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節 上表出師,首次北伐

  諸葛亮自建興三年(225年)十二月由南中返回成都後,直至建興五年(227年)二月,用了一年多的時間集中做出師北伐的準備工作。準備工作的重點是對人事進行調整,特別是對幾個關鍵人物和要害部門的職務重新進行安排。

  首先是關於李嚴駐防地的調動。章武三年(223年)四月劉備臨去世時,李嚴與諸葛亮並受遺詔,輔佐劉禪。諸葛亮於五月返回成都時,以李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白帝城。在當時蜀國的大臣中,李嚴是權力與地位僅次於諸葛亮的第二重臣,而他在留鎮白帝城將近三年的時間裏,任務完成得也確實很出色。對此,諸葛亮深表滿意,曾稱讚李嚴部署工作如同流水一樣迅速,處理問題和決定取舍,相當果斷敏捷,從不滯留。正因為李嚴是托孤重臣,而且鎮守白帝城時功績卓著,所以,諸葛亮在為準備北伐而進行人事調整時,首先想到了李嚴。於是,在建興四年(226年)春天,諸葛亮奏拜李嚴為前將軍(相當於當年關羽的官職),讓他率大軍自白帝城移駐江州縣(今重慶市),而留護軍陳到接替李嚴駐屯白帝城,並歸李嚴統轄。

  諸葛亮調李嚴至江州的目的,是為了在自己出師北伐期間,讓李嚴主持大後方的軍事。但以陳到接替李嚴駐屯白帝城,卻引起一些人的擔心,因為白帝城在今四川省奉節縣東白帝山上,扼長江三峽的西口,與東吳控製的荊州為鄰,是蜀國東部邊境的軍事重鎮,戰略位置非常重要。對於白帝城的安全問題,不但蜀漢人為之擔心,連諸葛亮的兄長諸葛瑾也專門從東吳寫信給諸葛亮,認為白帝城的兵力有兩點值得擔心:一是兵不精練;二是人數太少。針對這兩點,諸葛亮回信分別予以解釋:陳到所督之兵,全為蜀國精銳兵士,如嫌人數太少,則將再抽調江州兵予以補充。

  其實,無論諸葛亮怎麽解釋,自李嚴調離白帝城後,蜀國在白帝城的兵力有所削弱,卻是事實。而諸葛亮之所以敢從白帝城調走李嚴的重兵,關鍵原因還在於當時孫劉兩家關係融洽,諸葛亮為了集中兵力準備北伐,已無必要將大量兵力投放於東線的白帝城。

  其次是提拔張裔為留府長史,主持丞相府工作,並讓參軍蔣琬輔助他。

  再次是對宮廷要職進行調整,並罷免舊臣來敏。劉禪即位後,來敏一直擔任虎賁中郎將(統領皇宮衛士的官長)。到了建興五年(227年)初,諸葛亮在即將北伐時,考慮到21歲的皇帝劉禪,尚不能明辨是非,必須有正直之人任以宮省之事,於是將黃門侍郎董允提拔為侍中,並兼任虎賁中郎將,讓他與郭攸之、費禕、向寵、陳震等人共同負責宮中政事及宿衛。董允就是敢於向諸葛亮提出不同意見而大受諸葛亮稱讚的董幼宰之子,他與郭攸之、費禕、向寵、陳震等人都是秉心公正、誌慮忠純的正直之士。

  以上所談諸葛亮對李嚴、張裔、董允等人職務的重新安排以及罷免舊臣來敏,所涉及的都是蜀國的要害部門:李嚴以前將軍的身份移駐江州,主持大後方的軍務;張裔以留府長史的身份主持丞相府的工作;董允以侍中兼虎賁中郎將的身份統領宿衛親兵,負責宮廷大事;罷免來敏,目的是預除宮廷隱患。諸葛亮估計到,自己出師北伐,可能曠日持久,不會在短期內結束,此次離開成都,亦不知何時返回。因此,隻有把後方的一切問題,特別是人事安排問題處理妥當後,他才決定離開成都。

