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章 硬打硬的五華人

  兩人的生命軌跡之相交,並不是很早就發生的。

  畢竟一位是在廣東省大埔縣出生的貧苦家庭的子弟,而另一位雖說原籍廣東省五華縣,與大埔僅咫尺之遙,可卻是出生在香港的名門望族;一位是早早投身革命,出生入死的東江縱隊的宣傳部長,另一位則是畢業於英國劍橋大學,在香港富甲一方的實業家、金融家……

  早在20世紀30年代,饒彰風就因在中山大學出版《天王星》刊物而被通緝,不得不流亡香港幾個月,靠賣文為生,而後到上海去找黨組織。鄧文釗那時卻還在劍橋大學攻讀經濟學。兩人不可能有相遇的機會。而到了1941年,鄧文釗與廖承誌合作創辦了《華商報》,但僅八個月後香港淪於日寇之手。鄧文釗在東江縱隊的幫助下,與茅盾、鄒韜奮等人一道脫離了虎穴,乘船經過香港荃灣,繞過香港大霧山,進入了深圳寶安,到達了東縱的遊擊區白石龍——這便是震驚天下的文化人“大營救”,是東縱名垂青史的著名一頁!

  正是在東縱,鄧文釗結識了威震南天的司令員曾生,還有政委尹林平。東縱雖然隊伍不大,但因為這次大營救,尤其是救出了眾多的國際人士,包括美國飛行員,而在世界上頗負盛名。雖然最強盛時才幾萬人,可在中共的編製上,它是獨立於八路軍、新四軍之外的第三支抗日勁旅。而它的成員更是華僑子弟尤其是客家子弟為主。鄧文釗被營救出來後,他的兄長及其他家人,也及時被營救出來。來到東縱的遊擊區時,他們聽到久違了的鄉音——客家話,這讓他們更是感到親切,又有了家的感覺,逃亡的倉皇、恐懼隨之消失。

  曾生本就是寶安坪山的客家人,是留學澳洲的歸僑,在華南抗日鬥爭中名揚四方。尹林平呢,是贛南人,那裏本就是客家搖籃,一口客家古音與五華音幾乎沒什麽差別。當然,主持這次大營救的廖承誌,同樣是廣東惠陽縣的客家人,他與鄧家本就是世交。由於這次大營救,連美國的《美亞雜誌》後來都發表了題為“東江縱隊與盟國在太平洋的戰略”的文章,高度評價了東江縱隊在太平洋的戰略地位與意義以及創建的輝煌成績。可以說,鄧文釗就因為與東江縱隊,與廖承誌、曾生、尹林平這些客家鄉親的關係,從此深深地卷進了一部驚天地、泣鬼神的曆史。

  後來,鄧文釗的兒子鄧廣殷在回憶錄中講道:“鄧文釗是從香港銅鑼灣下船,轉到深圳寶安,到達東江縱隊遊擊區白石龍,再幾經風險到廣東省河源市龍川縣老隆鎮,然後又想辦法往複輾轉,才上了廣東韶關。”

  也就是這個時候,饒彰風正好也到了韶關。

  廣州淪陷後,中共廣東省委派遣尹林平、饒彰風到東江地區,首先在河源領導“抗先隊”東江辦事處的工作,不久,在紫金縣古竹鎮召開了代表大會,選舉尹林平為中共東江特委書記、饒彰風為宣傳部長、餘慧為婦女部長、饒璜湘為青年部長。1940年秋,廣東省委為了適應新的形勢,分為粵北省委與粵南省委。1941年春,饒彰風調任粵北省委統戰部任部長。粵北省委設在韶關近側的曲江市郊,饒彰風辦起了一個樟油工業合作社,解決了省委財政困難。

  1942年春,東縱營救文化人進行得十分緊張,大批文化人先期轉到老隆後,再分別到韶關,或輾轉到江西、福建等地;當然,走韶關的人不少,如前所述,廖承誌、何香凝、鄧文釗等人便是走韶關一線,而後撤到桂林等地的。其時,饒彰風正在粵北省委負責統戰部的工作,營救文化人當然是他分內的事。

