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七節 烏江流域少數民族文化的繁榮

  元明清時期,是烏江流域各民族文化的成型和繁榮時期。此時期,由於漢文化的逐漸深入,加之各族的交流逐漸加深,各族逐漸形成了豐富的具有本民族特色文化形式。對此,各地史書有大量記載。下麵從史書中挑選出部分有代表性描述烏江流域主要世居少數民族在元明清時期的記載,以表格形式呈現出來,以呈現此時期各族文化的概貌。

  一、布依族

  項目基本內容文獻記載或內容節日年節弘治《貴州圖經新誌》:“仲家皆樓居,好衣青衣,男子戴漢人冠帽,婦女以青布一方裹頭,著細褶青裙,多至二十餘幅,腹下係五彩繡方幅,如綬,仍以青布衣襲之……婚嫁則男女聚飲,歌唱相悅者,然後論姿色妍媸索牛馬多寡為聘。疾病不服藥,惟祭鬼而已。卜用茅或銅錢、雞骨。通漢人文字,以十一月為歲首。”

  民國《貴州通誌》:“‘清平衛’之仲家,以字為姓,衣服與漢人同,言語稍異,婚姻用媒妁,樹桑供蠶,男知讀書,女務紡織,以十一月為歲首。”

  二月二祭“土地神”。殺雞敬祖,吃黑白糯米飯。三月三乾隆《安龍府誌》:“每歲三月初三宰豬牛祭山,各寨分肉,男婦飲酒,食花糯米飯……三、四兩日,各村不通往來,誤者罰之。”四月八“牛王節”。讓牛休息一天,用楓樹葉給牛洗澡,吃黑、白、黃、紫四色糯米飯。六月六“天王節”、“龍王節”、“祭盤古”。殺雞宰豬,用白紙做成三角形小旗,沾上雞血或豬血,插在莊稼地裏,供上酒肉和粽子。亦有拎來公雞在田壩的水口邊舉行“祭水口”的儀式。由德高望重的老人帶領青壯年舉行祭盤古儀式,進行掃寨趕“鬼”活動。其餘人皆著民族服裝,帶著糯米飯、雞、鴨、魚、肉和水酒,到寨外山坡上“躲山”。娛樂姑今用蜜蠟熏醉一人,引導其唱歌。姑問莽即“土電話”,用豬尿脬製成,互唱情歌。轉秋一柱上橫一木板,使其平衡,男女相互旋轉。住房幹欄《赤雅》:“人棲其上,羊犬畜其下。”

  項目基本內容文獻記載或內容飲食狗肉清代文人莫與鑄詠黔《竹枝詞》:“樸厚民風屬四鄉,一家春酒幾家嚐。屠犬烹豬成歡會,釀菜壇開十裏香。”糯米飯各色糯米分成五層放在一個甑子裏蒸熟,倒在簸箕裏攪拌,成了色澤鮮豔的五色花糯米飯。酸乾隆《貴州通誌》:“牛、馬牲骨,用米摻和之……至酸為佳……以多為富。”“稱富積者蓄醅幾世矣。”酒康熙《貴州通誌》:“婚嫁,則男女聚飲”。“喪……以大甕貯酒,執牛角遍飲,必須傾瀉淋漓而後快”。清初釀酒方法是:“罕用稻米,率蒸高粱、紅稗和曲蘖貯壇中,揉灰封其口,不旬日而開壇,插管圍繞吸飲。”服飾細褶裙乾隆《南籠府誌》:“椎髻長簪,銀環貫耳,項掛銀圈,以多為榮,衣短裙長,色惟青藍,紅綠花飾為緣飾。裙以青布十餘幅為細褶,鑲邊,委地數寸,腰以寬長帶數圍結於後,帶垂若翹。”

  乾隆《獨山州誌》:今獨山一帶,“以青布蒙髻,長裙細褶……年少婦女,項掛銀圈,腰係白銅煙盒,彩線絲條,環身炫目。”

  乾隆《貴州通誌》:“在羅斛(今羅甸)冊亨等處……婦人短衣長裙,首蒙青花手巾。”尚青愛必達《黔南識略》:“婦人衣著皆尚青,發挽高髻,斜插長簪。”

  乾隆《貴州通誌》:“(男子)以帕束首,蹦屏……衣尚青”。“永豐州之羅斛、冊亨等處……婦人……首蒙青花布手巾。”

  《貴州圖經新誌》:“以青布一方包頭,著細褶青裙,多至二十餘幅。腹下係五彩挑繡方幅,如綬,仍以青衣襲之”。

  項目基本內容文獻記載或內容婚姻趕表是青年男女相互結識、交往、戀愛的一種社交方式。每逢場期(集市)民族節日,或遇著辦喜事時,都是“趕表”的好機會。青年男女通過“對歌”的形式來展示才華,增進彼此的了解,在建立感情後,又互贈信物表示願意結為夫妻。花球又名“丟花包”、“丟糠包”。乾隆《貴州通誌・蠻僚》:“用彩巾編為圓球如瓜,謂之花球,視所歡者擲之。”跳月乾隆《貴州通誌》:“仲家……貴陽、平越、都勻、安順、南籠各屬有之。有黃、羅、班、莫、柳、文等姓……婚姻皆以苟合始,每歲孟春跳月,用彩布編為小球,謂之花球,視所歡者擲之,奔而不禁聘用牛隻,以姿色定聘資,多至牛三五十頭……婚姻間用媒妁,然必抱子乃歸。”

  李宗�《黔記》:“卡尤仲家在貴陽、安順、興義、平越、都勻等府……以六月為大節。每歲孟春聚會,未婚男女於野外跳月歌舞,彩帶結球拋而接之,謂之‘花球’,意既洽,彼此互擲,遂私焉”;“白仲家,在荔菠縣,男子頭狐尾以耕種,女子身小而多慧,穿淡藍色細褶勾雲裙、紅繡花鞋、脛帶銀圍、五色布褲。孟春擇平地豎大木,一空其中,名曰巴槽。男子各執竹片擊巴槽,其聲似鼓鳴,曰打卦,又曰同耍。凡同耍男女,抱睡相戲,父母在旁觀之以為樂。有漢人通苗語者亦與焉。未婚苗女故多與漢人往來,名曰外郎。俟女正配有夫,酬苗布一二匹,謂斷郎禮,即不能再往。”回門清《獨山州誌》:“嫁時,新婦徒步……送親幼婦成群,明早攜甕出汲,登梯上樓,即隨送親群婦一路同歸。”不落夫家《貴州通誌》:“歸化夷家各夷人性強悍,山居合群,械鬥成風。婚嫁主自由,以唱歌洽情,如歐人之跳舞,相悅者遂結婚……言以衣物愛情相交換,則以表兄妹相稱,而唱歌之優劣亦所重也,如是者三四年七八年,有子始歸夫家。”

