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四十二、磁器口的民俗文化及其旅遊開發

  管維良

  在有清一代為巴縣四大鎮之一,在民國有“小重慶”之稱的古鎮名街磁器口度過了20世紀從60年代到80年代的蕭條時期,在磁器口街黨委及開發辦的努力下,已經成為重慶市一個重要的旅遊勝地。每逢節假日便車水馬龍,摩肩接踵,人頭攢動,熱鬧非凡。街貌街容得以大力整頓,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大有喚然一新之感,成績是顯然的,成就是巨大的,大家有目共睹。擺在磁器口黨政領導麵前的是如何推動磁器口的旅遊業向深層發展,與國際、國內旅遊線接軌,向先進的傳統街鎮看齊,從而使磁器口的旅遊更上一層樓,成為可與麗江、周莊、陽朔、平遙同樣馳名的旅遊勝地。

  下麵就旅遊開發談談我的一些想法,以向同仁學者請教。

  一、發掘民俗文化,為磁器口旅遊開拓新的視野

  磁器口作為古鎮名街,發展定位是旅遊,吸引遊客的絕不是一些現代化的洋設施,而是傳統的民俗文化,是古色古香的民居和習俗。那麽磁器口民俗文化有些什麽樣主要內容呢?我認為有以下四個方麵。

  (一)古色古香的古街建築文化

  磁器口經過宋、元、明、清上千年的發展,到晚清時呈現出“白日千人拱手,夜裏萬盞明燈”的繁盛局麵。近世抗戰軍興,舉國內遷,重慶城內外,陡增百多萬人,磁器口的人丁也空前興旺,沙磁區成了文人薈萃、學府林立的著名文化區。重慶的戰時經濟出現畸形的繁榮,磁器口碼頭經濟鼎盛起來,被國民政府主席林森譽為“小重慶”。還在清乾隆年間,磁器口水運碼頭已較有規模,加上米市場的形成,河街商業貿易已興旺,上河街、下河街出現,川北的渠江、涪江及嘉陵江三流域各縣,和陸路璧山、大足、巴縣西裏等,皆在磁器口集散物資。重慶開埠以後,磁器口以其鄰近重慶主城工商重鎮,成為嘉陵江下遊物資集散的主要市場。河街商業貿易熱鬧興隆,形成因受河水漲落影響的季節性臨時街道:上河街、中河街、下河街。枯水季節,河街的房子全用楠竹搭架,篾條捆綁,上蓋竹棚,周圍竹席,蔑摺做門。夏季洪水來臨,拆去房子,貨物家具搬至金蓉正街、金碧正街營業,稱之為“搬下水”,周而複始,年複一年。三條河街編有牌號,有米市場、菜市場、豬市場、水果市場、鐵貨市場、木竹街、碗鋪及陶器、煤棧、雜貨街、磚瓦石灰市、雞鴨蛋市場;為河街貿易服務的飯店、麵食店、冷酒店、花生炒貨房組成了“好吃街”;經常停靠的糧船、薪炭船、蔬菜船、牲畜船、竹木船、陶器船、雜貨船等有上百隻,還有住家船、躉船、攬載船近百隻,形成水上陸地。

  每當枯水季節,河街的叫賣聲、鍋鏟聲此起彼落,交相呼應;清晨的白糖糕、油條、豆漿、饅頭四處飄香。拉船的纖夫,下力的挑夫、碼頭工人、滑竿夫、船夫、船工、出售貨物的貨主、撮合生意的經紀人,一邊吃著早餐,一邊洽談生意,交換行情。抗戰時期,磁器口河街商貿更加興旺,在敵機轟炸下改為進行夜間貿易。入夜,船上的燈火和河街上煤油燈、電石燈、煤氣燈齊明,站在寶輪寺或鳳凰山上觀看夜景之一“沙坪學燈”,另是一番景象。抗戰時期,沙坪壩的居民,大中學校的師生,磁器口兵工廠的職工都喜歡去磁器口購買、品嚐風味小吃,稱之為“逛小河”。

