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節 烏江流域古政權

  自古以來,烏江流域地區是一個多民族共存雜處的區域。受外界影響,不少少數民族在進入階級社會後,建立了自己的民族政權。各中央王朝為了便於對少數民族的統治,也默認甚至設立了一些少數民族政權。

  一、巴國

  巴國在殷代已經有文字記載,殷卜辭稱之為“巴方”。巴方在殷卜辭中屢見,是殷代很活躍的一個方國。在殷商中期的高宗武丁統治時期,殷不斷開拓疆土,征服了眾多的部族方國,在這一過程中巴國充當了殷朝的征伐先鋒。到殷代末期,周武王率師東伐殷紂王,巴師亦為其前鋒,史稱“巴師銳勇,歌舞以淩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稱曰:‘武王伐紂,前歌後舞’也”(《華陽國誌・巴誌》)因為巴師勇敢陷敵,克敵製勝,故“武王即克殷,以其宗姬封於巴”,成為最早受周王室分封的姬姓諸侯之一。

  春秋時期,王綱敗壞,天下大亂,巴國“雖奉王職,與秦、楚、鄧為比”(《華陽國誌・巴誌》)實際上經濟軍事力量迅速膨脹,圖謀東出漢東,南下江漢,因而一度與楚國結成政治軍事同盟。後來,隨著巴國力量的不斷強大,巴、楚反目成仇,數相攻伐,但最終一敗再敗,懾於楚國兵鋒,被迫放棄汗水中遊故土,南下長江流域的川東、鄂西南地區,重建其統治。

  戰國時期,巴國立於川東,其間五易其都,但以在江州(今重慶)的時間最長,故世稱巴子都江州。在楚國軍事壓力之下,巴國逐漸偏於川東一隅,國力不斷削弱,並不斷溯長江、嘉陵江而上,由巫巴山向大巴山區轉移。到戰國中期巴在與楚的爭戰中,已無險可守。同時,其西麵又麵臨蜀國的進攻與蠶食。到秦惠王時期,因蜀國開明王朝分封到北部重鎮的王弟苴侯與巴交好,導致蜀王震怒,於公元前316年親率大軍伐苴侯,“苴侯奔巴,巴為求救於秦”,為強大的秦軍南下提供了充分的借口,是年,秦惠王遣大夫張儀、司馬錯率大軍南下伐蜀。蜀王倉促應戰,為秦軍大敗。秦滅蜀後,迅速移師東進,奪取巴之江州,然後北上閬中,俘虜巴王,巴國由是滅亡。

  巴國是一個帶有部落聯盟性質的國家,亦是一個有嚴重階級壓迫和階級剝削的奴隸製國家,據《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載,“廩君死,魂魄世為白虎。巴氏因虎飲人血,遂以人血祠焉。”施行人祭,是奴隸製時代普遍采用的祭祀方式。又據《太平禦覽》和《路史・國名記》載,“昔蜀王欒君王巴蜀,王見廩君兵強,結好飲宴,以稅氏五十人遣廩君。”即把蜀國的“稅氏”五十人贈送給巴國統治者,亦說明奴隸製以及奴隸勞動在巴國是很普遍的。由於巴國本身政治的發展,並受到楚國、秦國、蜀國等各國的影響,社會日益進步,據《華陽國誌・巴誌》載,“及七國稱王,巴亦稱王。”巴國東麵的楚國一直以來都是巴國的最大威脅,兩國關係也一直很壞,武裝衝突不斷,由於巴國社會的後進,無法對楚國形成強勢,故不斷加強防禦,《水經注・江水》載:“昔巴楚數相攻伐,藉險置關,以相防捍。”《華陽國誌・巴誌》也說:“巴、楚數相攻伐,故置捍關、陽關及沔關。”