  不過,鄧文釗一行到達韶關也已近5月份了。不到一個月,便發生廣東黨史上的“粵北事件”。由於江西省委內部出了叛徒,與南方工委聯絡的電台被國民黨所控製,中央察覺後及時警告了南方工委。由於南方工委秘書長郭潛叛變,廣東省委書記李大林等人被捕,5月26日,廖承誌也在樂昌被秘密逮捕,10天後,南方工委副書記張文彬等人在大埔被捕。

  廣東黨組織因此遭到了嚴重破壞,饒彰風、嚴重等人立即電告中央,並及時疏散隱蔽。

  當特務趕到饒彰風住地進行搜捕時,他已安全轉移了。

  由廖承誌、張文彬、尹林平組織的大營救,當時得到了中央的通電表揚。而身在粵北的饒彰風,無疑亦參與了這次大營救。那麽,在鄧文釗到達韶關後,至饒彰風被迫轉移前,兩人有過怎樣的交往,饒彰風是怎樣利用他所籌措的經費支持這次大營救在粵北的運作,在雙方的曆史記錄中均已很難找到了。

  但是,在抗戰勝利之後,尹林平與饒彰風一道在香港找到了鄧文釗,他們複辦了《華商報》,其間饒彰風和鄧文釗之間已相交甚厚,並從此結下了生死情誼,直到生命終止……

  1.硬打硬的五華人

  現在隸屬於廣東省梅州市的五華縣是個客家人聚集的地方——純客家縣,自古以來則有“五華阿哥硬打硬”的美譽。這“硬打硬”,簡單來說便是五華阿哥以打石著稱,五華石匠名揚天下。

  五華客家人,如今已超過100萬,全國超過百萬人口的客家縣並沒有幾個,一個便是就近的興寧,另一個則是遠在粵桂邊界上的博白,究竟誰是第一大,迄今未有定論,不過,五華則是其中當之無愧的純客縣,則無可置疑。它現在是中國著名的足球之鄉、華僑之鄉、工匠之鄉和文化之鄉。這裏有著獨特的人文景致,常年吸引無數遊客前來觀光,而它的魅力不僅於此,其魅力更在於客家人的悠久曆史文化風情。

  五華縣,戰國時為百越地,秦漢西晉時為南海郡龍川縣地,東晉時為東官郡興寧縣地,南齊屬齊昌縣,梁初廢齊昌縣,屬興寧縣。北宋神宗熙寧四年設長樂縣。據史籍記載,西漢時,南越王趙佗曾築台於五華山下,稱長樂台,因而得名,縣治亦名長樂(今華城鎮),屬循州。明洪武二年,撤循州並入惠州。明洪武二十一年始築城牆。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長樂改屬嘉應直隸州。民國三年(1914年),因與福建省和湖北省的長樂縣同名,遂改稱五華縣,以境內五華山取名,1954年遷治水寨鎮。五華全縣有華僑和港澳台同胞30多萬人,有石匠、鐵匠、木匠、雕刻匠、泥水匠10多萬人。可以說,梅州或古嘉應的任何一個縣或地域,客家人都各具鮮明的個性,而“五華阿哥硬打硬”體現的便是一番豪氣。五華人為何“硬打硬”說起來還更是有聲有色。

  位於客家地區腹地的五華,重巒疊嶂,溪流交互,可耕地不足10%,一半是山,40%為丘陵。這裏盛產石材,更有屬世界一級品的非金屬螢石,國際大名為“中國文螢石”,還有鉀長石。這麽一說,“硬打硬”的來曆便明白了,因為這裏的石頭出名,而且資源豐富,這裏的石匠阿哥也就出名了!

