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018 為子孫削棘的明太祖

  朱元璋

  “傳略”朱元璋(1328~1398),幼名重八,後名興宗,字國瑞,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東)人,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1368~1398年在位,年號洪武,廟號太祖,諡高皇帝。傳見《明史》卷一至三《太祖本紀》。

  朱元璋出身貧苦佃農,曾給地主看牛放羊。元至正四年(1344),淮北地區發生旱蝗災害和瘟疫,其父、母、兄相繼死去。朱元璋無以為生,到皇覺寺為僧,曾遊食於皖西、豫東三年,曆經磨難。至正十二年(1352),朱元璋參加郭子興的紅巾軍,深得郭子興賞識。郭子興死後,任義軍左副元帥。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攻占集慶(今南京),被小明王韓林兒晉封為吳國公。朱元璋以應天(南京)為中心,發展很快。1363~1367年,先後消滅長江中遊的陳友諒和長江下遊的張士誠集團,全據長江中下遊,奄有大江南北。1368年,出師北伐,定國號為明,年號洪武。同年攻克大都,推翻元朝統治,以後逐步實現全國統一。1398年,朱元璋病逝,在位31年,葬於南京鍾山南麓的孝陵。朱元璋建立的明王朝,前後持續了276年。

  “影響”朱元璋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在中國曆史上,秦末陳勝首先喊出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戰鬥口號,激勵著曆代多少豪傑逐鹿中原。但是成功者寥寥,雖有布衣劉邦為帝的先例,但像朱元璋那樣年幼時家破人亡、顛沛流離的苦境卻無先例。朱元璋備受磨難是第一人,集中表現為和尚稱帝。安徽省鳳陽縣龍興寺有一副對聯――生於沛學於泗長於濠鳳郡昔鍾天子氣,始為僧繼為王終為帝龍興今仰聖人容,巧妙地概括了朱元璋一生的經曆。朱元璋原籍江蘇沛縣,後來遷居泗州,再遷濠州。濠州即鳳陽。朱元璋一家顛沛流離,因為生計所迫,不能不到處謀生。朱元璋父母多子女,兄弟姐妹共八個,夭折兩個,僅存四男兩女。朱元璋最幼,小名重八,連正式名字都沒有,直到加入郭子興義軍後,才取名元璋,字國瑞。

  朱元璋生性好強,從小誌氣不凡。他迫於生活,出家為僧,但不願當小和尚,進寺剛15天就去做遊方僧人。他在雲遊四方中接觸當時秘密結社的白蓮教,知道了天下大勢,人心思亂,“天為帳幕地為毯,元朝的氣數將近。朱元璋曾口占一詩雲: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腿,恐把山河一腳穿。”這首詩是朱元璋抒發壯誌,野心勃勃登極大位的心理寫照。後來他無尺土之封僅靠個人奮鬥而開創近300年大明江山,因此民間流傳著他許多奇聞軼事,這正是對他個人聰明才智的演義。

  任何一個偉人成功的奮鬥,不是坐等恩賜,而是把握命運之弦不斷索取。朱元璋一無權勢,二無文化,他是靠借郭子興一旅之眾打天下。他的成功,概括起來主要有三點:其一,不露聲色緩稱王。各路義軍,攻城略地,還沒站穩腳跟就急於稱王。朱元璋采納儒士朱升建言,“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1359年,朱元璋早已有一支士馬精強的獨立部隊,但他仍不稱王,而接受宋政權小明王的賜封,為江西行省左丞相,1361年晉爵吳國公。1363年,朱元璋迎小明王韓林兒安置滁州,挾天子以令諸侯,仍不稱王。1364年,朱元璋消滅長江流域最大的軍事集團陳友諒,這才稱英王,仍尊奉小明王為宋帝。其二,待時而動避敵鋒芒。朱元璋在實力未壯大以前,避免與元軍主力決戰。他曾在六合打敗元軍,但當時自己力量弱小,不堪與元軍主力相抗,於是主動繳還所獲戰利品,引向元軍去進攻張士誠。朱元璋在滅陳友諒、張士誠的過程中,始終向元軍通好,納款效順,委曲躲避元軍鋒芒,這一策略運用得十分成功。其三,把握天時蠶食江南。朱元璋利用各路反元大軍作掩護,不失時機在長江中遊發展。他以大宋作羽翼,甘居小明王之下,不顯山不露水,而是積極發展實力,開拓地盤。他以集慶為中心,北麵有劉福通阻擋元軍,東麵有徐壽輝作遮擋。朱元璋利用這一時機先向江南發展,擊其空虛。當元軍掃蕩了劉福通和徐壽輝,朱元璋也統一了江南。

