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三章 刳桶匠

  刳桶,應該也叫做“箍桶”——這是我的理解。之所以不把“刳桶匠”說成是“箍桶匠”原因有二:一是“刳”發音為:ku,和我們方言發音是一個音,而“箍”發音為:gu,表述起來不得勁;其次是“箍”的意思僅僅是“用竹篾或金屬條捆緊、用帶子之類勒住”,是一種簡單行為、而“刳”有挖木頭的意思,是一種工藝行為,更貼近當年請來的師傅所作的那個行當。遠古時代以及現在貧瘠的非洲部落能“刳木為舟”的絕對都是“刳桶匠”的同行……刳桶匠實際上就是木工匠中的一種,準確地說應該是專做“小件”的木工匠,他們一般不做大衣櫃、立櫃、五鬥櫥、條案、八仙桌、雙人床……這類的東西。那是一個一切簡單的時代,一戶人家如果有一個薄皮櫃,兩三個樟木箱,三四副架子床的話就相當不得了,隻有被打倒的不能再翻身的資本家、地主鄉紳的人家還眷戀這種木器,工人階級家庭無一不放棄這種涉嫌“曆史倒退”的念想。刳桶匠專門做那些小木器:水桶啊、飯桶啊、腳盆啊、澡盆啊……等等這些勞動人民一般的生活用具。

  刳桶匠把魯班尊為他們的祖師爺。所以他們身上都有著魯班的氣味,或者說:在我們那時候看來,他們就是魯班的親戚後代或者徒子徒孫。他們那副挑子裏麵很複雜:寬齒鋸、細齒鋸、一號刨子、三號刨子……九號刨子、魯班尺、墨鬥、榫頭鑿、車孔鑽、大刻刀、小刻刀、砂紙、桐油、磨刀石、竹篾圈、鐵絲圈、鐵釘、竹釘……

  一年四季,都有刳桶的走街串巷,“刳桶……嘞,刳……桶啵”,一般是單身一人,二十幾歲的毛頭小夥子到五六十的老漢,都有,農忙的時候比較少一些,農閑的時候多一些——農閑的時候出來的一般都是“兼職”,有這個手藝,出來賺點零花錢;與此相對的都是比較“專職”的刳桶匠,他們在鄉下沒有什麽田地耕種,常年混跡在城裏,到了寒冬臘月的時候,實在沒有活計的時候回鄉,有老婆的就和老婆睡暖床,享受一年到頭都掛懷的那點夫妻生活;沒有老婆的,就泡在燒著柴火的房子裏打紙牌賭小錢喝燒酒劃醉拳……

  每年的梅雨季節過後,一直延續到寒露甚至霜降的時候,請刳桶匠的比較多。黃梅天的那段日子,滴滴嗒嗒地,大家都沒有什麽心思,生活也格外簡單,加上心情都一律比較煩躁,所以等到梅雨過後,心情好一點的時候,也開始把心思放到了家庭生活的質量上,關注家裏的生活用具是不是需要修繕活者更新……這個時候刳桶匠也像摸透了城裏人的心思一般,一茬一茬地出現了……

  在經曆了那個曾經席卷城鄉的“大煉鋼鐵”的時代之後,家中的鐵器所剩無幾,除了保留了一些鋁製品,剩下的幾乎都是木器。城裏人對木器的使用還有一個情結:那就是城裏人仍然保留著大量木製品並在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這些木製品,因為木製品是他們幾輩人一直使用的生活用品,當時城裏的一大半居民是離開農村進城做工人的。現在,他們麵對日漸殘損的器具,他們卻沒有足夠的能力去修繕或者製作新的東西,他們需要刳桶匠。他們使用這些器具一般都有了感情,所以刳桶匠的到來,心中有莫名的親近感,所以在形式上和心理上類似於家裏請裁縫師傅那樣比較高規格的請刳桶匠上門——叫做“請木匠師傅”。由於刳桶匠基本上是跑單幫,所以有請裁縫師傅的規格但是又沒有那麽謙恭,類似於老家來了遠客,一個桌麵吃飯,並且不必燙酒泡茶,騰一張小床在牆角,放一個暖水瓶,親親熱熱地,就算是“請”了。