  20世紀50年代初,磁器口河街商業貿易保存著傳統的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河流域物資集散作用,各種進入沙坪壩區的貨物70%在此銷售,使磁器口河街市場交易額為全區之冠。就正街而論,也無高樓大廈,飯鋪客棧——當時叫棧房,多為設施簡易、價格低廉的平房或一樓一底房屋,樓上住家,樓底下開店,沒有豪華旅館設施,這種情況與其服務的主體的碼頭苦力、船夫、纖夫有關。

  當然磁器口也有不少有錢的富商,他們采取四合院的形式作居室。在主街兩邊有些小巷,直通房後的四合院,這種四合院為典型的古代民居,北為正房,東為兩廂,南為下房,大門南出或側出,中為庭院天井。這些四合院雕梁畫棟,朱門紗窗,既古樸又豪華,雖占地不多,卻別有一番景致。至今留下的幾個著名院落便是這些富商們的遺產,也是磁器口古鎮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傳統的碼頭文化

  磁器口作為嘉陵江下遊重要碼頭,碼頭文化有十足的體現,首先便是這裏眾多的茶館。在寬且深的店堂裏,兩邊靠牆的是可收可放可高可低的竹涼椅,涼椅之間有小方茶幾,而店中間則是方桌、板凳,人們隨自己喜好或坐或躺十分愜意。

  茶館多也是適應碼頭的需要,一是各行有各行的行幫,如米幫、鹽幫、布幫、山貨幫、磁器幫等,這種行幫一般沒有自己的辦公地點,多選固定茶館,幫中龍頭大爺在這茶館上頭一坐,幫內人員或幫外人員有事,皆在這裏找他,邊喝茶邊解決問題,既便當又快捷。二是一般苦力、船工、纖夫也可尋一個休閑之地,他們泡碗釅沱茶,往涼椅上一靠,互相間天南海北地擺空龍門陣,既休息,又打發工餘的時光。

  碼頭文化除體現在茶館眾多之外,就連飲食菜肴也體現碼頭文化的特點,飯館酒館經營的吃食多為大眾化品類,價格極低,號稱磁器口飲食文化三大特色種類的毛血旺、軟燴千張、椒鹽花生,便是最好的說明。毛血旺主要原料為豬血,加豬內髒、豌豆以及鹽巴、蔥、薑、蒜之類的輔料,用簡單的烹煮法熬製而成,因此價格很便宜,現在三元錢便是一大碗,比清菜豆腐湯還低,大約解放前一兩個小錢便可吃得上。堪稱一絕的軟燴千張也是價廉的豆製品,為一般家常菜,隻不過製法特別一點,要價也不高。椒鹽花生,原料為涪江中遊遂寧所產,外觀細長,子粒飽滿,製法講究,香脆可口,鹹淡適中,也很便宜,一兩個小錢買一大捧,水手、纖夫、苦力買捧花生,加一碗燒酒,三五個錢即過了酒癮。