  項目基本內容文獻記載或內容喪葬二次葬郭子章:《黔記・仲家》:“貴陽、都勻、鎮寧、普安……喪,則屠牛招親友葬以傘蓋墓,期年而火之,祭以枯魚。”

  乾隆《南籠府誌》:“三年後,視屍腐爛。舉火焚之,以瓦缸檢灰埋窖。”擊銅鼓愛必達《黔南識略》:“喪葬……擊銅鼓。”

  乾隆《貴州通誌》:居喪“擊銅鼓,鄰村聞鼓聲畢至”。忌葷康熙《貴州通誌・蠻僚》:“貴陽、都勻、鎮寧……喪,主人不食肉,隻食魚蝦。”

  二、仡佬族

  項目基本內容文獻記載或內容居住幹欄式《魏書》:“依樹積木,以居其上,名曰‘幹欄’,幹欄大小,隨其家口之數。”

  《通典》:“南平僚,北與涪州接,部落四千餘戶,山有毒草及沙虱、蝮蛇。人並樓居,登梯而上,號為‘幹欄’。”

  《蠻溪叢笑》:“仡佬以鬼禁,所居不著地,雖酋長之富,屋宇之多,亦皆去地數尺,以巨木排比,如省民羊棚,衫葉覆屋,名‘羊樓’。”石板屋貴州安順、安平一帶仡佬族,就地取材,不論平房和樓房,多用石塊砌築,屋頂覆以石板。

  項目基本內容文獻記載或內容服飾明:桶裙《蠻溪叢笑》:“裙幅兩頭縫斷,自足而入,斑斕厚重,下一段純以紅。”

  《炎徼紀聞》:“以布一幅橫圍腰間,旁無譬積,謂之‘桶裙’。”

  嘉靖《貴州通誌》:“男子穿短裙,婦人穿花桶裙。”“男子綰髻於頂,編發短裙,婦人襲青珠二三串懸於頸以為飾。”“男女科頭跣足,短衣摘須,婦人耳穿大孔,裳用花布橫圍之,曰‘桶裙’。”清:仡佬袍《黔南識略》:“男子衣服類土人,婦人作桶裙,以羊毛輟線為之。”“凡未嫁之女,剪其前發以為記,既嫁則否。”“(今大方縣)以青線束發,批青布囊輟海巴其上,衣長尺許,外襲方袍,洞其中,從頭籠下,前短後長,無袖。”“(安平縣)以羊毛輟線為之,起花,染紅色,甚佳,不以傳人。”飲食酸辣《黔語》:“黔人所酷嗜,五味百和,闕此不可,家家屋簷下,繩懸筐,紅黃碧綠相雜,終歲之旨蓄也。”

  民國《貴州通誌・風土誌》:“園蔬要品,每味不離,鹽酒漬之,可食終歲。”咂酒《黔記》:“咂酒,一名重陽酒,以九月貯米於甕而成,他日味劣,以草塞瓶頸,臨飲注水平口,以通節小竹,插草內吸之,視水容若幹,征飲量。”婚姻家庭姑舅表親道光《平安縣誌》:“婚姻先外家,凡姑之女,定為舅媳。或舅無子,必婚求他舅及舅族之遠者。”

  民國《續遵義府誌》:“仡佬族婚親,迎時無論冬夏,必以冷水淋媒主,夫婦後日和順。新婦至,以木瓢一柄,曰‘馬匙’,置大門外,必新婦踐之,至斷乃吉。”

  民國《清鎮縣誌》:“其婚娶,新婦乘馬,二童子撫以行,以布,蒙首。”

  項目基本內容文獻記載或內容喪葬岩葬《炎徼紀聞》:“殮屍有棺而不葬,懸之崖穴間,高者絕地千尺,或臨大河,不施蔽蓋,以木主若圭,羅樹其側,號曰‘親家殿’。”

  嘉靖《思南府誌》:“府南四十裏許,有親家殿者,古仡佬奉先處也,在一大崖穴中,崖高百餘丈,下臨大河,行舟者往往遙見之。其現製如今之床然,上下依崖,不施蔽蓋,雨日亦不及之。”

  嘉靖《貴州通誌》:平伐司仡佬族“死則置於山洞”。火葬嘉靖《貴州通誌》:西堡司仡佬族“死葬不用棺,積薪焚之”。土葬嘉靖《貴州通誌》:青山司仡佬族“喪葬亦有棺殮,殺牛祭鬼,畢而橫葬於上,後有人誘以倒埋”。鬧屍清《安平縣誌》:“父母死,有喪服而無衰經,召親戚屠牛擊鼓,曰‘鬧屍’。”

  嘉靖《重修一統誌》:“其在平伐、平遠者為打牙仡佬……父母死,子婦各折其二齒,納諸棺中,以為永訣。”倒埋墳道光《大定府誌》:“仡佬人死,必掘地,置木板橫陳其屍。”

  “葬則側置其屍,謂使其不知回歸雲。”節日年節以農曆正月為歲首,稱為年節,無論大家小戶,都必須打粑祭祖。從正月初一至十五日,舉行娛樂活動,如打“花龍”、打“蔑雞蛋”、打“磨秋”、對歌、唱地戲。拜樹節農曆三月三,除了要打粑祭祖之外,各家自備雄雞一隻,到獻山樹下去宰殺來祭獻山神。合寨集資殺豬宰羊來祭獻,集中在獻山樹下會餐。吃新節農曆七月的頭一個辰(龍)日,或戊(狗)日舉行。一是紀念祖先“開荒辟草”之勞績;二是預慶豐收的到來。以稻穀和新米飯祭祀祖先。牛王節農曆十月初一。殺雞備酒打糍粑,以敬牛王。紮艾狗農曆五月初五。割艾紮成狗形祭祀。

