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九節 《蘭亭序》——難以逾越的乘興之作

  成書時間:東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

  距今年代:1600多年

  文化價值:“天下第一行書”

  興致而作

  《蘭亭序》也稱《蘭亭宴集序》、《蘭亭集序》、《臨河序》等,是王羲之在東晉永和九年為朋友的詩作所寫的序文手稿,共28行324個字,有“天下第一行書”之稱。

  1600多年前的那個春天,三月三日,紹興西南蘭渚山下,一座充滿蘭花幽雅香氣的古典園林中,一群文人墨客聚在一起在玩一個“曲水流觴”的遊戲。這是一個屬於文人的遊戲,他們圍坐在曲水之畔,將酒杯放在水中,任其順水漂遊,酒杯到了誰的麵前,誰就要飲酒作詩。一會兒的時間,已經有了37首詩,有人提議將這些詩結集出版,以作紀念,這個想法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讚同,並推舉王羲之寫序。王羲之也正處於酒酣興濃之時,遂提筆寫下了流傳千古的《蘭亭序》。因是乘興揮筆,一氣嗬成,所以,《蘭亭序》可以說是王羲之書法最高境界的代表作品。

  王羲之酒醒以後,對於自己的這幅作品也倍感驚奇,他又嚐試了很多次,最終也沒有再達到那個高度。他知道,《蘭亭序》把自己的藝術潛力發揮到了極致,再也無法超越了。因此,王羲之對這幅作品非常珍愛,把它當成了世代相承的傳家寶。

  因愛而葬

  到隋朝末年,《蘭亭序》傳到了王羲之的七世孫王智永手中。可是,智永出家為僧,身後沒有子嗣。他去世前,便把《蘭亭序》交給了自己的愛徒辨才和尚,叫他好好保存下去。辨才非常珍視《蘭亭序》,在自己臥室的大梁上挖了一個洞,把《蘭亭序》藏在裏麵。

  唐朝初年的時候,唐太宗李世民尤喜王羲之書法,他大量搜集其作品,經常臨習,並親自為《晉書》撰《王羲之傳》。但是,在唐太宗搜集的大量王羲之書法中唯缺《蘭亭序》。一次早朝時,他就問大臣誰知道王羲之的《蘭亭序》落於何處?有一位老臣說,《蘭亭序》是王家的傳世珍寶,由王羲之的七世孫智永和尚帶到了紹興的佛寺。智永臨終前把它交給了愛徒辨才和尚,現在由辨才珍藏。

  得知這種情況,唐太宗便把辨才召到長安。開始先問他一些講經的事情,然後說:“辨才大師,你是否見過王羲之的《蘭亭序》?”辨才聽到這裏才明白,皇上召見他的真正目的,於是連忙說:“先師智永大師在世時曾經見過。師傅歸天之後,曆經戰亂,《蘭亭序》也就失去了下落。”過了幾天,唐太宗又向辨才問起這件事,辨才還是說不知道。唐太宗第三次問時,辨才也是說不知道。經過這三次問話,唐太宗也有點兒半信半疑了。於是,就讓辨才回到了紹興。

  但唐太宗並不甘心,他還是想得到《蘭亭序》,左丞相房玄齡就向皇帝推薦了監察禦史蕭翼,由這個人前往紹興套取《蘭亭序》。唐太宗單獨召見了蕭翼,與他商量這件事。蕭翼認為,如果以朝廷使臣的身份前去,辨才一定會否認,不會有什麽結果,若以平民的身份前去,細細地察訪這件事,或許會有眉目。唐太宗表示同意。蕭翼遂來到浙江紹興,他裝扮成一個山東窮書生模樣的人到辨才和尚的廟裏去。辨才問他:“施主從何處來?”蕭翼說:“在下是北方人,帶了些蠶種到南方來賣。沿途遇上佛寺,我都去隨喜。今日有緣,得見老禪師。”對話之後,辨才便請他到屋裏去坐。兩人談得很投機,當晚,辨才還將蕭翼留下,暢飲一夜,第二天早晨蕭翼向辨才告辭。過了幾天,蕭翼又帶著酒來到寺中,與辨才飲酒作詩,幾次下來兩人成了莫逆之交。交往一段時間之後,蕭翼開始把話題往書法方麵引,他說:若是論起書法,王羲之書法可謂天下第一。弟子為練習方便,常有幾幅字帖帶在身邊。“是真跡還是複製品?”辨才問。“當然是真跡。”蕭翼答。他還答應第二天把王羲之真跡帶來給辨才看。第二天,辨才看了他帶來的書法作品,果然都是王羲之真跡。經蕭翼這麽一激,辨才就把從未示人的《蘭亭序》取了出來。

  蕭翼一看,果真是真跡,後來就趁辨才不備之時,將《蘭亭序》和自己帶來的字帖都席卷而去。

  蕭翼拿到字帖後,趕到永安驛站,對驛站長表明了身份,並要求越州都督齊善前來接見。齊善來後,蕭翼告訴了他自己此來越州的目的和使命,並令他召辨才來見。

  可憐辨才還不知為了什麽事。直到他見到那位禦史,才知原來就是新友蕭翼。蕭翼告訴他:“我是奉皇上的命令來取《蘭亭序》的,《蘭亭序》今已到手,特地和你告別。”辨才如何承受得起這個打擊,自此一病不起。