  春秋戰國時期巴國的首都,最早在今涪陵。然而,巴國都曾數遷,秦滅巴之後,以原巴國首都所在地為巴郡首府。《水經注・江水注》說:“江州縣,故巴子之都也。春秋桓公九年(公元前677年)巴子使韓服告楚,請與鄧好是也。及七國稱王,巴亦王焉。秦惠王遣張儀等救苴侯於巴,儀貪巴苴之富,因執其王以歸,而置巴郡焉。治江州。”即今重慶老城區,轄地包括今重慶市區和巴縣、江北、江津、綦江、南川、璧山、永川等處。除國都外,在巴國境內還形成了一些城鎮,這些城鎮稱為巴國統治者設置政權機構對廣大農村進行統治的據點,計有:枳(今涪陵)《華陽國誌・巴誌》載:“枳縣,郡東四百裏,治涪陵水會。”統轄區域包括今涪陵、長壽、豐都等地區;平都(今豐都)《華陽國誌・巴誌》載:“巴子時雖都江州……或治平都。”轄地包括今豐都東南至石柱、黔江、酉陽、秀山,湖南保靖、龍山,湖北鹹豐、來鳳一帶;墊江,雍正《四川通誌》雲“今(合州)州治之南,地名水南,俗謂之古城口,即巴子別都也”。轄境包括今合川、銅梁及潼南、大足的一部分;閬中,《華陽國誌・巴誌》雲“巴子時雖都江州,或治墊江,或治平都,後治閬中”,《元和郡縣誌》亦載:“閬中縣本巴國別都,秦置縣。”統轄地包括今閬中、蒼溪、儀隴三縣及劍閣、鹽亭縣的小部分地區;臨江,《華陽國誌・巴誌》說“臨江縣,枳東四百裏接忍”。轄境包括今忠縣、墊江、梁平、萬縣。除上述規模較大城治外,在《華陽國誌》中有明確記載的城池還有樂城(治今江津)魚複(治今奉節、巫山、巫溪)�忍(治今雲陽、開縣)盧城(治今達縣、營山、廣安、渠縣、鄰水、大竹)江陽(治今瀘州、納溪、江安、隆昌、榮昌)符城(治今合江、敘永、古藺、赤水、習水、桐梓、綏陽)以上城鎮共十二個,但從各方麵反映的情況來看,巴國統治時期,其領域內的城鎮不止十二個。

  二、夜郎國

  “西南夷君長以什數,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屬以什數,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長以什數,邛都最大。此皆椎發,耕田,有邑聚。其外,西至同師以東,邛都最大。北至井茉榆,名為鴦、昆明,皆辮發、隨畜遷徙,毋長處,毋君長,地方可數千裏。自高以東北,君長以什數,冉攏最大,其俗或土著,或移徙,在蜀之西。自冉朧以東北,君長以什數,白馬最大,皆氏類也。此皆巴蜀西南外蠻夷也。”《史記・西南夷列傳》明確說明夜郎與滇、邛都等等,已經形成國家。

  夜郎名稱的來源,《史記》、《漢書》、《華陽國誌》、《後漢書》等典籍均未言及,隻有某些誌書和少數民族文獻談到,主要有以下四種說法貴州社會科學曆史第一,鹹豐《安順府誌・地理誌・沿革》認為:“郎岱即古之郎山,夜郎所由得名以此。夜山在普安廳與興義府界,為二盤之分山也。”這是因山而名,為郎山與夜山之合稱。第二,彝族文獻《益那悲歌》把“夜郎”釋為“水”,指黑而大的水。其“泰液南彼岸,稱之為液那”中的“泰液”,研究者認為指現在的北盤江,並因《史記》中“夜郎者,臨��江”的記載,認為夜郎是由於臨近��江而因水命名。第三,有人以為“夜郎”源於“燕廊”,是氐羌族祭祀“燕圖騰”的地方,後語轉為“夜廊”,因“廊”與“郎”通用,因此產生了“夜郎”一詞。人們還將山穀地帶稱為“燕”或“夜”,將穀地中的山峰泛稱為“郎”。第四,見於何光嶽《南蠻源流史》。該書認為“夜郎”為古南越人口語的譯音,“夜”本作“謝”,指謝族;“郎”,指古代的狼族。“夜郎”的意思是“團結的多筒”,用以表示夜郎族群。