  (三)濃鬱的宗教文化

  古人雲:“後有磁器口”說明寶輪寺的興廢與盛衰“先有寶輪寺,與磁器口的發展緊密相連,也說明宗教文化在磁器口的興盛曆程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寶輪寺是一座曆史悠久的佛教禪宗寺院,最先可能起源於南北朝時期,隋唐、五代至宋代已經有一定的規模了。在清未民初鼎盛時其規模西麵抵達童家橋,占了整個馬鞍山,殿宇重重,巍峨壯觀,有川主殿、雷神殿、藥王殿、天王殿、大雄殿、藥師殿。每當晨鍾暮鼓,聲聞十裏,常住僧人三百餘人,為川東第一大叢林。此外,磁器口地區還有建於鳳凰山的鳳凰寺,建於金碧山的金碧寺、地藏寺,每逢初一十五,善男信女雲集,吃齋念佛,焚香化紙,煙霧繚繞,別有一番景致。尤其是佛教節慶,如觀音誕生、成道、涅槃的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釋迦牟尼佛祖誕生、成道、涅槃的四月初八、臘月初八及二月十五,以及諸如藥師佛、阿彌陀佛、文殊、普賢、地藏諸菩薩的誕生、成道等節日,還有諸如水陸法會、盂蘭盆會等,皆熱鬧非凡。遠近信眾、香客成群結隊或舉家前往,一時間,佛寺鍾鼓齊鳴,頌聲朗朗,經久不絕。龍隱鎮上為此也是商賈雲集,小販成堆,吆喝聲、叫賣聲不絕於耳。當時文娛生活方式鮮少,趕廟會便是廣大市民一項重要的休閑娛樂形式。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道教也不示弱,也有一係列廟會活動。”由於清初“湖廣鎮四川”,外省人大量入川,帶來自己的信仰,形成大量的宗教場所和眾多的俗神,如祭祀文昌帝君張亞子的文昌宮,祭祀莊子的南華宮,祭祀大禹的禹王宮,供奉道教許真君的萬壽宮,從及寶善宮、天成宮、福壽宮等,各有各的祭祀對象,各有各的宗教節日,各有各的宗教活動。在磁器口真可謂三天一小節、五天一大節,廟會一個接一個,人們在節慶中既從事宗教活動,也休閑身心,或采購想要的東西,而行商坐賈則大做生意,兜售貨物,結果是皆大歡喜。商家賺錢後也樂於捐助布施寺廟宮觀,寺廟宮觀也能維持日常活動,並進一步發展,從而造成一個濃濃的宗教氛圍,宗教文化也豐富多彩。

  (四)龍文化

  磁器口龍文化內容非常豐富,可分旱地龍文化、水上龍文化及人間龍文化,合稱“三龍文化”。所謂的旱地龍文化就是生動活潑的舞龍,過去叫耍龍燈;水上龍文化即指端午節賽龍舟,俗稱劃龍船;人間龍文化即是老百姓所謂的“真龍天子”建文帝幾次駕臨磁器口寶輪寺隱修,故留下大量關於他的傳說。

  首先他們談談旱地龍文化——舞龍。新春佳節舞龍(俗稱耍龍燈)是古鎮磁器口具有悠久曆史的傳統民俗活動。清未民初,每年春節後,文昌宮、寶輪寺、五靈觀、複圓寺(原址在今紅糟房小學)四大廟觀都要各獻一龍鬧元宵。從正月初九晚上開始,直到正月十五日晚結束。每天夜裏,三街燈火通明,爆竹聲聲,觀眾如潮,熱鬧非凡。正月十五日元宵燒龍,節日活動達到高潮。磁器口的龍以製作精巧、形態逼真、色彩鮮豔、舞技高超、富有地方特色而著名。磁器口的龍燈分為四大類。

  看龍。彩色,龍頭直徑1米多,上站八大仙人。龍身有15節、22節等多種規格,每節長1.5米。專供欣賞,不能舞,還具有將觀看人群與表演人隔開的作用。

  彩龍。小巧,漂亮。一人舞龍頭,其餘每人舞兩節龍身,主要講究表演技巧的豐富和高超。

  火龍。彩色,比彩龍大,有5節、7節、23節等多種規格。一個舞龍頭,其餘的人每人舞一節龍身,舞龍時要打火花。火花分為幹火花和水火花,幹火花是在竹筒裏裝上火藥,點燃引線使其噴出火花;水火花是將生鐵熔化,很多時候還要加進銅,一人用鐵瓢舀起來往天上潑,另一個用板子用力一打,火花便四處飛濺。

  孝龍。一般為白色,辦喪事時擺在靈堂或大門口,最後送到墳地時焚掉。天旱時還舞水龍祈雨。磁器口的龍燈表演技法豐富多彩,舞龍時還伴有打煙火、鑽火圈、吐火以及穿戴著蝦、蟹、蚌等服飾麵具的人裝扮成水族進行表演等。站在高板凳上舞的被稱為“板凳龍”,是技巧最高超、難度最大的表演。

