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八章 短發與剃頭挑子

  自古以來,中國人都有蓄發的傳統,後來辛亥革命革了“辮子”的命,首先解放了男人的頭,並且十分徹底;再後來婦女也起來革命,許多進步女青年剪掉了長發,留齊耳的短發,劉胡蘭、江姐還有後來看到所有的“三八紅旗手”們的畫像上,都是同一種發型,於是標誌著女性的頭,也得到了解放。《於無聲處》裏麵的國民黨女特務、十裏洋場塗脂抹粉穿裘皮大衣開衩旗袍的貴婦姨太太們的發型雖然也剪了,但是一般都披肩長且燙成波浪卷兒,這種發型是非進步女性的一種標誌——僅僅因為這種發型你就可以輕易判斷這是個留戀資產階級腐朽生活作風的女人,現在叫“小資女人”,絕對不是進步的革命者。

  以前翻看家裏的老照片,記得泛黃的照片裏有一張三公分寬八公分長的黑白照片是父親年輕時候在“受之照相館”照的,穿一身中山裝,彎起的手臂上搭一件長風衣——估計是照相館裏的固定道具,上衣口袋裏插一支鋼筆套,腳上的皮鞋也絕不是自己的皮鞋,估計也是照相館備著給照相的人穿用的。父親的發型是那個時代最有代表性的發型:兩鬢都推得很高,後腦勺想必應該也推剪得很高,隻是照片上看不出來,總之是一頭短發,三七開(那時候也有二八開的,甚至四六開的,很少中分的,中分的發型因為日本翻譯官以及叛徒浦誌高等人的原因變得讓人看著生厭甚至產生不信),父親在照這張照片以前可能還抹了一些發膠,看上去很有型,一副革命青年幹部的派頭,周圍的人叫父親“部長”應該和這張照片有關。還有一張照片是母親的照片,十七歲時候在“群眾照相館”照的,那是1961年,照片上的母親看上去好像剛剛剪過頭發,齊耳短發、略有劉海,單是右耳上方的頭發用牛皮筋兒紮著,臉龐顯得幹淨有活力,美麗至極。母親的發型也是那個時代青年女工最有代表性的發型,母親作為真正官僚資本家的小姐能剪這樣的短發可見當時的革命改造確實有驚人的成功之處。電視連續劇《渴望》裏麵的劉慧芳,開始留兩條垂肩的辮子,後麵也剪了頭發,劇中劉慧芳的發型還不能完全體現那個年代的發型特點,隻能說是“形似”,這個也許是因為影視劇作品的需要,此處不多言。

  “短發時代”已經來臨。那個時代的人們一旦追求短發,整個社會就要麵臨把長長的頭發剪短的問題,於是一個南方小城有了很多很多的國營理發店。國營理發店每天剪下來的人類的頭發堆積如山。在鞏固“短發時代”的革命成果中擔負著重大的曆史使命。這也是理發師成為國營工人的一個重要原因。他們的“鐵飯碗”和社會地位比那些早一個時代和頭發打交道的人要穩固一萬倍。其實舊社會有一種專門給有產階級的太太小姐們侍弄頭發的人,好像叫做“梳頭姨娘”。日本電視連續劇《阿信》裏麵的女主人公阿信以前離開家鄉去東京學徒的時候就從事過這種行業。我們這裏之所以叫做“姨娘”是因為在那個時代從事這個行業的絕大多數是中年婦女,拎一個小圓籃子,籃子裏麵放著各種木梳和檳子,上門去幫有錢人家的女人梳頭。這些“梳頭姨娘”自己也把頭發梳得溜溜光,頭發攏到腦後,收到一個簪子裏,去以前一定要換上幹淨衣裳,這是“行規”,邋遢的婦女做不了這一行的,不是梳頭的本事問題,而是穿著不整潔便跨不進有錢人家的宅門檻。自從革了頭的命以後,“梳頭姨娘”也就丟了生計,估計都改了行。我們家裏有一個隔了好多層關係的親戚,據說從前就是“梳頭姨娘”,後來改行專門“修麵”去了,修麵這個行業現在也看不到了,我覺得是一個有趣的手藝活兒——這姨娘拿一根線,兩頭打一個結,繃在兩手間,兩手的間距一尺多長,讓兩條平行的線在女人臉上滾成麻花花,順勢能把女人臉上或者額間的毛扯下來——我的印象中隻見過給女性修麵,已經脫了胎氣的女孩子好像也要被抱在母親懷裏,請“修麵”的姨娘來修一次;已經發育的小姑娘,臉上尤其是額間還有很多碎發,需要修一次;還有就是上了年紀的女人,皮老了皺紋上臉了,也請“修麵”的姨娘來修,“修麵”的姨娘能把老女人整張臉修得白裏透紅……這裏插的閑話好像多了些,重新回到說理發的事。反正新時代的理發店裏麵也看不到有年齡類似“梳頭姨娘”的女性。可見她們和當時社會的“奶娘”、“洗衣婆”一樣,社會地位極低。