  夜郎王國究竟興起於何時,由於史無明文,人們已無法考證。但對於夜郎出現的大致年代,根據《史記》、《漢書》、《華陽國誌》、《後漢書》上的有關史料,仍可以作出大致估算。在《史記》和《漢書》中,都有關於楚將莊�受威王(一作頃襄王)之命,“略巴、黔中以西”而稱王於滇的說法。對於莊�這次征伐的目的,《華陽國誌・南中誌》記錄說:“周之季也,楚頃襄王遣將軍莊�溯沅水,出且蘭以伐夜郎。”又《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也說:“軍至且蘭,�船於岸而步戰。既滅夜郎因留王滇池。”由此可知,最遲在戰國晚期已經有夜郎王國存在,所以民國《貴州通誌・前事誌》稱“至周末,夜郎始著”。鹹豐《安順府誌・地理誌・沿革》基本沿襲《後漢書》上的說法,認為莊豪滅了且蘭和夜郎後,“自王於滇,而分侯其支黨,於是有夜郎侯、��君,皆姓莊氏”。從現今貴州考古發現的材料來看。夜郎出現的年代應推到戰國初年或春秋末期。對於這一點,據《貴州田野考古四十年》一書所說,貴州考古部門在畢節青場發掘出的瓦窯古文化遺址,時間相當於西周中、後期;赫章可樂發掘出的柳家溝遺址,時間相當於戰國或稍早;普安青山發掘出的銅鼓山遺址,時間相當於春秋晚期至西漢;赫章可樂、輔處、威寧中水等地發掘的大量具有濃厚地方民族色彩的古代墓葬(即“南夷墓”中的“套頭葬”)時間相當於戰國到西漢。所有這些現象,都說明夜郎的形成應早於《史記・西南夷列傳》中的記載顏建華:《古夜郎源流探論》,《貴州民族研究》。

  先秦時期,夜郎國的地域範圍,即西漢時期設置的��郡的地域範圍。《漢書・地理誌》載��郡十七縣,四至範圍也就是原夜郎部落的地域範圍。��郡東部為且蘭縣,《漢書・地理誌》載:“沅水東南至益陽入江。”即故且蘭縣在沅水源頭處。王先謙《漢書・地理誌・補注》引《貴州水道考》說,古沅水源頭為重安江,即今麻江、福泉、黃平一帶;��郡的北部是�縣,《漢書・地理誌》說:“不狼山,�水所出,東入沅。”王《補注》說:“以《水經注》證之,沅是延之誤。”延江水為今烏江。則今貴州省北部的烏江流域西北地帶皆為漢�縣之地;��郡的西北部有平夷縣,《華陽國誌・南中誌》說平夷縣“有……安樂水”。《水經注・江水注》說符縣“治安樂水會,水源南通寧州平夷郡”。符縣即合江縣,安樂水即赤水河,漢平夷縣在今貴州畢節一地;��東南部有毋斂縣,《漢書・地理誌》載��郡毋斂縣說:“剛水,東至潭中入潭。”潭水即今融江,則剛水為今貴州省東南的都江;��郡的西部有漏臥、同並、毋單等縣,即今雲南羅平縣、華寧縣、彌勒縣連接地帶;��的西南部有句町、都夢、西隨等縣。從上述西漢時期設置的��郡四起範圍可以看出,夜郎的地域範圍是:東起今貴州黃平縣一帶;西北至今貴州畢節縣;西至今雲南省羅平、路南、彌勒即華寧以東;北有今貴州遵義;東南包括都江上遊地帶;西南經今廣西又將上遊過雲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而達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東南部貴州社會科學院。關於古夜郎國的社會性質,曆來有兩種觀點:主要觀點認為古夜郎屬於奴隸社會時期。如宋世坤從赫章可樂出土文物分析,提出戰國晚期到西漢中期的古夜郎是處於奴隸社會時期,後隨著曆史的發展,到漢武帝開發西南夷,設置��郡後,封建製逐漸取代了奴隸製。又如何積金、黃才貴從西漢以前夜郎社會的狀況,西漢時期夜郎經濟的發展,階級統治的確立,夜郎周圍國家地區的社會經濟形態四個方麵考證西漢時期夜郎社會已發展到奴隸社會階段。此外張誌英、顧大全、餘宏模、侯哲安、王正賢、陳天俊等學者都持此種觀點貴州社會科學院曆史。另一種觀點以蔣永康為代表,其在具體分析了夜郎的經濟、政治以及各族關係後認為,夜郎氏族社會末期的農村公社及軍事民主製等痕跡明顯,而奴隸社會的史實很少,故夜郎應屬於氏族社會末期,而不是奴隸社會。朱俊明認為夜郎還沒有具備奴隸製的勞動生產力,也沒有產生城市、商人、巫師等階層,私有製和階級尚在萌芽中,故其社會性質應為原始社會末期的軍事民主製階段貴州社會科學院曆史。