  臨出發前,諸葛亮向劉禪上了一道奏表,這就是流傳千古的《出師表》。諸葛亮在奏表中對劉禪說:“先帝(劉備)創業未半而中途去世,今天下三分,蜀國最弱,此誠危急存亡之時。但在此情況下,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誌之士忘身於外者,是因為他們追念先帝的知遇之恩,欲報答於陛下。因此,陛下應廣泛聽取群臣的意見,以光大先帝的美德,弘揚誌士的氣概;不應妄自菲薄,說話不當,以堵塞忠諫之言路。皇宮與相府,本是一個整體,獎善懲惡,應該一視同仁。若有作惡犯法及盡忠為善之人,應交給主管部門判定刑賞,以昭示陛下公平清明之政治;不應偏袒和懷有私心,使宮廷內外執法有異。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都是善良誠實、誌慮忠純之人,因此先帝選拔他們,以留給陛下。臣以為,宮中之事,無論大小,都要征詢他們的意見,然後施行,這樣必然能彌補缺點和疏漏,有所廣益。將軍向寵,性情善良,品行公正,通曉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他有才能,因此大家公議後推舉向寵為中都督。臣以為營中之事,都要征詢他的意見,這樣必然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前漢之所以興隆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後漢之所以傾頹的原因。先帝在世時,每與臣論及此事,未嚐不對桓、靈二帝的做法表示歎息和哀痛遺憾。現在擔任侍中、尚書、長史、參軍的人,都是忠貞賢良、能以死報國的臣子,願陛下能親之信之,如此,則漢室之興,可計日而待。臣本為平民,躬耕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低微鄙俗,自辱身份,枉駕屈尊,三次訪臣於草廬之中,問臣以當世之事,使臣由此感激,遂答應為先帝奔走效勞。後來遭遇傾覆,臣在兵敗之際接受重任,在危難關頭奉命出使江東,從那時以來,已有二十一年了。先帝知臣謹慎,故臨終托臣以國家大事。受命以來,日夜憂歎,深恐所托之事沒有成效,以傷先帝之英明,故五月酷暑,率軍渡過瀘水,深入南中不毛之地。今南方已定,兵力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盡臣駑鈍之才,鏟除奸凶之敵,興複漢室,還於舊都,此乃臣用以報答先帝而忠於陛下的職責。至於斟酌利弊,盡忠進言,則是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責任。願陛下將討伐曹賊、興複漢室的重任托付於臣,並責以成效;若無成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振興賢德的言論,則責備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怠慢,以彰顯他們的過失。陛下也應自我謀劃,以向群臣詢問好的治國之道,明察並采納正確的意見,深深追念先帝的遺詔。臣受大恩,不勝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諸葛亮在此奏表中,追敘了自己所受劉備的知遇之恩與托孤重任,以及二十多年來對劉備事業的耿耿忠心,表達了自己報效朝廷、出師北伐、平定天下、興複漢室的雄心壯誌,以及臨別依依、不能自持的一片真情;勸勉叮嚀劉禪要親近賢臣,疏遠小人,谘諏善道,察納雅言,振作精神,發憤圖強。通篇文章,情感真摯,尤其在對劉禪的勸勉叮嚀方麵,周詳備至,明白切實,情出肺腑,百轉千回,讀後十分感人。

  劉禪覽表後批準了諸葛亮的出師請求,諸葛亮又代劉禪草擬了伐魏詔書,發布天下,然後出師。

  建興五年(227年)三月,諸葛亮率大軍離升成都,進駐漢中郡,紮營於沔陽縣(今陝西勉縣東)陽平關之石馬山,但這並非北伐的正式開始,而是繼成都準備工作之後,進入漢中準備工作階段。

  諸葛亮到達漢中後,盡管身邊有不少文官武將,但他仍覺得人才不足,於是選調廣漢郡太守姚伷為屬官。姚伷到任後,又向諸葛亮推薦了一批具有不同性格和專長的文武之士,諸葛亮非常高興地說:“對國家忠誠有益之事,莫大於推薦人才,但推薦者卻各自致力於推薦其所崇尚之人。現在姚伷同時推薦了有剛有柔的各種人才,以補充文官武將之用,他可稱得上是心胸開闊、作風純正的人了。希望諸位屬官各自效法此事,以滿足國家對人才的需求。”