  五華傳統的手工石雕工藝,蜚聲中外,無論在南粵還是東南亞,一見有人在打石,上去一打聽,必為五華人。而今,他們的作品,無論國內的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還是海外的新加坡,甚至歐美、亞非等地,都無處不在。他們的石錘下有栩栩如生的山水人物、花鳥蟲魚、飛禽走獸,抑或匠心獨具的碑文牌標、亭台雕飾……石頭到了他們的手中,便獲得了生命,更贏得了天下。不妨舉幾個例子,廣州的解放紀念碑、深圳的開荒牛、珠海的漁女,無一不是五華石匠手中的傑作,一個個巧奪天工、活靈活現、攝人魂魄,讓你驚歎不已。

  五華與興寧接壤,與梅縣也近在咫尺,是當年“嘉應五屬”中的長樂縣主要區域。作為純客縣,五華客家人自有客家共同的氣質、精神,特立獨行、敢作敢為,可又有相對獨立的個性。“硬打硬”便是上千年民間對五華客家人精神氣質的高度概括,“五華阿哥”便是憑此而名揚天下。“硬打硬”中的第一個“硬”形容的是五華阿哥的堅忍性格,頑強品質,強大的承受力,十足的硬漢形象,而這往往又最具男人魅力。而第二個“硬”則是強調所處的環境,可以指代那些堅硬的礦石。試想要是沒有一個強壯的體魄,沒有堅忍的性格,一個文弱的人豈能將頑固的礦石打造成精美的造型呢!如果往遠處想,這個“硬”也可代表那艱苦的生活環境,山區的生活畢竟有山區的艱難,要是沒有一個堅強的性格,怎能世代生存下去。這便是五華的“硬打硬”,其打出來的不僅是美妙的石物,更多的是在昭示五華阿哥的硬朗品格,而這種品格卻也正是客家人千年遷徙萬裏流走而累積下來的傳統精神。

  此外,和所有客家縣一樣,五華人傑地靈。這裏曾經走出過古大存等很多著名將領,本書這裏就不再一一敘說了,這畢竟不是本書的重點所在,但是需要指明的是,本書中的鄧文釗,其祖輩便是出自這個盛產“硬打硬阿哥”的五華縣。鄧文釗的祖父鄧阿六,便是五華有名的石匠,這將在後麵具體介紹,他的傳奇故事可以說從某一方麵預示了鄧文釗之後的人生。而對鄧文釗產生影響的不僅僅是他的祖父,他的祖母曾灶嬌同樣在鄧文釗的成長中處於一個不可缺少的位置。而曾家同鄧家一樣,祖輩也是石匠,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鄧家是出名的石匠世家之一。盡管由於家族事業的發展及搬遷,鄧文釗並沒有土生土長在五華,但是這並沒有泯沒鄧文釗內心中的客家人精神,因為在其祖輩父輩們的熏陶下,五華阿哥“硬打硬”的精神已經潛移默化地進入他的心靈深處,讓他在其他方麵將這種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

  五華也好,大埔也罷,雖然僅僅是小小的一隅,卻孕育著時代的弄潮兒。

  客家人的精神將永遠綻放光芒。

  “哇啊、哇啊、哇啊……”一陣陣清脆的嬰孩哭啼聲從一個小小的土房裏傳出。

  “恭喜啊,恭喜啊,是個小子哎!”接生婆小心地將剛剛出生的嬰兒包裹好,高興地遞給在門外等得心發慌的鄧石匠。

  “好啊,以後又有一個得力助手了,咱水寨鄉又多了一個石匠。”鄧石匠用他那強有力的平常打石的雙手輕輕地抱著孩子,溫和地看著懷中的孩子,喃喃地說著。

  這個小生命誕生在這麽一個特殊的地方,這麽一個擁有著深厚曆史使命感的客家族群中,這麽一個有著獨特曆史背景的地域中,冥冥中上蒼就已經為他的生命塗上不平凡的色彩,他的人生將是不一樣的。而之後他的人生經曆也的確驗證了這一點。

