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節 虔事天朝,萬邦朝貢

  針對在古代東亞地區,中國主導建立的以中華為中心的國際秩序,存在不同的研究模式。有些學者稱之為“朝貢體係”或者“朝貢製度”(tributary system);有的冠之以“冊封——朝貢製度”(investiture tributary system)的名稱。相對寬泛的說法是之前的“華夷秩序體係”和“天朝禮治體係”。朝貢冊封無疑是這一體係的主要內容和最明顯的特征。現有的研究模式與思路都或多或少地圍繞著朝貢製度進行。因此,筆者選取了朝貢體係的名稱。

  對於朝貢體係的爭論由來已久。穿越曆史的迷霧,淡化學者們的口水戰,撥開朝貢的層層麵紗,我們逐漸會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首先,中國在古代東亞的國際秩序中起著主導的作用。承認與中國的“宗藩關係”並向中國納貢是與中國交往的前提。中國曆史上的官修史書也一概將周邊各國各民族與中央王朝的友好往來事例記作“朝貢”。事實上,一些國家向中國派遣使者並不見得全都是臣服朝貢。尤其是波斯、阿拉伯和羅馬等強國和中國的外交往來,更多的是當時世界強國之間的友好往來。所有的“覲”、“獻”、“恭敬”等語,更多的是史官的心理作用。但是從現實角度說,這一體係反映了當時國際力量對比狀況,各方的和平外交往來基本是自願互利的。承平時期的朝貢秩序籠罩在濃厚的禮治氛圍中,實力因素的現實作用不甚明顯。當中華帝國逐漸喪失相對優勢之時,實力作用的脈絡就非常清晰。盡管和傳統史官一樣,我們也不願意承認國家實力在朝貢體係中的根本性作用,但是這是客觀存在的。

  其次,朝貢體係是以中國的儒家思想為基礎的。孔子講“一統華夷”,“修文德服遠人”;孟子講“王道”,認為“仁者無敵”。朝貢體係從儒家的“禮”、“德”出發,禮儀規範,在國際交往中講究“和為貴”。如《皇明祖訓》訓誡:“吾恐後世子孫倚中國富強,貪一時戰功,無故興兵,致傷人命,切記不可。”帶有強烈的道德色彩的儒禮是古代東亞地區交往的準則。我們之後會發現,朝貢體係發展出了一套內容龐雜、程序繁瑣的外交禮儀,籠罩在一片和睦機械的儒家氣息中。

  再次,讀者可能會問,周邊各國為什麽自願積極地加入這一體係?從政治方麵考慮,主要有兩種思路。第一,“各國進貢中國時多言:一些恃強淩弱的國家知道小國‘乃聲教所被,輸貢之地,庶不敢欺淩’。顯然,各國請求中國的冊封,是把中國當作它們的政治保護傘,同時,在穩定各國政局中也能起決定性的作用。”謝必震,《明清士大夫與琉球》,載於《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2002年第2期。黃枝連先生就認為以中國封建王朝為中心的“天朝禮治體係”,在正常情況下,不但是對於中國本身,還要對它的“藩屬”能夠提供某種程度的保護作用;使它(們)的禮治主義的社會文化係統可以不遭受到襲擊或壓迫。第二,成化十五年(1479年),琉球尚真王的謝恩奏折稱:“臣祖宗所以殷勤效貢者,實欲依中華眷顧之恩,杜他國窺伺之患。乞如舊製,令臣一年一貢,以保海邦。”《中山世譜》卷六,見《琉球史料叢書》第四,第85頁。轉引自《琉球曆史研究》。中國的冊封是藩屬確定國內權威的支柱力量之一,同時中國在立法、曆法、製度等方麵都可以對國內政治起到統一作用。簡單地說,加入這一體係的他國目的有二:一求禦外,一為安內。

  從經濟方麵考慮,以朝貢形式展開的雙方經貿活動能帶來雙贏的局麵,為各國所津津樂道,樂此不疲。比如福州在元朝時還是一座普通城市,實力、地位遠遠落後於同省的泉州,明清將之作為專門對琉球貿易的關口,使之迅速繁華起來。在書中,朝貢貿易將會是筆者重要介紹的內容。