  項目基本內容文獻記載或內容信仰四官老爺牛、馬、羊、豬四種牲神秧神、米神。

  穀神、祭田獵神俗稱妹妹神阿奈牙琮《黔西州誌》:仡佬“病則延鬼醫,以虎頭一具用五色絨線裝飾,置箕內禱之”。供照化選擇吉日,用削平的泡木九片,編成“笆則”,放於床擋頭,用樟樹葉插“笆則”周圍,置祭品於其上祭祀。禁忌年節歲首忌掃地、挑水、下生、騎馬、犁田。喪亡及婦女產期忌外人隨便入內房。

  三、土家族

  項目基本內容文獻記載或內容飲食酸辣《龍山縣誌》:土人於五味,喜食辛蔬。有茄椒一種,俗稱辣椒,每食不離此物。食材《巴東縣誌》:“裏中以脫粟、大小麥為上食,蕎麥、燕麥次之,采蕨根作粉,佐以大豆,則為下食。”油茶“依山麵水一家家,風土人情不大差。唯有客來沿舊習,常需咂酒與油茶。”

  《鹹豐縣誌》:“油茶:腐幹截顆,細茗,陰米各用膏煎、水煮,燥濕得宜,人或以之享客或以自奉,間有日不食,則昏聵者。”

  《來鳳縣誌》:“土人以油炸黃豆、包穀、米花、豆腐、芝麻、綠焦諸物,取水和油,煮茶葉作湯泡之,向客致敬,名曰:油茶。”

  項目基本內容文獻記載或內容飲食咂酒“九十月間,煮高粱釀甕中,至次年五六月灌以水,甕口插竹管,次第傳吸,謂之咂酒。”

  “萬顆明珠共一甌,王侯到此也低頭。五龍捧著擎天柱,吸盡長江水倒流。”

  “邑無佳釀,蓋水性不宜也。近有一種,名冬酒,以冬月釀,至春三月開甕,飲之色味俱似蘇酒,頗佳。”

  “季秋九日,土人攜酒登高,極遊觀之興。家造醪糟伏汁酒,又名‘伏子酒’。”服飾斑斕服色《宣慰司誌》:“男女垂髻、短衣、跣足,以布勒額,喜斑斕服色,重農桑,男女合作。”

  明《明一統誌》:“短裙椎髻,常喜漁獵,銅鼓祀神,刻木為契。”

  乾隆《永順縣誌》:“永邑民俗,短裙椎髻,銅鼓祀神,刻木為契。”

  《蜀中廣記》:“洪武初,楊金奉歸附,立為長官司。編戶五裏,初隸酉陽,永樂初該隸渝州……其人語言蠻音,衣穿斑布,用木浪槽臼搗糧。瀝古蒿水代鹽而�宿肉。”包頭《宣慰司誌》:“男女垂髻、短衣、跣足,以布勒額。”

  乾隆《永順縣誌》:“土司時男女服飾不分,皆為一式。頭裹刺花巾帕,衣裙盡繡花邊。”

  同治《保靖縣誌》:“保靖男婦人等,頭上皆包白布,宴會往來,毫不知非。”織錦光緒《龍山縣誌》:“土苗婦女善織錦裙、被,或金絲為之,或間緯以棉,紋陸離有古致。其絲並家出,樹桑飼蠶皆有術。又織土布、土絹,皆細致可觀。機床低小,布絹幅闊不逾尺,向不知製履。”

  乾隆《辰州府誌》:“農家婦女……飼蠶,治木棉,勤紡織。出則背背簍,援山拾薪,手狀針線不停。”

  乾隆《永順府誌》:“土婦頗善紡織,布用麻,工與漢人等。土錦或絲經棉緯,一手織緯,一手挑花,遂成五色。”

  嘉慶《龍山縣誌》:“土婦善織錦、裙、被,或經緯皆絲,或絲錦棉緯,挑刺花紋,斑斕五色。”

  項目基本內容文獻記載或內容建築吊腳樓有單吊、雙吊、後吊、二層吊等六種樣式。火鋪“土民盡屬峁屋窮簷……半屋高搭木床,翁姑子媳,聯為一床,不分內外,甚至外來貿易客民,寓居於此。”

  同治《永順府誌》:“永順土民之家,不設桌凳,亦無床榻,每家惟設火床一架,安爐灶於火床之中,以為炊之所。闔宅男女,無論長幼尊輩,日則環座其上,夜則臥雜其間,惟各夫婦共被,即有外客留宿,亦令同臥火床。”

  光緒《古丈坪廳誌》:“章籍居住茅屋,厚富之家用瓦磚封砌,而規模狹隘,豕欄牛牢同在一處。火床,男女共坐眠,則風之近苗者。”茅茨同治《長陽縣誌》:“貧窶之家,外來佃民,皆茅茨多,瓦屋少。”

  同治《桑植縣誌》:“室多土築,編竹誅茅,聊蔽風雨。”婚姻哭嫁同治《長陽縣誌》:“寧鄉地近容美、巴東,民雜苗夷,其嫁女上頭日,擇女兒九人與女共十人為一席,是日父母、兄嫂、諸姑及九女摯手牽衣,吹次而歌,女亦吹次應之。”“其詞曰:‘長大成人要別離,別娘一去幾時歸,別去縱來歸有日,能得歸來住幾時?妹妹去,哥也傷心、嫂傷心,門前一道清江水,妹來看娘莫怕深,四川下來十八灘,灘灘望見峨眉山,峨眉山上般般有,隻少芍藥對牡丹。’”插花同治《永順府誌》:“邑人於男子將婚時,裏黨戲錢為宴會,易其小名而為之字,近親之日,父母邀客醺子以成人之道,謂之簪花。”自由婚乾隆《永順府誌》:“土司地處萬山之中,凡耕作出入,男女同行,無拘親疏,道途相遇,不分男女,以歌為奸淫之媒,雖親夫當前無所畏避。”

  乾隆《鶴峰州誌》:“向來土俗,無論親疏,即外來行客,一至其家,輒入內室,甚而坐近臥榻,男女交談,毫不避忌。”

  同治《保靖縣誌》:“不拘親疏男女,客有到家者,同在火床蹲踞,環坐不避嫌疑。”

