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3章 坦普的世我更喜歡教育成年孟子的孟母

  伊人

  和我們的不太一樣,她聽到和看到一些我們聽不到也看不到的東西。正是“三遷”擇鄰的孟母孔子三歲沒了父親,跟母親相依為命。孟子也是三歲死了爹,生活在單親家庭裏。關於孔子的母親顏徵在,世人所知甚少;相比之下,孟子的母親知名度可就高多了。孟母早就上了漢代的《列女傳》,後來又給寫進《三字經》——“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孟母的聲名更是家喻戶曉。千百年來,最讓人津津樂道的,是“孟母三遷”的故事,至今依然被當作教子的經典範例,不斷地書之於讀物,宣之於講壇,播之於熒屏……比如,有學者(傅佩榮)讚曰:“孟母很注意周圍環境對孩子的影響,有意選擇有利於孩子健康成長的外部環境”雲雲。這似乎已成勿庸置疑的定論了。

  然而,筆者卻不得不煞風景地說,流傳千載的“孟母三遷”故事,以及眾口諾諾的所謂“定論”,是有些可疑之處的。“曾經聖人手,議論安敢到?”(韓愈)——曾經過聖人之手(編定的《詩經》),怎麽敢妄加議論?——按此推理,孟子是“亞聖”,關乎“亞聖”的美妙故事,又怎麽可以懷疑和異議?遺憾的是,筆者沒有昌黎先生那樣的“崇聖”境界,也沒有凡見所謂聖賢、大師、學者、博導……便自動“腦缺氧”的習慣。筆者以“吾用吾腦,獨立思考”為不可讓渡的權利,並引以為最大的樂事。因此,筆者不憚於有所疑,而且樂於將思考所得的疑問說出來。至於所疑所議是否有道理,那就要請諸君明鑒了。

  “孟母三遷”的故事是這樣:

  孟軻的父親死後,母子倆住的地方靠近一處墓地,年幼的孟軻常去墓地看人家喪葬祭奠,也學著跳腳號哭,把這當做好玩的遊戲。孟母發現後,覺得這裏不是孩子該呆的地方,於是搬遷到街市的一個住所。可此處鄰近有屠宰戶,還有做買賣的商販,孟軻又跟著小夥伴,玩起了殺豬宰羊、買賣吆喝的遊戲。孟母見狀之後很擔心,感覺住這兒還是對孩子不好,於是再次搬家,搬到了學宮的附近。每月的初一、十五,學宮都舉行作揖、進退的參拜之禮,小孟軻看在眼裏,記在心裏,回家後學給母親看,孟母喜滋滋地想:這才真是我兒當代文學怎麽了?一無論生活前行的腳步多麽沉重和艱難,歲月的流逝卻總是無情而迅急的。屈指算來,中國當代文學已經走過了六十多個春秋,“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何況已年逾耳順。對一個漸入老境的人來講,最為緊要的,恐怕不是別的,而是後世的尊敬和曆史的認可,所以,如何評價老之將至的當代文學,如何對它進行曆史定位,就成了一個讓許多中國學者特別“焦慮”的問題。

  也許是出於對“花甲之年”的敬意,也許是出於對“黃金時代”的向往,有些學者在評價中國當代文學的時候,常常表現出過度的慷慨和樂觀——在他們看來,“當代文學”的成就已經超越了“現代文學”,隻是由於“文人相輕”和“貴遠賤近”的積習作祟,人們才顯得“吝嗇”而“苛刻”,未能積極地認識和評價自己時代的文學。而西方“漢學家”對當代文學毫不客氣的否定,則激怒了另外一些學者,激起了他們義和團式的逆反心理——他們不僅要“扶清滅洋”地反抗“西方”的話語壓迫,而且要堅定地站在“中國的立場”,自己評價自己的文學,自己肯定自己的“價值”。

  其實,在評價當代文學的時候,我們既不要過分“慷慨”,也無須過度“憤慨”。我們需要的,不是盲目樂觀的“千禧年主義”,不是狹隘的“文化門羅主義”,而是更為積極的姿態:一種冷靜而開放的對話精神,一種清醒而嚴格的自省意識。因為,光有“善意”無濟於事,僅憑堅定的“中國立場”也不能解決問題,不僅如此,喪失原則的“善意”還有可能養成“沒有用的爛忠厚”,而過於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則有可能導致嚴重的文化自閉症。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和接受這樣一些事實:首先,由於整個文化環境的不健全,由於當代作家的文化素質和文學修養的相對低下,我們時代的文學還處於很不成熟的狀況,還沒有達到理想的境界;其次,我們不可能在沒有“世界性”的參照語境的情況下,自言自語地進行自我闡釋和自我評價,因為,歌文學的危機與文壇的分製邵燕君德和馬克思曾經預言和期待的“世界文學”的時代,早已不可抗拒地來臨了,今日之文壇已經明顯出現“新舊分製”的格局——這格局自新世紀以來暗暗形成,至今已是不可逆轉。文學期刊一直是文學的主陣地,但這些年來日益陷入邊緣化、老齡化的困境。深重的危機不但使逐年的文學收成不景氣,更使主流文壇“大一統”的格局被打破——在期刊文學陷入困頓的同時,“青春寫作”、“暢銷書寫作”、“新媒體寫作”自行其是地蓬勃發展,不但占領了大眾市場,更幾乎壟斷了青年讀者。在此變局下,以文學期刊為基地的主流文壇如何應對,不僅是其自身的生存問題,更是在“市場為大”的總體格局下,精英文學如何重新尋找文學市場占位和立足點的問題。