  這個新生的孩子即是本書主人公鄧文釗的曾祖父——鄧元昌,原名鄧懷清,號鶴溪,又名鄧焦六、鄧阿六、打石六。本書中我們以鄧阿六來稱呼他。

  從小生活在打石的環境中,鄧阿六早已習慣了這種生活,並且從心裏喜歡打石,他將那單一的“鏗鏘、鏗鏘、鏗鏘”打石聲當做美妙的音符,將那一塊塊石材當做是富有靈氣的精靈,將那一件件打造成的作品當做自己的孩子。可以說打石就是他的一生,就是他的依托。可是,阿六並沒有滿足於現有的生活,他的心是大的,也許是體內客家人的血在作怪,讓他雖然生活在偏遠無人問津的小小山區,卻同樣“坐立不安”。他關注一切變化,他並不滿足現在所有的,他要闖蕩,然而這種闖蕩卻又不是衝動的、一時的興起,而是一種內心經過理性思考、等待時機成熟後的舉動。也正因為有了這層準備,鄧阿六十分善於把握一切機會。人們不是常說,機會常常光顧那些時刻準備的人嗎?鄧阿六可以算是那“時刻準備”中的一員吧。

  19世紀40年代,英國殖民者登上香港,打開香港門戶,使得原本隻是一個靠打魚為生的小漁村,變成了一個繁茂的商埠。而這一開埠,使香港吸引了大量臨近的廣東鄉下農民來港謀生,昔日人煙稀少的香港人口翻了幾倍。鄧阿六看到這一景況,自然也不會錯過這個發財的機會,於是他隨同鄉鄧阿五一起從五華縣步行來到香港,希望在香港能打拚出一片天地。

  那時的香港並不像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這般繁華、這般先進,那時的香港是個人煙稀少、土地荒蕪的小漁村,和廣東其他地區其實差不多,唯一不同的是,它被殖民者打開了,與內地相比有了更多與外界交流往來的機會,而這種交流往來往往是一個地方興旺發達所必要的開始。

  隨著人潮的湧入,自然需要修建足夠多的房子等基礎設施,以安頓這些前來香港發展的人們,而這就需要一大批修建者。而當時還沒有鋼筋混凝土,石塊是築壩蓋房等的主要材料,所以石匠在當時是十分吃香的。鄧阿六身為石匠可以說正好符合了當時社會的需求,於是乎,在香港他繼續進行著自己的打石生涯。在不斷的實踐中鄧阿六的打石技術與日俱增,他逐漸從一個普通的石匠變成修建水塘的石匠工頭。所以常說,不管做哪行,隻要是滿足社會需求的,那麽就一定會有作為,而這“作為”也並非是一朝一夕的事,同樣是一個積累的過程。話說台上十分鍾,台下十年功,這無非是強調要想做一件出色的事情,要想一鳴驚人,作出一番成績,之前都是需要很長一段準備時間和實踐階段的。鄧阿六在香港的頭幾年,恰恰為他今後的驚人之舉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時機一旦成熟,他自然會在舞台上大放光彩。而這一天實際上也已經不遠了!

  飲水問題曆來是香港的一個“老大難”問題。開埠之前,由於香港本地居民人少,問題還不算特別突出,人們還可以靠水井和山泉維持,人們也不是十分重視;可是隨著香港開埠,人口急劇增加,相應地飲水問題也愈演愈烈。香港政府為此開了多次會議進行探討,後來找出一個解決辦法——修建水塘。雖然原來香港天然的飲用水不多,但是雨季時的降水量比較豐富,要是可以將這些水加以利用的話,足可以解決居民飲水的困難,於是政府決定修建水塘蓄水。可是這畢竟隻是一種設想,而好的設想往往需要通過實踐驗證之後才能知道其是否可行。方案想好後,水塘便開始動工修建,經過努力,水塘終於建成了,並且後來水塘通過自身的功用向世人證明了這一想法是正確的,香港市民的飲水問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解。

  雖然薄扶林水塘的修建使香港人民看到其解決飲水問題的效果,但是光靠這一個水塘是不能完全解決問題的,這僅僅是暫時緩解了飲水困難,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於是政府決定在大潭修建另一個水塘。然而,新的問題來了。大潭可不是一般的地點,這裏有非常猛烈的山洪,要想在這裏修建水塘,首要就要想辦法擋住山洪的侵襲,而且要想在這修築石堤可是一件比登天還要艱難的事情。因為以前已經有人嚐試修建,可都是無功而返。從前兩家英國承包公司在此修建石堤失敗之後,就再也沒有第三家公司願意擔此任務。就這樣,大潭水塘工程陷入難產。

