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五節 唐秘色瓷之謎——“輕旋薄冰盛綠雲”

  發現地點:陝西扶風法門寺地宮

  發現時間:1987年

  距今年代:1100多年

  代表性國寶:葵口碗、葵口盤

  考古地位:代表唐末五代越窯製瓷藝的最高水平

  秘色瓷含義之爭

  秘色瓷是唐代時期專供皇室用的一種青瓷器,它代表著唐代瓷器的最高水平。“秘色瓷”一詞最早見於唐陸龜蒙的《秘色越器》詩:“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鬥遺杯。”詩中用千峰翠色來讚歎越窯青瓷的釉色,可謂貼切至極。五代詩人徐夤的《貢餘秘色茶盞》也寫道:“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貢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輕旋薄冰盛綠雲。”詩中用一連串的比喻來形容秘色瓷美得超凡脫俗。前蜀王王衍的“金棱含寶碗之光,秘色抱青瓷之響”,則對金棱秘色瓷碗進行了生動描述。

  但是,秘色瓷屬於越窯青瓷,為何有“秘色”之稱?對此,曆代學者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人依宋人趙德麟之說“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錢氏有國越州燒進,為供奉之物,臣庶不得用,故雲秘色”,認為因“庶民不得用”,故稱“秘色”。此說還有《中國陶瓷史·越窯》中的記載為證:“五代十國時,割據兩浙、蘇南十三州的吳越國王錢氏利用越窯成熟的製瓷技術,采取唐代貢窯的辦法,在餘姚上林湖一帶建立官窯,燒造宮廷用瓷和貢唐、貢晉、貢遼、貢宋等的貢品,因為這些窯專門燒造宮廷用瓷和進貢用瓷,臣庶不得用,故稱秘色瓷。”這種觀點為大多數人所認同。但也有人以民間傳說為倚證,認為因其燒造工藝、釉料配方秘不示人,故稱“秘色瓷”。另外還有觀點說,“秘色”並無特殊含義,而是當時人們對那種色樣青瓷的統稱。也有人認為秘色即“稀見之色”、“香草色”、“碧色”,或者是神秘色調和神秘、珍奇和本身色調的混稱,等等。

  自法門寺地宮出土秘色瓷以後,相關學者經考證認為:“秘色”應是一種青中泛湖綠的釉色,是越窯青瓷中極為罕見的一種色調。想要燒出這種色澤的瓷器,就要在燒成後期控製窯爐內的還原氧和燒成溫度,使胎、釉原料中的氧化鐵還原為氧化亞鐵,賦予瓷器以青綠顏色,這樣燒出來的釉層才能滋潤透明,具有玉的瑩潤美感。

  秘色瓷的曆史

  1982年,新編《中國陶瓷史》認為秘色瓷的時代始於五代,這是因為在《十國春秋》、《吳越備史》、《宋史》、《宋兩朝供奉錄》等文獻內,都有關於五代的錢氏朝廷向後唐、後晉和遼、宋王朝進貢越瓷的記載。並且,在法門寺地宮秘色瓷器被發現以前,這類越窯青瓷在考古中的發現主要集中在吳越國都城杭州和錢氏故鄉臨安,其中包括杭州市郊玉皇山麓錢元灌墓、施家山錢元灌次妃吳漢月墓,以及臨安縣功臣山錢元玩墓等,都出土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秘色瓷器。因史證、實證俱全,該觀點在當時令陶瓷學界深信不疑。

  另有秘色瓷始於晚唐之說。這主要是依據“秘色瓷”之稱最早見於晚唐詩人陸龜蒙的詩篇中,卻無實證。直到法門寺地宮所藏秘色瓷發現,這種觀點才終為眾專家學者認可,成為蓋棺之論。

  “秘色瓷”是我國唐宋時期浙江上林湖地區越窯燒製的一種青瓷,五代時達到高峰,至南宋時才消失,代表了當時青瓷的最高水平。越窯青瓷創燒於東漢時期,經過三國兩晉南北朝300多年的發展,成為我國古代曆史最悠久、影響最廣泛的窯係。越窯青瓷的製瓷工藝基本擺脫了東漢晚期承襲陶器和原始瓷器工藝的傳統,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隨著燒製技術的日趨成熟,越窯燒製出來的瓷器開始呈現出青潤的光澤,稱為“漂瓷”,其釉色細膩純淨,均勻潤澤,成為皇家喜愛的器皿,這就是秘色瓷。因當時燒製的瓷器均為皇家使用,產量少,罕有傳世,所以越窯秘色瓷的實物在全國各博物館中館藏數量極少,連碎片都極為珍貴。