  第四,東亞的朝貢體係包括那些國家?這些國家之間又是什麽樣的關係?我們可以將東亞朝貢體係的成員和他們的相互關係看作是一個輻射同心圓。通常中央政府居於圓心,從內到外分別為中國內地,土司土官,邊區(蒙古各部,西北各族,西藏等),藩屬(朝鮮,蘇祿,越南,馬六甲等),關係國(與中國有貿易或外交關係的其他國家,如俄羅斯,荷蘭,伊斯蘭國家等)。朝貢體係畢竟不是現代意義上的國際秩序。它包括了中國境內中央與地方的關係。前三個圈全是中國的領土。以清朝為例,“清初藩服有二類,分隸理藩院、主客司。”清朝理藩院發展為我國曆史上最完善的中央治邊機構。馬汝珩:《清代西部曆史論衡》,第83頁。“隸院者,蒙古喀爾喀,西藏、青海、廓爾喀是也(後來又加了俄羅斯);隸司者,曰朝鮮,曰越南,曰南掌,曰緬甸,曰蘇祿,曰荷蘭,曰暹羅,曰琉球。”[清]《清史稿·誌六十六·禮十》。

  作為對朝貢體係的總結,我們不能否認體係內部的不平等性。一統華夷的“一”,即由中華帝國及其統治者——皇帝來“大一統”,“一統華夷”。從出發點上講,中華帝國就將自己擺在與其他一切邦國和邊疆各族不平等的基礎上。這種地位上的不平等不僅體現在政治上,還體現在社會經濟、民族關係等各個方麵。

  也許這樣的描述是抽象乏味的,讀者諸君最關心的是朝貢的具體內容。人們的腦海中,對於朝貢最直觀的感受可能就是飄揚的“貢”旗和繁瑣的禮儀。一次完整的朝貢就是在喜氣喧鬧的迎來送往中完成的。

  在實際操作中,朝貢由禮部負責,被作為一項政治禮節來完成。禮,在中華帝國的政治中具有極高的地位;在國際政治中,禮已經演化為了國際準則。中國用禮來營造和維護皇帝至高無上的形象與地位,強化朝貢關係,強調雙方的權利與義務。明朝官員初次接觸到東來的葡萄牙人時,“以其人不知禮,令於光孝寺習儀三日,而後引見”。康熙年間,朝廷也以俄羅斯使臣“不知禮”,將之驅逐。在近代中西交往中,固守天朝禮儀成為了中國堅持天朝上國迷夢的最後防線。由此可見,中華帝國對於朝貢體係中的禮儀高度重視、絕不馬虎。

  1.冊封過程

  藩屬世子服喪期滿都會遣使赴中國請求冊封。清朝即會派遣冊封正副使前往冊封。以冊封琉球為例。冊封使一行從北京出發,首先到達福建待命,等待禦冠船的竣工和物資的齊備,同時也尋找適當的氣候條件。古代中國船隊的遠航能力有限,季風在中琉兩國的航運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中國船隊之所以不沿著緯度從浙江東行至琉球,而南下福州再海路北上就是要利用夏季的南風漂行到琉球。返程則需要等待秋冬季的北風。這一等通常要一年有餘甚至更多。隨後,福建官員即在福州城南門舉行餞行儀式,舉行拜天的祭典。一切準備妥當後,使團一行500多人揚帆出海,向琉球進發。

  從福州到那霸的行程視天氣情況而定,時日長短不同,一般需要十數日。使團的海上航路大致是:從福州出發,經花瓶、彭佳、釣魚各島北側,自赤尾嶼到達姑米山。

  登陸後,正副使手拿詔敕,前往“迎恩亭”;琉球三品以上文武官員數十人在迎恩亭拜迎。正使將詔敕放在龍亭中,眾官行五拜三叩之禮。禮畢,一行人恭送冊封使團前往距港口約五裏、準備停當的天使館歇息。滿城聚觀,歡聲雷動。

  中國使團居住的天使館專門為接待冊封使而設:內設總理館內諸事的館務司、管理館內用品的承應司、負責肉食供應的掌牲司、負責與冊封使從員之貿易的評價司、供應食物的供應司、負責安排宴席的理宴司和處理文書工作的書簡司,稱為支應七司。每司有紅帕秀才一人,雜役多人。