  解放後,為了繼承中華民族傳統的民俗文化藝術,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磁器口街道組建了龍燈表演隊,除多次在春節期間為群眾表演外,還於1986、1987、1988參加重慶市第四、五、六屆職工“龍獅杯”龍獅表演邀請賽,均獲得了特別獎。

  其次,我們再看磁器口的水上龍文化——賽龍舟。傳說為紀念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民間形成端午節賽龍舟的習俗。解放前,磁器口也有賽龍舟的習俗。每年端午節舉行龍舟競賽時,無數群眾紛紛前來觀看,嘉陵江兩岸人山人海,江麵上群舟競發,龍舟上鼓聲咚咚,橈手們合著鼓點的節奏奮力前劃,人群中歡聲笑語不絕,場麵十分熱鬧壯觀。解放後,磁器口還舉辦了第三屆“國光杯”龍舟賽,這場比賽在磁器口嘉陵江九石缸舉行,各區縣、廠礦17支龍舟隊參賽,觀眾人數十萬。

  最後,我們說說人中之龍建文帝。龍文化中影響最大的莫過於人們心目中的真龍天子——明朝的第二個皇帝——建文帝(即朱元璋之孫朱允炆,年號建文,史稱建文帝),建文帝流落西南時曾在寶輪寺掛單隱修。

  民國《巴縣誌》卷二十一下載:“惠文(是後人給建文帝加的諡號)建文四年,遺臣葉希賢走重慶”。重慶位於西南門戶,入川或去滇黔皆所必經,因此,當他從京師出亡後,即派葉希賢往重慶作準備。葉希賢,建文朝禦史,隨建文出亡後,出家名雪庵和尚。葉希賢不負所托,他首先在重慶南岸一僻靜處建一小廟,預為建帝來此隱修。《巴縣誌》卷一中《疆域·山脈》載“溫泉鄉在花灘溪左,鄉之東有逮禹山,俗曰建文峰,相傳明建文帝入蜀為僧,建廟於此”。建文峰在巴南區南泉鎮小泉孔園附近。葉希賢還聯係居於今四川大竹縣的隱士杜景賢,為日後建文帝遊蜀安排了又一去處。據《巴縣誌》卷十中《人物》記載:(大竹)之善慶裏,隱遁不“杜景賢居讀書慕道,仕,鬆陽葉希賢為建文帝時禦史,靖難之變,隱姓名,走重慶,過其裏,景賢異之,與往來。”從南岸建文峰小廟到大竹善慶裏,路程遙遠,中間必有一個休息中轉之地,位於磁器口的寶輪寺很適合,當時這裏叫白崖場,僅為一個鄉場,往來人口並不複雜。就在永樂二年(1404年)建文帝由南北上,來到建文峰茅庵隱修,次年(1405年)建文帝北上大竹,途經寶輪寺,在此作短暫停留即去善慶裏。永樂四年(1406年),建文帝南下去雲南,再次途經寶輪寺,在寺中作短時停留後即南下,往居雲南保山縣白龍山,直至永樂七年(1409年)再度北上四川大竹善慶裏,仍在寶輪寺作短暫停留。在大竹住了一段時間後複又還居保山白龍山,又一次取道磁器口寶輪寺。建文帝在雲南、貴州隱修了較長時間。