  正當人們無計可施、一籌莫展時,鄧阿六自告奮勇地站了出來。這個客家男兒在香港這幾年,一直秉持著客家祖先的精神,勤奮耐勞、兢兢業業,並且時時關心著社會局勢的變化,人民生活的狀貌。香港地區飲水的問題他很早就注意到了,而且對於政府所提出的修建水塘的事情也十分關注,經常去實地調查,勘探適合的石材,觀察天氣變化影響等等。雖然當時政府並沒有叫他這樣做,但是這對於他來說不是義務而是一種與生俱來的使命。正是這樣,他憑借多年打石的經驗及對地形了解的純熟度,思考出了解決石堤在猛烈洪流的衝擊下也不會產生裂縫的方案,那便是用一種S形的麻石石塊代替以往傳統的方形石塊來築堤。

  鄧阿六找到工務司管理人將自己的想法說了出來,並畫了一幅詳細的方案圖進行說明,工務司的人聽後大悅:“鄧阿六,你可真是雪中送炭,及時雨啊,要是你的構想可行的話,那真的是為香港眾多百姓解決了一個天大的難題,那將是造福幾代人的事嗬!”

  “嗬嗬,我倒沒有想那麽遠,隻是做點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罷了,隻想把現在的問題解決掉,以後會怎麽樣那自然看後人怎麽辦啦。”

  “可是你能保證,你的方案可行嗎?真的可以抵擋住這來勢勝過猛獸的洪水?”工務司管理人緊鎖著眉頭,帶著疑慮的口吻問道。

  “我相信我的方案是可行的,而且一定能解決飲水問題!”鄧阿六用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望著管理人斬釘截鐵地說道。

  從他那犀利的眼神中,可以看到他的信心與決心。不過眼下情況緊急,也顧不了這麽多了,隻能死馬當活馬醫,而且這或多或少還是存在一些希望的。於是,工務司請鄧阿六承包這項工程,按照他的方案進行。但是,承包工程可不是嘴上說得那麽輕鬆,對於一個小小的石匠工頭來說,他不具備承包工程的資金。於是鄧阿六對工務司說:“我可以承包工程,可是你們必須幫我解決資金問題,並且工程的全部費用實報實銷,虧損我不負責,收取費用的5%作為我的報酬。”工務司管理人思索片刻後,說道:“好,可以。”在與工務司協商好一切之後,鄧阿六便帶領著一幫石匠開始築堤。

  這個築堤工程可不比以前那些小石小樣,這畢竟是一個“大工程”,不僅在於它動用的資金勞力多,還在於它承載著重大的社會責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不管鄧阿六是否承認,這個工程做好的話將會有利於今後幾代人在香港的飲水問題,並且倘若鄧阿六此次將這個工程做好了,那他自己也會名揚四方,假若失敗,他也將成為一個遠近聞名的失敗者,更甚者會影響他今後石匠事業的發展。因此,接這個工程其實是一個挑戰。鄧阿六接受了挑戰,不為別的,就因為他的勇氣和自信。這份勇氣與自信從哪裏來,主要在於他心中那份曆史使命感,那種寬大的胸懷,那種超越個人一隅蔓延至對整個廣大民眾的關心,而這卻也正是客家人傳統的濃厚的社會使命感的體現。

  鄧阿六十分重視這項工程,他親自請石匠按照圖紙認真仔細地鑿打出一塊塊S形石塊,並且小心翼翼地互相連接起來。他天天和工人們待在修建場地,常常是一大早出門,三更半夜也還未歸,就這樣一日複一日。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幾個月的辛苦工作,大潭水塘的石堤終於修築好了。看著竣工的石堤,鄧阿六感慨萬分——

  石堤,不僅是要擋住肆虐的山洪;

  石堤,維係的是石匠鄧阿六的信譽與名望;

  石堤,更顯示的是客家人的誌氣與夢想!