  三、且蘭國

  且蘭之立國,無明確的文獻記載。史書關於且蘭國的記載多與其旁夜郎國有關,《史記・西南夷列傳》:“及至南越反,上使馳義侯因犍為發南夷兵。且蘭君恐遠行,旁國虜其老弱,乃與其眾反,殺使者及犍為太守。漢乃發巴蜀罪入嚐擊南越者八校尉擊破之。會越已砧,漢八校尉不下,即引兵還,行誅頭蘭。頭蘭,常隔滇道者也,已平頭蘭,遂平南夷為��郡。”《華陽國誌・南中誌》亦載:“莊�溯沅水,出且蘭以伐夜郎,植��,係船於是。且蘭既克,夜郎又降;而秦奪楚黔中地,無路得返,遂留王滇池。�,楚莊王苗裔也。以��係船,因名且蘭為��國。”從上述《華陽國誌》的記載可以看出:莊�溯沅水,出且蘭以伐夜郎;入滇自東而西,即先過且蘭然後才抵達夜郎,可見且蘭國在夜郎國之東。

  另《漢書・地理誌》:“故且蘭,沅水東南至益陽入江,過郡二,行二千五百裏”;“武陵郡無陽縣,無水,首受故且蘭,南入沅:八百九十裏”;《水經・溫水注》曰:“豚水自談槁來,東徑且蘭縣謂之��水。”又《水經・存水注》有:“水漬益州牧靡來,東徑且蘭縣北而東南出。”由以上可知,且蘭國地理範圍應在今清鎮、平壩、安順一帶貴州省。

  公元前279年,楚將莊�先是略取位於四川的秦國巴郡、繼而滅掉夜郎國,方才進入滇池地區。然而到公元前277年,秦國的武安君白起攻占楚國的都城,進而從東北部入手占領了黔中地,莊�此時隻有另謀出路,返回滇池。在返回滇池的路途中,順便滅掉了且蘭國。《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載:“溯沅水軍至且蘭東界,湖南安江鎮,船於岸以步戰。”公元前270年,莊�死於滇池,莊�死後,且蘭國得以複國,到漢武帝公元前112年,且蘭國不聽漢武帝的軍令,發生了反叛活動。《史記・西南夷列傳》載:“且蘭君恐遠行,旁國虜其老弱,與其眾叛殺使者及犍為太守”,是故“元六年冬,南越國破漢軍交慰不下,中郎將郭昌、衛廣引兵還,行誅隔滇道且蘭,斬道數萬,為設��郡”。且蘭國在公元前111年才徹底滅亡。

  且蘭國滅亡後,西漢在其地設立了且蘭縣,自公元前110年起至公元8年的118年時間裏,且蘭縣屬西漢��郡;從公元9年至公元22年,改為同亭縣,屬同亭郡;公元26年到公元220年,同亭縣恢複為且蘭縣,且蘭縣屬東漢��郡。

  四、句町國

  在漢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句町族首領亡波因協助漢王朝平定姑繒、葉榆的反叛有功而被封為“句町王”,享受著國縣並置的特殊待遇。憑此優勢,句町的勢力迅速發展,到西漢末年,句町已發展成為橫跨桂西、雲貴高原前沿的文明古國,其疆域十分寬廣。

  據《漢書・西南夷兩粵朝鮮傳》記載,在句町王封王以前,在西南民族中,受封王者有夜郎王和滇王。夜郎王和滇王受封,基本原因是夜郎控製了大量的“旁小邑”,滇擁有“靡莫之屬”。他們均擁有“一州”的地盤,漢王朝不得不以封王來加以籠絡。句町的封王,詔書說是“句町侯亡波率其邑君長人民擊反者,斬首虜有功”。這次戰爭,對手是剛戰勝了漢兵的姑繒、葉榆。由於句町支持漢兵打敗了姑繒、葉榆,“斬首捕虜五萬餘級,獲畜產十餘萬”,戰果輝煌,漢王從這場戰爭中看到了句町侯擁有與夜郎、滇相同的實力,所以,也給封王的待遇。

  同書記載:王莽始建國四年(公元12年)��大尹周欽殺句町王邯,後“邯弟承攻殺欽,州郡擊之,不能服。三邊蠻夷愁擾盡反,複殺益州大尹程隆”。反莽鬥爭蔓延於��、益州兩郡,持續8年(公元14-21年)

  這兩件事說明,句町國的實力與夜郎、滇相當。在夜郎、滇之勢力衰落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句町國仍雄踞西南地區。因其勢力範圍不局限於其腹心地,故後人追憶與句町腹心地相鄰地區的曆史,往往稱該地為古句町國地。由此推斷句町國的勢力西南邊界達越南北部地區,東北至今貴州興義市,西到今玉溪、通海、建水,南抵今文山縣。