  其實永樂帝並沒有抓捕或殺死建文帝的意圖,而派胡濙以尋訪張三豐名義密偵建文帝的行蹤,胡濙跟蹤建文帝十幾年,直到永樂末年(1423年)帶回了確切消息。當他得知永樂帝因親征阿魯台出至宣府(今河北宣化市)立即趕赴宣府,(永樂)時,趕到時已是深夜,“帝已就寢,聞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聞對,漏下四鼓出。先濙未至,傳言建文帝始出海,帝分遺內臣鄭和數輩,浮海於西洋,至是疑始釋”。《明史紀事本末·靖難遺事》使朱棣釋疑隻有一點,就是建文帝明確表示一心向佛,無心複位。由於有了建文帝的保證,兩個月後,朱棣回到北京即解除對建文帝的“警報”,“詔喻禮部尚書呂霞,盡赦諸死義家屬,給還田產,於是稍有敢言建文時事務。”宣德二年(1427年)八月,建文帝一行第三次入川,此次目的地並非大竹善慶裏,而是直奔寶輪寺這個地近鬧市的廟子,並在此隱修七八年,直到宣德十年(1435年)才離開,他不擔心遇到不測,而且也是平平安安,絲毫未受到驚擾。五年後他便主動自首,回到京師(今北京)終老,最後得以善終。

  二、磁器口四大民俗文化的利用、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從總的來講通過區及街道領導多方麵的努力,這四大民俗文化,在旅遊上皆有所利用,或多或少而已。做得比較好的是民居建築,20世紀80年代破破爛爛的土洋雜陳的樣子已有很大改觀,尤其是金蓉正街已基本統一於三四十年代的風味,這已得到廣大遊客的認同,這從人們節假日蜂擁而來參觀遊覽就可說明。在碼頭文化上也做了一些工作,立牌坊,設臨江餐飲、茶館,恢複吹拉彈唱,恢複磁器口三大特色食品——毛血旺、燴千張、椒鹽花生等。在宗教文化上搬遷了磁器口小學,給寶輪寺騰出發展空間,寶輪寺也建成了天王殿、韋馱殿、文殊閣、觀音殿以及高大的鍾樓,遠遠望去,殿宇巍峨,十分狀觀,為此香客和遊客與日俱增,也是不爭的事實。然而問題也是客觀存在的。

  首先在古鎮建設上,從童家橋到高石坎這長長的石板街改造進展十分緩慢,尤其是童家橋進口那段路簡直沒有動手的跡象。這樣眾多遊客隻能集中在短短的金蓉正街上,造成節假日擁擠不堪的狀況,形成嚴重的安全隱患,一旦出事,後果不堪設想。加之,黃桷坪小巷成了主要進出口,節假日行走十分困難,人們一想到這點就頭痛,遊興也大減了。

  在碼頭文化的培育建設上,動作也不大,不僅未見棚戶河街的熱鬧場麵,至今未開辟一個大的廟會和展覽活動場所,一直在九石缸鵝卵石灘進行文藝表演或藝術展演,如沙雕、木船、塑膠氣龍,地麵嚴重崎嶇不平,老人小孩走在上麵很容易摔跤或扭傷腳。從建築上看,臨江一帶常見的吊腳樓沒有了,代之而是現代酒樓,一看便知不是當年碼頭文化的東西。就廟會而論,更是活動單調,老是氣槍打氣球、套圈、烤羊肉串等與昔日廟會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充斥其間,一些過去碼頭上的廉價小吃,如梆梆糕沒有了,熨鬥糕沒有了,糖麥粑、米包子沒有了,炒米糖開水也沒有了,到處卻是涼粉、涼麵、酸辣粉,到處都是陳麻花。在宗教文化上,不能說寶輪寺沒有發展,但如何與旅遊結合卻大有不盡如意的地方,如,一直不設素餐館,讓遊客想來品嚐素食的願望落空。須知素餐是宗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吸引遊客的一個重要方式,凡遊客多的寺廟多注意這個問題。尤其應該指出的,磁器口是一個三教九流混居雜處的地方,其宗教文化內容非常豐富,絕不僅僅是佛教文化,傳說磁器口一帶有九宮十八廟,雖然一半以上不在這裏,但在磁器口的也不少,然而開發利用的極少,因此宗教活動顯得單調。

  至於龍文化的問題,除了春節玩一下龍燈之外,什麽都沒有了,對建文帝更是極少提及,更不要說可供參觀憑吊的建築設施,就連20世紀80年代後期影響甚大的龍舟競賽也因考慮安全問題而被取消了,大好的能吸引遊客的旅遊資源被白白地放棄了。