  乾隆《鶴峰州誌》:“舊日土民婦女,以夫家貧寒,或以口角細故,背夫逃回,而女家父兄不加訓誡,以女為是,收留經年累月,縱其所為,甚至背義毀盟,妄稱改嫁。”

  項目基本內容文獻記載或內容婚姻同姓為婚乾隆《永順府誌》:“同姓為婚,嫁娶背負。”

  雍正《保靖縣誌》:“同姓為婚,婚嫁不用轎,背負新人。”

  乾隆《鶴峰州誌》:“土司娶親,不論同姓,或不憑婚約……”轉房婚民國《永順縣誌》:“兄亡收嫂,弟亡收弟媳,謂之‘坐床’,或曰‘填房’。”姑舅表親《客齋舊筆》:“姑舅之婚,他人娶之必賄男家,否則爭其則仇殺。”

  乾隆《永順府誌》:“土司舊製,姑家之女必嫁舅氏之子。名曰:‘骨種’,無論年之大小,竟有姑家之女年長十餘歲,必待舅氏之子成立婚配。”龍山縣“嫁後生女將字人,舅氏必索取財物,然後許嫁。或力有不能,以一女嫁於舅子,諸女乃嫁,謂之‘還骨種’”。喪葬跳喪同治《長陽縣誌》:“家有親喪,鄉鄰來吊,至夜去舊伴亡,於柩旁擊鼓,曰喪鼓,互唱俚歌。”

  道光《長陽縣誌》:“臨葬夜,眾客群擠喪次,一人擂大鼓,更互相唱,名曰唱喪鼓,又曰打喪鼓。”

  同治《巴東縣誌》:“舊俗,歿之日,其家置酒食,邀親友,鳴金伐鼓,歌舞達旦……”

  清《蠻書・巴人》:“初喪,擊鼓以為道喪,其歌必號,其眾必跳。此乃盤瓠白虎之勇也。”火葬同治《來鳳縣誌》:“從前土民間有同姓為婚及停喪火化等惡習,自改設以後,土民勸勉,今皆草薄從忠。”懸棺葬光緒《秀山縣誌》:“北為仙人崖,石壁峭削,龐然臨水,崖半,方穴如鑿,內度朱�。”

  清《酉陽州誌》:泉門口岩上有“五櫃,櫃二�,�三箱;箱長三尺,高半之,中貯白骨數具……五櫃之箱計之,約二十骨雲。”

  黔江《龔氏家譜》:“人言黔邑中,當龔、胡、秦、向四大姓者為殺不盡之殘蠻……又官渡河水城寨為龔姓,大峽各有祖宗墳在上,四麵懸崖,船上遠望,儼有木櫃、木碓,俱是磚石砌台基磴,仙跡朗朗。”

  《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典》:“萬年倉,彭水縣麻油灘上,懸岩壁立,人攀援不能到……嵌空各有木櫃藏置其中,莫為從來,今改名萬年倉。”

  項目基本內容文獻記載或內容節日趕年光緒《長樂縣誌》:“除夕俱盛饌,闔家相聚飲食,謂之吃團年飯。而容美土司後,則在除夕前一日。蓋其先人隨胡宗憲征倭,於十二月二十九日大犒將士,除夕倭不備,遂大捷。後人沿之,遂成家風。”清明同治《恩施縣誌》:“清明掃墓,以竹懸紙錢,用各色花紙做成寶蓋、旗鑼鼓傘,插於墳上,叫做‘標墓’,挈�提壺,上墳祭掃。祭畢席地而飯。其修理墳者,皆於是日弄土成之。因置寒食前後,動土勿忌。”“是日,臣民插柳葉於門,簪柳於首,回避黴疫。”六月六“曬龍袍”,家家把棉襖、衣服掛曬於陽光下,象征土家人也有王天下的本領。

  “向王節”。向王廟前張紅掛彩,放鞭炮祭祀。磨刀節同治《巴東縣誌》:“五月十三家家磨刀,思盼雨。”信仰白虎同治《長陽縣誌》:“廩君有功於民,今施南、巴東、長陽等地,立廟而祀,土語訛相為向耳。”向王天子鹹豐《長陽縣誌》:“向王廟在高尖子山下,廟中所供即廩君神像。”

  乾隆《永順府誌》:“三月殺白羊,擊鼓吹笙曰祭鬼……四月十八日、七月十五夜祀祖,又祭婆婆廟。”

  同治《增修酉陽直隸州總誌》:彭水“神之最靈者,曰羊願,設壇於曠野,宰相羊以祀。虔奉羊首,以問禍福”。儺神乾隆《永順縣誌》:“永俗酬神,必延辰郡師巫唱演儺戲……至晚,演儺戲,敲鑼擊鼓,人各紙麵,有女裝者,曰孟薑女,男伴者,曰範七郎。”

  道光《鶴峰州誌》:“又有祀羅神者,為木麵具二,其像一黑一白,每歲於夜間祀之,名為完儺願,此湖南客戶習俗。”

  同治《來鳳縣誌》:“一日還儺願,延巫屠豕,設儺王男、女二像,巫戴紙具,飾孟薑女、範七郎,擊鼓鳴鑼,歌舞競夕。”

  民國《沿河縣誌》:“跳一日者,為之‘跳神’,三日者,為之‘打太保’,五至七日者,為之‘大儺’。城鄉均染此習。”

  四、苗族

  元明至清初,隨著苗族向各地遷徙和支係、方言的形成,各地區、各支係的苗族在生活習俗方麵也產生了不少差異。明代和清初所留下的一些文獻資料,可幫助我們對這一時期各地苗族的習俗風情有所了解。下麵是伍新福《中國苗族通史》一書中附錄的關於貴州各地苗族風俗文化的一些記載,從中可以窺見明清時期烏江流域苗族文化的基本概況。