  五、羅氏鬼國

  (一)羅氏鬼國的來曆

  “羅氏鬼國”又名“羅施鬼國”,是漢族文獻對黔西北彝族政權的一種不確切的稱呼。烏江流域的彝族,大部分自稱“羅蘇”,即古書上的所謂“盧鹿”或“羅羅”,意即崇尚龍、虎的部落。羅蘇建立的國家稱為“羅蘇國”,後來音變而稱“魯斯國”或“羅施國”,因古人不知其意,以為其首領姓羅氏,故訛為“羅氏國”。“鬼國”之名,來源於烏蠻尚鬼之說,《新唐書》說:“烏蠻與南詔世婚姻……俗尚鬼……大部落有大鬼主,百家則置小鬼主。”《宋史・黎州諸蠻傳》說:“夷俗尚鬼,謂主祭者曰鬼立,故其酋長號都鬼主。”其實,所謂“鬼主”,無非是大小家支的首領,因彝族以父係血統相互結合而成“家支”,實行父子連名,以嫡長子為大宗定期祭祖,故有“大鬼主”和“小鬼主”之分。因其有“鬼主”之設,放古書中常將烏蠻稱為“鬼蠻”或“羅鬼”,並稱其地為“鬼方”,稱其國為“鬼國”。顯然,“羅氏鬼國”決不是他們的自稱,而是一種被歪曲的他稱,它專指黔西北阿者部所建立的政權,實際上是“魯斯國”或“羅施國”的訛稱。

  《宋史・蠻夷傳》說:“�水夷,羈縻十州五囤蠻也。雜種爽僚散居溪穀中。慶曆初,瀘州言:‘管下溪峒十州,有唐及本朝所賜州額,今烏蠻王子得益居其地,部族最盛,旁有舊姚州,廢已久,很蓋願得州名以長夷落。’詔複姚州,以得蓋為刺史,鑄印賜之。得蓋死,其子竊號‘羅氏鬼主’。鬼主死,子仆射襲其號,浸弱不能令諸族。”所謂“竊號‘羅氏鬼主’即自稱為羅氏鬼國”之主,從此以後就有“羅氏鬼國”之稱。

  (二)“羅施鬼國”的形成

  黔西北地區,曆史上長期為彝族先民烏蠻的阿者部所統治。阿者部為篤慕俄的後裔,屬於默係。默係始祖慕齊齊為篤慕俄的第六子,原住雲南東川,傳至十世為杓雅默,十一世為默雅德,因其俗一般為十代分家,故從十一世開始,以默雅德之名而稱默氏。默雅德之世,據說,“天地津梁斷,沒有開親的地方”,乃以“甥舅開親”挽救了家族的滅亡,至十二世德雅施時便興旺起來,故默係又稱為“德施氏”。傳至十九世必額勿時,默係分為三房:長子勿阿婁遷往曲靖、普安一帶,是為阿旺仁家之祖;次子勿阿克“承受阿於歹君長”,住在雲南東川,是為阿於歹家之祖;幼子勿阿納“姑開貴州基業”,輾轉來到今貴州大方縣,從此與東川分開。傳至二十四世勺雅妥時,又生三子:長子妥取汝早夭,次子妥芒布遷往雲南鎮雄,而幼子妥阿者仍住大方,從此分為“芒部”和“阿者部”。因彝族語稱大方為“慕俄格”,所以阿者部又稱為“慕俄格家”。阿者家以大方縣為中心,其他大部分在烏江上遊的鴨池河以西,曆史上名“水西”之地,故習俗上稱阿者部為“水西家”。因阿者部在明代稱為“安氏”,因此,習慣上把妥阿者部一般稱為“水西安氏”。