  在理發店裏工作的人被稱作理發師。我們那裏有很多理發店,清一色都是玻璃門,四扇,中間兩扇對開,玻璃上用紅色油漆寫了幾個字:左邊是“國營”,右邊是“理發店”——國營理發店裏的理發師都統一穿白大褂,和現在醫院或者牙防所的工作人員極其相似,但是要少戴一頂帽子,都露出幹幹淨淨的短發。東方紅大道的國營理發店最有名,叫做“景雅理發店”,和當時的“人民電影院”、“受之照相館”、“花木蘭布店”、“十女商店”齊名,都是響當當的國營單位。裏麵有將近二十幾個理發師,每個人都各自守著一張轉椅一麵鏡子,他們平均每天為多少個人理發不祥,反正都拿“鐵飯碗”。那時理發店的收費比較貴,成人一般1角2分錢/人次,兒童一般8分錢/人次,女性收費更貴,要1角5分錢/人次,大概因為頭發多的緣故。相對於國營理發店,我們那個時候更喜歡“剃頭挑子”。小的時候,清一色的短平頭,兩鬢和後腦勺都推剪得很高,頭頂上的頭發半寸長,額前的頭發稍長一些,沒有什麽發型可言,一律叫做“學生頭”。

  之所以叫“剃頭挑子”,是因為我們那裏更多的時候習慣把“理發”叫做“剃頭”,有時候也叫做“剪頭”,不是剪腦袋而是指剪頭發,但是叫剃頭比較科學,幫人家剃頭的叫做“剃頭師傅”。我們更喜歡“剃頭師傅”,就是因為嫌理發店收費太貴。所有的“剃頭師傅”都有一副挑子就叫做“剃頭挑子”,剃頭師傅分作兩類:一類是挑著“剃頭挑子”走街串巷上門尋客的;還有一類是挑著“剃頭挑子”找一處人來人往的市井一角或者弄口巷尾絕不礙事的地方放著等客的。剃頭挑子收費一般都是3分錢,除非你要刮臉,收你5分錢,也是熱水洗頭,抹香肥皂。剃頭挑子收費這麽低是因為和理發店比起來成本低得多,一副挑子,如果能家傳,便用不上花銷;倘若要置辦新的,請巧手的木匠師傅幫忙,也花不了多少錢。我們那個時候看到的剃頭挑子,基本上都是家傳下來,晚清或者民國的家夥什兒——挑子的一半其實是一把椅子,三隻腳,靠背能放平,椅子肚子上有扇小門,裏麵能放東西,比如煤餅或者木炭什麽的;挑子的另外一頭實際上是一個洗臉盆架子,也是三隻腳,最下麵能放一個小爐子,燒上炭火,暖暖的。還有一個銅臉盆,架子上麵一般鑲一塊方鏡子,也有的從簡,在架子上吊一塊從商店裏買來的那種帶鋼絲座兒的圓鏡子。剃頭挑子也有考究和簡單的區別——考究一點的雕花,類似於從前大戶人家的太師椅上雕的花,比如壽星、蝙蝠、仙桃;簡單一點的也都塗了朱砂的紅油漆,毛巾可以掛在繩子上、肥皂盒子隔在鏡子下麵、架子上至少有幾格小抽屜,放著工具,一副擔子,剃頭所需的一切都能安排得井井有條。