  唐朝是中國瓷器發展的鼎盛期,越窯青瓷位於當時的七大名窯之首。窯址主要分布在今浙江上虞、餘姚、紹興、寧波等地,這裏原係古越族人居住地,東周時為越國政治中心,唐時稱越州,越窯因此得名。唐代中期,餘姚縣上林湖附近地區,因地理位置優越,水路交通便利,而且上林窯產品品質超群,被朝廷選為貢瓷,還曾置官監燒。此後,上林湖窯產品品質愈發晶瑩,有“類玉”、“類冰”及“千峰翠色”的讚譽,該地也被譽為“唐宋瓷都”。晚唐起,越瓷中的貢品開始被稱為“秘色瓷”。如今,慈溪上林湖地區有“中國青瓷露天博物館”之譽。1999年初在當地的考古發掘表明,越窯燒造的下限為南宋初年。

  越窯瓷器的品種十分豐富,有碗、壺、瓶、罐、盒和雕塑等。同類器皿又有多種製式。如碗分圓口、花口。圓口碗主要用於喝茶,淺身敞口,斜壁呈45度,也叫茶盞。花口碗則有四瓣、六瓣之分。壺的形狀分盤口、直口、喇叭口,壺身有圓腹、橢圓形腹等。唐代執壺的明顯特點是短直流、小曲柄、體態飽滿。晚唐至五代時,流與柄相對加長放大,腹體喜做成瓜果形。宋時則形體輕盈秀長,流和柄幾乎高於壺口。到了清代,難尋秘色瓷之蹤,傳說乾隆曾歎道:“李唐越器人間無。”直到1987年,陝西法門寺塔唐代地宮中,出土了唐僖宗用來供奉釋迦牟尼真身舍利的一批精美供器。根據記錄這些器物名稱的石刻物賬,專家斷定該地宮出土的14件青瓷就是傳說中的“秘色瓷”,自此,才揭開了秘色瓷的千古之謎。

  秘色瓷代表作品

  八棱秘色瓷淨水瓶。該瓶為小直口、圓唇、細長頸、矮圈足。瓶身通高22厘米,口徑2.3厘米,腹徑11厘米,底徑8厘米,重615克。頸下有三條台階狀的平行凸棱,肩部豐滿,肩、腹為瓜體形,有八條豎向凸棱。通體青釉,造型簡潔明快。此瓶為佛教供養器,亦稱功德瓶、五寶瓶,盛五寶、五藥、五穀、五香等,用以滌除煩惱和垢塵。

  五瓣葵口秘色瓷盤。該盤為五瓣葵口,斜壁深腹。盤高約7厘米,口徑約24厘米。通體施均勻凝潤的青釉,底外壁有托珠支墊痕。由於其在製胎施釉及燒造等方麵獨具特色,在光線的照射下,盤內清亮似有水,恰恰應了那句“巧剜明月染春水”的描寫。

  五瓣葵口圈足秘色瓷碗。該碗為敞口,深腹,圈足。高約9.4厘米,口徑21厘米,重817克。其口沿五曲,腹壁斜收,上有豎向凸棱。碗外壁還殘留著包裝紙上的仕女圖印痕,為珍貴的文化痕跡。還有一件銀棱金銀平脫秘色瓷碗。碗口沿脫離足跟為銀棱,內壁施黃釉,外壁素燒,並采用多銀平脫工藝裝飾花鳥圖案,是唐代陶瓷工藝進步的重要標誌。

  唐代邢窯

  邢窯,即邢州瓷窯,位於今天的邢台內邱、臨城一帶,是中國白瓷的發祥地。邢窯創燒於北朝,聞名於唐代,其所燒製的細白瓷,代表了隋唐兩代白瓷燒製工藝的最高水平,為後代青花、五彩、粉彩等精細瓷器的出現提供了物質基礎。

  邢白瓷的發明與製作,打破了自商代以來青瓷為主一統天下的局麵。邢窯與越窯一起,形成了我國陶瓷史上“南青北白”的新格局,成為我國古代最早的官窯之一。

  邢白瓷的燒製難度相當高,要求必須在原料加工和燒成時,將胎和釉中的含鐵量有效地控製在1%以下,這樣才能燒成上等白瓷。在目前已出土的邢瓷殘器標本中還發現了那種品質精良的“透影瓷”和“類銀”、“類雪”的細白瓷,其精湛的工藝和優良的品質令人歎為觀止。邢窯的白瓷從瓷質上分成三個品種:粗白瓷、細白瓷和透影細白瓷。其中以透影細白瓷最為珍貴。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