  水西安氏的世係,彝文《西南彝誌・六祖的起源》、周洪謨《安氏家傳序》及《大定府誌・安氏家傳》、《安勝祖狀》等皆有記述,記載雖有出入,但大體是一致的。《西南彝誌・六祖的起源》說:“且說後漢建興之世,諸葛先生出兵南征,大破蠻主之時,我們的祖先慕齊齊率兵隨從武侯,背軍糧給他吃,緊緊跟隨,征服了南蠻王。漢皇帝說,慕齊齊為人真正是忠臣,爵祿和頂子賜予慕齊齊,印信和敕旨再賜慕齊齊。漢皇封慕齊齊為誥官。”這當是安氏始祖的最早傳說。成化十年左右,國子祭酒周洪謨受安貴榮之托作《安氏家傳序》說:“先有慕齊齊者,與普裏部仡佬氏爭為君長,其後有濟濟火善撫其眾,時值諸葛武侯南征,通道積糧以迎,武侯封為羅甸國王。”〔弘治〕《貴州圖經新誌》說:“漢,濟火為��帥,一名濟濟火……昭烈命為羅甸王,即安氏之遠祖也。”這三條資料都說,默係始祖慕齊齊在三國時助諸葛亮南征受封,這是完全可能的,與諸葛亮“即其渠帥而用之”的政策相符。但封為羅甸王一事,不足為信。至於濟火一名,乃是慕濟濟和濟濟火的縮寫,應當是一世慕濟濟,二世濟濟火,而不是“濟火”。

  從一世慕齊齊到二十五世妥阿者,經曆了一段遷徙、擴散的過程。從妥阿者以後,不再遷徙,征服了當地的仡佬族而為一方君長,開始建立政權,故《新唐書・南蠻傳》說:“昆明東九百裏,即��國也。兵數出,侵地數千裏。元和八年(813年)上表請盡歸��故地。”此處所說的“��國”,當是“羅氏鬼國”的前身。開成元年(836年)“鬼主阿佩內附”,當指阿者部首領阿佩,即《西南夷誌》中所說的四十七世阿更阿委。正因為阿佩內附,所以,在會昌六年(846年)有“��、昆明等國遣使入朝”的記載。

  五十六傳至普貴,又有一番開拓。《寰宇通誌》及《大明一統誌》稱:“普貴,土人,開寶間納土歸順,賜爵以鎮一方。”這裏所說的普貴,當是一個繼往開來的人物,由於他歸附宋朝,敕令“爵祿,土地、人民世守如歸”,以此成為烏江上遊名正言順的統治者,於是國勢大張,此後,“羅氏鬼國”之名屢見於文。

  南宋末年,元軍入四川、雲南,羅氏鬼國受到極大威脅,乃與宋朝聯合抵抗。《宋史》和《資治通鑒》中均有詳細記載。元朝至元十六年(1279年)羅氏鬼國降於元,後與元朝有過幾年的戰爭,直到至元十九年(1282年)八月,“忙古帶征羅氏鬼國還”才算最後結束。《元史》卷一百六十三列傳第五十李德輝傳載:“十七年,置行中書省,以德輝為安西行省左丞。是年,西南夷羅施鬼國既降複叛,詔雲南、湖廣、四川合兵三萬人討之。兵且壓境,德輝適被命在播,乃遣安圭馳驛止三道兵勿進,複遣張孝思諭鬼國趣降。其酋阿察熟德輝名,曰:‘是活合州李公耶,其言明信可恃。”即身至播州,泣且告曰:“吾屬百萬人,微公來,死且不降,今得所歸,蔑有二矣。’德輝以其言上聞,乃改鬼國為順元路,以其酋為宣撫使。”羅氏鬼國滅亡後,元以其地置亦溪不薛宣慰司,後並入順元路,明初改為貴州宣慰司。

  (三)“羅施鬼國”的疆域

  《大定府誌》卷十一《疆域誌》載,羅氏鬼國的疆域為“羅氏鬼國者,姚(今貴州大方)郝(今貴州織金)祿(今貴州畢節)湯望(今貴州畢節、水城間)犍(今貴州大方東北)龔(今黔西)義(今貴州黔西東北)暉(今貴州織金)八州也……兼有��國矩、清諸州之地為水東,而姚、郝等八州為水西。”