  諸葛亮在漢中十個月的準備工作中,除了繼續招納賢才,整治戎旅,屯耕殖穀,積蓄糧草外,則把主要精力用於策反孟達。

  孟達,本字子敬,因避劉備叔父劉敬之諱,改字子度,扶風人,原為益州牧劉璋屬吏。建安十六年(211年)冬,孟達與法正奉劉璋之命各率領2000人到荊州迎劉備入蜀,劉備令孟達並領法正之眾,留駐荊州。劉備平蜀後,以孟達為宜都郡(劉備分南郡所置,治所在今湖北宜都西北,宜昌東南)太守。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劉備占領漢中後,命孟達由秭歸縣北攻房陵郡(建安間分漢中郡所置,治所在今湖北房縣)。孟達奪得房陵郡後,又準備西攻上庸郡(建安間分漢中郡所置,治所在今湖北竹山西南)。劉備怕孟達力難獨任,便派養子劉封自漢中沿漢水東下,統領孟達之軍,與孟達共圍上庸郡。上庸郡太守申耽與其弟申儀舉眾而降。劉備仍以申耽為上庸郡太守,並以申儀為西城郡(劉備分漢中郡所置,治所在今陝西安康西北)太守。房陵、上庸、西城三郡,東北與曹操控製的河南地區相鄰,東南與關羽鎮守的荊州地區相鄰,西邊與劉備新占領的漢中地區相鄰,戰略位置非常重要。為保證三郡的穩定,劉備提升劉封為副軍將軍,讓孟達協助劉封,共同坐鎮上庸郡以統攝之。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冬,呂蒙偷襲荊州後,關羽在危難之時接連派人到上庸郡,命劉封與孟達發兵救援,但劉封與孟達以三郡初附,未可輕動為由,不承羽命。關羽敗亡後,劉備對劉封與孟達恨之入骨,使孟達非常害怕,更令孟達心中不快的是,劉封以劉備養子的優越身份,經常淩辱孟達,甚至奪走孟達的隨軍樂隊。孟達既怕劉備因關羽之死而降罪,又不能忍受劉封的淩辱,於是在建安二十五年(220年)七月向劉備寫了辭別表章後,率部4000餘人投降於曹丕(此年正月曹操死,曹丕繼位為魏王,十月稱帝)。

  孟達降魏後,劉封仍堅守房陵、上庸、西城三郡,曹丕派夏侯尚與徐晃隨孟達共擊劉封。在發起進攻之前,孟達給劉封寫信,勸他降魏,信的中心內容是分析劉封與劉備之間的關係,說明劉備絕對不可能相信劉封,勸劉封早日叛蜀降魏。劉封原本姓寇,當年劉備剛到荊州投奔劉表時,因未有繼嗣,遂養封為子,改姓劉。其人武藝高強,氣力過人,每逢戰陣,所在克捷,立功頗多,益州平定後,被封為副軍中郎將。劉備收養劉封後不久,在建安十二年(207年)有了長子劉禪,從此,劉封作為劉備繼承人的可能性已不複存在。對此,劉封本人並不在意,但孟達在給劉封的信中卻就此大做文章,挑撥離間。盡管孟達的信很有煽惑性,但劉封始終不為所動。在勸降不成的情況下,孟達與夏侯尚及徐晃發起進攻,而西城郡太守申儀與上庸郡太守申耽,又同時降魏,同攻劉封。劉封兵敗逃回成都後,劉備怒其不救關羽,又責其淩辱逼反孟達,諸葛亮也考慮劉封性情剛猛,將來難以製禦,勸劉備除之,於是,劉封被賜死。