  20多天之後,琉球世子、大臣陪同使團一行前往先王廟諭祭先君,宣讀祭文,然後將祭文副本投入惜字爐焚燒。琉球君臣行三跪九叩之禮,諭祭之禮結束。

  諭祭之後,擇吉日舉行冊封之儀。冊封儀式在王城首裏城的正殿前舉行。當日,天使館通往首裏城的路上,彩旗飄揚;冊封使攜帶著龍亭(裝有冊封詔書等文書的轎子)和彩亭(放置賜品等物)一路前往首裏城。首裏城的大門撤下平日的“首裏”二字匾,懸掛“守禮之邦”的牌匾;琉球世子要在大門口跪迎天使。

  直入王宮,將龍亭置於闕庭之上。禮樂齊鳴,世子登上闕庭,焚香伏拜,旋下台與群臣對龍庭行三跪九叩之禮,稱為“拜詔禮”。禮成,宣讀官宣讀冊封詔書,君臣人等伏聽。宣讀完畢,世子再行三跪九叩之禮,稱為“謝封禮”。接著,冊封使呈上中國皇帝的賞賜。琉球世子獲得郡王級別的賜品,包括郡王衣冠、皮服、彩幣等物。世子接過禮物,轉交三司官安放桌上,再三跪九叩,稱為“謝賜禮”。

  世子朗聲問道:“聖躬萬福乎?”冊封使答:“聖躬萬福!”

  琉球世子再次三跪九叩,稱為“問安禮”。隨後,世子接受冊封之詔,最後一次三跪九叩,稱為“謝恩禮”。場麵肅穆。冊封儀式就此結束。有時,中華王朝還有頒布給王妃的諭旨和賜品。王妃便在琉球王受封後,伏跪聽旨,三拜九叩,再由琉球王轉為收受賜物。從使團入住天使館起,冊封儀式為期100多天。

  入秋,冊封使才揚帆返國。滯琉之時,使節遍訪琉球山河,考察文物製度,交識琉球通文墨者,留下了許多原始資料。琉球君臣恭敬如故,琉球王每三天遣大臣至天使館問候。秋季使團在琉球逗留期間,琉球世子會七宴款待,分別是迎風宴、事竣宴、中秋宴、重陽宴、冬至宴、餞別宴和登舟宴。“王宴使臣,每次必以金為饋”。[明]夏子陽、王士禎:《使琉球錄》,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7年版。每宴必以樂隊、歌、舞、戲等助興。使團返國時,通常是琉球王率重臣跪送,離情感人。

  天使館使用少,閑置多,修葺費用高昂。琉球世子都要等館舍修繕完畢後,而不會實時遣使求封。服喪期的存在、福建船隊的修造、館舍的修繕通常使冊封儀式在世子即位數年甚至十數年之後舉行。曆史上有數位琉球世子由於在位時間短,尚未接受冊封或冊封後不久就與世長辭了,如尚忠王、尚思達王、尚成王等。

  2.朝貢過程

  中國相應也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接待貢使的禮製,不斷修訂、改進和完善。為了體現禮儀之邦、泱泱大國的形象,中國不惜催發官吏,耗用重資,征動民力。

  還是以清朝琉球為例。琉球朝貢使團以耳目官、正議大夫充正副使;琉球官伴、水梢等看守貢船。貢船到達福建港口後,申報、停泊、檢查、封倉、會盤、驗看、勘合;中方迎貢物、行李、官員人等入琉球館(柔遠驛)。琉球館不僅接待琉球貢使、通事等官員人等,也是琉球商人、船員、難民等在福州的食宿館驛。隨著中琉交往日增,琉球館接待之人日眾,館舍自康熙朝後多有增建、修繕。琉球人在琉球館中,研讀經書,吟詩作對,甚至聘師學藝。琉球使節、大儒程順則就留有《河口柔遠驛記》的詩篇。琉球使團居琉球館期間,福州地方按150名廩給,招待殷勤,多安排接風餞行的宴席及犒賞。