  清康熙年間阿琳《紅苗歸流圖》“紅苗”文化

  “鎮簞乃楚南極邊,世為苗蠻之窟宅。按苗即僚,或曰徭,其散居於五溪者曰五溪蠻,居於長沙武陵者又曰武陵蠻。紅苗,蓋近代所稱。種類以數萬計,氏族惟吳、龍、石、麻、廖五姓……其名男子多以老,婦女多以亞,如老鐵、老狗、亞叟、亞恒之類。各以族之遠近多寡聚數十戶或百餘戶為一寨。寨中推族大富強者為長,皆聽其指揮焉。其人,皆麵目黧黑,椎髻跣足,盡去髭須,狀如猿猱。性嗜煙,見持炳者必乞嚐之。內巢之苗,罕知鹽味,得鹽則喜,每遺其類,各以一撮置掌中舐之,以為善……其語言啁晰。稱官長曰敏,呼父曰阿巴,母曰阿米,伯曰馬壟,叔曰馬腰,兄曰阿那,弟曰得苟,姐曰阿婭,妹亦曰得苟,子曰得亦,女曰得怕,夫曰璋,妻曰歐。以正月曰喇阿,二月曰喇嘔,三月曰喇補……語侏離,多類此。惟往來城市者,亦通楚語。其服飾,皆短衣窄袖,�止蔽膝,用紅布為裹以束腰,衣領亦飾以紅。婦人無�,止以裙蔽下體。雖隆冬奇寒,男女止單衣數層,凍甚則集薪焚之,闔室環向,反複烘炙。出遇風雪則披氈以禦。男子以網巾約發,帶一環於左耳,大可圍圓一二寸。婦人則兩耳皆環,綰發作螺髻,織篾為笄,以發緯之如蟹,匡施於髻,遍以銀索繞之,插銀簪六七支,簪形若匕。其女之未嫁者,以線貫貝辮發垂後以為別……其踮胝如蹯,雖履根觸磽確若不知者。畏痘症,不敢遠行。好修舊怨。有仇欲複而勢未能者,則植樹以識,父子相傳,曆久不忘,報之而後伐樹,削跡。其兵器有環刀、偏架、弩、杆子、槍。初無火器,明末始有鳥槍。”“環刀長數尺,以骨角飾其柄,柄有大環如拳。削竹木為刀室,係以革條,斜掛於肩。其刀於兒始生時取鐵如兒重,浸毒水中,兒長乃煆鋼製刀,終身佩之。刀成則試以牛,仰刃牛項下,以肩承之,聳肩而牛首即落者為良。偏架弩,長數尺,麻為弦,能隨其跳躍,以足蹶張其弩背,手傅石,以命中。戰則左執鳥槍,或負偏弩,右執杆子,銜刀於口,遠則用槍,用弩,近則用口中刀奮力擊之。其樂器有銃、鼓、蘆笙、沙竹笛、悶筒。合樂時諸音競開,擊竹筒為節,群蠻團圍聯臂叫唱以和之。”

  “唱歌覓偶”圖誌雲:“苗俗,至初春時,男女未嫁者皆盛服,負背籠登山,以樵采為名,往來林麓間,相對唱山歌,雄鳴雌應,曼聲悠揚。每發聲則以一手自掩其耳,唱和相協者即相悅……然後挽媒行聘說者。”

  “苗風婚嫁”圖誌雲:苗俗,無婚嫁禮,凡男女婚定之後,及笄,約日過門。女著花領、袖短衣裙,錯以采線,蔽膝,挽髻跣足,手執柄傘,路遠者縛鞋柄上。其父母邀少婦一二十人圍繞而行。至男村,相近男姓亦邀眾婦女出迎於村外田間。不通聞問,席地互歌。良久,發聲喊笑,擁入男室,坐牛欄上複歌,而新婦絕不開口也。少頃,於各婦前置空碗一,牛脯二。進酒時,不飲。已酒,必兩相摟肩勸飲,割牛脯下之。如是者數次。進飯數盂。無碗箸,群手團飯而食。夜不寢。及黎明,眾婦擁女汲水一擔,至鍋側,隨哄而散。男女並未識。而每歲惟栽種收獲時,一至夫家,必有婦女偕行,若防護焉者。其在父母家,則仍披發如未嫁時,恣所欲為,必娠而後父母送之於歸,謂之坐家。偶遇不娠之婦,必牽一豕娠者以歸,示無虛往也。

  “農畢鼓髒”圖誌雲:“苗人於農畢冬月跳鼓髒以祀神……先期設棚於寨外平坦處,予告親友。至日,鄰苗男婦老稚鼓吹而來。及門,各放銃以祓不祥。乃入,列坐廡下,主人具酒肉��以饗之。抵暮,主人率男婦擊金伐鼓,群至棚下,設位奏樂以迎神。殺牛烹而薦之,並陳酒果,以牛首置棚前。刳長木空其中,冒皮於端以為鼓,架於木,一人跳而擊之。一苗巫衣員領,執鐸舞躍而致祝辭。是日也,男婦皆盛服以從事。男以雜色紙為巾,垂紙條一束於背。富者則厚價購伶人舊時衣,以示華侈。祭畢,賓主為歡,飲食歌舞,更勸迭酬,達旦乃散。”

  “祭鬼椎牛”圖誌雲:“紅苗雖為異類,其於祀先之道,有可采焉。其名,不曰祀先而曰祭鬼。每祭,必以善價求白水牯牛,飼養茁壯,擇日縛牛門外花柱,眾執矛而立。先讓其尊者以矛刺牛胸,然後姻婭族人依序而進。一人持水於旁,隨刺隨潑,使血不淋漓地。及牛死既倒,必視其首所向以卜吉否。若首向主人室則歡笑相慶,以其來歆享也。否則,眾皆愀然散去,主人即惶悚涕泣,以鬼棄而不茹,將降不祥也。祭畢,則鼓刀分胙,留四肢以遺先刺者。又別割一牲,以火燎去毛,連皮烹之,曰火肉。眾共飲酒食肉,醉飽而散。”

  “開廟歃血”圖誌雲:“乾州之東北鴉溪有天王廟在焉。其像衣冠而並坐者三。詢之土人,曰:此北帝天王也。姓楊氏,兄弟三人,長曰金龍、仲曰金虎、季曰金彪,皆宋時驍將。孝宗朝溪蠻為害,奉命征,殺傷甚眾。時值炎暑,王憩楓林下,渴飲溪流,中毒而殞。未幾,王遂降神於蠻,疫癘大作,苗人死者過半,眾皆震懾,因禱而祀之,誓不敢怠。一雲王開九溪十八洞,追蠻至五寨司奇梁洞,斬其渠魁及餘黨九千餘級,遂平溪地。孝宗嘉之,賜以王爵。民懷其德,蠻畏其威,故立廟以祀,呼為北帝天王,尊之至也。凡有祈禱或冤忿不白而欲誓者,則往廟告神。其遠不能赴廟者,告於拜亭,去乾為中道,乃神之行祠也。凡誓,小事以雞,重則以貓,刺血滴酒中,各飲以明心。其誓必曰:我不冤你,你若冤我,我大發大旺;我若冤你,死我九十九代,蓋雲禍且延及子孫也。六月中為神之忌辰,民苗齋戒,各禁屠沽,止釣獵,斷蔬菜,唯食飯飲水而已。以尺素纏首,不敢冠,道路相值,無敢偶語。夜臥不敢輾轉,雖蚊蚋嘬膚,亦不拂拭。六畜盡藏之他所,恐其鳴吠以觸神怒。”