  文學期刊陷入危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與讀者親密關係的解體,尤其在青年讀者間影響斷裂,由此產生的相應結果是作家隊伍後繼乏人。幾年前,“八〇後”作家曾有攜市場之威叩擊文壇的動向,隨後,他們很快自立門戶。幾位“八〇後”明星作家紛紛領銜創辦自己的雜誌(如郭敬明主編《最小說》、張悅然主編《鯉》、饒雪漫主編《最女生》等),這些雜誌有著明確的讀者定位、完整的編創團隊、高度標識化的美編風格及其成熟的商業操作模式。尤其令人側目的是其強勁的讀者支持——它們的讀者群不但數量龐大(少則十幾萬,多則近百萬),而且建立在嚴格的市場細分基礎上,具有“粉絲”般的忠誠度——與之相應的是傳統期刊印數日減(一些期刊的印數僅有數千到數萬份),且核心讀者麵目模糊不清。這些雜誌依托於出版社的暢銷書機製,還屬於傳統的紙媒。幾乎在它們興起的同時,網絡寫作也加速了集團化、產業化的進程。二〇〇八年成立的盛大集團旗下的盛大文學有限公司通過並購起點中文網站、晉江原創網等網站,後又收購文學網站“榕樹下”,一統江湖,原本五花八門的網絡寫作迅速被“格式化”為類型小說。在“百萬年薪”的夢幻吸引和“簽約作家”的條例規範下,大批的文學青“八〇後”寫作觀察叢治辰年正在成為網絡寫手。照此趨勢發展下去,原本由文學期刊連接的讀者群體後來被稱為“八〇後”的一批人,對於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末尾,會有怎樣的回憶?他們中年紀最長的人,當時正在高中苦讀,而年紀最小的,每晚準時守在電視機前等待動畫片開演。若是在鄉村,他們可能每周要走很遠的路去趕班車,在學校呆上一周等待下一個假期的到來;而大都市的孩子們已經習慣於行走在霓虹閃爍的時尚櫥窗前,每天在學校裏和同學交換最新潮的訊息。上學路上看到的一個個工地,可能會提示他們這個時代正在不斷翻新,而或許要等到幾年之後他們才會明白,時代的變遷如此深刻地影響了他們的心理結構。童年時藏在家裏寫字台抽屜裏的糧票油票慢慢被遺忘,玩具店裏變形金剛和芭比娃娃漸漸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玩具,冰棍從隻有一毛二毛兩種變得琳琅滿目。書店從閉架到開架,從滿頁方塊字到整本圖畫框,但越來越多的人還是選擇了每天窩在電視機前的沙發裏。動畫片不再隻是黑貓警長和巴巴爸爸,而開始有了聖鬥士星矢和美少女戰士,後來還有了蠟筆小新和柯南。而當上網不再需要占用家裏的電話線撥號登陸時,我們的生活有了爆炸般多樣的可能性。從鄉村到城市,人無分老幼,地無分南北,或遲或早都將麵臨時代與個人的遭遇,每一個人都將在更加抽象和宏大的空間當中滋生欲念、遭受壓抑,然後選擇淋漓發泄或沉悶不語。

  前史:鬱秀《花季·雨季》所引發的校園小說熱與中學語文教育大討論那時還在中學裏埋首苦讀的“八〇後”們,大部分都還沒有想過自己和“文學”會有什麽關係,直到鬱秀的《花季·雨季》出版。才第一次知道,原來除了經典作品裏那些看了使人發昏的故事,學校裏雞毛蒜皮的生活也可以寫成小說;更第一次知道,原來不但德高望重的糟老頭子可以出書,年輕如我們的同輩人也可以寫書出版。在這樣的市場空白和消費渴求的局麵中出現的《花季·雨季》自然受到熱烈追捧。

  
更多

編輯推薦

1實習菜譜(農家小吃)
2鑒略妥注
3魯迅作品選
4元史演義
5道德經
6偽自由書
7北戶錄
8茶經
9長短經
10長生殿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傳習錄

    作者:【明】王守仁  

    生活休閑 【已完結】

    《傳習錄》是中國明代哲學家、宋明道學中心學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語錄和論學書信。“傳習”一辭源出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傳習錄》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

  • 鄧析子

    作者:【周】鄧析  

    生活休閑 【已完結】

    《鄧析子》分為無厚篇與轉辭篇兩篇,無厚篇所強調的是君主與臣民的共生關係,勸勉君王治國時應該以平等的心對待臣民,歸結到最後就是無厚,是民本的反映。

  • 東周列國誌

    作者:【明】馮夢龍  

    生活休閑 【已完結】

    《東周列國誌》是明末小說家馮夢龍著作的一部曆史演義小說。原版名稱是《列國誌傳》,小說由古白話寫成,主要描寫了從西周宣王時期到秦始皇統一六國這五百多年的曆史。作品中所敘述的五百多年之間,英雄輩出,...

  • 獨異誌

    作者:【唐】李亢  

    生活休閑 【已完結】

    《獨異誌》者,記世事之獨異也。自開辟以來迄於今世之經籍,耳目可見聞,神仙鬼怪,並所摭錄。然有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