  走街串巷的剃頭挑子也分兩種,一種叫“滿街走”,城東城西沒有方向滿街走的剃頭挑子一般手藝並不怎麽高,比如說出師不久的後生仔,還有隻會剪幾種頭型的剃頭師傅,他們之所以滿街走,因為手藝不是很好,也沒有固定客人,形成不了“賓主”,比其他剃頭師傅要多走很多辛苦路來討營生;另一種路線比較固定,這類剃頭師傅手藝比較好人緣也好,固定的這條線上來往就能接到生意,有固定“賓主”,我們所熟識的剃頭師傅老彎就是這樣其中一個,當年他不到四十,背有點駝,都叫他“老彎”師傅,他手藝極好,人也相當和善,他從來就是早晨開門出門途徑石鼓裏、財神弄、油鹽巷、登科弄、後街、煙圓口、駿泗井、石鼓裏,正好一大圈。一圈下來一般能剃十來二十幾個頭收五六元。把剃頭挑子停放在市井一角或者弄口巷尾的一般都比較知名,比如說南門頭以前的老京劇院後來的贛劇團門邊兒上停放的那個剃頭挑子,剃頭師傅姓王,不知叫什麽名字,隻知道叫“剃頭王”,當時常年給有名的角兒陳金旺先生還有鄒秋泰先生剃頭刮臉,他們上台前一個鍾頭坐在剃頭挑子上,吩咐熱水洗頭、打香肥皂,剃了頭刮了臉,付一個角子,再上台唱:哪個救得李世民,你做君來我做臣;哪個救得唐天子,萬裏江山對半分……東門頭程家巷的越劇院門口、財神下弄的采茶劇院門口,都有專門的剃頭挑子,幾乎成了戲班裏的專業剃頭師傅——嚴格意義上,他們都不能叫“剃頭挑子”,而應該改一個字叫“剃頭攤子”或者“剃頭鋪子”。

  我們家六口人,除了父親結婚以前經常光顧“剃頭挑子”外,結婚以後都是母親給他剃頭。我們兄弟四個相隔都是兩歲,四個男孩子,同樣的發型,我覺得很滑稽,一個月要剃一次頭。我們家沒有剃頭挑子,剃頭的時候,坐在方凳子上,低著頭,讓母親用“推子”貼著頭皮推剪,記得當時的我每次都是含著眼淚——因為我一直不喜歡那種用手摸著後腦像摸著一層沙的那種發型。強得過母親強不過父親手中的皮帶頭,乖乖地坐在方凳子上接受“修理”。一直到中學畢業,母親主動提出來讓我們去“發廊”理發——不知道什麽時候開始突然發現幾乎就是一夜之間溫州發廊一條街上十幾家,國營理發店雖然以“景雅理發店”為代表還在,但是門可羅雀,異常冷清。那些溫州發廊裏麵可以做各種發行,記得有一種叫“奔頭”,很流行,滿街青少年的發型那個時候都看上去有點“奔”。他們嘴裏哼著廣東話的歌,從溫州發廊裏出來,個個看上去像譚詠麟或者張學友……

  美容美發產業的興盛,首先衝擊的就是國營理發店,“景雅”已經沒有了,現在那個位置有一家叫“3Y沙龍”美容美發休閑館;其次衝擊的就是“剃頭挑子”,我們所熟悉的老彎師傅一直沒有見到過,南門頭的“剃頭王”聽說已經身故了,並沒有接班人。我們這個時代的人,碰上了一次文化大革命,也碰上了一次超越“辮子革命”的頭發大革命,幸甚!

  “剃頭挑子”消失了嗎?其實沒有。現在還能夠看到剃頭挑子——春寒料峭的時節,正好歸鄉省親,在中渡口的一條老巷子口看到,看到剃頭師傅正好給一位老年人在刮臉……我偷偷拍了一張照片,回到父母家中,導進電腦給家裏人看,結果一片唏噓。話題也就轉到頭發,轉到講述母親給我們剃頭的往事,拿出曾經的照片來看,發現那個時候我們的腦袋,其實都很“標致”,大哥那張十七歲的照片、二哥那張標有“1974年”的頭像照,都是母親剃的頭……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