  羅氏鬼國、亦溪不薛與貴州宣慰司一脈相承,原羅氏鬼國之地即貴州宣慰司所屬水西安氏地。安氏領有十三則溪、四十八部,十三則溪即木胯、火著、架勒、化角、則窩、以著、雄所、的都、朵你、要架、隴胯、六慕、於的,其中,除六慕、於的二則溪在鴨池河以東外,其餘十一則溪均在水西。崇禎三年(1630年)朱燮元平定“奢安之亂”,以六慕則溪地置鎮西衛,以於的則溪地置敷勇衛。康熙三年(1664年)吳三桂平水西,以木胯、火著、架勒、化角四則溪地置大定府,以的都、朵你、要架、隴胯四則溪地置平遠府,以則窩、以著、雄所三則溪地置黔西府。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改平遠、黔西二府為州,隸大定府。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又改大定為州,三州同隸於威寧府,同年改效勇衛為修文縣,以威清、鎮西二衛地置清鎮縣,省鎮西衛所屬柔遠千戶所入平壩縣,以定南千戶所入普定縣。雍正八年(1730年)複大定為府,平遠、黔西二州隸府。雍正十一年(1733年)割平遠、大定間地置水城廳。民國三年(1914年)改大定府為大定縣(今大方)改平遠州為織金縣,改黔西州為黔西縣,改水城廳為水城縣,修文、清鎮、平壩、普定四縣依舊。民國三十年(1941年)析大定縣地置納雍縣,析黔西縣地置金沙縣。所以,羅氏鬼國之地,在今烏江上遊的大方、納雍、水城、織金、黔西、金沙、修文、息烽及清鎮、平壩、普定的一部分。

  六、羅殿國

  羅殿國,又作羅甸國。“羅”為“羅蘇”或史書所述之“盧鹿”、“倮倮”或“羅羅”。“殿”與“甸”相通,其意有二:一是指“壩子”或“地方”;其二是指行政區域。兩者雖字麵意思不盡相同。但基本含義卻是可以互通的,因為一般的行政區的治所多設在平壩之地。是故,“羅甸國”可理解為“羅蘇建立的國家”,或者是“羅蘇所占有的地方”。在彝族文獻中,在承認“羅殿國”這一稱謂的同時,彝語又稱之為“播勒大革”,意為播勒部宗主。

  唐代,烏蠻播勒部逐漸強大,並形成了政權,其首領亦被封為羅殿王。《新唐書・南蠻傳》載:“開成元年(836年)鬼主阿佩內附。會昌中,封其別帥為羅殿王”。唐代末期,烏蠻部落更加強大,形成了許多部落,而以羅殿王和普露靜王最為著名,曾率領各部朝於“後唐”。《舊五代史》卷三載:“天成二年(927年)八月乙酉,昆明大鬼主羅殿王、普露靜王九部落,各遣使隨��、清州八郡刺史宋朝化等一百五十三人來朝。”到了宋代,羅殿國因參與賣馬而為眾多史書所記載,從《宋會要・買馬》、《玉海・馬政》、《宋史・兵誌》、《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等史籍記載的情況來看,其在西南地區馬匹買賣中有著重要的地位,故史書有載“廣西買發綱馬,多是西南諸番、羅殿、自杞諸國”。

  關於羅殿國的地理位置,從那個帶的買馬路線上可以推求出來。羅殿的買馬路線有三條:考證周去非《嶺外代答》,其中一條是經現在廣西橫山寨,在今廣西百色與淩雲之間分道,途經馬樂縣、恩化縣、羅東州、順唐縣,然後抵達羅殿國;另一條是從廣西宜州出發,往西北方向經過黔桂邊境的撫水五洞、龍河等水族地區,再經平塘、惠水一帶抵達羅殿國;另據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廣馬》敘述,“南詔,大理國也。去自杞國可二十程……羅殿又遠與自杞十程。”將此三條路線結合起來,基本可考證其地域在今安順地區及其附近。

  南宋末年,元軍入大理,經自杞國進軍羅殿,進而控製黔中地區。羅殿國滅亡的時間為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年)《招捕總錄・八番順元》載:“至元十五年,羅殿國主羅阿察、河中府方番主韋昌盛皆納土來降……朝廷立八番宣慰同官赴鎮。”

  七、其他政權

  除上述在曆史上較為有影響的政權外,曆史上的不同時期,烏江流域還曾出現過許多小的少數民族政權,如《漢書・地理誌》載,��郡“縣十七:故且蘭、鐔封、別、漏臥、平夷、同並、談指、宛溫、毋斂、夜郎、毋單、漏江、西隨、都夢、談稿、進桑、句町”。這17個縣的縣名多來源於各縣所在方國的名稱,除上麵所述夜郎、且蘭外,尚有進桑、漏臥等6個政權在貴州境內;另外,尚有川東地區著名土著民族人建立的國、苴人建立的苴國、�人建立的�國、�人建立的�國等。

  §§第三章 秦漢時期烏江流域的主要民族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