  三、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大力發展磁器口的旅遊事業旅遊是朝陽產業,方興未艾,旅遊是無煙產業,投入少而見效快,2006年5月初,吳儀副總理視察重慶,提出重慶要大力發展旅遊業,使之成為重慶支柱產業,這是很有見地的。磁器口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它在主城區內有著巨大的遊客群體,它有豐富的文化底蘊可供開發,尤其是它的四大特色文化更是極具開發前景,磁器口要將旅遊的蛋糕做大做好,其中一個重要環節就進一步挖掘以四大特色文化為代表的民俗文化,進行科學地開發,使之形成難以替代的特色產品,下麵仍以四大特色文化為中心談談開發設想:

  首先,古鎮古街的建築文化,一要盡快恢複從童家橋到高尺坎的古鎮名街風貌,這既可以擴大旅客的遊覽範圍與接納容量,又能恢複其昔日整體風貌,讓遊客領略一個完整的古鎮磁器口。二要盡快恢複一些尚可恢複而又能恢複的院落。目前隻有鍾家院和周家院作了恢複,其實在金蓉正街尚有幾處可恢複的院落,雕花的窗地欞、門楣還保留得很好,有恢複的可能。又如街邊有一座當年的低級客棧,原汁原味地保留著,略加修繕即可接待遊客,同時還可填補這方麵的空白。三要對保留在磁器口的九宮殘餘建築,盡量恢複,如禹王宮、文昌宮、土主宮、天成宮等,這不僅可使九宮十八廟的格局盡量保留下來,同時也擴大了遊客的觀覽內容,使磁器口的昔日風貌得到更大的顯現。

  第二,在碼頭文化上,首先使之像一個碼頭,不防仿製一些昔日的各種木船,停靠在碼頭上,以展現碼頭的風貌。在秋冬春,組織一批貨物,在船上廉價出售。其次搭建河街,每年九月中旬到次年五月中旬,按昔日上河街、中河街、下河街的格局搭建,招徠各地小商小販到此經營,按經營內容劃分經營街區,從而將遊客從金蓉街分流出來,既增加經營範圍、經營麵積,又可保留昔日的風貌,同時可增加就業人口,優先讓磁器口的下崗人員在此創業,社會閑散勞動力也可在此打工。由於是竹棚之街,興建成本低,因此租金相對低廉,可鼓勵貧困家庭、低保人口進入經營,以減輕社會負擔。

  九石崗亂石灘,當蓄水達175米以後肯定要淹,應選在清水溪兩岸寬闊處蓋上河道,建成一個大的活動場所,兩邊搭建看台,從而使磁器口的廟會有一個比較理想的活動場所。

  第三是宗教文化。首先是寶輪寺,協助他們做一個比較科學合理的發展規劃,然後按規劃進行建設,其遠景向一個十方叢林的格局發展。其次,建立一個容高、中、低不同檔次的素餐館,宏揚佛教的飲食文化,讓素食作為吸引遊客到磁器口旅遊的一個重要手段,第三,如前麵所述,恢複其九宮中有恢複條件的一些宮,從而增加宗教文化內容,使之從單一的佛教文化中走向多樣性。

  第四是龍文化。首先,除了一般性的玩龍燈外,增加舞龍的內容,其次,是在注意安全的情況下,恢複龍舟競賽,第三,也是最主要的要在建文帝的身上做大文章,至少應有一個紀念建文帝的建築,本人受磁器口街道管委會所托,曾擬定了一個“建文行宮”的規劃,既可在一個民居院落中實現,也可在寶輪寺中興建,再掛上龍隱禪院的匾額,這樣既恢複了昔日的格局,也更符合建文帝當時的身份。

  參考文獻

  本文資料主要引證《古鎮磁器口》(重慶市沙坪壩地方誌辦公室編),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特此說明。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