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7、現代航天之父

  布勞恩

  (1912~1977)

  [傳略]美國著名火箭專家。1912年3月23日生於德國維爾西茨(今波蘭維日斯克),早年就讀於瑞士蘇黎世技術學校,後來又參加了德國空間旅行學會。1932年畢業於柏林工學院,取得航空工程學士學位,並獲得飛機駕駛執照。1934年獲柏林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1932年受聘於德國陸軍軍械部,作為W。R。多恩伯格的主要助手從事火箭研究。1934年研製A―2火箭並在庫默斯多夫附近的試驗場試射火箭成功。1937年他轉到佩內明德研究中心,任技術部主任,領導設計A―4(即V―2)火箭。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他的主持下,德國研製成功A係列火箭。在A係列的基礎上,V―2火箭正式投入使用。但是由於它的飛行速度較慢,大部分被高射炮和戰鬥機擊毀。馮・布勞恩還開發了地對空導彈和反坦克導彈的技術,但由於“二戰”結束,沒有對戰爭起作用。1945年德國投降,布勞恩到美國陸軍裝備設計研究局工作。1950年轉到紅石兵工廠研製彈道導彈。

  1956年任陸軍彈道導彈局發展處處長。在他的領導下,先後研製成功“紅石丘比特”和“潘興”導彈以及“丘比特-C”火箭。1958年1月31日,用他設計的“丘比特-C”火箭(改名為“丘諾-1”號火箭)成功發射了美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探險者-1”號。1958年10月,布勞恩成為新建立的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領導成員。1960~1970年任馬歇爾航天中心主任。1961年任肯尼迪總統的空間事務科學顧問,分管“阿波羅”工程,領導“土星”號運載火箭的研製工作。1969年7月,用他領導設計的世界上最大的火箭(“土星-5”號火箭)第一次把人送上了月球。1970年他擔任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主管計劃的副局長。

  1972年辭去副局長職務,擔任費爾柴德工業公司的技術發展副經理。1977年6月16日卒於美國弗吉尼亞州亞曆山大。布勞恩業餘愛好寫作,他本人或與別人合作撰寫的著作有《:火星計劃》《高層大氣物理學和醫學》《航天醫學》《越過空間前沿》《征服月球》《火箭學和空間旅行史》《月球》等。

  [影響]布勞恩的航天之路,是從為納粹德國研製V係列火箭開始的,這實際上是世界上第一種實用的彈道導彈。“V”來源於德文Vergeltung,意為報複手段,這是納粹在遭到盟國集中轟炸後表示要進行報複的意思。V-1和V-2表示這兩種型號僅僅是整個係列的恐怖武器的先驅。V-2長13.5米,重13噸,能把1噸重的彈頭送到322公裏以外的距離。V-2采用較先進的程序和陀螺雙重控製係統,推力方向由耐高溫石墨舵片操縱執行。由於當時製導係統的精度所限,誤差較大。

  1942年10月3日,V-2試驗成功,年底定型投產。從投產到德國戰敗,納粹德國共製造了6000枚V-2,其中4300枚用於襲擊英國和荷蘭。雖然效果不理想,但V-2在工程技術上實現了宇航先驅的技術設想,對現代大型火箭的發展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成為航天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裏程碑。

  50年代,在國際上有一個公認的基本思想,那就是,哪個國家第一個成功地建立永久性宇宙空間站,它遲早就能控製整個地球。已經在“二戰”後來到美國的馮・布勞恩向美國人描述了洲際導彈、潛艇導彈、太空鏡和可能的登月旅行。他曾設想建立一個經常載人的、並能發射核導彈的宇宙空間站。他說:“如果考慮到空間站在地球上所有有人居住的地區上空飛行,那麽人們就能認識到,這種核戰爭技術會使衛星製造者在戰爭中處於絕對優勢地位。”