  “雞卜決事”圖誌雲:“雞卜之說,見於《漢書・郊祀誌》。粵祠,用雞卜。蓋蠻俗尚鬼其來舊矣。凡苗民欲有所為,未決,則持雞赴野。置刀其旁,插五色紙旗於地,繞以紙錢。取竹一段,留其節,挑竹皮起少許,以物支兩節間,如張琴瑟。然後擊而誦禱之。乃殺雞烹食,取其兩脛,以竹挺探測骨孔之深淺,以決吉凶。左脛為客,右脛為主。若孔有血漬,為損傷之兆。又有看雞蛋卜者。其法,以雞蛋置器中,立簷下,向日而咒之。且咒且搖其器,令蛋旋轉不定。咒訖,俟定,以煙煤塗識其左右上下,煮熟去殼,以線斷之,視其黃白之厚薄盈虛所在。占事頗驗。”

  “懸梳卜病”圖誌雲:“苗俗信巫畏鬼。人病則曰有鬼。以線懸梳而視其欹側左右抑揚動靜,以卜鬼之所自,定疾病安危。然後請巫祈禳。張蓋設位於野,陳男女衣履裙於前,約親鄰寨眾,醵金置祭,釀秫為紅酒,宰牲以獻,曰求福。祭畢,則於祭所食其胙,分其餘而散。”

  “采藥治疾”圖誌雲:“苗人疾病,間有能以藥治療者。然皆非本草方書所載,乃土人口授之方,藥即本山所產草木,或用根皮,或用枝葉,不加炮製,統謂之草藥。遇有疾病瘡瘍,則采應病之藥,搗之,或吞或敷,奏效甚捷。往往有負籠至民間投劑治疾者,亦頗有效,第不知藥名雲何耳。”

  乾隆初《永綏廳誌》載有同知段汝霖《永苗風俗十條》,可作《紅苗歸流圖》所記“紅苗”風習的補充。現摘引如下:

  “苗人度歲不知拜賀年節,惟於冬底預曬幹豆腐,釀糟酒,市魚肉、蔬菜,為度歲計。除夕以米糧、豆腐送嶽家。是夕煮旱禾米為飯,暖酒設肴饌,闔室男女雜坐,飯啖盡歡。元旦仍如平時。隻重除夕,不重元旦也。”

  “苗人婚嫁亦猶買物,不識問名納采之禮,惟講牛馬數目,遣牙郎傳說。牙郎者即苗中人也。必用牛馬五六隻始易一妻。說成擇危成日迎娶。新婦衣月白衣,擎傘步行。父母兄弟戚屬相隨,送至夫家,不由大門,穴壁以入。登火床,男女雜坐,各食飯一盂,魚肉一片,糟酒一甌。次赴同寨伯叔家各如數飲食之。返室即成夫婦。闔室同宿火床,惟新婦與新夫合一被耳。其新婦之母與女偕來,索銀三兩,謂之乳錢。”

  “苗人洗澡,富家亦知備器,在家沐浴。其貧苦者,自初夏後俱日間赴河洗滌。男女各伴……遇有人過,苗婦以手護乳。”

  “苗性雖愚,亦知吊死問疾之義。當疾篤時,親友多負米、雞子相探問。亡後以木板架床間,舁屍於上,不知殯殮。至親好友送米以助,疏與貧者亦必空手來吊,向屍環哭極哀,名曰送哭,哭畢赴死者同寨之家,食飯一盂、酸湯一碗以去。擇危成日以竹架扛屍山中,用竹�卜地。連得三勝�者佳地。掘地為坑,四圍鑲板,置屍其中,用板覆之,起堆堅築。左右徹石堆,上首不用石,恐鎮壓其首也。”

  “苗人負重致遠,製造木板,缺其一麵,形如半枷,置於項後,以著於肩。另貫以繩,係於首。然後用篾背簍負物於背。俾肩與首俱用力,名曰背扛,即古人負載之義。婦女亦然,若令其去扛,用挑運,寸步難行矣。”

  “苗地交易,牛馬惟多。買牛不計老少,惟以拳數之多寡定價值之差等。其法將竹篾於牛之前肋一圍,水牛計十六拳為大,黃牛計十三拳為大,謂之拳牛。買馬亦論老少,以棍比至鞍處,從地數起,高十三拳者為大。馬少而拳多者為優,反是為劣,謂之比馬。價乃隨時低昂也。”

  “苗俗尚鬼。每歲亥、子兩月舉行,以為報賽之意。先一日殺菜牛,請苗巫吹竹筒,謂之做米鬼。次日宰母豬,擊竹筒請神,謂之做雷鬼。第三日殺公豬祭享,謂之做總鬼。第四日設肉、酒各五碗,米餅十二枚,置火床,燒黃蠟;擊竹筒,祀祖,謂之報家先,然後請親戚。鳴鑼擊鼓,請牛鬼。第五日,門首左右各置一樁,用黑、白牛各一隻,男婦環繞,鳴金鼓,呐喊三聲,每牛用三人各持杆槍,從左脅刺之,且刺且走,以牛倒之向背定吉凶。牛首向內則吉,向外則凶。殺牛後腿饋親朋,胸膛送巫,牛首歸主家,餘肉及髒腑等物烹食之,乃散。”

