學生運動時逃到根據地的大批青年知識分子,過去曾被認為是“革命新鮮血液”,隨著深入清查成分,這些家庭出身較富裕的學生幾乎全被殺光。

  看到緬共內部發生大動亂,政府軍於一九六八年春季以後,向勃固山區進攻。德欽丹東提出“以我們的進攻粉碎敵人的進攻”,采取硬打硬拚,反對這一主張的軍隊領導人波吞迎於同年八月底被公審處決。內部濫殺造成了人人自危,緬共中央辦公廳主任巴刻被定為“反革命修正主義分子”後,逃至仰光,下層也掀起投降風潮。同年九月,眾叛親離的德欽丹東被迫撤出中央根據地向東轉移,九月二十四日在途中休息時被身後的警衛員謬苗開槍打死,此人隨之也向政府投降。事後,緬共另一個副主席德欽辛接任中央主席,並宣布“謬苗”是“敵人派來的奸細”,中國《人民日報》於一九六九年全文登載了這一公告。緬共這種遇災禍不檢查自身缺點,反而一味推諉客觀原因的做法,隻能延續錯誤。

  一九七一年,緬甸領導人奈溫再度訪華,中緬兩國政府恢複了友好關係,緬共得到的外援隨之減少。此後十年間,緬共主要靠佤族山民和果敢等地的武裝來勉強支撐,成員中還有不少抱著“世界一片紅”幻想越境而來的中國紅衛兵。

  緬共中央退到貧瘠的東北山區時,根據地內百姓糧食自給尚且不足,百年來都是靠種植販賣鴉片彌補生計,對“人民軍”及脫產幹部兩萬多人自然難以供養。緬共領導人號召學習“延安精神”,幹部戰士都耕地生產。由於當地自然條件差,種糧收獲不多,緬共隻好嚴重依賴外援“輸血”,起初還嚴禁任何幹部戰士參與當地鴉片貿易。

  一九七六年中國粉碎“四人幫”後,開始調整對外政策,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完全中止了對緬共的支援。嚴重依賴外援而自身又沒有“造血”功能的緬共,為增加收入,於一九七八年內在東北根據地進行了“階級排隊”,按中國土改的模式清查地主、富農。其實當地叢山中的經濟形態還處於原始社會後期,階級分化尚不明顯,連土地買賣都未產生,哪有什麽“地主”!硬性采取的“階級排隊”,隻能將住竹樓、養水牛和口糧勉強夠吃的人劃為“地富分子”,並展開鬥爭沒收他們幾背籮就能裝下的可憐財產。同時,為了滿足下屬的四個軍區和十個縣委的撥款要求,緬共中央政治局隻好在根據地加收糧米,結果造成大批百姓逃亡。

  當緬共在經濟上捉襟見肘、陷入困境時,一些人提出利用鴉片貿易解決經費來源。緬共領導人政治威信此時已大幅下降,無法約束下屬,最後隻好妥協,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緬共開始進行秘密的“特貨”貿易時,中央曾做出嚴格規定,隻限指定的“五一小組”經營,得錢全部歸公,不許向中國販運,也不準在“解放區”內銷。然而潘多拉的盒子一旦打開,放出來的魔鬼就難以控製了。“五一小組”將鴉片生意作為中央主要經費來源後,四個軍區乃至一些遊擊隊看到毒品的巨額利潤,也紛紛經營此道,獲利後留為單位小金庫或者直接收入私囊。緬共過去的“黨內革命”已把知識分子為主體領導的黨委、黨支部砸爛,各民族武裝實際形成了首長個人專權,經商後造成“槍一錢”結合,變成中央無法控製的一個個“獨立王國”。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以後,緬共“人民軍”各部都各顯神通賺錢,一些單位直接賣鴉片,甚至設廠加工海洛因,緬共中央的禁令在拜金主義衝擊下完全失效。

  據知情者透露,至緬共後期,除德欽巴登頂等幾個人還潔身自好,其他中高級幹部都或多或少卷入鴉片貿易。歸公的經費越來越少,某些領導(包括個別政治局委員及其親屬)個人的腰包卻畸形膨脹起來,有的軍區司令員還由茅棚住進了模仿雲南私人豪宅而修起的小樓,根據地內還不斷出現謀財害命的凶殺,過去生死與共的團結戰鬥精神蕩然無存,因利益分配不均而產生的矛盾不斷加劇。

  此時,德欽巴登頂主席仍然拘守《毛澤東選集》中的教條,不能與時俱進地提出新理論,製定新政策,僵化的傳統政治教育已近乎對牛彈琴。在這種黨內凝聚力完全喪失的情況下,隨著國際國內大氣候的變化,緬共解體已勢在必然。

  一九八八年,國際大氣候發生變化,緬甸奈溫軍政府下台,蘇貌執政後宣布施行多黨議會製和對外開放,對國內各派武裝也采取“對話溝通”。緬甸新政府同彭家聲談判並承認果敢地區“自治”,彭本人也決定同無法再革命的緬共分家。彭家聲宣告歸順政府,宣告了緬共中央走向覆亡。

  緬共中央失去棲身之地隻好解散。德欽巴登頂再次被“禮送”去一個地方,那裏既不幹涉鄰國內政,對昔日的朋友還會養老送終。

  公正地回顧緬共由建立到覆亡的五十年曆史,應該承認,緬甸像德欽丹東、德欽巴登頂這樣的知識分子,引來共產主義學說建立黨組織,浴血奮鬥多年,還是為著國內人民擺脫貧窮壓迫的理想。沒想到美好的奮鬥理想與可悲的結局,差距竟如此之大。緬共興起於民族解放和階級鬥爭,衰敗於極“左”的內部鬥爭,最終亡於腐敗,這種教訓在不少落後國家帶有規律性,有識者不能不站在時代高度進行深層反思。

  一個革命政黨,出於對民族、階級雙重壓迫的反抗心理,可以一呼崛起,但是如果不能順應時代要求與時俱進,當初進行的革命勢必會出現異化。其具體表現形式往往是——先由內部狂熱的極“左”自殘,造成理想破滅,接著又是腐敗滋長導致組織崩潰或“易幟”。要跳出這種由盛至衰的周期率,不僅要靠社會結構的改造,更要靠實行民主。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