  於是就有了美國“阿波羅”載人登月計劃的出籠。馮・布勞恩成為總統空間事務科學顧問,分管“阿波羅”工程,並直接主持“土星-5”號運載火箭的研製工作。該計劃分為三個階段。“水星”計劃是由馮・布勞恩製訂的載人登月的過渡性準備計劃,它要與“雙子星座”計劃相銜接,最後才是登月的具體實施。經過一年多的前期試驗後,於1961年5月進入載人試飛階段。從1961年5月起的兩年中,美國共發射6艘“水星”係列飛船。飛船由圓台形座艙和圓柱形傘艙組成,總長約2.9米,最大直徑1.8米,重約1.3噸至1.8噸。“水星”計劃的主要目的是試驗各係統的性能,考察失重對人體及工作能力的影響及人對超重的忍耐力。飛船座艙可乘坐1名宇航員,設計最長飛行時間為2天。飛船依靠製動火箭返回大氣層,下降到最低時利用降落傘降落在海麵。經過長期艱苦的研究開發,登月計劃逐漸走到最關鍵的發射階段。

  1969年7月16日,肯尼迪航天中心所在的梅裏特島上,馮・布勞恩博士親臨控製中心。上午9點32分,布勞恩下達了“倒計時”指令。高110.6米、重2930噸的“土星-5”號火箭,隨著他的一聲“發射”命令,以1.8億芬馬力的雷霆萬鈞之勢,載著“阿波羅-Ⅱ”號飛船升空,踏上地球人類希冀飛往月球的漫長之路的最後一程。

  發射後9分11秒,第二級火箭脫離,第三級火箭第一次點火。11分40秒,第三級火箭熄火,飛船進入地球軌道。當第三級火箭再次點火後,飛船脫離地球軌道,進入狹長的地月過渡軌道。發射後3小時16分,指令艙和服務艙與第三級火箭暫時分離。指令艙駕駛員邁克爾・柯林斯把飛船調轉180度,然後把指令艙端的錐狀對接杆,慢慢地準確插入登月艙的連接孔。接著,埃德溫・奧爾德林,這位宇宙工程學博士卸下登月和指令艙間的封閉隔板,接通電纜,完成了全部對接工作。發射後4小時10分,第三級火箭與飛船徹底分離。登月艙向月球飛奔而去。

  “阿波羅-Ⅱ”號在第一天飛行中,向地球轉播了高空俯瞰的太平洋和美洲大陸的景象。第二天的17點32分,飛船向地球轉播了宇航員的生活和工作情況,轉播達34分鍾。

  第三天飛行中,又向地球轉播了1小時30分有關宇航員進入登月艙及艙內儀器設備的場景。第四天清晨,Ⅱ號飛船以每秒遞減800米的速度進入月球軌道。當飛船繞月飛行了3圈時,指令長尼爾・阿姆斯特朗主持第四次電視轉播,許多地球人第一次清晰地看到了遙遠的月球的坑坑窪窪的表麵。7月20日上午,柯林斯隨飛船指令艙留在繞月軌道上,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駕駛登月艙逐漸向月球下降。離月麵2200米時,登月艙下降速度穩定在每秒6米。當登月艙離月麵150米時,阿姆斯特朗發現預定著陸點的資料與實情不符。這位美國最著名的宇航員果斷決定改變著陸點。經過102小時39分40秒的飛行,“鷹”號登月艙的4條著陸支架終於穩穩地落在被稱為“靜海”的月球上。月球亙古以來的寧靜被打破了。宇航員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踩出人類的第一個腳印。與阿姆斯特朗通話的控製中心官員情不自禁地高呼“你踩下的腳印也是馮・布勞恩博士的足跡!”馮・布勞恩一時成為美國家喻戶曉的英雄。

  雖然布勞恩曾經強調過航天技術與國家安全利益的重要關係,但是他畢竟是一個具有高度責任感的科學家。他曾經特別指出,空間科學要為人類服務。他認為人類現在有能力把空間技術用來為地球上的直接的永久的利益服務――空間科學為地球、生態學和能源服務。空間計劃未來的重大貢獻之一將是幫助更加有效地管理世界資源的利用。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人類已經做出了大量的努力,並取得了一些積極的成果。

  [餘論]從V-2火箭到阿波羅登月,布勞恩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因此,布勞恩作為現代航天之父,是當之無愧的。

  (劉偉)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