  孟達降魏,並趕走劉封,為魏奪得房陵、上庸、西城三郡,使魏王非常高興。當時曹丕正在其老家譙縣大饗六軍及當地父老百姓,他早就聞知孟達的大名,隻是從未見麵,便派大臣中有見識的人去看望孟達。派出的人返回後,有的稱孟達是將帥之才,有的稱孟達是卿相之器。曹丕於是更加敬佩孟達,便給孟達寫了封信,對他的降魏之舉給以高度評價。孟達到譙縣進見曹丕時,舉止閑雅,才辯過人,群臣莫不矚目,曹丕更加高興。曹丕以孟達為散騎常侍、建武將軍,封為平陽侯,並將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為新城郡,讓孟達兼任新城郡太守,駐守上庸城,委以西南之任。當時群臣中有人認為孟達言行奸巧,虛浮不實,不宜委以此重任,勸曹丕不要寵之太過,行軍長史劉曄更明確進言,認為孟達極不可靠,而新城郡之地理位置又極為重要,以後若有變故,必然帶來禍患。但曹丕卻向群臣擔保孟達日後不會出事,並認為即使孟達日後叛魏,但對魏國來說,也不過如同以蒿箭射入蒿中,賤不足惜。曹丕既對孟達非常寵信,而大臣中的桓階、夏侯尚等人又與孟達親善,因此,孟達在降魏之後的最初幾年中,心情頗為愉快。

  到了蜀漢建興三年(225年)年底,諸葛亮平定南中返回成都的途中,在漢陽縣(今四川高縣)遇到專門前來拜見的魏國降人李鴻。李鴻向諸葛亮介紹了關於孟達的一些近況,李鴻說他前不久經過孟達處,正好見到從蜀國投降魏國的王衝,王衝向孟達造謠說,當年孟達降魏,諸葛亮切齒痛恨,要殺孟達妻子,幸虧劉備不許,才未殺成。但孟達並不相信王衝的謠言,說諸葛亮待人有始有終,絕不會因自己降魏而誅殺自己的妻子。

  李鴻介紹關於孟達的以上情況時,蔣琬與費詩均在座,諸葛亮便對二人說:“返回成都後將給孟達寫信。”費詩向諸葛亮進言,說孟達過去對劉璋不忠,後來又背叛蜀國,是個反複無常的小人,不值得給他寫信。諸葛亮聽了費詩的話以後,“默然不答”。諸葛亮的“默然不答”,不但說明他堅持要給孟達寫信,而且說明他有一個戰略性的謀劃,隻是當著降人李鴻,不便明言而已,即使對蔣琬、費詩這樣的知己部屬,也不宜過早聲張。

  諸葛亮之所以堅持要給孟達寫信,目的乃是“欲誘達以為外援”,也就是秘密地策反孟達,使他在諸葛亮出兵北伐曹魏時,予以援助呼應,這確實是個具有戰略意義的謀劃。自關羽敗亡,荊州丟失之後,諸葛亮原先在“隆中對策”中提出的從荊州和益州兩路出兵北伐的設想化為泡影,現在秘密策反孟達,可以說是重新實現兩路出兵的補救措施。孟達統率的新城郡兵力,雖然遠遠不能與當年關羽統率的荊州兵力相比,但從地理位置上講,新城郡較之荊州,距中原的宛、洛地區卻更為近便。如果策反孟達之事真能成功,那麽,在諸葛亮率主力從西線出兵北伐時,孟達便可率偏師在東線予以配合。

  正是基於以上的考慮,所以諸葛亮在返回成都後,於建興四年(226年)春天給孟達寫了第一封信,用以聯絡感情,並進行試探。諸葛亮在信中先說自己從李鴻處得知孟達的消息後,感慨萬千,長歎不已,再說根據自己對孟達平素誌向的觀察,孟達並非隻知追求虛名地位而以背叛為榮之人,其不得已而暫時投奔曹魏,實由劉封傷先帝待士之義而淩辱孟達所致,又說孟達不信王衝的謠言,足見其對自己了解甚深,最後追敘昔日的友誼,抒發依依東望、遙致書信的情意。

  孟達收到諸葛亮的秘密書信後,果然產生了反正歸蜀的念頭。不久,到了蜀漢建興四年(226年)五月,魏文帝曹丕去世,其子曹叡即位,是為魏明帝。當時的情況對孟達極為不利:曹叡並不像曹丕那樣寵信孟達,此其一。孟達的好友桓階、夏侯尚等人也都去世,朝中再無人替他說話,此其二。孟達以蜀漢降人久居疆界,鎮守魏國的新城郡,難免使魏人生疑,此其三。因為這些原因,遂使孟達心中更難自安,對自己六年前(220年7月)投降曹魏產生後悔之意,在此情況下,孟達開始與諸葛亮暗中進行聯係。

