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016 杯酒釋兵權的宋太祖

  趙匡胤

  “傳略”宋太祖,即趙匡胤(927~976),宋王朝的建立者。涿州(今河北涿縣)人。後周時任殿前都點檢,領宋州歸德軍節度使。公元960年,策劃陳橋兵變,奪取了後周政權,以領鎮宋州為國號,建立了宋王朝。960~976年在位。傳見《宋史》卷一至卷三《太祖本紀》。

  趙匡胤出生於一個官宦世家。他的高祖趙眺仕於唐,任縣令;曾祖趙�曆任藩鎮從事,累官至禦史中丞;祖父趙敬,曆任營州、薊州、涿州三州刺史。趙匡胤的生父趙弘殷,少驍勇,善騎射,為後周鐵騎第一軍指揮使,轉右廂都指揮使,領嶽州防禦使。扈從周世宗征淮有功,累官檢校司徒,封天水縣男。

  趙匡胤父子共典後周禁兵,一時顯榮。趙匡胤不僅武藝超群,而且十分好學,懂得治國平天下的道理。無論在馬背上,還是燕居,他總是手捧一冊書,從不間斷學習。他從書中增長了見識,領略了無窮情趣,獲得了無盡收益。

  趙匡胤奪取後周政權,隻占有中原黃河一線,北方有強敵遼朝,太原有北漢,大江南北有南唐、吳越等六七個割據政權。這種局麵不可能持久,這也是五代頻繁更迭的原因之一。周世宗立誌統一天下,不幸早夭,他的未竟之業,落在了趙匡胤的肩上。

  宋太祖在位16年,他用全力統一了全國,結束了五代時期的動亂與分裂,徹底解決了自唐末以來藩鎮亂政的混亂局麵,重新加強了中央集權製度,這是他對於曆史的重大貢獻。北宋的政治穩定,促進了自唐中期以來土地占有方式和剝削方式的變革,使封建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都躍上了一個新台階。

  “影響”趙匡胤自登基後的第四年(963),便開始了統一全國的戰爭。他針對敵人北強南弱的特點,為避免以半壁江山與正走上坡路的遼國爭雄,因而改變了周世宗的用兵方針,製定了“先南後北”的統一方略,用了13年的時間,統一了除北漢之外的所有地區,基本上恢複了完整的版圖。結束戰亂分裂,統一大半個中國,是趙匡胤一生最大的功績。

  趙匡胤統一天下,一方麵靠武力,一方麵靠攻心。曆代改朝換代都充滿血腥屠殺和殘酷報複,趙匡胤反其道而行,對失去權力的國君待之以禮,輸之以誠,化反對力量為積極因素。周恭帝被廢,趙匡胤好生待他,他病死後,趙匡胤親自素服發喪。南唐主李煜投降時,趙匡胤“禦明德門見李煜於樓下,不用獻俘儀”,又“封李煜為違命侯,子弟臣僚班爵有差”。後蜀主孟昶投降之後,趙匡胤“禦崇元殿備禮見之”,賞賜無數。吳越王錢�表示歸順,被封為兵馬大元帥。趙匡胤親自檢查錢�入朝的準備與接待工作,又親自接見他。特準他劍履上殿,書詔不名。南漢王劉被俘入京,趙匡胤對他釋罪不問,封恩赦侯。趙匡胤優待幾個亡國君主所費甚小;而安撫一大批效忠亡國政權的義士,換得大片土地完整安全,所得甚大。這是具有政治眼光的做法。

  統一全國後,仍使趙匡胤縈繞於心的另一問題是,如何杜絕五代以來的分裂動亂,實現長治久安。建隆二年(961)七月,趙匡胤與趙普有一次很重要的談話,清楚地表示了加強中央集權的思路。他問趙普:“自唐季以來數十年,帝王凡易大姓,戰鬥不息,生民塗地,吾欲息天下之兵,其道何如?”趙普答道:其故何也?為國家長久計,“陛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也非他故,方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今欲治之,方稍奪其權,製其錢糧,收其精兵,則天下安矣。”趙普所指出的兩點弊病,一是地方權力大於中央,一是軍人權力太大而左右國家命運。趙匡胤的施政綱領便以此思路為基礎。

  在一次宴席之上宋太祖勸諸將長保富貴,在聲色犬馬中度餘生。統管禁軍的大將石守信、王審琦等人懾於威力,和平交權,史稱“杯酒釋兵權”。接著慕容延釗、韓令坤被奪去禁軍職,分任山南西道和成德節度使。為集中兵權,趙匡胤又規定由皇帝任“將不得專其兵”“兵無常帥,命禁軍軍官,隨時更換。這樣,帥無常師”,消除了發動政變的可能性。殿前都指揮使、馬軍都指揮使、步軍都指揮使為禁軍三指揮使,互相牽製且隻有統兵權而無發兵權。樞密院名義上有調動軍隊權,卻無統兵權。統兵與發兵權分離,大權完全集中皇帝之手。禁軍外還有廂兵、鄉兵、藩兵三種,都是地方兵,且實力有限。封疆大吏即使有造反之心也遠不是禁軍對手。趙匡胤從軍權抓起,控製禁軍以根除割據分裂的根源,對於鞏固統一,穩定政局至關重要。

  集權的又一措施是改革官製。中央機構仍設宰相,使用平章事的名號,但增加參知政事做副相,目的是分割宰相權力。同時規定軍事行政、調動禁軍的事由樞密使掌管,使之同宰相相互對立。政權與軍權直接聽命於皇帝。財政權歸三司使,負責全國財政支出,稱“計相”。與宰相、樞密使權力不相上下,防止宰相一人執掌大權。又設樞密副使、三司副使,更便於皇帝指揮。對地方政權也采取一係列措施。唐末五代,節度使割據一方或兼數郡,稱為“支郡”。趙匡胤統一全國過程中取消支郡,改由中央直接管理。宋代節度使僅做一種名號“無職掌”,賜予宗室外戚和罷政出守的功臣故老或宰相榮銜。宋地方行政分州、縣兩級,設通判,中央直接派遣。通判與知州、知縣共治,並監督知州行動。互相掣肘,誰都不能專權。

  唐五代以來藩鎮尾大不掉,擁有財權。趙匡胤乾德三年(965)下令“諸州、度支經費外,凡金帛以助軍實,悉送都下,無得占留”(《資治通鑒長編》卷二)。趙匡胤收了地方財權,藩鎮大吏因兵無糧草,府庫無金銀,無法造反。

  “餘論”趙匡胤結束了五代以來軍閥割據,重建統一中央集權國家,成為一代開國聖君載入史冊。但他始料所不及的,他的一係列集權的軍政措施,加強皇權,削弱了軍隊,政府官僚化,導致了北宋積貧積弱。兵權過於集中,將不知兵,兵不認將,削弱了戰鬥力。官僚機構重疊,互相牽製,辦事效率極低。北宋長期處於挨打狀態,最終國破家亡,徽、欽二帝被擄做亡國奴。南宋朱熹指出:“本朝鑒五代藩鎮之弊,兵也收了,財也收了,賞罰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禍,虜騎所過,莫不潰散。”一針見血指出宋太祖高度集權帶來的弊病。

  (徐興海)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