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三節 越王勾踐劍之謎——寶刃千年,芳華猶存

  發現地點:湖北省江陵縣望山

  發現時間:1965年

  距今年代:2400多年

  考古地位:其高超的青銅製作工藝在我國乃至世界科技史上

  都具有重要意義

  楚墓驚現越王劍

  1965年,為緩解旱情,湖北省政府決定在荊州地區修建渠道工程。鑒於荊州一帶在曆史上的重要地位,文物部門先對水渠流經地進行了初步勘探。勘探過程中,考古人員在江陵境內的紀山西麓和八嶺山東麓一帶,發現了大中型古墓25座,小型墓葬30餘座,該墓葬群後來被稱為“江陵楚墓”。在接下來的時間裏,考古人員對發現的墓葬進行了發掘清理,越王勾踐劍就出現在望山一號墓中。當時,一直挖到地下6米多深,才發現了浸泡在水中的墓主的棺木。打開棺蓋,在墓主骨架的右側,放著一個黑色的漆木鞘。把劍從鞘裏拔出來,仍然可以感覺到劍身上的逼人寒光。為試驗劍的鋒利度,考古人員將劍刃輕輕滑過20餘層厚的白紙,紙都被劃破了,這讓所有在場的人驚歎不已。

  後來,據當年參與江陵楚墓的考古人員之一,國家博物館研究員李先登披露,越王勾踐劍剛剛出土時,是由國家文物研究所的胡繼東將劍和鞘一同從墓中取出,然後放到工地附近搭建的文物保護室的。當胡繼東將劍拔出後,大家都非常驚訝,這把劍在地下埋藏了2400多年,竟然沒有一點鏽蝕!就在大家爭相觀看的時候,有人不小心碰了胡繼東一下,胡繼東的手恰巧碰到了劍刃上,馬上被劍劃開了一個3厘米長的口子,大家一下就見識了這把寶劍的厲害。這個挖掘過程中的小插曲也證明了越王劍的鋒利。

  其實,越王劍剛剛出土時,身份並不確定。考古人員隻是根據墓內的竹簡考證,墓主人應為楚威王或楚懷王前期的大貴族邵滑(一說邵固),可是墓主人就是寶劍的主人嗎?依據以往的考古經驗,很多古劍都會在劍身和劍柄之間的橢圓部分鍥刻劍主人的名字,考古人員仔細觀察了這把青銅劍的類似部位,果然發現了兩行鳥篆銘文,共8個字。在現場沒有資料可以參考的情況下,他們初步解讀出銘文中的6個字為“越王”、“自作(乍)用劍”,這就說明該寶劍是一把越王的佩劍。但究竟是哪位越王的呢?那沒有解讀出的兩個字甚為關鍵。為此,在著名考古學家方壯猷教授的主持下,考古學家與古文字學家進行了兩個多月的學術研討,最終確定劍身上的八字銘文為“越王勾踐,自作用劍”。劍的主人原來就是春秋時期曾臥薪嚐膽的越王勾踐。

  越王劍為何在楚墓出現

  隨著劍主人身份浮出水麵,另一個謎團又接踵而來,越王勾踐的佩劍為什麽會在江陵楚墓中被發現呢?考古學家呂榮芳先生依據《史記·甘茂列傳》和《韓非子·內儲說下》中的相關記載剖析,認為楚懷王曾派邵滑(即墓主人)離間越國內部,使其發生混亂,楚懷王則乘機將越國滅亡。事成之後,楚懷王為表彰邵滑這位滅越的大功臣,就把從越國掠奪回來的戰利品越王勾踐劍賞賜給了邵滑。邵滑死後,為顯示他生前的功績,就將這把寶劍作為殉葬品帶到了墓中。這種情況是很有可能的。

  可是著名考古專家陳振裕先生對於該問題持不同觀點,他認為墓主是邵固而非邵滑,並且兩人並未生活在同一時期,因為在史書記載中,墓主邵固生前的社會地位隻相當於大夫這一等級,而邵滑的主要政治與外交活動都在楚懷王後期,且在楚懷王十五年以前就是楚國一位老練的外交家,他曾擔任聯趙、魏伐齊的重要使命,後又被派到越國,為越王所用。5年後,由於邵滑在越國搞離間活動,使越國內亂,楚國便趁機出兵滅掉越國,邵滑是滅越的大功臣。其實,楚越之間的關係在楚威王之前是很密切的,楚昭王曾娶越王勾踐之女為妃,而勾踐的青銅寶劍是在這個時候作為陪嫁的物品流入楚國的。又因墓主邵固以悼為氏,是楚國王族,他曾祭祀先王、先君,應為楚悼王的曾孫,與楚王的關係非常密切。邵固死的時候很年輕,楚王為了表彰他的忠心,就把名貴的越王勾踐劍賜葬到邵固墓中。這種推測也不是沒有可能。