  建興五年(227年)三月,諸葛亮進駐漢中之後,孟達與諸葛亮的聯係更為方便,聯係次數也更為頻繁,而諸葛亮也把主要精力用於策反孟達。

  但是,就在諸葛亮與孟達頻繁進行秘密聯係之時,魏明帝於蜀漢建興五年(227年)六月派司馬懿進駐宛縣(今河南南陽),總督荊、豫二州諸軍事。司馬懿字仲達,河內郡溫縣人,出身世族,初被辟為曹操丞相府文學掾,後轉至丞相主簿,曹操封魏王後,司馬懿遷太子中庶子。曹丕稱帝後,司馬懿累遷尚書右仆射、撫軍大將軍。曹丕臨死時,司馬懿與曹真、陳群等人並受顧命,輔佐曹叡。司馬懿其人猜忌多權變,善奇策異謀,為三國時期著名軍事家和謀略家,當年建議曹操派人勸孫權偷襲荊州以解樊城之圍,致使關羽敗亡者,即為此人。現在,司馬懿進駐宛縣,對諸葛亮策反孟達的工作構成了極大的威脅。

  司馬懿進駐宛縣後,諸葛亮怕夜長夢多,發生變故,便派人催促孟達盡早舉事,而孟達卻舉棋不定,猶豫徘徊。為了促使孟達盡早舉事,諸葛亮想起了孟達與申儀之間的矛盾,想利用這個矛盾盡早促成其事。前文曾談過,申儀是申耽之弟,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劉封與孟達圍攻上庸郡時,二人同時降蜀,劉備仍以申耽為上庸郡太守,以申儀為西城郡太守。到了建安二十五年(220年)七月孟達叛蜀降魏後,申耽與申儀也同時降魏。魏以申耽為懷集將軍,徙居南陽;以申儀為魏興郡(曹丕分西城郡所置,治所在今陝西旬陽)太守。申儀的魏興郡與孟達的新城郡為鄰,二人素來不和,矛盾很深,申儀總想找孟達的過錯,但苦於沒有把柄。諸葛亮正是利用這個矛盾而采取了一條逼孟達盡早舉事的計策,派郭模詐降魏國,並有意把孟達暗通蜀漢之事由郭模泄露給申儀,目的是讓申儀轉告魏明帝和司馬懿,引起他們對孟達的懷疑,從而逼孟達盡早舉事。諸葛亮此計果然奏教,申儀從郭模處得知孟達暗通蜀漢的消息後,立即表奏魏明帝和司馬懿,而孟達得知其事泄露後,也準備起兵。

  魏明帝和司馬懿得到申儀關於孟達即將反叛的密報後,起初還不太相信。司馬懿一方麵派參軍梁幾到新城郡察看動靜,一方麵以勸孟達入朝的方式加以試探。孟達心虛不敢入朝,梁幾又提供了確鑿的證據,司馬懿便斷定孟達必反無疑。此時已是蜀漢建興五年(227年)十二月了。

  司馬懿為了防止孟達立即叛變,給自己準備平叛爭取時間,他與諸葛亮針鋒相對,也采取了一條計策,就是給孟達寫信,說破諸葛亮派郭模詐降之事,借以安慰拉攏孟達,穩定其心,拖延時間。司馬懿此計也果然奏效,孟達收到司馬懿的來信後,見司馬懿對自己很信任,無絲毫懷疑之意,因此又猶豫不決了。

  魏國諸將見孟達猶豫不決,便勸司馬懿暫不發兵,觀其動靜。司馬懿則認為孟達毫無信義,必須乘其猶豫不決之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立即發兵征伐,於是潛軍進討,倍道兼程,僅用8天的時間,剛好在年底到達上庸城下。