  唐太宗終於得到了朝思暮想的《蘭亭序》,非常高興,賜予薦人有功的房玄齡錦緞千匹,蕭翼則是既升官又得賞。唐太宗本想懲治辨才和尚,但因《蘭亭序》已經到手,辨才也已80多歲,又生了病,為顯示自己的仁慈,就赦免了他,還賜予辨才布匹3000匹,糧食3000石,由紹興府庫撥給。而悔疚的辨才不願意享用官府的錢財,用這些賞賜造了一座寶塔,並於一年之後死去。

  《蘭亭序》在宮中一直受到唐太宗的珍視,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太宗彌留之際,還向兒子李治要求用《蘭亭序》陪葬。唐太宗死後,李治遵照他的遺願將《蘭亭序》的真跡密藏到昭陵中。唐太宗終於可以與他的至寶葬在一起,也從此埋下了《蘭亭序》的千古之謎。

  出神入化之絕品

  一次蘭亭修禊成就了王羲之的藝術極致,也給後世留下了一件無法企及的書法珍品。後世名家曾竭力臨仿王羲之《蘭亭序》,都未能得其全。南唐張泊雲:“善法書者,各得右軍之一體。若虞世南得其美韻而失其俊邁,歐陽詢得其力而失其溫秀,褚遂良得其意而失於變化,薛稷得其清而失於窘拘。”黃庭堅說:“《蘭亭序》草,王右軍平生得意書也,反複觀之,略無一字一筆,不可人意。”

  這些溢美之詞對於《蘭亭序》來說卻都恰如其分,《蘭亭序》共324字,每一字都有筋骨血肉完整的豐軀,都有其獨特的生命形象以及秉性、儀態,它們或坐、或臥、或行、或走、或舞、或歌,尺幅之內眾相畢現。有人說王羲之的字“媚”,這是一個美稱,強調了王羲之書法的巧妙,同字不同構。《蘭亭序》中用到二十多個“之”字,但這二十多個“之”字各具風韻,無一雷同,自成妙構。

  可貴的是,《蘭亭序》雖媚卻不失勁健。剖其橫畫,有露鋒橫、帶鋒橫、垂頭橫、下挑橫、上挑橫、並列橫等,隨手應變。其豎畫,則或懸針,或墜露,或斜豎,或弧豎,或帶鉤,或曲頭,或雙杈出鋒,或並列,各盡其妙。還有其點、撇、挑、鉤,都多變化,極盡用筆使鋒之妙。《蘭亭序》的布局章法注重留白,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中讚道:“右軍《蘭亭序》,章法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帶而生,或小或大,隨手所如,皆入法則,所以為神品也。”解縉也在《春雨雜述》中說:“右軍之敘蘭亭,字既盡美,尤善布置,所謂增一分太長,虧一分太短。”

  《蘭亭序》真偽之爭

  《蘭亭序》真偽之爭發生在文化大革命前夕,爭論雙方代表為郭沫若和高二適。1965年6月,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在《文物》雜誌上,發表了《從王謝墓誌出土論〈蘭亭序〉的真偽》一文。該文列舉諸理由,推斷《蘭亭序》並非王羲之的原作。

  這篇文章發表後,江蘇省文史研究館館員高二適看到此文,不以為然,於是寫了一篇《〈蘭亭序〉的真偽駁議》的文章,堅持《蘭亭序》仍為晉代王羲之手筆,並非後人之偽作,其論點與郭文針鋒相對。

  高二適的文章寫好後,寄到報社投稿卻都被退回,沒有哪家報刊敢登載。後來,高二適隻好求助於中央文史館館長章士釗。章士釗看了高二適的文章,表示願意為之幫忙,並在高二適將文章改好之後,寫信給毛澤東,向他推薦該文,信中還介紹了高二適的情況,希望能夠得到發表。

  毛澤東看過章士釗的來信和所附高二適的文章後,次日即複函給章士釗說:“高先生評郭文已讀過,他的論點是地下不可能發掘出真、行、草墓石。草書不會書碑,可以斷言。至於真、行是否曾經書碑,尚待地下發掘。但爭論是應該有的。我當勸說郭老、康生、伯達諸同誌讚成高二適一文公之於世。”於是,在毛澤東的支持下,《光明日報》和《文物》雜誌先後刊載了高二適《〈蘭亭序〉的真偽駁議》一文和影印的手稿。而郭沫若即針對高文發表了《駁議的商討》和《〈蘭亭序〉與老莊思想》兩文,與之辯論。爾後,高二適也寫了《〈蘭亭序〉真偽之再駁議》一文,回敬郭沫若。

  一時間,學術界呈現出“百家爭鳴”的繁榮景象,從中央到地方的報刊也都刊登了有關《蘭亭序》真偽的論文。以郭沫若、高二適為首的兩派展開了一場持續半年之久的爭論,但因雙方都沒有充足證據,這場爭論最終無分對錯。另外,有人根據史書記載說,《蘭亭序》真跡應該在唐太宗的昭陵或者武則天的乾陵。然而,不論《蘭亭序》的作者到底是不是王羲之,這篇序文在書法上的成就和地位都是無可取代的。

  《蘭亭序》全文

  永和九年,歲在癸醜,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取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係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雲:“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嚐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