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048 棉紡織推廣者

  黃道婆

  “傳略”黃道婆(13世紀中後期),宋元間鬆江府烏泥涇鎮(今上海市龍華東灣村)人。我國古代傑出的女科學家。她生前因造福桑梓,藝傳江南,利播中原而備受人們的欽敬;死後以其在紡織工業史上的卓越貢獻而流芳人間。

  南宋末年,黃道婆出生在一個農家。迫於家境貧寒,11歲就去當童養媳了。可是她人窮誌不窮,因不堪公婆和丈夫的虐待,終於在17歲時的一個晚上,勇敢地潛逃到黃浦江邊的一條大海船上躲藏了起來。後隨船漂流至海南島的崖州(今海口市)。

  從此,黃道婆離鄉背井,在這陌生的土地上開辟新生活。

  海南島不但有明媚的南國風光,而且有黃道婆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特有的人文環境。遠離中原,外加與內陸隔海相望的地理位置,使當時的海南黎族人民仍然保有共耕分收、男耕女織、尊重女祖等民俗。這為從魔鬼世界逃出來的黃道婆提供了賴以生存的環境。黎族人民創造的優質提花棉絲織物“黎錦”(即“崖州被”,黎族人俗稱“龍被”),為年輕的黃道婆打開了一個美麗的新世界。黎族巧姑藝姐們織造的黎錦,錦麵圖案千姿百態,色彩鮮豔,織工精細,工藝水平很高,向為貢物。從為生存到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黃道婆入鄉隨俗地學起了黎族人民的各種耕織手藝。在黎族姐妹們的關心與熱情傳授下,黃道婆不但掌握了從植棉到紡、織、染等各種工藝,而且還成了紡織能手。在海南島的30多年裏,黃道婆就是這樣與黎族人民融為一體,並從黎族人那兒打下她以後作為紡織技術科學家的堅實基礎。

  進入中年以後的黃道婆,仍然眷戀著故鄉。尤其是當她學就一身謀生技藝後,就更念念不忘故鄉許多像自己當年一樣受苦受難的窮姐妹們。這就是元末明初詩人王逢為“黃道婆祠”作詩頌德時所概括的“道婆遺愛在桑梓,道婆有誌覆赤子”,並終於“不肯崖州老”。遂於元朝元貞(1295~1297)年間惜別了朝夕相處的黎族姑姨姐妹們,登上返埠的海船。麵對茫茫的大海和滔滔的巨浪,她心潮澎湃,難以自己。海船進黃浦江後,她從新興的中州(今嘉定縣)繁華的六國碼頭(今瀏河)登岸,然後經由現在洋橋、羅店、劉行、大場、江橋、華漕一線回到祖籍烏泥涇鎮。

  返故裏後,黃道婆隨即言傳身帶,熱誠為村婦們傳授彈棉紡織技藝。同時她在改進棉紡織工具和提高生產技術上做出劃時代的貢獻。原來“土地磽瘠,民食不給”的烏泥涇鎮,出現了“人既受教,競相作為。轉貨他郡,家既就殷(元陶宗儀《輟耕錄》卷三)”的繁榮景象。整個鬆江府因此成為我國棉紡織業的中心,並以“衣被天下”著稱於世。不久,黃道婆去世,鄉親們悲甚,無不感恩灑淚,並一起為她舉辦葬禮。鎮上的士紳趙如�還為她立祠造像,供人們歲時祭祀。六七百年來,紀念她的祠堂時有興廢。現在上海還保存著兩處遺址。一在上海中學內,有座樓名為“先棉堂”(原為“先棉祠”因上海中學遷至今址而改名),意在紀念我國棉紡織工業的先驅黃道婆。另一處離黃道婆故鄉不遠的港口鎮北邊的“黃母祠”,本是一座建於清雍正六年的四合院式的農舍,原由民間集資籌建的。後進廳堂供桌上有尊黃道婆塑像(今已不存)。周圍幾十裏內的農村婦女,在民間流傳的農曆四月初六日黃道婆生辰時,會自發趕往燒香、祈禱,邊膜拜、邊口頌:“黃婆婆,黃婆婆,教我紗,教我布,兩隻筒子兩匹布。”現在黃道婆祠業已修複一新,內設黃道婆展覽室,祠處上海植物園北鄰,1987年被列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此外,黃道婆墓則仍在她的家鄉,並於1986年被列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影響”黃道婆劃時代意義的貢獻,主要表現在推廣並改進了一係列棉紡織工具,革新並提高了紡織技藝。當黃道婆返裏時,當地植棉史還不長,棉花的初加工技術自然十分落後。王禎的《農書》曾作如下記述:“率用手剝去籽,線弦竹弧,置案間振掉成劑,厥功甚艱。”為了減輕勞動強度並提高生產效率,黃道婆推廣並改進了以捍、彈到紡、織等各種生產工具。“捍”就是攪車,也叫軋車、踏車。黃道婆在傳授脫棉籽工藝時,研製出一種新型的軋花工具,即利用兩個反向回轉的轉軸,相互輾軋,以清除棉籽。既省力高效,又軋得幹淨。“彈”就是彈鬆棉花的工藝。黃道婆以檀椎擊弦的大彈弓(長四尺多)取代以手指撥動線弦的小竹弓(長僅一尺半)。弦則以繩代線。這樣彈棉的效率高多了。而且由於采取將彈弓掛在肩背上的辦法,這種既省力又靈活的彈棉工具很快就推廣到全國,還遠及日本國。“紡”就是紡棉紗。黃道婆將單綻手搖式紡車改為三綻腳踏紡車。這在當時是世界上最先進的紡棉工具,它比西歐發明的珍妮紡紗機要早400多年。至於黃道婆革新的織布機究竟什麽樣子,由於材料不足,尚難確論。不過她在織錦中采用的錯紗、配色、綜線、挈花(即提花)等工藝,完全與現代織造工藝原理相吻合,特別是她把海南的挈花,結合江南地區早已盛行的絲綢織品的技藝運用於棉織品,她創製了先進的提花機織成的被、褥、帶、巾,上有折枝、團鳳、棋局、圖案字等花飾,都非常鮮豔、逼真,宛如一幅幅生動的圖畫。一時“烏泥涇被”名聞全國,遠銷各地,還備受皇宮中的嬪妃和宮女們的青睞。黃道婆的家鄉,也奉命特為朝廷織布,織造皇家禦用的衣袍,染色豔麗,花紋繁多,十分精致。我國棉紡織在世界紡織工業中是居於前列的,因此,黃道婆的貢獻無疑是具有世界意義的。這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也是中國婦女的驕傲。

  “餘論”值得指出的是,由於我國古代勞動婦女社會地位特別卑賤,導致黃道婆之名不見經傳,至今連其確切的生卒年月都無以查考,人們隻好從正史以外的一些文獻資料及民間傳說裏略窺端倪。而且正由於此,她仍備受後人崇仰,被尊為“先棉”,奉為棉紡織的始祖,就更顯其偉大!同時,這也給後人留下深入研究她的餘地。此外,黃道婆作為漢、黎兩族人民文化交流的偉大使者也是當之無愧的。

  (吳以寧)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