  無論修建時如何環環緊扣、一絲不苟,無論鄧阿六把工藝說得如何頭頭是道、滴水不漏,可人們對這裏的水患心存恐懼,不相信一道石堤足以解決這麽多年的困厄,一個個都對石堤將信將疑……

  鄧阿六再信誓旦旦,說再凶的洪水也衝不開這S型石塊機巧的結合,石堤萬無一失,也還是有人直搖頭,你能讓石頭生根麽?就算生了根,山洪也能把它連根衝掉,到時好戲可就收不了場了!

  你賭咒發誓,也不會有人聽。

  有人還反過來賭:要是衝不垮,我倒過來頭立地走回村子去!

  唯有事實,才是最有力的辯護。

  這一年,雨水來得凶猛,像是憋足了勁兒與鄧阿六的石堤過不去,天上像開了一道口子,雨水“嘩啦嘩啦”地傾盆而下,淺淺的溪流變成滾滾的波浪,從山上奔騰直下,大地也轟鳴了起來,與雷聲相應和。

  而此時打賭的人,都不去看打賭的結果了——還用看嗎?還不一樣一衝就塌,一衝就化,用不上一個時辰,到幾裏路外尋石材好了!他們早早躲上了高坡,躲進了洋樓,等著垮堤的一聲水吼。

  鄧阿六卻異常冷靜,一個人披上蓑衣,要迎著風雨出去。

  “你去哪裏?”

  “上堤!”

  “你不要命了?”

  “堤潰了,我這命還要它幹嗎?”

  家裏人怎麽也擋不住他。

  屋外大雨瓢潑,颶風四起,仿佛是想把這個小城連根拔起。

  他果然一個人屹立在石堤上麵,風雨不動。

  洪水一番又一番地撲來,他在石堤上照舊站得筆直,仿佛整個人已經與石堤結合為一體。

  一番“惡戰”下來,洪水退下去了,鄧阿六與石堤照樣巋然如山!

  後來,包括台風來襲與山洪暴發兩相緊逼,石堤仍安然如常。

  那位要頭倒立回村的賭咒者,終於甘拜下風了。

  奇跡就是這麽發生的!

  修築好的石堤也和之前所設想的效果一樣,堅固無比,無論大潭山洪怎樣強烈地衝擊都沒有使石堤產生一絲裂縫。鄧阿六所設想的S形麻石石塊石堤一改以往石堤的曆史,成為了一個傳奇神話,至今這S形石塊仍舊在大潭水塘下完好無損地存在著。

  大潭水塘石堤的成功修築不僅使得鄧阿六從中獲得幾萬元的收入,同時也使得他美名遠揚,從此生意不斷。鄧阿六賺了些錢後,開辦了元昌營造廠。他除了開采石礦,還從事建築及承包工程,他先後修建了西環三多裏大石渠、油麻地避風港、水坑口堤壩、街道下水道及一係列政府工程。就這樣,鄧阿六逐漸發達起來。

  修築石堤僅是鄧阿六的一個故事,而鄧家後人認為,鄧阿六發家是始於修建西環三多裏大石渠。得到這個修建工程完全出於一種有趣的巧合。傳聞,鄧阿六一次上公廁時,正巧碰上工務司的管理人。那時,鄧阿六由於他那高超的技藝已經頗具名氣,自然這位管理人也知道。當時,這位管理人正在負責一條大石渠的工程,說來也巧,剛好在這時碰上鄧阿六,他便不假思索地想請鄧阿六築大石渠。於是,他說道:“鄧先生,對於您的修築手藝我們已經都知曉,希望你幫助我們修築一條大石渠。至於工錢我們可以商量。”

  此時的鄧阿六並沒有意識到外麵這個“自言自語”的人是在同他說話。原來這位管理人是位老外,鄧阿六根本就聽不懂他說的是什麽。工務司管理人見鄧阿六沒反應,以為是自己沒有說明價錢顯現不出誠意,於是主動開了個價,可是等了片刻還是沒有聽到鄧阿六的回應。正當這位管理人苦惱於不知對方心意時,突然鄧阿六打了個尿震,搖了一下頭,工務司的人以為他是嫌錢少了,於是又主動加價。就這樣,在莫名其妙的情況下,鄧阿六接下了這個工程,由此賺了一大筆。當然,對於這個傳聞的真假我們不用太過於較真,但是,有一點我們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鄧阿六當時已經是十分有名的石匠師傅了。