  方壯猷先生則認為越王勾踐劍之所以流落到楚國,與楚國滅越是分不開的。因為楚國滅越以前,越國正在強盛時期,勾踐寶劍不可能流落別國。另據方先生研究,越王勾踐劍也有可能是越國王子奔楚國,客死郢都的隨葬品。但已故著名考古學家夏鼐先生認為:春秋末年,晉聯吳以抗楚,楚聯越以圖吳,互相報聘,故吳物入晉,而越器亦出土於楚都,勾踐滅吳以後,越楚接壤,更有交流互贈之可能。依據此說,越王勾踐劍在江陵楚國墓葬中出土還是沒有定論,這個問題至今還是一個謎。

  越王劍為何千年不鏽

  春秋時期的吳越劍是非常聞名的。《戰國策·趙策》就曾記載吳、越之劍“肉試則斷牛馬,金試則截盤醫”,《莊子·刻意篇》中也說吳越之劍“押而藏之,不敢用也,主之至也”,這是表其身價之重。而《越絕書·寶劍篇》中則有名劍鑒賞家薛燭直接針對越王勾踐劍的評價:“手振拂,揚其華,淬如芙蓉始出。觀其鈑,爛如列星之行;觀其光,渾渾如水溢於塘。觀其斷,岩岩如瑣石;觀其才,煥煥職冰釋……雖複傾城量金,珠玉竭河猶不能得一物。”的確,經曆了兩千多年的地下塵封,全長55.6厘米的越王勾踐青銅劍,依然光潔如新,鋒利無比,可謂名不虛傳。可是,古人究竟使用何種工藝鑄成了勾踐劍的菱形花紋,又是用什麽辦法使其達到了千年不鏽的效果呢?

  為揭開這些秘密,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上海博物館研究員譚德銳就開始對越王勾踐劍的菱形花紋進行研究,他對菱形花紋的成分、結構等進行了分析測試,在劍身表麵0.01毫米厚度的金屬表層發現了化學處理痕跡。譚德銳據此推斷,古人是通過腐蝕的化學手段得到了劍身上的菱形花紋。

  與此同時,湖北省鄂州市博物館副研究員董亞巍用傳統鑄劍方法鑄造出了一把帶有菱形花紋的寶劍,他認為古人不可能掌握在近代才出現的化學外鍍手段,勾踐劍身上的菱形花紋應該是用傳統的鑄造手段製作出來的。

  而早在20世紀70年代,複旦大學靜電加速器實驗室的專家們就與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及北京鋼鐵學院《中國冶金史》編寫組的學者們一道,采用先進的科學方法對越王勾踐劍進行了無損檢測,他們發現越王勾踐劍的主要成分是銅、錫以及少量的鋁、鐵、鎳、硫組成的青銅合金,而且寶劍各個部位銅和錫的比例也不一樣。劍脊含銅較多,能使劍韌性好,不易折斷;劍刃部含錫高,硬度大,才使其鋒利無比;劍身菱形花紋處硫的含量比較高,可以防止鏽蝕,保持花紋的豔麗。由此可見,勾踐劍千年不鏽是由於古人在劍身表麵做過硫化處理。然而,這種工藝是在20世紀50年代才發明的,難道兩千多年前的人們已經掌握了嗎?

  當然也有人不同意上述觀點,湖北省考古所研究員後德俊認為,勾踐劍的不鏽與硫化工藝無關,而完全是它所處的環境條件所致。因為該劍出土時,是插在髹漆的木質劍鞘裏。墓葬深埋地下數米,槨室四周用白膏泥填塞,下部還采用了經過人工淘洗的白膏泥,致密性好。墓坑上部填土夯實,墓室幾乎成了一個密閉的空間。此外,該墓曾經長期被地下水浸泡,墓室內空氣的含量很少,且地下水基本為中性。這樣的環境根本不存在生鏽的條件。至於劍身上的硫,屍體、絲綢、食物等腐爛後都會產生相當多的硫化物,這就是其來源,並非是經過硫化處理。

  該問題至今亦無定論,但是越王勾踐劍的出土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斬金斷玉,削鐵如泥”並非古人的想象。越王勾踐劍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這件國寶級文物曾於1973年6月在日本展出,郭沫若先生當場為其賦詩。1984年12月,越王勾踐劍又和吳王夫差矛赴香港展出,被香港各界人士譽為“稀世珍寶”。1999年4月,國慶五十周年前夕,越王勾踐劍運抵北京進行短期展出,國慶節後又運回湖北省博物館,正式對公眾開放展覽。

  越王勾踐

  勾踐是春秋末期越國的君主,公元前496年~公元前465年在位。公元前496年,越軍大敗吳王闔閭,闔閭受傷而死,其子夫差立誌報仇。次年,勾踐主動進攻吳,大敗,為保存力量,隻得向吳稱臣乞和。歸國後,勾踐臥薪嚐膽,時時不忘滅吳雪恥。他任用範蠡、文種等人,改革內政,富國強兵。後來,利用夫差北上爭霸、國內空虛之機,勾踐帶兵一舉攻入吳國殺死了吳太子,其後幾年裏又不斷舉兵伐吳。勾踐二十四年,吳都被圍三年後城破,夫差自殺,吳國滅亡。隨之,勾踐乘勝進軍北方,收服宋、鄭、魯、衛等國,並遷都琅(今山東膠南南),正式成為霸主。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