  中國專製主義政體,軍隊是政權的支柱。所以大凡開國之君都在戰陣中習練了不凡的武功。也可以說,戰爭考驗了偉人的智勇和識力。朱元璋製定的北伐戰略,把他高人一籌的聰明才智表現得淋漓盡致。大將徐達、常遇春建議立即以大軍直搗元朝的大都,朱元璋認為不可。他指出:元軍還有數十萬眾,不能輕敵。況元都城池堅固,若孤軍深入,屯於堅城之下,北伐軍將陷入重圍,元兵四方來援,豈不傾覆?孤軍深入,實為兵家之忌。審時度勢,“先取山東,朱元璋製定了謹慎而必勝的戰略:撤其屏蔽;旋師河南,斷其羽翼;拔潼關而守之,據其戶檻,天下形勢入我掌握。然後進兵元都,則彼勢孤援絕,不戰可克其都;鼓行而西,雲中、九原以及關隴可席卷而下。”這一傑出的戰略分析與部署,完全按預料的發展,北伐一舉成功。

  為了朱明王朝世代永繼,朱元璋空前加強中央集權。洪武九年(1376)廢除行中書省,設置市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分管地方民、刑、兵之權;洪武十三年(1380)在中央取消中書宰相製度,分相權於吏、戶、禮、兵、刑、工六部。設都察院監察百官,設錦衣衛等特務機構控製臣民。朱元璋還大興文字獄和製造大規模株連的冤案為子孫削棘。朱元璋認為太子柔弱,難以駕馭桀驁不馴的功臣,他要在死前為子孫鏟除。太子老師宋濂,早年追隨朱元璋襄讚軍事,立有大功,官至學士承旨知製誥。朱元璋借故殺他,太子見老師問斬,流著眼淚替老師求請。朱元璋為了開導太子,就拿來一根滿是棘刺的木杖放在地上,命太子去拾取。太子麵有難色。朱元璋就教訓說:“有棘刺的木杖你不取,我替你削掉棘刺怎麽樣?”太子十分聰明,明白朱元璋之意,但並不以為然,委婉地勸諫父皇朱元璋說:“上有堯舜之君,下有堯舜之民。”言外,為君不能殘暴。朱元璋十分惱怒,隨手抄起一把椅子向太子砸去。這故事說明朱元璋坐上龍椅以後,把功臣視為棘刺。他深知,取天下要在馬背上,守天下要在馬下。狡兔死,走狗烹。天下一統,用不著武臣,朱元璋為了子孫的安全,就要向他們開刀。用文臣治天下,朱元璋仍不放心,所以從中央到地方大力加強皇權,把中央集權製度發展到頂峰,成為曆史上權力最大的君主。朱元璋興大獄,文臣武將,大肆掃蕩。洪武十三年(1380)丞相胡惟庸“謀反”案,株連冤殺達3萬多人,洪武二十六年(1393)藍玉“謀反”案,株連近2萬人。朱元璋一批又一批削棘,達六七萬人。朱元璋還讓特務機關錦衣衛公開活動,從幕後走向前台。朱元璋在晚年還頒布《皇明祖訓》條例,要求子孫及臣工遵守“祖宗之法”,規定後代有改祖製者“殺無赦”。朱元璋把“閉關”也列為“祖訓”,顯然這是消極守成的“祖訓”,給明王朝政治帶來深遠影響。如果朱明不為清朝所滅,按明朝堅守長城的閉關政策,中國能否保有現代疆域,卻是一個問號。

  朱元璋為大明萬世江山苦心安排,為子孫削棘,頒示“祖訓”,但事與願違,朱元璋死後墳土未幹,叔侄爭權,他的“祖訓”就被第四子朱棣所破壞。朱棣就是明成祖。他搶了帝位,遷都北京。朱元璋誅殺功臣,以致內戰爆發,無人可使獨當一麵,自己選定的繼承人長孫朱允�死於兵火。他立鐵榜嚴禁宦官幹政,而明成祖擴大宦官為二十四衙門,宦官掌管特務機關,明朝成了宦官為禍最劇烈的朝代。朱元璋置重兵於遼東,囑子孫固守北疆,明王朝恰為關外少數民族所顛覆。凡事都不以個人意誌為轉移。曆史證明,一切雄主、暴君美夢都不會長久,因為雄主和暴君個人主觀欲望最強烈,距離客觀也就更遠。

  中國落後於西方開始於明代。造成這種落後有多種原因,而其中墨守朱元璋專製統治的成法,尤其是高度集權的政治體製,極權政治下的權力經濟,束縛經濟發展的關津製、海禁製、匠戶製、濫發通貨等是主要原因。此外,明朝束縛人們思想的八股取士和文化專製主義,也是構成中國社會停滯的重要原因。朱元璋對曆史的功與過,都是值得人們深思的。

  “餘論”朱元璋從社會最底層而登上天子大位,雖然是時代所造就,而他個人的奮發與天資使他成為少有的人傑。時勢造英雄,英雄也造時勢。朱元璋的雄韜偉略影響曆史進程,也為後世傑出政治家、軍事家樹立楷模。

  (王慧敏)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