  印象最深的一個刳桶匠,是一個特別老的鄱陽湖附近的鄉下人——這也是那個時候我們所見過的年紀最大的一個刳桶匠。他的一條腿,好像是左腿,有點瘸,但是在院子門口卸了擔子走進來的時候不是很明顯,挑上擔子轉身離去的時候一眼就能看出來。他隻有一隻耳朵,與人說話的時候總是側耳傾聽,這樣一上一下的兩處缺陷的緣故,長年累月,整個人就像被扭了一下,無法直上直下,像一片枯萎的樹葉子——他隻過我們這個院子一次,但是告訴了我們這個院子裏的人關於他的很多的故事,我隻記得他的耳朵是解放前被潰退到他的家鄉的一支軍隊的人用牛角刀割掉的,因為剛逼著穿上那支軍隊的軍服就逃跑,被抓住後受到了這樣的懲罰;那條腿是文化大革命的時候,因為查出來當過三天國民黨的兵,或者一個什麽罪名後被打折了,落下的後遺症。這個老人的遭遇有點慘,身板也特別糟糕,但是他的手藝卻是格外精湛。這一次我們院子裏的人前後“請”了他七天,紮紮實實徹徹底底把我們院子裏的人用的洗腳盆,蒸籠,飯甑,水桶……都修繕了一遍。至今有些家庭還保有他當時的“作品”,手藝確實好,那些木器經過他的手修繕,輕便、結實、耐用不用說,還與別人家的這些東西比起來在形體上要更美觀,也許這是我的主觀看法,我始終覺得這個木匠師傅在修繕木器的時候具有“刳木成舟”手法,水桶和提桶內外側的弧線都堪稱完美。

  後來長期幫我們院子裏修繕木器和添置木器的王長法也是木匠師傅,是參加過解放戰爭的老革命王典忠的遠房侄子,他的水平就不如那個老刳桶匠,他手上出來的都是直上直下的木板,始終沒有展示過弧線製作技術——一個水桶的木板,頭上寬一點,底部窄一點,拚縫的兩側刨成斜口,竹釘打上去,連接出來也就是一個口大底小的直線條水桶。但是王長法師傅小小年紀,大概20幾歲,也算很能的,他能做桌椅板凳、木桶飯甑、火桶、嬰兒立桶,還有端桶,搓衣板,樟木箱,炭盆,畫框……幾年下來,我們院子裏的木器基本上都是他作品,清一色的直線條,收腳闊肚再收口的有弧線條的木器從此沒有再生。關於這一點王長法師傅借主師爺出來說話,他說:魯班公也讚成簡單實用。但是王長發師傅始終不能幫我們家修繕在破四舊時候損壞後破敗了靠背的“羅漢椅”——那是一個有弧度的靠背,那上麵還有雕刻的蝙蝠和壽桃。至今比較後悔當年沒有讓那個來自鄱陽湖畔的老刳桶匠幫忙修繕,即使他要的工錢再高……

  王長法師傅從鄉下來城裏的日程一般都是老革命王典忠幫忙通知院子裏的人,於是大家開始準備木材,買一段樟樹墩、或者用糧票布票油票棉花票換兩根瘦細的杉木……各自估算一下新製的木器所需的木料是不是夠用?哪些需要修繕?短腿的方凳子還能不能再利用?萬一不夠是不是可以從床板上卸一塊下來,讓寬床板變成窄床板也不影響睡覺?同時預先寫好單子:一個樟木箱、兩隻提桶、一塊搓衣板……

  王長法師傅挑著擔子,在梅雨過後的一個明朗的早上來了,他風塵仆仆,一臉笑容。這就是我們院子裏的一個遠房親戚,大家都來迎接,倒茶送水。王長法師傅老實木訥但是總是笑著麵對大家,他還是一個急性子,所以寒暄一般不能持續太久,他就挨家挨戶地去驗木料並和各家的家長一起複核“加工單”。一般的情況下,備料和加工木器都比較吻合,王長法師傅準備開工以前要祭一下魯班公,祭祀的形式很簡單,他有一塊用墨線勾畫著一個老人的麻布,展開以後鋪在桌麵上,然後取出魯班尺和墨鬥,取來一個藍邊碗,倒上水,嘴裏說些大家聽不清的話,三五分鍾以後就算祭拜過了。

  開工了。王長法師傅在院子中間支一個老虎凳,在凳子的一頭釘上一個人字形木條形成卡子;另一頭釘上一個“丁”字形鐵釘,露在老虎凳上的部分有一排釘齒,他拿一塊木料頂在釘齒上,用刨子在木料的P股上敲幾下,這根木料就被吃進釘齒中,這樣刨起來,木料就不會往前滑,一圈圈刨花就會從他的刨眼裏卷出,發出樟木的香味。孩子們喜歡那種三指寬的木料刨出的刨花,撿一根過來,圈在自己的腦門上馬上就成了帶著金箍的孫悟空,一大幫孩子就是一大幫孫悟空,熱鬧非凡;文靜一點的孩子把撿過來的刨花中間剪裁出兩個洞,直接卷在自己眼睛上,當作眼鏡戴;還有幹脆不剪洞的,索性蒙住眼睛學瞎子走路,刨花因為很細膩,充足的陽光實際上可以穿透刨花直接讓你的眼睛感受溫暖的光……