  鄧阿六幫助政府承包了很多工程,可以說是香港基建的大功臣。政府自然是對他給予了獎勵,當時給他的報酬是以地償工的。因為香港當時還有很多地區沒有開發,那些荒地不值幾個錢。政府負責人讓鄧阿六隨便選地,於是鄧家擁有了一些地皮。之後鄧阿六又花錢買下香港其他地方的地皮。隨著香港人口的不斷增多,他將房子租賃給人,慢慢地成為一個大的地產商。後來事業越做越大,於是他給自己的家族起名為“鄧元昌堂”。

  鄧阿六從一個平凡普通的石匠變成巨富前後不過30年,所以許多老香港人都知道他的故事。對於鄧家的發跡還有其他種種傳說,在其子所寫的《我的父親鄧文釗》中提到這麽一個傳說:鄧阿六買下荷裏活道地皮蓋房子時,從地下挖出許多金銀財寶(另一說法是挖出許多鴉片煙),而據說這些財寶是海盜張保仔埋下的。經查證史料,在曆史上的確存在張保仔這麽一個有名的海盜。張保仔是廣東新會縣人,原本隻是清朝嘉慶年間一個靠捕魚為生的漁民,一次出海捕魚被鄭乙擄去。鄭乙是鄭成功的部將鄭建的後裔,領導著“反清複明”的紅色幫。鄭乙發現張保仔很機靈,於是收留下他,就這樣張保仔開始了他的海盜生活,鄭乙死後,張保仔成為了首領。張保仔成為海上霸主,雖然名為海盜,但是他們卻又都是一批明辨是非的俠義人士。他們行俠仗義、劫富濟貧,因此頗得窮人的擁護。他們對來往給清廷進貢的船隻一一檢查。據說一次張保仔帶領海盜們於上川海麵攔截了清政府的武裝商船“鵬發號”,獲得安南王進貢清朝的大量金銀珠寶,從此更是聲威大震。他們控製了上川島、下川島、赤溪半島、沙咀沿海,東至香港西至廣州灣的許多島嶼,並在上川島北端和赤溪半島南端設炮台控製了這一重要航線。凡有船隻過往,就通令靠岸查驗然後放行,若是對方不從,張保仔就升起用薄鐵片製成的三角令旗,旗尖指著哪個方向,其手下的船隊就往哪個方向出擊。紅色幫以上川島為根據地,劫奪了許多清廷的進寶船和過往的商船,截獲了大量的金銀財寶,張保仔將這些財寶分為三份,天一份、地一份、人一份。天一份,用於資助當地貧民;地一份,挖地為牢埋藏起來以應急需;人一份,嘉獎有功將士。這些金銀財寶張保仔花不光用不完,其根據地上川島理所當然成了主要的藏寶區。張保仔的藏寶地點都記在手抄本上,但手抄本失傳已久,連副本也隻是口頭流傳。張保仔的藏寶絕大部分仍“深藏閨中”。相傳公灣的“倒吊人頭”、背子逕的“鬼仔上桅(即迎客石)”、浪灣的“七星伴月”、七盤山的“石手指”、烏豬洲的“半邊月”石刻、扯旗山的“金井”、竹旗山的“銀頂”……這些地方都有張保仔的藏寶,因為人們不知道藏寶圖,這些寶藏尚且未被發掘。朝廷拿張保仔也沒有辦法,於是用招降的方式處理,封張保仔為二品武官。不管傳說怎麽說,不管是否真有其事,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鄧阿六的確是從一名石匠變成了巨富。再加上鄧阿六一直以來關心慈善事業,在社會上享有很好的聲譽,因此,鄧元昌堂很長時間內在香港極富知名度。而我們所要說的主人公鄧文釗便是鄧阿六的兒孫之一。可以說有了這麽一個不平凡的祖父,注定鄧氏的血液裏有著不一樣的因子。而這一家族的故事也隨著子孫後代的繁衍而繼續譜寫著。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