  對於司馬懿親率平叛大軍神速抵達上庸,孟達完全未曾料到。此前,孟達曾給諸葛亮寫信,從兩方麵預測過可能發生的情況。第一,孟達認為,司馬懿駐軍的宛縣距魏都洛陽800裏,距上庸城1100裏。司馬懿得知上庸即將舉事的消息後,必然在發兵之前先要派人去洛陽表奏魏明帝,魏明帝同意之後才能發兵。經過如此往返,當魏軍到達上庸時,時間已過一月,而此時自己早已做好準備。第二,孟達認為,由於自己已經做好準備,而司馬懿又肯定不會親自前來,因此,即使其他魏將前來,自己也不懼怕。但是,當司馬懿親率大軍僅僅8天便兵臨上庸城下時,孟達大驚,已措手不及,隻得再給諸葛亮寫信,感歎司馬懿用兵之神速。

  經過16天的圍攻,孟達的外甥鄧賢、部將李輔等人開門出降,司馬懿入城,斬殺孟達,傳首京師,很快平定了叛亂。

  建興六年(228年)正月,司馬懿誅殺孟達之後,諸葛亮兩路出兵的戰略構想再次破滅,隻得集中力量從漢中出兵北伐曹魏。

  當時曹魏方麵鎮守長安的是夏侯惇的兒子夏侯楙。夏侯楙是曹操的女婿,毫無武略,平日隻知多蓄伎妾,與自己的妻子清河公主及群弟之關係都很僵。魏文帝曹丕很寵信這位妹夫,魏明帝曹叡對這位姑夫也多方遷就。所以,夏侯楙鎮守長安多年,除了吃喝玩樂外,毫無作為。

  因漢中與關中之間,南北數百裏,有秦嶺橫亙其間,交通非常困難,所以諸葛亮在進軍之前,曾反複與部屬商議進軍路線。大將魏延曾向諸葛亮提出抄近道而奇襲長安的建議,其中所涉及的“褒斜”、“子午”等重要地名,在這裏要先加以解釋。“褒斜”,亦稱褒斜穀、褒斜道,因褒水與斜水兩河穀而得名。褒水與斜水同源於秦嶺太白山,其中褒水南流入沔水(即漢水),其河穀為褒穀,穀口在令陝西漢中地區勉縣褒城鎮北約10裏處;斜水北流入渭水,其河穀為斜穀,穀口在今陝西關中地區眉縣西南約20裏處。南段的褒穀與北段的斜穀合稱褒斜穀,全長470裏左右,山勢險峻,無路可走,鑿山架木,以為棧道,自古以來即為秦嶺山區南北重要通道之一,為兵家必爭之地。“子午”,亦稱子午穀、子午道,因古人稱北為“子”,稱南為“午”而得名。子午穀也是秦嶺山區南北重要通道之一,位置在褒斜穀以東,其北口(子口)在今陝西西安市西南,南口(午口)在今陝西漢中市東北。魏延向諸葛亮建議的進軍路線的核心內容是:由他率領5000精兵為先鋒,從褒穀口進入秦嶺,在山中隱蔽東行,再進入子午穀,然後突然出子午穀北口,這樣,用不了10天便可到達長安。夏侯楙聞蜀軍忽至,必棄長安而逃,而橫門糧倉之糧及百姓逃散後所剩之穀,足夠蜀軍堅守長安之用。曹魏要從東方調集援兵,到長安尚需20餘日,諸葛亮可利用這段時間率大軍出斜穀口東進,足以搶先到達長安,如此,則鹹陽以西可一舉而定。

  魏延這個建議有一定的道理,鎮守長安的夏侯楙怯而無能,不懂軍事,此其一。魏延出子午穀而諸葛亮出斜穀,道路均近,用時均短,利於奇襲長安,此其二。史書還說,魏延每次隨諸葛亮出征,總想請兵萬人,與諸葛亮異道會兵潼關,這種想法與前述建議精神一致,都是抄近道奇襲長安。