  “苗俗又有所謂跳鍋莊者,乃合寨之公祀,亦猶民間之清醮。數年間行之。亥、子兩月擇日舉行。每戶殺牛一隻,蒸米餅一石。屆期男女早集,多者千餘,少者亦數百,赴同寨之家,每戶各食飯一筋、牛肉一片,糟酒隨飲,於敞處以木柱四根,高一丈五尺,埋於地,中橫木板,用草鋪墊,陳設米餅、牛肉,上覆以屋,以祭眾神。另蓋草篷於旁,列米餅牛肉,以祭祖先。苗巫擎傘蓋,衣長衣,手搖銅鈴,召請諸神。另一人擊竹筒門。一木空中,二麵蒙生牛皮,一人衣彩服撾之。其餘男女各服伶人五色衣,或披紅氈,以馬尾置烏紗冠首,苗婦亦盛服。男外旋,女內旋,皆舉手頓足。其身搖動,舞袖相連,左右轉盼,不徐不疾,亦覺可觀。而產笙之音,與歌聲相應,悠揚高下,並堪入耳,謂之跳鍋莊。鍋莊跳至戌時乃罷。然後擇寨旁曠野處,男女各以類相聚,彼此唱苗歌,或男唱女和,或女唱男和,往來互答……相悅者,男女各有贈遺,甚至乘夜偕赴林間,為桑中濮上之行,亦不較。天明乃散。其中女未有家,男未有室者,即相私奔,然後央牙郎通知父母,議牛馬酬之。”

  “苗俗五月祭祖先,擇子、寅、午日行事。先日將馬、牛、貓、犬、豬諸畜安置室外,恐驚鬼也。禁忌最嚴。是日,從未刻後即不敢言語,夜臥於床,亦不轉動。觸犯此戒,必有鬼殃。”

  “苗人有深仇宿怨,即打冤家,即定例所雲穴鬥也。椎牛釀酒,邀請親朋,或數十,或百餘眾。至,告以故。碗酒臠肉,即許以捐軀,謂之幫兵。臨發,插紙旗,擊竹筒,搖銅鈴,祭飛喪鬼、口舌鬼、四官鬼、街鄰鬼。祭畢,執旗以行。彼家聞言,亦請幫兵以待。兩兵相望,先放火槍。苗婦隨後接槍注藥,以候再放。苗人各舞長杆槍以進。如不勝,則棄槍拔環刀,短兵相接。又不勝,則收刀持匕首,扭抱相戮。苗人輕生,死不足惜……其有被傷死者,屍親即掩埋,不肯報官,官驗則動鬼招禍。計兩家所死之人,除一命一抵外,餘者為人命,議牛馬財物以償之,謂之倒骨價。其數亦視凶手之貧富以為差等。富者自三百三十兩,至五十五兩止,貧者從四十四兩減至二十二兩止。”

  貴州苗族地區清以前的風俗習慣,見於明弘治年間沈庠、趙瓚《貴州圖經新誌》和嘉靖《貴州通誌・風俗》,稍後有萬曆年間郭子章《黔記》,現擇要歸納於下:

  1.《貴州圖經新誌》

  貴州宣慰司“東苗”,“男椎髻,著短衣,色尚淺藍,首以織花布條束發。婦著花裳,無袖,惟遮覆前後而已。裙亦淺藍色,細褶,僅蔽其膝。其俗,婚娶,男女相聚歌舞,名為跳月。情意相悅者為婚。初不較其財,逮至一年,方遣人責之,雖死亦不置。”“西苗”,“俗同東苗”。

  思州府,“郡內夷漢雜處,言語侏離,椎髻跣足,衣服斑斕,長不掩脛。居依山穀,或數十家,或三五家為一聚”。“假貸要約,則刻木為契。疾病不事醫藥,惟用雞卜、瓦卦,以占吉凶,屠牲祭鬼而已。”

  思南府,“居山野者謂之苗民”。“其性凶狠,不憚深淵,不畏猛獸,出入持刀、負弩及魚簽木叉,以漁獵為樂。得獸則祭鬼而後食。”

  “苗俗,有事則用行頭媒講。行頭能言語,講斷是非者。苗講苗,以苗為行頭。民講民,以民為行頭。凡行頭講事,皆用籌,以記之。多至一二百籌,少亦二三十籌。每舉一籌,曰某事雲雲,其人服則收之……凡講殺人謂之籌頭,講偷盜牛馬曰犯瓦……”

  銅仁府,“與辰沅同風……苗人剛狠輕生,出人常佩刀弩”。

  程番府,“曰苗人者,性惡喜殺,僻居鮮儔,然甚重信,亦知愛親”。“每春暮,聞鵑啼,則比屋號泣,聲振林穀。問之則曰:禽鳥去,猶歲一至,父母死,不再來矣。吾思吾親,故聞鵑而泣。”

  鎮寧州,“曰康佐苗者,語言聱詰”。“喜於深林僻野結屋以居。男則束發不冠,女則服花衣,雜以五色,細珠為飾。男女未婚,每歲三四月聚集於場圃間,中立一竿為鬼竿,環繞躍跳,戲謔歌唱,相得者,至晚則負女以歸男家。母父初不較。久,方請媒通說,索牛為聘。有喪,則舉家以杵擊臼,更唱迭和,三五日方置屍岩洞間,藏固深悶,人莫知其處。”

  龍裏衛軍民指揮使司,“境內東苗之夷,性戇而厲”。“男子科頭赤腳,衣用青白花布,領緣以土錦。婦人盤髻,貫以長簪,衣用土棉,無襟,當幅中作孔,以首納而服之。別作兩袖,做事則去之。雜綴海�、銅鈴、青白綠珠為飾。春月以木刻馬為神,召集男女,祭以牛酒,曰木馬鬼。老者坐飲馬傍,未婚男女俱盛飾衣服,吹笙唱歌,旋馬跳舞……謂之跳月。彼此情悅者遂同歸男家,父母殺雞占卜納焉。女父母論姿色索牛馬,多至十五六。力不足者,累歲征之。西苗性凶狠,男子椎髻,上插白雞毛,衣白布短衣,婦女衣盡蠟花布,首飾用海�、青白小珠。婚娶亦以跳月為約,與東苗大同小異……唯苗性戇,不務紡績,儉嗇積財買牯牛善觸者,召親戚擊銅鼓鬥牛於野。已而殺以祭鬼,與眾食之,以牛角授子孫,曰某祖某父食牛凡幾,以誇富厚焉。眾家範銅為鼓。其製類鼓,無底。遇死喪待賓客,擊以為樂。相傳諸葛武侯之所鑄者,價值牛馬或以百什,富者傾產市之不恤也。疾病不服藥,惟殺牲禱鬼而已。臥席隻用竹棧、篾簟,富者隻有一毯。俱刻竹木為契,不相欺紿。”