  孩子們在王長法師傅身邊嬉鬧的時候,他取下夾在耳廓上的扁鉛筆,比照著魯班尺劃線;木料大一點的時候他還要用上墨鬥吊線彈線取直——他做這些活計的時候儼然就是魯班在世!現在想一想,他祭拜魯班公的儀式和他在工作過程中的專注有著必然的聯係。所有的木料都被它製成可以拚裝的部件的時候,他便坐下來,坐在一個蛤蟆凳上一邊削製竹釘一邊跟我說話:想學做木匠活嗎?我說:想。他又說:手藝人辛苦,不如好好讀書,將來到廠裏當工人,拿鐵飯碗……我說:嗯。但是我還是非常關注他的一舉一動,順便也幫他把散落下來的竹釘一根一根收集起來放在老虎登上……

  一個木桶,在王長法師傅的手中利用竹釘漸漸拚裝起來,最後兩側對接竹釘和釘孔的工藝明顯是有一定難度的,但是他用一塊木板和一把小錘總是能搞定,看著拚接的縫隙一點一點吻合,真是覺得很神奇——若幹木板現在已然成了一個桶體,上大下小,放在旁邊任你撫摸。王長法師傅忙著準備底板,也是利用竹釘拚接木板的方式,形成一塊版,然後用他自製的“圓規”在木板上畫圓,他的圓規和我們在數學課上使用的圓規原理一樣,但是更簡單:一把小錐子,錐子穿過一根結有一個線孔的線的孔眼紮在木板中央,線的另一頭綁著一支鉛筆,量好了圓半徑,劃一道弧線就是一個圓,然後用鋸子沿這條圓弧鋸出一塊圓底板。安裝的時候從上往下,用一根長一點的木棒頂著,一圈一圈地擊打,最後一隻木桶便呈現在我們麵前——這時候還不算完成,還要“上箍”,篾箍價錢便宜一些,鐵絲箍貴一些,銅箍最貴——“上箍”的技法也很有意思,最先是桶底的這個箍,一般是扁鐵箍,箍上還有,還要重新在底板上下功夫——開始上底板的時候王長法師傅實際上預留了一段距離,等底邊的箍上好以後,再往深處敲進一工分左右,相互頂得更緊更結實。底箍上好以後上腰箍,腰箍的方法從下往上套,然後用一塊方木叮囑一圈一圈往桶口方向敲,一條鐵絲箍最後在桶口往下的七分之三處定形。“上箍”結束以後還要用砂紙內外打磨,使其更加光滑;隨後還要“上桐油”,風幹以後,再倒上水,檢驗是否滲水——這是程序。王長法師傅做出來的木桶,可以做到滴水不漏!

  做完水桶做飯甑……一件一件來。每做一件都有無窮的樂趣。各家的刨花各家收去燒火做飯;火桶一個、水桶兩隻、炭盆一個,搓衣板一塊……如果剩下的木料還可以拚湊地做出一個蛤蟆凳,那麽王長法師傅也會幫你考慮這座號,這個蛤蟆凳不收錢,算“搭頭”,都很高興——王長發師傅來一次就要呆上月餘,長的時候甚至將近兩個月,差不多鄉下的水稻也要收割的季節,他就收了大家給的工錢,趕回鄉下去“割禾”。院子裏麵的人使用王長法師傅用簡單工藝製作出來的木器,也很上手。

  後來“刳桶匠”越來越少見了。有的人家用壞了的木器也不一定找得到人來修,但是我們院子裏的人因為王長法師傅的原因,能自己動手解決一些修理的問題了——因為王長法師傅的簡單工藝也有一個好處,就是簡單易學,我們模仿他的製作手法甚至也能作出一個木器來,粗糙一點而已,好幾年的時間裏,我們伴隨著家裝自來水、電飯煲、電熱器、洗衣機的生活,用模仿王長法師傅那裏學來的簡單製作工藝自己修繕當年他幫我做的那些木器,一直到時代變遷到這些木器一件一件地消失的那一天……時代變遷主要體現在塑料製品的出現——這是我們心目中一次極其重大的變革:突然一天,滿街都是買塑料製品的,有塑料臉盆、塑料腳盆、塑料碗、塑料杯、塑料衣架,商販們不僅賣得便宜,還允許“易物”交換,我們工人家庭數年來鬥積存舍不得用的棉紗手套、口罩、工作帽、勞保鞋、毛巾……都可以用來換塑料製品,從此我們的生活用品中幾乎全被浙江人的塑料製品替代了,木製品逐漸退出生活舞台,“刳桶匠”也逐漸被淡忘,但是王長法師傅,這個魯班的後人,還是會被經常記起……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