  但諸葛亮並沒有采納魏延的建議。諸葛亮的性格本來就小心謹慎,而蜀漢在三國之中力量最弱的現實,又迫使諸葛亮更加持重謹慎,不敢冒險。他認為魏延的建議雖有成功的可能性,但孤軍遠懸,冒險性太大,如果萬一受挫,便可能導致全軍覆沒,這對力量薄弱的蜀國來說,將是致命的打擊。所以,諸葛亮不用魏延之計,而決定從坦途平取隴右。

  諸葛亮所作的軍事部署是,揚言將出斜穀而奪取眉縣,並派趙雲、鄧芝進駐箕穀(今陝西勉縣褒城鎮北),以為疑軍,借以牽製魏軍;自己則率主力軍進攻祁山(今甘肅禮縣祁山堡)。這是一個典型的聲東擊西的軍事部署。

  在選擇主力軍的先鋒將領時,眾人都認為不是魏延,就是吳壹,因為蜀國的大將中,關羽、張飛、馬超、黃忠早已不在人世,趙雲又進駐箕穀,除此之外,魏延和吳壹算是知名的宿將。但諸葛亮力排眾議,選擇馬謖為先鋒。馬謖字幼常,襄陽宜城人,他才氣過人,好論軍計,深為諸葛亮所器重。但劉備對馬謖卻另有看法,臨終時曾特別叮囑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諸葛亮對劉備的叮囑不以為然,在劉備死後又提拔馬謖為參軍,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非常投機,尤其是諸葛亮討伐南中時,馬謖曾建議他采取“攻心為上”的策略,這使諸葛亮對馬謖的才能更加另眼看待。所以,此次北伐,諸葛亮又將先鋒重任交給馬謖。

  諸葛亮的大軍出發後,戰事一開始非常順利,不但南安郡(治豲道縣,即今甘肅隴西東南渭水東岸)、天水郡(治冀縣,即今甘肅甘穀東)、安定郡(治臨涇縣,即今甘肅鎮原南)同時叛魏降蜀,使關中為之震動,而且諸葛亮還收納天水郡降將薑維。初戰取勝的原因,一是諸葛亮戎陣整齊,賞罰嚴而號令明;二是自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與曹操聞爭奪漢中而兵戎相見之後,八九年來,魏、蜀兩國再末交兵,邊境寂然,因此魏國毫無準備。

  在丟失三郡、朝野震驚、群臣不知計之所出的情況下,魏明帝一方麵下詔安定朝野之心,一方麵派大將軍曹真率張郃等人舉兵抵抗,並禦駕親至長安督戰。

  諸葛亮進至祁山附近的西縣(今甘肅天水西南)後,看到這裏村落稠密,人口眾多,土地肥沃,頗為富饒,心中十分高興,便向劉禪上表介紹了這裏的有關情況。諸葛亮在西縣紮下大營,命馬謖督諸軍前進,此時魏將張郃前來迎戰,兩軍相遇於街亭(今甘肅秦安縣隴城鎮)。馬謖平日隻會紙上談兵,沒有實戰經驗,臨敵之時,又自以為是。他違背諸葛亮的部署,舍水登山,不據要道,舉措繁擾,動止失宜,副將王平接連規諫,馬謖不聽。張郃在山下絕其汲水之道,乘蜀軍幹渴難忍之時大舉進攻,蜀軍大敗,士卒星散,唯王平所領千人,鳴鼓自持,張郃疑有伏兵,不敢逼近。王平於是徐徐收合諸營散兵,率之而還。

  馬謖街亭慘敗,使得原本大好的北伐形勢急轉直下。諸葛亮無奈,隻得返回漢中,原已叛魏降蜀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又被魏國奪回。

  在諸葛亮所率主力敗於街亭,返回漢中時,趙石與鄧芝所率偏師與曹真接戰,因力量相差懸殊,亦失利於箕穀。但趙雲在退兵時,沉著冷靜,不慌不忙。當時箕穀的赤岸,設有府庫,存有軍資,為了阻斷曹真的追兵,保護赤岸府庫,趙雲將赤岸以北百餘裏的棧道全部燒毀,之後,趙雲又親自斷後,軍資財物,略無所棄,秩序井然地退回漢中。所以,趙雲與鄧芝之軍雖然失利,但損失無多,不至大敗。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