  新添衛,“曰東苗,椎髻赤足,婦女以土錦為衣,婚不用媒,相悅則奔,既婚之後,始以牛馬為聘禮”。“曰西苗,以十月為歲首,宰牛具酒,召親友為樂。樂有銅鼓、橫笛、蘆笙。婚嫁與東苗同。”

  清平衛,“曰黑苗,囚首赤腳……不通漢語,服短花衣”。“婚姻以牛為聘禮,飲食亦用竹器盛之,手搏而食。曰東苗,稍通漢語,服紅花衣,頭插白雞毛。”“曰西苗,椎髻赤腳,服短白衣,其俗類東苗。”

  2.嘉靖《貴州通誌・風俗》

  貴州宣慰司乖西司苗,“曰東苗、曰西苗,其俗相同。皆椎髻,著短衣,色尚淺藍,以織花布條束發……跳月成婚”。“死喪,殺牛祭鬼,占鼓作樂。”

  偏橋司苗人,“其俗,以苗為姓,尚青衣”。“婚禮,以跳月成配。死喪,則殺牛祭鬼,擊鼓歌唱。”

  葛彰司苗人,“男子蓬頭垢麵、跣足”。“婦女綰尖發,被細褶裙。婚姻論牛之多寡。問名之日,女家先宰一牛,以為開口錢。有喪,不拘父母族屬,屠羊豕,舂米糕,膾魚醢,以為祭,槌鼓唱歌而相樂。”

  清平縣苗,“不務農業,專以鍛鐵為生,善造長刀、鏢、鏃”。“死則先後異世,男女必辟葬一處。與人報仇,冒白刃而死無悔。”

  西山陽洞司苗人,“皆以苗為姓,不屬郡縣”。“垢麵蓬頭、跣足,言語莫曉。采薪為業。祀鬼待客,以犬馬為卜用。十月一日為大節。”

  康佐司苗人,“語言服飾、器用、婚喪,與宣尉司東苗同”。

  小平伐司苗人,“男子披草衣、短裙,州女穿長花桶裙。俱綰發”。“言語莫曉,出入執槍。祭鬼殺犬。男婦圍土爐而臥。死葬以木鑿槽而瘞。”

  3.郭子章《黔記》

  “苗人古三苗之裔也。自長沙、沅、辰以南盡夜郎之境,往往有之。與民夷混雜,通曰南蠻。其種甚夥,散處山間,聚而成村者曰寨。其人有名無姓,有族屬無君長……其俗,各以其黨自相沿襲……睚眥之隙遂至殺人。被殺之家,舉族為仇,必報當而後已。否則,親戚亦斷助之,即抗到不悔。諺雲:苗家仇,九世休。言其不可解也。其人,魈結�蠣,陟岩穴躇荊棘……斑衣左衽,或無衿�。竅以納首,別作兩袂,急則去之。插雞尾於顛,負抱弩,遇使鹵掠……未娶者,以銀環飾耳,號曰馬郎,婚則脫之。婦人雜海�銅鈴藥珠,結瓔珞為飾。處子行歌於野,以誘馬郎,淆淫不禁。仲春刻木為馬,祭以牛酒,老人並馬箕踞,未婚男女吹蘆笙以和歌,淫詞謔浪,謂之跳月。中意者男負女去。論妍媸為聘貲羸縮,貧而逋者遞歲索之,即發種種長子孫不貸也。飲食惡草,以蕎灰和秫粥釀為臭瀋,以魚肉雜物投之……以為珍具。矜富羨者則曰,蓄桶幾世矣。歲時召親戚槌銅鼓,鬥牛於野,剮其負者,祭而食之,大臠若掌,以牛角授子孫,曰某祖父食牛凡幾。要約無文書,刊寸木判以為信。爭訟不入官府,即人亦不得以律例科之。推其屬之公正善言語者,號曰行頭,以講曲直。行頭以一事為一籌,多至百籌者。每舉一籌,數之曰:某事雲雲,汝負於某某人。服則收之。又舉一籌,數之曰:某事雲雲,汝淩於某。其人不服,則置之。計所置多寡以報所為講者,曰某事某事,其人不服。所為講者曰:然,則已;不然,則又往講如前。必兩人鹹服乃決。若所籌多而度其人不能償者,則勸所為講者,擲一籌與天,一與地,一與和事之老,然後複約其餘者,責負者償之。以牛馬為算。凡殺人而報殺過當者,算亦如之。言語侏�,甚者重譯乃解。與其曹耦善厚者曰同年。同年之好,�於親串。與漢人善者亦同年。稱其酋長曰莽,尊官亦莽,稱人曰歹,自稱亦曰歹……不知正朔,以鼠、馬記子午。言日如之。歲首以冬、三月,各尚其一,曰開年。占卜以雞骨推之……或折茅為兆。病不服藥,禱鬼而已。不愈則曰鬼所昏也,棄之不顧。謂其巫曰鬼師。死喪無服,或葬或不葬。大抵諸苗之俗,婚姻略同,而喪祭異。”

  “在宣慰司,有東苗、西苗,男椎髻著短衣,色尚淺藍,首以織花布條束發。婦著花裳,無袖,惟遮覆前後而已,裙亦淺藍色,細褶,僅蔽其膝。”

  “在金築,有克孟、牯羊二種,擇懸崖鑿竅而居……男女�笙而偶,免乳而歸其聘財。親死不哭,笑舞浩唱,謂之鬧戶,明年聞杜鵑聲,則比屋號泣。”

  “在葛彰葛商,為短裙苗,以花布――幅,橫掩及�。”

  “在龍裏,東苗,性戇而厲,男子科頭赤腳,婦人盤髻長簪。西苗,男子椎髻,上插白雞毛,女子以蠟畫布。”

  “在新添,苗人屬小平伐司,男子被草衣,短裙,婦人穿長筒裙,綰髻。語言莫曉。出人執槍。祭鬼殺犬。男女圍土爐。死以木槽瘞。”

  “在偏橋司,西山陽洞司,苗人俱以苗為姓。偏橋者尚青衣,亦黑蠻之種也。”

  §§第七章 民國時期烏江流域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