  閩海關官員實情上奏,請照例對琉球貢船免稅。福建巡撫便向朝廷申報琉球入貢消息。清帝允準使團覲見,回旨發到福州。福建巡撫按舊例,出給使臣谘批,並委員(一般為五品上下文官)護送貢使及貢物進京。陸地路程大致是福州——清湖——杭州——蘇州——揚州——淮安——張家灣——京師。清廷規定:“外藩遣使進貢入關後,即使該使臣趕緊起程並有伴送官沿途照料妥速行走,務於十二月二十日以前到京以符定製。”其主要目的是為了能讓進貢使在元旦之日參加“隨班朝會”的盛典,讓他們能親自朝覲皇上,以睹“龍顏”;同時出席皇帝的盛大招待宴會,這既是清政府對“屬國”使者的一種高規格的接待,也反映了清政府對“屬國”的友好態度。若琉球貢使未能依限抵京,福建伴送官員將受到查處。清朝有多名官員因為伴送延期而受到降級等處分。

  貢使來京,入住會同館。會同館是使團在京的主要活動場所。會同館活動引自《大清會典》,轉自《清代琉球貢使居京館舍研究》。會同館大使根據福建督撫的報文,查點核實使團人數,由提督官具文呈報禮部;貢使所攜之琉球國表文章奏,由“提督官於到館次日,率貢使齎至本部,呈堂公同拆閱”。進表的日期、程序、禮節和儀式,由禮部儀製清吏司向皇帝具題報告,等待清帝旨意。使團入住,會同館即著手協調、安頓使團在北京的日常事宜。貢使主要由禮部承擔接待,戶部、兵部、工部、內務府等部衙分別配合承擔財務報銷、安全保衛、館舍修繕、後勤保障等項工作。

  使臣要攜帶表文、方物,由會同四譯館卿率領來到禮部。中方“侍郎一人出立案左,儀製司官二人分立左右楹。館卿先升,立左楹西。通事、序班各二人,引貢使等升階跪。正使舉表,館卿祗受,以授侍郎,陳案上,複位。使臣等行三跪九叩禮,興。退,館卿率之出。禮部官送表內閣俟命,貢物納所司”。以下朝貢禮引文皆轉自[清]《清史稿·誌六十六·禮十》。

  貢使在京事務緊張,納貢,習禮,覲見,領賞,筵宴。其中的重頭戲為覲見皇帝。“屆日帝禦殿,禮部尚書引貢使入,通事隨行,至丹墀西行禮畢,升自西階,通事複從之。及殿門外跪,帝慰問,尚書承傳,通事轉諭,貢使對辭,通事譯言,尚書代奏。畢,乃退。如示優異,則丹墀行禮畢,即引入殿右門,立右翼大臣末,通事立少後。賜座、賜茶,均隨大臣跪叩,飲畢,慰問傳答如初。出朝所,賜尚方飲食,退。翼日赴午門外謝恩。”“禮部疏請頒賜國王並燕賚貢使,既得旨,所司陳賜物午門道左,館卿率貢使等東麵立,侍郎西麵立,有司鹹序。貢使詣西墀三跪九叩,主客司官頒賜物授貢使,貢使跪受。以次頒賜貢使暨從官從人,鹹跪受。”

  朝貢領賞之後,許於會同館開市,不拘期日。正副使通常還要被皇帝詔對,赴國子監瞻孔等。覲見皇帝、參加朝賀典禮以及接受皇帝頒賞的物品等活動,使團均由提督官負責導引。貿易畢,琉球使團收拾行囊準備返程。兵部頒給使團關防。會同館將“采買銷算”等一切“支銷事宜”鈐蓋“禮部會同館監督關防”,“造冊送主客清吏司谘戶部核銷”。

  使團返程“所經省會皆饗之,司道一人主其事,館餼日給,概從周渥焉”。到目的地,由地方出麵筵宴一次。此時已是第二年,琉球國派出接貢船。“等到七、八月,隻留一位存留通事跟隨幾個人在那裏看守驛館,其餘各官人等都上接貢船回國;讀書與學官話那些人愛回來不回來,這個都隨他的便,是不拘的。”

  朝貢禮儀繁瑣,虛禮甚多。至今故宮博物院內還留有“習禮亭”,為貢使學習朝貢禮節之地。傳統中國禮儀、宗教、法律和道德密切聯係,混淆不清。這一套封建禮儀牽連著中國的封建政治文明,貢使在習禮亭學的不僅是對中華帝國的敬服,也深入了解了中華文明深邃的內涵。“從而通過這一路叩拜,使文明程度較低的國家,大大加強了向化之心。”何芳川:《“華夷秩序”論》,載於《北京大學學報(哲社版)》1998年第6期。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