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節 永陵——修築在地表之上的陵墓

  發現地點:四川省成都市中心西區

  發現及發掘時間:1940年發現,1942年發掘

  距今年代:1100年

  代表性國寶:玉大帶、王建石像

  考古地位:在中國陵寢考古研究中具有重要意義

  永陵的背後故事

  永陵是唐末五代時期前蜀皇帝王建的陵墓。發掘永陵時,正是抗日戰爭最為激烈的階段。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這批珍貴文物的存放和保護就成了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四川省的考古專家們冒著生命危險把國寶進行了轉移。永陵出土的文物中王建石像是最重的,達數百公斤,非常不容易裝運。他們就想辦法雇用了一群青壯年民工,在他們不知情的時候,把王建石像用紅布蒙上,裝在大箱子裏,用滑竿抬到幾十裏以外,秘密地藏在犀浦鎮的一個兵工廠內,那裏有國民黨的軍隊駐守。之後,永陵出土的玉大帶也被陸續轉移到這裏,另外還有一些銀器被埋在了不同的地方。直到新中國成立,王建石像才被送回永陵墓室,玉大帶等文物則被送回了四川省博物館。

  20多年的平靜期之後,“文革”席卷全國。在紅衛兵的眼中,這些國寶竟然成了他們要破除的“四舊”,又麵臨滅頂之災。這個時候,四川大學的一名工作人員劉複章擔負起了保護國寶的重任。1942年,劉複章曾參加過由川大曆史係教授馮漢驥主持的永陵發掘,並從中學到了一些考古知識。他很清楚永陵的重要性,因此,從1949年起,他就帶領全家住到了永陵旁邊。後來成立了王建墓文管所,全所上下隻有他一個人,墓地旁邊的清潔都是他帶領家人來做。“文革”時期,為防止紅衛兵破壞永陵,他幹脆帶著全家在永陵地宮打起了地鋪,由於潮濕,他們的衣服、被子每天都是濕的,這一住就是兩年多。有些農民在永陵附近挖出了文物,交到他手裏,他會立刻上交。有時候還自己花錢從農民手裏買回文物,然後上交給國家。現在,雖然劉複章老人已是90多歲的高齡,但是身體好的時候,他還會去永陵參觀。

  永陵中的文化遺存

  永陵的墓主王建是五代十國時期的一位君主。他英勇善戰,在唐末軍閥混戰中,逐步占據了大片地區,並於公元907年稱帝,建蜀國,定都成都。11年後,王建病逝,安葬於永陵。

  永陵的建築形式頗具特色,積土為陵,陵塚呈圓形,改變了以往我國帝王陵“以方為貴”,陵塚多作覆鬥式的傳統,創後世圓形陵塚之先河。永陵直徑約80米,高約15米。陵塚底緣有9層堡坎:地下4層,地上5層,每層間以鎖口相聯結,這樣就可以防止塚土流失。這種陵墓堡坎的做法也多為後世所借鑒。

  永陵是目前所知唯一一座墓室修築在地表之上的陵墓。永陵的墓室采用磚石結構,即先在平地起券14道,上鋪石板,再上為青磚護拱,以上再層層夯土形成圓形陵塚。這種構築方法可能是考慮到墓室的防水問題。墓室兩側達6米厚的直牆和北麵3米厚的金剛牆以及頂部14道厚重的護拱,都由巨型青磚砌築,形成了堅固的陵墓保護體係,可謂固若金湯。墓室的平麵布局分前、中、後三室,三室之間以木門為隔,前室為羨道,中室設棺床,上置棺槨,後室石床上安放王建石像及諡寶、諡冊、哀冊等葬儀法器。墓室的內部布置高低錯落、疏密有致,使整個內部空間顯得高大寬敞。永陵的這種結構,相當符合建築力學的原理,堪稱中國古代建築中陵墓建築的典範之作。

  永陵中出土的文物也不乏傑作,其中就有國寶級文物——石刻王建像。這是我國唯一保存至今的古代皇帝真容雕像。石像為紅砂石圓雕,通高86厘米,身著錦袍,頭戴襆頭,腰束玉帶,足蹬皮靴。雕刻手法寫實逼真,雕刻技藝精湛傳神,與曆史文獻記載的王建形象相當一致。據說,王建為自己刻石像是由於他信奉道教,他相信這樣的石像放入墓中,會讓活人延年益壽。同樣出土的石刻還有浮雕的“二十四樂舞伎”。其中樂伎22人,舞伎2人,樂器23件,可分為彈撥、吹奏、打擊三大類。既包括漢民族的傳統樂器,也有少數民族的樂器,甚至還有來自外國的樂器。這是我國同時代的各類文物中涉及麵最廣、表現的樂器種類最多的石刻樂器。它以寫實的手法、細致入微的刻畫,將本土音樂與外來音樂相互融合,展現了那個時期宮廷樂舞的盛大規模及壯闊場景,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出土文物中具有傳奇色彩的是玉大帶。據說,在王建去世前三年的一個深夜,他的後宮突然起火,大火燒毀了無數珍寶,唯有一塊寶玉仍然完好如初。後來,這塊寶玉就被王建看做神物,並將它雕成玉帶,帶在身上。王建死後,玉大帶也作為隨葬品被帶進永陵。出土時,玉大帶被裝在一隻銀缽中,它的雕刻麵積達到50平方厘米,是目前所知唐、五代十國時期唯一完整的成套玉帶。其玉質溫潤晶瑩,上麵刻有記述此玉來源的大段文字,補充了文獻上有關史料的不足。

  在永陵中還出土了一塊印有王建諡號的諡寶。諡號是皇帝死後的封號,諡寶是刻有帝王諡號的印璽,將諡號鐫刻在帝王生前所用印璽的仿造物上,作為殉葬,表示墓主在陰間亦如在人世一般享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永陵諡寶的高、寬均在10厘米左右,具有奇特的“兔頭龍身”造型,打破了傳統生肖中龍兔犯忌的避諱,顯得尤為難得。據考證,這種奇特的造型是因為王建本人屬兔,他出身寒門,經過幾十年的征戰才在60歲時登基做皇帝,那年也是兔年。所以,他將玉璽做成了兔頭龍身,借以感懷自己的身世,可謂意蘊深刻。

  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的還有哀冊,這是永陵皇家文物中的又一至寶。哀冊由51簡瑉玉串聯而成,每簡各長33厘米、寬3.5厘米、厚約2厘米。冊上鐫刻了700字左右的“悼詞”,文字所包含的王建的逝日、葬期、前蜀的年號、永陵的陵號以及繼位人等內容,都與史書所載相符,是確定墓主身份的直接證據。哀冊的書體端莊峻整,流暢舒展,還具有很高的書法造詣。

  永陵發掘後的曆史沿革

  1961年,永陵成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78年,成立了王建墓文物管理所。

  1900年,王建墓文管所晉級為博物館,後又改名為永陵博物館。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